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美领导人曾分别谈道:“英国雄师一声吼而天下震撼一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英国已经吓不倒任何国家。它已失去一个帝国,但至今还不知该扮演什么角色。”导致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的主观因素是( )
A.美国的强大
B.经济实力的削弱
C.苏联的强大
D.联合国的成立
2.印度“圣雄”甘地认为“如果通过暴力获取自治,不择手段屠杀英国人可以解除压迫,那我宁可不要自治而继续受人压迫”。这说明( )
A.“仁爱”是非暴力的思想核心
B.甘地受制于英国高压政策
C.印度民族独立方式呈现多元化
D.印度各教派矛盾错综复杂
3.从亚洲革命风暴到亚洲觉醒的发展轨迹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亚洲人民斗争水平不断提高
D.亚洲人民具有彻底的反侵略精神
4.1914年12月,英国宣布“埃及今后处于英王陛下的保护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大战结束后,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组织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斗争的结果是英国( )。
A.撤走军队
B.承认埃及独立
C.放弃控制苏伊士运河
D.放弃领事裁判权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北非和东非一些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拉丁美洲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民族解放运动相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的特点有( )
④“民族自决”成为普遍诉求
①地区上具有普遍性 ②参加者具有广泛性 ③运动具有不平衡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列宁曾说过,这是“踏上了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使粮食不再是商品,不再是投机的对象”。这表明当时( )
A.苏联已经成立
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D.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
7.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 的工厂停工,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为解决上述困难,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农业集体化
8.如图印度货币的正面为“圣雄”甘地的照片,背面是纪念1930年“食盐进军”的雕塑。以下对“食盐进军”运动阐述正确的是( )
A.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这次运动后正式形成
B.这次运动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向高潮
C.殖民当局的镇压直接引发了阿姆利则惨案
D.运动的强大声势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
9.20世纪20年代,日本某军官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行径( )
A.九一八事变
B.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C.七七事变
D.闪击波兰
10.卡德纳斯改革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下列不属于这一改革内容的是 ( )
A.土地改革 B.国有化改革
C.教育改革 D.驱逐外国势力
11.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在美国纽约有个贸易机构,登广告招募6 000名熟练技工,报名应聘的竟达10万人之多,其中有管子工、化学家、教员、牙科医生等。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B.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美苏间敌对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
D.苏联工业化建设迅速开展
12.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1914年俄军攻势
13.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B.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C.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14.桑地诺抗美斗争是拉丁美洲反帝、反独裁运动的一面旗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斗争目标是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
B.高举红黑黄三色战旗
C.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
D.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
15.《波茨坦公告》宣布:“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
A.盟军重视彻底根除日本封建主义遗毒
B.盟军允许日本在民主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隐患
D.确定了战后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原则
16.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
项目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17.苏俄国内战争胜利后,暴动频繁出现。有的暴动者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还有人认为,这些暴动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义务劳动制
B.推行实物分配制
C.取消了自由贸易
D.征收固定粮食税
1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曾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美国能够掌握世界财富50%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美国在与法西斯势力的作战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B.战争给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C.西欧各国在战争中普遍衰落
D.美国通过战争建立了世界霸权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得多。”“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精神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和甘地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像是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我们中国人数有四万万,向来虽然爱和平,但是为生死的关头也当然是要奋斗的,当然有很大的武力。如果亚洲民族全联合起来,用这样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
——摘编自《总理全集》
材料二 当时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的对立远没达到所谓的“你死我活”的地步,这一方面与印度人笃信佛教劝谕信徒修行、寡欲、与世无争、甘于过贫苦的日子有关,而且去翻翻英国对印度的征服史也会了解,当年英国是带着工业革命的新文明踏上印度大陆的,而此前的这块大陆从文明程度上讲差不多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吧。如果把甘地和孙中山处理“反帝”这件事的方式互换一下,让甘地在印度组织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让孙中山绝食号召国人非暴力不合作,后果可想而知。
——摘编自《世间几人如甘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其直接相关的革命理论。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孙中山和甘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方式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指出正确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
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主观因素”。A、C两项是客观因素,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B项正确。
2.A
【解析】
甘地坚决反对“通过暴力获取自治”和“不择手段屠杀英国人”,说明“仁爱”是非暴力的思想核心,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甘地“受制于英国高压政策”,B项错误;“印度民族独立方式呈现多元化”和“各教派矛盾错综复杂”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C、D两项错误。
3.B
【解析】
亚洲革命风暴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旧式的起义,而亚洲的觉醒实际上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从旧式的起义到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故选B项。
4.B
5.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故①正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参加者具有广泛性,故②正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具有不平衡性,故③正确;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民主运动中“民族自决”成为普遍诉求,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6.B
【解析】
根据“使粮食不再是商品”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12月,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于1921年,实行粮食税,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粮食,排除C项;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是在1937年,排除D项。
7.A
【解析】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
8.B
【解析】
1930年,英印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形势下,甘地毅然领导了“食盐进军”的斗争,这次运动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向高潮,故选B项。
9.A
【解析】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日本”“满蒙”,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都与德国法西斯有关。
10.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卡德纳斯改革对内推行土地改革、发展教育,对外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A、B、C都属于改革内容,但改革没有涉及驱逐外国势力,故选D。
11.D
1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进入无休止的阵地战中,故选A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不可调和,十月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说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故排除。D项,一战是革命爆发的外部推动因素,包含于B项中,故排除。
1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战旗为象征“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说法本身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
15.B
【解析】
材料反映出,在剔除“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即建立民主政治之后,日本可以参与国际事务,这反映出盟军允许日本在民主原则下生存与发展,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日本的封建残余仍然存在,排除A项;《波茨坦公告》对日本有所限制,“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隐患”的表述并不准确,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6.C
【解析】
根据“1937年”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前夕的世界状况,由表格信息可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的国防开支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远远大于美、英、法三国,而德、意、日三国是二战时期的轴心国集团,因此,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
17.D
【解析】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但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依然实行,这过多地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暴动,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D正确。其他三项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18.B
二、非选择题
19.(1)立场坚定;爱国主义;勇于献身;不屈不挠。
(2)同:都提出了指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三民主义和非暴力主义);斗争过程中都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都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异:孙中山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方式。
20.(1)主张:武力反对帝国主义;呼吁亚洲人民共同反抗殖民侵略。理论:新三民主义。
(2)不同:孙中山:采用革命手段;西方列强不会放弃他们获得的侵略权益。
甘地:非暴力方式;印度的宗教因素;印度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3)是否顺应时代要求;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推动了本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