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下语文第五单元拓展练习
一、选择题
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写农家在丰年里殷勤待客的情谊,直接抒写自己在农家做客时的感受。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C.颈联写农人庆贺“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民风让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写出了诗人的悠闲惬意,表现了作者对古风犹存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迸溅(bèng)
挑逗(tiǎo)
伫立(zhù)
盘虬卧龙(qiú)
B.伶仃(líng
dīng)
琼浆(qíng)
纤纤(xiān)
忍俊不禁(jīn)
C.忏悔(chàn)
褪尽(tuì)
孱头
(càn)
恍然大悟(huǎng)
D.苦涩(sè)
猥琐(wěi)
怆然(chuàng)
瞬息万变(shùn)
对《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心儿永远_______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的足迹。
A.憧憬
怀念
旅人
B.渴望
留恋
人们
C.向往
怀念
行人
D.向往
怀恋
旅人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普希金诗集》
B.《紫藤萝瀑布》——宗璞——中国——《铁箫人语》
C.《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陈子昂集》
D.《登飞来峰》——王安石——南宋——《王荆文公诗笺注》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老师在讲课时总是妙语连珠,简直让同学们目不暇接。
B.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锲而不舍地侵犯我国主权,又贼喊抓贼装可怜,实在可恶。
C.前几天刚刚清理过的树下杂草,春风一吹,又锋芒毕露了,使人顿生无限感叹。
D.这里荒草萋萋渺无人烟,是动物和昆虫的乐园!
依次填人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_____着我。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_____,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3)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_____下来了。
A.笼罩
移动
堆积
B.围绕
流动
堆积
C.笼罩
流动
沉淀
D.围绕
移动
沉淀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普希金诗集》
B.《紫藤萝瀑布》——宗璞——中国——《铁箫人语》
C.《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陈子昂集》
D.《登飞来峰》——王安石——南宋——《王荆文公诗笺注》
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的写出了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一句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的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登上顶峰远望群山的景象,表达勇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
下面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希望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B.“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D.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B.《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主人公为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即小时候的作者。
C.《木兰诗》采用了南方民歌的形式,刻画了一位聪明勇敢、杀敌爱国的女英雄形象。
D.《土地的誓言》一文表现了作者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二、填空题
走近作者。
贾平凹,1952
年生,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当代
。1974
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鬼城》《二月杏》《满月儿》《
》《
》《
》等。
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我只是伫立
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潺布不只在我眼前,乜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
,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
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墙边草
张执浩
墙边草活在它去年死去的地方
和去年一样,那几缕绿
和去年一样,我蹲下来
查看墙缝,又站起来往前走
墙边草原地踏步
在光秃秃的角落强颜欢笑
和去年一样
它不会长得太高
也不会长得太久
如果太辛苦,它就去死
等来生再试试
点评跟帖。
1
楼:我认为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关于“永恒”的故事。你看,“墙边草活在它去年死去的地方”“如果太辛苦,它就去死/等来生再试试”。仿佛墙边待着的是一个个灵魂,去年的那一批死亡了,它们就从去年死去的那批中钻出来,潜入新的一批中,周而复始,没有结局。
2
楼:诗中的大部分情形应是诗人幻想出来的,因为墙边草本身有生命,会生会死。事实上诗人今天看去年的墙边,草已非去年之草,只是因为形态相似。这只是诗人的无限臆想。但从另一种角度说,诗之所以美,是因为加入了“像去年一样”这样的想象与思考,像去年一样是完美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3
楼:
仿照示例,参照以下语言品析的策略,从课文中摘录一句作者描写小桃树的句子,进行品读。
品析策略推荐:
策略一:推敲(推敲词语、推敲句式、推敲标点、推敲修辞、推敲节奏等)
策略二:连接(联系读者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
【示例】
原句: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品读:该句全写小桃树的病态,运用比喻的手法,“患了重病的少女”形象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林黛玉的娇弱;运用反复手法,两个“了”字中满是叹惜与不安;运用叠词,“苍白”“苦涩”的苦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饱满的情感……这些描写,让作者的怜惜之情跃然纸上,难怪称之为“我的小桃树”。
原句:
品读:
在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时,同学们对“我在开花”一句的重音处理有不同理解。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完成交流对话。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小紫:我认为重音应该放在“花”字上,因为紫藤萝正在开放的是美丽的花,花对紫藤萝而言是精华所在,所以重读“花”字,才能体现出紫藤萝的自豪来。
你:我认为重音应该放在“
”字上,因为
文学常识填空。
本诗选自《
》,作者是
国诗人
,他被誉为“
”。他的代表诗作有《
》《
》《
》等。
三、解答题
诗歌赏析。
品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请对诗歌最后两句作简要的赏析。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校学生会准备举办介绍名人故居的专题展览,下面这段文字是为展览拟写的宣传语。从上下文看,前两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后三句中有一个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盛春时节,漫步京城,吸引你的是争艳的百花,还是静穆的名人故居。②轻嗅一阵阵袭人的花香,只会令你享受身心的愉悦,而徜徉于一座座名人故居,却会让你经受精神的洗礼。③走近为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李大钊,我们敬佩他的革命志向;走近为民族解放而四处奔走的宋庆龄,我们赞叹她的爱国情怀;走近为唤醒民众而笔耕不辍的鲁迅,我们钦佩他的斗争精神……④这些名人故居的静穆,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平凡人生,展示着他们的崇高精神。⑤走进故居,亲近名人,去了解他们的人生,去传承他们的精神吧!
四、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在济南的冬天,是老舍最美的时光;玩耍在百草园,是鲁迅最美的时光;春天的田野,是莫怀戚最美的时光……同学们,你最美的时光是哪里的时光呢?
请以《最美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五、复合题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终极:
(2)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蜂围蝶阵:
(3)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忍俊不禁:
(4)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伫立: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的
。
(2)
下列对此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在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的无边的离愁别绪。
C.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首联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由此可知,丰年待客菜肴丰盛,不丰年也热情招待。
2.
【答案】B
【解析】qíng—qióng。
3.
【答案】A
【解析】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兴奋心情”表述有误。
4.
【答案】D
【解析】(1)憧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与向往。渴望:迫切地盼望,股切地希望。就像饥渴一样盼望得到。向往:因热爱、羨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到达的意思。比较三个词语的意思,“向往”比“憧憬”“渴望”的程度更深,是强烈要得到的意思,而“憧憬”和“渴望”都只是停留在期待和盼望的程度。所以选“向往”贴切;(2)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怀念:思念,关心;或对失去的不复返的时光、日子或者往事或人强烈的想念。怀恋:在怀念的基础上加了情感。一般怀恋的话,是指对恋人,亲人,朋友,或者关系很好的人。原句有对过去的事情亲切的怀念,饱含情感,用“怀恋”合适;(3)小路人迹罕至,也就不是人们常去的地方,也没有行人,只有那些旅行在途的人才会经过,所以选“旅人”恰当。
5.
【答案】D
6.
【答案】D
【解析】A.“目不暇接”指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看不过来了,形容讲课不合语境;B.“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属褒义词,用在句中感彩不当;C.“锋芒毕露”形容人傲气逼人,逞强好胜,或形容人锐气才干完全显露来。用来形容杂草不合语境。
7.
【答案】C
【解析】结合气体的特点理解,不可能是“围绕”“流动”等,“笼罩”最符合语境;结合句中“欢笑”“不停成长”等理解,“流动”符合语境;结合“上浅下深”的颜色变化理解,“沉淀”符合语境。
8.
【答案】D
9.
【答案】C
【解析】“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北面和南面。
10.
【答案】A
11.
【答案】D
【解析】A
项中《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B
项中《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都是作者刻画的典型形象;C
项中《木兰诗》是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二、填空题
12.
【答案】作家;废都;秦腔;古炉
13.
【答案】zhùlì;yíhuò;zànshí
14.
【答案】略。
15.
【答案】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将小桃树比作“天鹅”,描写的却是高贵的天鹅羽毛剥落的情景,尤其是“剥脱”二字,更显凄惨;“一片”“一片”,一词一顿,显得沉郁、悲戚,让人心疼。
16.
【答案】我;这是对个体生命的认可与尊重。“我”的生命也许是渺小的,但是“我”依然很重要。
【解析】示例二:开;“开”是生命力绽放的过程与状态,体现出生命的姿态。
17.
【答案】普希金诗集;俄;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
三、解答题
18.
【答案】1: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落红”,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归家,依然在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这两句诗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落红护花“,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归家,依然在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
【答案】交代花令特点,反衬这一树紫藤萝的“闪光”“盛开”。
【解析】此题考查衬托的作用。解答此题,应结合原文内容“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来思考。
20.
【答案】第①句中,句末的句号应改为问号。
第④句应改为“这些静穆的名人故居,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非凡人生,展示着他们的崇高精神”。
四、写作题
21.
【答案】略。
五、复合题
22.
【答案】
(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时的繁盛,富有动感。
(2)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紫藤萝花人格化,生动地表现了花的活泼热闹和勃勃生机。
【解析】
(1)
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一要根据语句准确判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二要结合原文分析事物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
23.
【答案】
(1)
终点。
(2)
指成群的蜜蜂围绕着蝴蝶就像在列阵一样。
(3)
忍不住笑。
(4)
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
24.
【答案】
(1)
龚自珍
(2)
D
【解析】
(2)
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