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单元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4分)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剐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岔五往家打个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拨,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她编造了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米多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地写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信息,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了情节的波澜迭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的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紧贴人物而写,极具农村气息。
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母亲“编造……谎言”,分析有误。文中应是父母亲一起以此为借口,让儿子能够即刻回家,去看那被铲平的土坡,从而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B项,夸大了土坡的影响,停车难只是儿子不回家的表面原因,实际上是不理解父母晚年有需要子女陪伴的情感需求。C项,对情节的鉴赏不准确,小说叙述故事娓娓道来,情节并不曲折。]
2.(分析情节作用)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不同的情节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第一次,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剐蹭,一个劲朝那边望。父亲的叨咕“你对车倒挺上心啊”以及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显然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第二次,儿子托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回家,父亲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由此可见,徐老套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本身、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答案】 第一次,秋生一个劲朝停在十米外巷口的新车望,父亲徐老套“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是责怪儿子关心车子超过了关心自己;(1分)第二次,秋生托小东把羊肉送回家,父亲徐老套“脸上像结了霜”,是觉得儿子架子大,不打照面。(1分)
作用: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为引出后面徐老套奋力平坡的情节(情节安排方面);(1分)表现了徐老套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和思念(人物形象方面);(1分)最终完成从隔膜到亲情交融的升华(主题表现方面)。(1分)(意思对即可)
3.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作出回答,然后结合文本,从人物塑造、情节发展和主旨表达三个角度阐释理由。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是画龙点睛。①从人物形象看,秋生的反应是他知道父亲为了能让自己回家,亲自动手铲平了土坡后内心的愧疚、自责、与对父母的爱和感动的复杂心理表现。②从情节发展上看,原文的设计符合情理,与上文情节相照应,儿子虽然很少回家,但依然有孝心,不时托人给父亲送钱送物,听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立即带着妻子赶回。③从主旨上看,原文设计以儿子的反应衬托父亲“愚公移山”般的举动,父爱特有的朴实与厚重化解了父子间的隔膜,令人欣喜,发人深思。(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我认为是画蛇添足。①从人物形象上看,儿子以停车难、工作忙为借口极少回家探望父亲,原文的结尾主观设定了儿子的个性,限制了读者的想象。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去掉原文结尾,使小说情节发展、人物个性等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读者的思考。③从主旨上看,原文因结尾而使得主题单一,降低了作品的品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尽管古代东方写意画的意境潇洒、品格高雅,但这恐怕还不是中国画主要的成就,西方绘画在表现个性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经典作品应该也是 ,况且西方画家生性淳朴,对待艺术真诚,且开放 ,尤其越到近代画面意味也越醇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画作品令西方美慕的恐怕还是水墨写意画里因为书法线条的介入以及
理论的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画的主体。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书法线条的介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广博幽微,包含广大,这个语言系统又极具现代价值。
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笔线条表现为主导的“写意画”,( ) 。有了“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就会少很多 的“假大空”的脱离人们群众真实情感的美术样式,这也是中华文明以淳朴务实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的特征——对“浮华制作”的厌弃以及对具有“朴实内美”精神品格的笔墨写意的尊重。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不胜枚举 包容 现代化 装腔作势
不乏其人 容纳 体系化 矫揉造作
不胜枚举 包容 体系化 矫揉造作
不乏其人 容纳 现代化 装腔作势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极具现代价值,广博幽微。
B.所以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极具现代价值,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
C.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D.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
B.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也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
C.它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
D.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也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
【答案】4.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句中不是说人,而是谈绘画作品,故选“不胜枚举”。包容:宽容大度,侧重指人的心胸。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侧重指空间范围。句中陈述对象是“西方画家”,故“包容”更恰当。现代化:使具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体系化: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句中是指中国水墨写意画的理论体系,故选用“体系化”。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侧重指人的情态。矫揉造作:比喻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文中修饰“美术样式”,故选用“矫揉造作”。
【答案】5.D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体现了增强语言文字运用敏感性的学科素养,树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
“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搭配不当,应为“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排除B、C两项。“极具现代价值”为最高层次的,应放在最后,排除A项。
【答案】6.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应用的学科素养,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本题所填句子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应总结上文,指出中国写意画可以兼收并蓄,“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后一分句应为被动句,“被统摄在人文范围内”,且与下文“‘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相呼应。故应选B项。
三、情境性默写
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开门见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咎于“吏”,“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两句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4.全文的判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客。
5.《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即,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6.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直接表明自己对待逐客一事的态度的句子是“窃以为过矣”,原因是逐客不但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且会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
7.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8.《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9.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10.《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11.《谏逐客书》中,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1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这样的不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