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9 16:1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摘?

初?

村支书停下手头的工作,站起身,把目光投向刚进屋的老人,关切地问:“大爷,天这么晚了,您来肯定有事。”
“嗯。”
村支书安排老人坐定,又倒上一杯水:“好,您说。”
“我来交钱。”
“交啥钱?”
“合作医疗费啊!”
村支书忙说:“大爷,您不用交。”
“去年村里就没叫我交,我确实也没钱,可今年得交——我还能拿得起。”
随即老人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纸包,双手放到桌子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你数数,一分不少。”
“大爷,您的钱说啥我们也不能收。”
老人把眼瞪得圆圆的:“咋?嫌我的钱零碎?”
“您是贫困户啊!”
老人连连摇头:“说句掏心窝子的话,现如今我还真不愿当这个贫困户。”
“大爷,对贫困户的界定,国家是有严格标准的,并不是谁想当就当。”
“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
村支书上前握住老人的手,轻轻摇了两下,进一步解释说:“大爷,这些年你家摊的事够多的了,村两委把您第一个列入重点帮扶对象。”
“情,我领了。”
“那您把钱拿回去。”
“不中。说啥也不中!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老人的目光从支书的脸上挪移到支书的脚上,两只手的指头相互捏弄着。“俺爹在世时常开导我,说这世上最孬孬不过一个穷字,人得争着气过,不能认穷,要想法富起来。唉!那年月俺家是有名的缺粮户,虽说上级有救济,可这缺粮户的帽子实在压人,压人哪!压得你自觉在人前矮了三分,连说话都没底气。我直到三十好几才成的家。”
“大爷,您别激动。”
老人慢慢抬起头:“想来想去,我打定了主意,用卖羊的钱,先交够合作医疗;再用剩下的几个钱开个豆腐坊,把我的老本行拾起来。我琢磨着,人这一辈子呀,跟推小车一个理儿,遇到沟沟坎坎,得靠自个儿,施展了劲儿往前推,不能光指望别人帮。”
接着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牌子:“这是钉在俺家大门上的贫困户牌子,你收回去,也叫上级把我的贫困户帽子摘了吧。”
村支书欲言又止。
老人昂起头,拍了一下胸膛:“别为我操心,我的身子骨硬朗得很,还能活个十年八年。眼下上级的政策好,我心里更有底了。我认俺爹说过的话,咬紧牙关,争着气往前奔。”
(选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2020年第4期)
(1)简要概括小说叙述的事件。
(2)结合内容,说说文中的大爷是个怎样的人。
(3)本文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叙事。对话,有交代背景、交代人物身份、设置悬念、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特点等作用。简要分析本文人物对话的作用。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老师,我出彩了吗
潘银璋
①教了十八年的中学,突然面对天性活泼的三年级学生,像是面对一群吵闹的小麻雀,让人束手无策。其实我知道,小孩子嘛,要多鼓励。可这些孩子,我对他们说了无数次“你真棒!”“你真乖!”“你真聪明!”他们夸奖照收,课堂照闹。
②周三值日,我在走廊行走,听着别班孩子的琅琅书声,像泉水敲击细石,清脆、灵动;再看看我们班,沉闷,没有生气。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墙上挂着的学校办学理念:“人人向上,个个出彩”“你就是那片最独特的叶子”……我眼睛一亮,有了。
③第二天上课,我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人人向上,个个出彩”的理念。我说:“向上,就是每天都有进步,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出彩,就是每天都在变化,向好的方向改变。班级是一棵大树,如果你能成为一片出彩的叶子,我就奖励你一本老师的散文诗集《心灵的散章》。”教室里像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子,泛起了阵阵涟漪,“啪啪啪”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④效果真的很好,很多同学马上态度就转变了,连平时最调皮的那几个孩子作业也认真了,坐姿也端正了。班级的大树上长出越来越多独特的叶子,《心灵的散章》也在班级里处处唱响。
⑤唯独李东,让我很忧心。他像是一片睡着了的叶子,书不会背,听写仍然错一大片,作业老是不认真,唯一的变化就是坐姿稍微好了一点。
⑥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李东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我正要找你,你却自己送上门来。”我正准备批评他。“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他的声音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什么东西?”我皱起眉头。他的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是这个,老师。”我一看,泡泡糖。我正准备告诉他,我不吃糖,他已经轻轻把糖纸撕开,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⑦我放下手中的红笔,拉起他的手。“孩子,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您不是每天安排三分钟的阅读分享吗?我是在书上看到的。”我心里不禁有些惭愧了,因为李东调皮、不认真,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
⑧傍晚在环湖散步,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⑨六月,骄阳似火。教室里像个蒸笼,闷得透不过气。课堂上,我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地上课,同学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突然有一只小手悄悄地举了起来。“什么事?李东。”“老师,我要上厕所。”“又是他。”同学们叹气道。“好,你去吧。”我不耐烦地说。
⑩同学们正在回答问题。“报告!”“进来!”“呀,怎么端着一杯水,你不是上厕所吗?”全班同学一下子用惊奇的目光盯着他。
?李东涨红着脸,小心翼翼地端着水杯走进教室。“老师,您讲课声音都嘶哑了,我知道您口渴了,请假出去给您倒杯热水润润喉咙。”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看着水杯,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水汽氤(yīn)氲(yūn),我的眼睛湿润了,同学们看着李东的目光也不觉有了改变。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真甜啊!
?一直看着我的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
?我心里一颤,心弦仿佛被拨动了,每个人都是一片独特的叶子啊!我伸手从讲台上拿出一本《心灵的散章》,“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因为你懂得……”
(摘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根据文意,在表格的横线处将相关内容补充完整。
小说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李东不爱学习
忧伤
①_______________
感动
“我”从没让李东上台分享
惭愧
李东给“我”倒水润喉
②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章第⑧段,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3)第?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说说你的理解。
(4)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对李东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一片独特的叶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又见木菊花
王继怀
①近日在郊区偶见木菊花,立即勾起了我关于木菊花的记忆,使我想起儿时在外公家生活的那段难忘的时光,想起外公家的木菊花。
②外公家与我老家的村是隔壁村,在大山深处的漂溪界。这里山连山,山叠山,近山连远山,远山之外还是山,一眼望去,周围尽是连绵起伏数不尽的山峰。周围几公里,在群山之中,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里,就一栋小木屋,那就是我外公家,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总觉得它像个世外桃源。
③外公家的房前屋后和院子菜园都有木菊树。我住在外公家的那段时光,正是木菊花盛开的时候,满树鲜花,红的、紫的、白的,一朵朵、一簇簇,随风吹来,沁人心腑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闻香观色,煞是好看,美丽极了。
④木菊花,学名叫木槿花,不仅供人观赏,还能入药,亦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记忆中,外婆常把外公摘回的木菊花与荷包蛋一起煮成汤,特别清香,格外好吃,花蕾吃起来很清脆,完全绽放的花吃起来有点滑爽,那种味道现在还让我回味。
⑤知道我特别喜欢木菊花,从外公家回来后,那年秋天,父亲在我们家房前屋后和路边也插了很多木菊枝,没想到第二年就开花了。
⑥母亲也从外婆那学到厨艺,给我们做木菊花荷包蛋汤,每次吃我们三兄妹都特别开心。
⑦关于木菊花,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木槿花味甘性凉,食之可清热利湿凉血,排毒养颜。唐代大诗人李白亦有诗云:“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白居易也赋诗赞咏木槿:“风露飒已冷,天色亦黄昏。中庭有槿花,荣落同一晨。”元朝舒頔称赞木槿:“亭亭映清池,风动亦绰约。仿佛芙蓉花,依稀木芍药。”可与牡丹、芙蓉花相媲美。
⑧关于木菊花,外公还给我讲过一个他也是听来的故事。说很久以前,在一座大山里生长着三棵茂盛的木菊树,每年都会开很多很鲜艳的花,美丽如画,景色怡人,但有一天山里的几只凶兽发现了这美景,就想把木菊树占为己有,当地村民就与凶兽开始了木菊争夺战。在争夺中,凶兽把木菊树毁了,然后离开了大山。村民把被毁的木菊树重新种植到土壤中,木菊树竟复活了,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开出的花更美丽鲜艳。
⑨外公讲完故事后对我说:“你这个小男子汉也要懂得向木菊学习,要敢于面对困难,学会坚强,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⑩儿时的我听外公说这些时,似懂非懂,但听得很认真,还不时点点头。
?还有一次,那是一个午后,从地里干活回来的外公在树下乘凉时考我说:“木菊花夜晚会开吗?”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会”。
?外公说:“小男子汉你答错了。木菊花一般都是早上开,太阳落下时枯萎,夜晚一般不开花。原因就是要积蓄力量,让第二天要开的花开得更美丽。”
?他接着说:“其实我们也应该向木菊花学习,要学会积累,懂得厚积薄发,不要耍花架子,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外公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但外公关于木菊花的故事和人生哲理,我却一直铭记在心,也让我很受益。
?记得那年高三,因为家里穷,哥哥和妹妹也都在上学,家里实在拿不出我们的学费,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我想起了外公关于木菊花的故事。
?在经过两天两晚的苦苦思索后,我做出决定,去沿海打工为自己赚取学费。
?那年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暴雨汇成的水流在印满牛蹄印的崎岖山路上击起泡沫和水花,整个天空,都是炸雷的声响,震得人耳朵发麻。我怀揣着父亲从亲戚那里借来的路费,顶着暴雨,走了40多里山路来到临县的润溪镇,跟着老乡挤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
?在工地上,我每天和灰、筛沙、挑砖头、扛水泥,甚至打混凝土、抬预制板。幸好我从小就干农活,能够下力气。为多赚点钱,我经常加班。劳累,让我的手上长满了血泡。
?尽管如此,每天晚上,累得精疲力竭的我依然坚持在老乡们打扑克、玩麻将的吆喊声里看书,纵然时常遭到一些人的讥讽,说我在做不切实际的梦。
?在工地上干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后,我去了一家鞋厂。在鞋厂,我从流水线干到领班,再到车间主任,月薪也从几百元提到几千元。然而上大学一直是我心灵上空不落的太阳,不灭的理想。干了差不多一年的时候,我把辞职书交给了部门经理。
?在那个让人留恋的秋天,我回到家乡,回到久违的校园,再次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活。在班上,我近乎疯狂地学习,班主任都担心我是否吃得消。
?有耕耘,就有收获。那年九月,我终于用自己赚来的学费让自己走进了大学的校园。
?有人说,童年活在心中,不管想不想它,绝不会弃离自己,它属于自己的天地,随时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它的境界。在城里工作,因工作忙,很少回家乡看看,自然也很少去漂溪界,但童年生活在漂溪界的那段时光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时常涌上心头,让我时常想起外公家的木菊花。
(选自《南方日报》2020年10月30日)
(1)请结合原文分析木菊花的特点。照样填表。
原文
特点
满树鲜花,红的、紫的、白的,一朵朵、一簇簇
外表美丽

芬芳浓郁
入药,亦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记忆中,外婆常把外公摘回的木菊花与荷包蛋一起煮成汤,特别清香,格外好吃


生命力强


(2)按照提示赏析词句。
①那年秋天,父亲在我们家房前屋后和路边也插了很多木菊枝,没想到第二年就开花了。(赏析画线
词语)
②在工地上,我每天和灰、筛沙、挑砖头、扛水泥,甚至打混凝土、抬预制板。(赏析句子)
(3)本文采用由物及人的写法,请分析这样写法的效果。
(4)结合最后一段,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三十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更加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的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2)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3)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老山界》选段)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如何理解句中“抢”的含义?
(3)选文第一段中画线句描写了山谷夜晚的声响,似乎有点矛盾,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山?

龙应台
五万人涌进了台中的露天剧场;有风,天上的云在游走,使得月光忽隐忽现,你注意到,当晚的月亮,不特别明亮,不特别油黄,也不特别圆满,像一个用手掰开的大半边葡萄柚,随意被搁在一张桌子上,仿佛寻常家用品的一部分。一走进剧场,却突然扑面而来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万人同时坐下,即使无声也是一个隆重的宣示。
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群众跟着音乐打拍,和着歌曲哼唱,哼唱时陶醉,鼓掌时动容,但没有尖叫跳跃,也没有激情推挤,这,是四五十岁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场时,掌声雷动,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静地注视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见,她瘦了还是胖了?第一排两个讨厌的人头挡住了视线,我稍稍挪动椅子,插在这两个人头的中间,才能把她看个清楚。今晚蔡琴一袭青衣,衣袂在风里翩翩蝶动,显得飘逸有致。
媒体涌向舞台前,镁光灯烁烁闪个不停。她笑说,媒体不是为了她的歌而来的,是为了另一件事。然后音乐静下,她开口清唱:是谁在敲打我窗/是谁在撩动琴弦。蔡琴的声音,有大河的深沉,黄昏的惆怅,又有宿醉难醒的缠绵。她低低地唱着,余音缭绕然后戛然而止时,人们报以狂热的掌声。她说,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
在海浪一样的掌声中,我没有鼓掌,我仍旧深深地注视她。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她说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哪一首歌,是在为自己做永恒的准备?
挡了我视线的两个人头,一个是胡志强的。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他的身边紧挨着自己大难不死的妻,少了一条手臂。胡志强拾起妻的一只纤弱的手,迎以自己一只粗壮的手,两人的手掌合起来鼓掌,是患难情深,更是岁月沧桑。
另一个头,是马英九的。能说他在跟五万个人一起欣赏民歌吗?还是说,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开始唱《恰似你的温柔》,歌声低回流荡,人们开始和声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
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号的晚上,前行者沈君山三度中风陷入昏迷的第二晚。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照亮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1)文章以“山路”为标题,请问有何含义?
(2)文章引用大段歌词有何作用?
(3)请按要求赏析两句话。
①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从修辞角度分析)
②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4)倒数第二自然段“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何流泪。
(5)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答案】
(1)贫困户大爷找到村支书交合作医疗费,并要求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2)①从“人得争着气过,不能认穷,要想法富起来”可见大爷是个自尊的人。
②从“遇到沟沟坎坎,得靠自个儿,施展了劲儿往前推,不能光指望别人帮”可见大爷是个自立自强的人。
③从“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可见大爷是个体恤国家、政府,心胸宽广,识大体、明道理的人。
(3)①交代人物身份。如:“老人把眼瞪得圆圆的:‘咋?嫌我的钱零碎?’”“您是贫困户啊!”交代大爷是个贫困户。
②设置悬念。如“村支书忙说:‘大爷,您不用交。’”“去年村里就没叫我交,我确实也没钱,可今年得交——我还能拿得起”。“不用交”“去年没交”,此处是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也激发读者的疑问和阅读兴趣。
③刻画人物特点。如:“别为我操心,我的身子骨硬朗得很,还能活个十年八年。眼下上级的政策好,我心里更有底了。我认俺爹说过的话,咬紧牙关,争着气往前奔”表现大爷是个自信自强的人。
【解答】
(1)通读全文,筛选主要信息,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形式来概括即可。阅读文章可知,这篇小说主要写贫困户大爷找到村支书交合作医疗费,并要求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的故事。
(2)评价人物要抓住文中的人物描写或评价性的语句来分析。通读全文,从“俺爹在世时常开导我,说这世上最孬孬不过一个穷字,人得争着气过,不能认穷,要想法富起来。唉!那年月俺家是有名的缺粮户,虽说上级有救济,可这缺粮户的帽子实在压人,压人哪!压得你自觉在人前矮了三分,连说话都没底气。我直到三十好几才成的家”可以看出大爷是个自尊心强的人;从“想来想去,我打定了主意,用卖羊的钱,先交够合作医疗;再用剩下的几个钱开个豆腐坊,把我的老本行拾起来。我琢磨着,人这一辈子呀,跟推小车一个理儿,遇到沟沟坎坎,得靠自个儿,施展了劲儿往前推,不能光指望别人帮”可以看出大爷是个自立自强的人;从“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可以看出大爷是个体恤国家、政府,心胸宽广,识大体、明道理的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对话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对话描写还能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通读全文,找出能体现人物形象、设置悬念的对话进行分析即可。如“老人把眼瞪得圆圆的:‘咋?嫌我的钱零碎?’”“您是贫困户啊!”这一对话交代了大爷贫困户的身份;如“村支书忙说:‘大爷,您不用交。’”“去年村里就没叫我交,我确实也没钱,可今年得交——我还能拿得起”这一对话描写设置了悬念,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大爷,对贫困户的界定,国家是有严格标准的,并不是谁想当就当”“我不傻。这么好的事,有些人想争都争不来,我也不想往外推。可是人哪,不能沾光没个够,不能只顾自个儿”这一对话描写刻画了大爷体谅国家、政府,懂得感恩,识大体、明道理的形象。
2.
【答案】
(1)①李东给“我”送糖,②赞赏
(2)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难以平静的心情,为引出“我”对李东关心这一情节作了铺垫。
示例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椰树舒展的情态,衬托了“我”难平的心绪。
(3)这句话一语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水杯里的热气在升腾向上,实质上指李东正在发生变化,暗示他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4)①从李东给“我”送泡泡糖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是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的好学生。
②从“李东,露出天真的笑容,怯怯地问我:‘老师,我出彩了吗?’”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李东渴望被认可,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5)示例一:能。以比喻的修辞作为标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不能。因为原题中的“出彩”是小说所要揭示的中心,以“老师,我出彩了吗”为标题,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答】
(1)解答本题先根据提示确定答案所在区域,再提取关键语句概括作答。根据提示的“感动”可定位到文章第⑥段“我听了很感动,原本皱着的眉头也舒展开来”,本段讲述的是李东给“我”送糖;“李东给‘我’倒水润喉”对应文章第⑩?段,根据“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慎重地接过热水喝了一口”可知“我”的感受是“赞赏”。
(2)“风从湖畔椰树的梢头拂过,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将树下斑驳的光影抖得支离破碎”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具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结合“每天三分钟的阅读分享从来没有让他上过台,但他一直在努力跟着,不是吗?谁敢说他没有进步呢?”“李东的影子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等语句可知,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我”难以平静的心情,也为下文“孩子,你出彩,你比任何人都出彩”的情节作铺垫。“椰树手舞足蹈,修长的叶片抖动起来”“光斑破碎再合拢,合拢再破碎,互相追逐着”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腻地写出了晚风吹拂下椰树舒展的情态,衬托出“我”难以平静的心情。
(3)“热气在空中缭绕,慢慢向上、向上”表面是写热气升腾,结合“他说完腰弓成90度,两手笔直地伸出,礼貌地把水递给我”“我放下课本,露出赞赏的目光”等内容可知,这一句暗示李东正在发生变化,“向上、向上”表明李东有了明显的成长进步。
(4)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行为事件和动作、语言描写等角度入手。由“老师,您吃了吧,您每天上课擦黑板,吸进了很多粉笔灰,每天吃一颗泡泡糖,它可以帮您吸收灰尘,对您的肺有好处”可见,李东懂得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由“老师,我出彩了吗”可见,李东渴望被认可,有积极进取的意愿。
(5)此题具有开放性,回答“能”与“不能”均可。如回答“能”,可从文中多次提到“独特的叶子”,以“一片独特的叶子”作为标题,可以与内容形成照应,并且更加生动形象,能增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等角度陈述理由。如回答“不能”,可从原来的“出彩”是文章线索和要揭示的中心,“我到底有没有出彩”,原标题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且与文章末尾“老师,我出彩了吗?”形成照应等角度陈述理由。
3.
【答案】
(1)①随风吹来,沁人心腑的芳香,②入药可食,③村民把被毁的木菊树重新种植到土壤中,木菊树竟复活了,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开出的花更美丽鲜艳,④木菊花一般都是早上开,太阳落下时枯萎,夜晚一般不开花。原因就是要积蓄力量,让第二天要开的花开得更美丽,⑤善于积蓄力量
(2)①没想到:没料到,想不到,强调出乎意料。木菊枝随意插在房前屋后和路边,它们居然成活了,第二年就开花了,表现了木菊强大的生命力。
②排比,写“我”在工地上什么活都干,“甚至”更是突出干重活,这句话,表现“我”打工累,但在木菊的精神感召下顽强地工作。
(3)本文先写木菊花,描写木菊花的外表,表现其姿态美丽、花香浓烈,再写它的食用、药用价值,突出其对人的作用,后写木菊顽强的生命力和善于积蓄力量的特点。之后写“我”从木菊身上汲取力量,勇敢克服挫折,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这样先写木菊,表现木菊的特点,再写人,写出人物的精神,由近及远,由物及人,借此表达自己的追求,突出主题。
(4)“童年活在心中……它属于自己的天地,随时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它的境界”,这段话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和时光的怀念之情,“童年生活在漂溪界的那段时光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时常涌上心头,让我时常想起外公家的木菊花”,抒发对外公的感激和怀念,以及对木菊花的美好印象。
【解答】
(1)根据“芬芳浓郁”的特点可推断出原文为第③段“随风吹来,沁人心腑的芳香”。
根据“入药,亦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记忆中,外婆常把外公摘回的木菊花与荷包蛋一起煮成汤,特别清香,格外好吃”可概括出木菊花“入药可食”的特点。
根据“生命力强”的特点可推断出原文为第⑧段“村民把被毁的木菊树重新种植到土壤中,木菊树竟复活了,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开出的花更美丽鲜艳”。
根据第?段“木菊花一般都是早上开,太阳落下时枯萎,夜晚一般不开花。原因就是要积蓄力量,让第二天要开的花开得更美丽”可概括出木菊花“善于积蓄力量”的特点。
(2)①赏析词语,首先揭示词语的字典义、语境义,再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没想到:没料到,想不到,强调出乎意料。结合语境可知,父亲在我们家房前屋后和路边随意插了一些木菊枝,但它们居然成活了,第二年就开花了,突出表现了木菊强大的生命力。
②赏析句子,首先考虑它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稍作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和灰、筛沙、挑砖头、扛水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明“我”在工地上什么活都干,“甚至”突出重活也干,这句话表现了“我”打工的劳累,但仍在木菊的精神感召下顽强地工作。
(3)根据文章开头“满树鲜花,红的、紫的、白的,一朵朵、一簇簇,随风吹来,沁人心腑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闻香观色,煞是好看,美丽极了”可知,作者首先从外表描写木菊花,表现其美丽芬芳的特点,结合“不仅供人观赏,还能入药,亦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再分析其入药可食的价值,结合“村民把被毁的木菊树重新种植到土壤中,木菊树竟复活了,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开出的花更美丽鲜艳”分析可知,这表现出其顽强的个性,最后写“我”在木菊的影响下学会坚强并克服困难,实现上大学的愿望。由此可知,本文先写木菊,表现木菊的特点,再写人,写出人物的精神,由近及远,由物及人,借此表达自己的追求,突出文章主题。
(4)作答本题,仔细阅读末段,根据句子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童年活在心中,不管想不想它,绝不会弃离自己,它属于自己的天地,随时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它的境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和时光的怀念之情;“童年生活在漂溪界的那段时光却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时常涌上心头,让我时常想起外公家的木菊花”,抒发了对外公的感激和怀念,以及对木菊花的美好印象。
4.
【答案】
(1)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①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②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土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作者就是夜里在山上露宿的;③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2)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
(3)“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换句话说,“奇观”不仅是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
(4)“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解答】
(1)根据“三十里高的瑶山”“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可知,红军需要克服的是道路的艰险和环境的恶劣;根据“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可知,红军需要照顾伤病员和马匹,并且补给不够,战士吃不饱饭也睡不好;最后,结合长征背景可知,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急行军难。红军战胜这些困难,体现了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2)“躲”说明害怕路过的军队会抓走男人,给家庭带来损失或伤害,“照着习惯”说明以前曾经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以前军阀的军队带给百姓的是欺压和伤害,而男人这次不知情,以为和以前的军队一样。
(3)由“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可知,“奇观”奇在火把排成“之”字形,与星光相接,写出了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高大险峻,点火把的人之众。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叙述了长征中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故该“奇观”还指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及长征这一伟大业绩。作者用“奇观”一词表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赞扬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根据原文内容可知,红军行军时有很多伤病员,还有马匹和其他装备,这都是行军的负担,这种情况下,红军依然翻过了陡峭的大山,更能突出红军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5.
【答案】
(1)描述了红军战士露宿山谷和从雷公岩艰难地登上老山界山顶的情景。
(2)“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3)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解答】
(1)选文第一段描写红军战士露宿山谷,寒气逼人,第二、三段写黎明红军战士吃早饭、写标语,向前进发,第四段到选段末尾,描写了红军战士从雷公岩艰难地登上了老山界山顶。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2)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这个句子主要通过动词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抢”字在这里不是“抢夺”的意思,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为节约时间而争分夺秒吃饭的场面,侧面写出了登山时间宝贵、任务重的特点。
(3)解答本题,重点注意该段话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从气氛渲染的方面考虑,“极远”“极近”“极洪大”“极细切”这些关键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听到声音之后的感受,表现了山谷的寂静。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在如此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却还能沉浸陶醉在欣赏夜景中,表现了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大无畏精神。据此分析作答。
6.
【答案】
(1)“山路”原指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在本文中指作者那一代人经历的时代大变迁,也指只能孤独前行的人生之路。
(2)渲染了孤独无奈的气氛,推动了作者情绪的递进,为下文写作者好友沈君山孤独面对疾病做铺垫。
(3)①比喻,将歌声比作丝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歌声的美妙,突出了歌声能引起回忆的独特感染力。
②动作描写,“微跛”一词生动细致地描写出胡志强行动不便,步履维艰,突出了二人的夫妻情深。
(4)“我”哭泣的原因有:想到好友蔡琴丧夫、才子沈君山重病,为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感到惋惜。同时,“我”联想到与自己处于同一时代的人们,共同面临历史的变迁,进而为人生无常唏嘘感慨。
(5)人生在世,会有亲人朋友的陪伴,但是,在某些时刻某些难关只能我们各自面对,谁也不能替代我们去攻克难关,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来学会孤独面对。
【解答】
(1)回答此类题,从标题的本义入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深层意义,比喻义,引申义。“山路”的本义是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结合文章中的“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可知,文中的“山路”指的是人生路,是作者那一代人在历史进程中,孤独前行的人生路。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2)回答本题,可以结合语境,从歌词内容入手分析。文章引用的大段歌词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像一张破碎的脸/难以开口道再见就让一切走远/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却都没有哭泣/让它淡淡的来让它好好的去”,从歌词所传达的感情来看,它充满了淡淡的愁思和忧伤,作者引用它,能够渲染孤独无奈的气氛。当作者听了《恰似你的温柔》后,“我压低帽檐,眼泪,实在忍不住了”,这就起到了推动作者情绪的作用。在这样的情绪中,作者想起了“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的才子沈君山,由此可见,歌词为下文写作者好友沈君山孤独面对疾病做铺垫。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3)①“歌声像一条柔软丝带”中,作者将“歌声”比作“柔软丝带”,生动地写出了歌声的柔软与美妙。这柔软的歌声“伸进黑洞里一点一点诱出深藏的记忆”,可见歌声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极具感染力。
②人物描写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侧面描写,动作描写往往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有些微跛”一句是对胡志强走路时的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他行动不便,步履维艰的特点。这样的胡志强,夫妻之间相互支撑,突出了他二人的夫妻情深。
(4)从“眼泪,实在忍不住了”可知,“我”哭泣是因为感受到了悲伤,“我”一开始还强忍着悲愁,在歌声中,“我”再也忍不住了。据此,我们可以找出文章中流露出人生悲哀的信息句,再概括。从“她说的事,是五十九岁的导演杨德昌的死”“一个曾经爱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别;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许诺;哪一首歌,是在为自己做永恒的准备”“一年前中风,他走路时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来特别憨厚”“大难不死的妻,少了一条手臂”“他的坐着,其实是奔波,他的热闹,其实是孤独,他,和他的政治对手们,所开的车,没有R挡,更缺空挡”“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可知,“我”流下眼泪是想到好友蔡琴丧夫、才子沈君山重病、胡志强被病魔侵袭等,“我”为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感到惋惜,为无常的人生而感慨。结合“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可知,“我”不仅仅是为这几个人而流泪,更是为我们这一代人在历史山路上的无常变化而落泪,为人生无常唏嘘感慨。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5)被称作才子的沈君山三度中风,此刻在加护病房里,只能一人独自面对病魔,抵抗病魔。结合沈君山的经历可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指的是:人生在世,虽有人陪伴,某些难关只能由自己来面对,别人并不能与我们同舟共济,更不能代替我们去攻克难关。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来孤独面对这些磨难。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回答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