7.3
印度
教学设计
课题
7.3
印度(1)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简单分析印度粮食生产由大量进口到自给有余的变化原因。
3.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能力目标:1.学会读印度地形图、人口增长图、降水柱状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获取、提取、判断、分析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重点
印度的人口问题;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难点
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请描述一下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简述“马六甲海峡”在世界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3、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这幅图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情形?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
倾听,思考。
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
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明确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2.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述其工业发展的过程及原因。
3.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印度的位置及地位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
请同学们阅读印度地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请介绍印度的纬度位置。
(2)你能说说印度的地理位置吗?
教师总结:亚洲南部,印度洋北岸,北回归线穿过印度中部。
(3)请简介印度的海陆位置。
位于南亚,北靠
_____________,
东南临________,
西南临________,南临_________。
阅读材料:南亚次大陆
从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正中央,是南亚大国。
印度国土面积、人口约占南亚总面积、总人口的19/25,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南亚总产值的4/5,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印度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军事实力也位居南亚首位。
目标导学二:印度的人口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
2.读印度人口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印度的人口数量情况如何?
(2)列举印度部分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教师总结:
(3)印度人口众多的原因?
教师补充如:森严的种姓制度;(鼓励生育)
;早婚(21岁)。
(4)说说印度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
教师总结:2009年7月11日,在印度北方一城市勒克瑙,当地人乘坐一列火车出行。当天是“世界人口日”。
印度——天天都是春运;
随处可见的贫民帐篷……
(5)2000年2月15日,印度政府颁布新的人口政策,计划在2045年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但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吗?
教师提示如:控制生育计划
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世纪70年代,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开始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鼓励一对夫妇只要两个孩子。政府对不多于两个孩子的夫妇在就业、教育、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退休后提供退休金。但是,印度的控制生育计划只在城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广大的农村,多生子女现象依然非常普遍。
目标导学三:印度的邻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内容。
请同学们读印度邻国地图,结合教材,请列举印度的邻国。
目标导学四:印度的地形和河流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
请同学们阅读印度地形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请介绍印度地形类型和特点。
教师总结:北部喜马拉雅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临阿拉伯海有西高止山,临孟加拉弯有东高止山。
(2)找一找印度最大的河流是什么?
教师总结:印度的圣河--恒河
(3)请简介恒河沐浴。
(4)拓展延伸:
至高无上的母亲河——恒河
恒河是孕育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人尊称它为“圣河”。恒河全长2580千米,算不上世界大河,但没有河流比它更受人尊敬和崇拜。恒河之水成为印度教徒到达极乐世界的桥梁。她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灌溉和舟楫之便,勤劳的恒河流域人民世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现在,印度、孟加拉国的精粹仍在这里,尤其是恒河中上游,是南亚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目标导学五:热带季风气候和粮食生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部分知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印度气候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1)东北季风从____吹向____,气流_____,降水稀少。西南季风从____吹向____,气流_____,降水丰沛。
(2)印度包括哪些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南季风很不稳定,有的年份来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来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风力强盛,有的年份势力不足。因此,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3)阅读思考:印度为什么要进行两次“绿色革命”
20
世纪60
年代,印度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这些措施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抽取地下水,土地退化严重,粮食增产潜力减弱。
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这次“绿色革命”不仅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请列举印度的粮食作物。
(5)请简析人类活动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总结:
(6)请列举印度发展农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目标导学六: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请同学们阅读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图,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
什么是服务外包产业?
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业务包括哪些?
教师提示如:传统产业;现代工业部门;工业城市和工业区。
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
教师总结: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
请归纳印度发展的优势。
教师总结: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目前,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二分之一的业务。期中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三分之二。印度被形象的称为“世界办公室”。
拓展延伸:
学习了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你认为对中国有借鉴作用吗?谈谈你的法。
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
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
学生读图分析,如:印度的纬度位置:地跨北温带和热带。
学生列举如:喜马拉雅山脉,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介绍如: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将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南亚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又称南亚次大陆。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图示及教材,分析如:截至2011年,印度人口总数为12.1亿,世界第二位。→
特点:人口众多
学生分析:1、生产力水平低;(70﹪的农民)
2、教育水平低;(2.5亿文盲)
3、信仰印度教或者伊斯兰教;(鼓励生育)
学生畅所欲言如: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地图回答如: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
学生读教材,结合地图回答,如:印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学生介绍如:恒河是印度人心中的
“圣水河”
,印度每年都有超过百万以上的印度教徒来此聚集沐浴净身,求神赐福
。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回答如: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为印度的旱季,盛行东北季风。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学生回答:特点:
1、终年高温。
2、分为旱、雨两季。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并列举如:印度沿海地区:咖喱炒饭;印度的北方:薄面饼“恰巴提”;
学生分析如:有利方面:气候:热带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季降水丰沛;
不利方面:热带气候类型,光热充足,雨季降水丰沛;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回答如:以纺织工业和采矿业为主;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
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析归纳印度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出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控制生育计划。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形类型图,使学生在找印度河流之际,进一步理解印度的地形和河流知识。
通过设置习题,引导学生分析印度气候类型,使重点知识得以条理清晰的展示。
通过表格归纳,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识记。
通过学生分析印度发展的优势,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复习巩固
1、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中国相邻B.位于南亚地区
C.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D.为世界文明古国
2、下列关于印度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山地为主
B.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C.地形以盆地和山地为主
D.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3、下列关于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双版纳位于西南边陲的云南中部
B.
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的中部
C.
西双版纳南部和老挝、缅甸接壤
D.
北回归线经过西双版纳地区
4、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
)
A.恒河中上游地区B.恒河中下游地区
C.德干高原西北部D.德于高原东北部
5、印度常发生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
夏季风强,降水过于集中
B.
与季风强弱无关
C.
地形平坦开阔
D.
植被破坏严重
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
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课堂小结
文明古国有印度,工业发展很迅速;
北部边境喜山驻,恒河平原中间铺;
西南季风送雨露,早来晚走水灾苦;
因地制宜种作物,绿色革命改技术;
服务外包产业牛,世界办公室他家住;
班加罗尔在南部,信息外包通印度。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
总结升华。
板
书
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