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单元训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9分)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著,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文化元素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中华文化元素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C.中华文化元素既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又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它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
D [无中生有。“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原文没有提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①②两段首先解释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然后举例证明了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B.第③段紧承上文,以“汉字及汉字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中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的事例,证明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仍然可以精彩展现。
D.第⑤段在论述中华文化元素特点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论证了“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C [“证明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仍然可以精彩展现”错,《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证明了“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3.文中说“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字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与从象形走向拼音的多数文字有别。
B.在古代,中国是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C.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因此能够造就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D.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C [强加因果。]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高继勋字绍先。仪状颀伟,太宗见而异之,召问其家世,以琼子对。擢寄班祗候,累迁内殿崇班。
咸平初,王均据益州。招安使雷有终以兵五百授继勋,守东郭二门,会贼攻弥牟砦,继勋引兵转斗至嘉州,败之。会日暮,有终欲少休,继勋曰:“贼窘矣,急击之,无失也。”率十数骑鏖战,身被数创,血濡甲。贼退保子城,不敢出。
迁洛苑使、并代州钤辖。契丹聚兵五万屯草城川,继勋登高望之,谓军使贾宗曰:“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转战至寒光岭,伏发,契丹果败,相蹂躏死者万余人,获马、牛、橐驼甚众。
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勋扼兔毛川,援送军食,师乃济。徙知环州,又徙瀛州。时岁饥,募富人出粟以给贫者。明年大稔,郡人上治状请留。
迁内藏库使,以宫苑使奉使契丹。还,知定州,徙鄜延路钤辖,坐市马亏价失官。已而复为西上閤门使。
仁宗即位,改东上閤门使,真授陇州团练使、知雄州。其冬,契丹猎燕蓟,候卒报有兵入钞,边州皆警。继勋曰:“契丹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邪?”居自若。已,乃知渤海人叛契丹,行剽两界也。入宿卫,出为天雄军都总管,愿复护边,既而留不遣。
以老病乞骸骨。召见便殿,许一子扶掖,俾勿拜。授建雄军节度使、知滑州。河水暴溢,啮堤岸,继勋虽老,躬自督役,露坐河上,暮夜犹不辍,水乃杀怒,滑人德之。卒,年七十八,辍视朝一日,赠太尉。继勋性谦,有机略,善抚御士卒,临战辄胜。在蜀有威名,号“神将”。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B.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C.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D.彼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伏兵山下/敌见我弱/必急攻我/我诱之南/走尔起乘之/当大溃
C [“不整”是“阵”的谓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项。“取胜”是一个词语,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B项。“走”被“南”修饰,是“向南跑”的意思,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D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指铠甲,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铠甲;战国后期,出现了用铁制造的铠甲。
B.钤辖,宋代的武官名,官高资深的称作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一般称为钤辖和副钤辖等。
C.候卒,守卫巡逻的士卒,在军中一般担任夜间巡查、监督敌军等工作,亦指侍候长官的士兵。类似的如“候骑”等。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家安度晚年。它和致仕、致政、释褐等词语意思一致。
D [“释”是“放弃”的意思,引申为“脱去”;“褐”是粗布衣服,代指平民。“释褐”的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与“乞骸骨”的意思不相同。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继勋为名将之后,受皇上赏识。他是名将高琼的儿子,身材魁梧伟岸,宋太宗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于是提拔了他。
B.高继勋有军事才能,勇敢而善战。如他率领五百兵士击败王均叛匪,在主将提出休息时坚持主张把握机会追击,最终消灭叛军。
C.高继勋做事很冷静,善于分析形势。面对边境的警报,边境州县都警戒起来,他作出客观分析,不为所动,稳定了边疆形势。
D.高继勋年老仍任职,亲自督促劳役。他担任滑州知州时遭遇水灾,他不顾年老日夜坚守堤上,大水退去,当地百姓对他十分感激。
B [比照原文“率十数骑鏖战,身被数创,血濡甲。贼退保子城,不敢出”可知,“最终消灭叛军”的说法有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屯兵河外,馈运不属。继勋扼兔毛川,援送军食,师乃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勋曰:“契丹岁赖汉金缯,何敢损盟好邪?”居自若。(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属,连接;扼,扼守;济,救济。(2)赖,依赖;盟好,联盟友好。
【答案】 (1)当时朝廷在黄河外屯兵,军粮运送连接不上。高继勋扼守兔毛川,支援运送军粮,军队才获得了救济。
(2)高继勋说:“契丹每年都要依赖汉人的金钱缯帛,怎么敢损害联盟友好呢?”举止就像平常一样。
【参考译文】
高继勋字绍先。(他)身材高大魁伟,宋太宗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召来询问他的家世,他以名将高琼之子来回答。太宗提拔他为寄班祗候,经过多次升迁任内殿崇班。
咸平初年,王均占据益州。招安使雷有终将五百名兵士交给继勋,让他看守城东的两个城门,正赶上叛匪攻打弥牟砦,继勋带兵(与叛匪交战)辗转战斗到了嘉州,打败了叛匪。正赶上天要黑了,雷有终想要稍稍休息一下,继勋说:“叛匪已经很窘迫了,赶紧攻打他们,不要失去机会。”(他)率领十多个骑兵继续和叛匪激战,身上受了好几处伤,鲜血沾湿了铠甲。叛匪退军守卫子城,不敢再出战。
后任洛苑使、并代州钤辖。契丹聚集五万军队屯兵草城川,高继勋登上高处眺望敌军,对军使贾宗说:“他们人很多但阵势不整齐,将领不是有才干的人。我们的军队虽然人少,但可以凭借奇招取胜。先派士兵埋伏在山下,敌人见到我军势弱,一定急着攻击我们。我引诱他们向南跑,你们出来攻打他们,(敌人)一定会大败。”转战到寒光岭,伏兵出击,契丹军队果然大败,相互践踏而死的有一万多人,(高继勋)俘获很多马、牛、骆驼。
当时朝廷在黄河外屯兵,军粮运送连接不上。高继勋扼守兔毛川,支援运送军粮,军队才获得了救济。后调任环州知州,又调任瀛州知州。当时发生饥荒,(高继勋)征募富人提供粮食来接济穷人。第二年大丰收,郡里的人上奏章,请求让高继勋留任。
(高继勋)调任内藏库使,以宫苑使的身份奉命出使契丹。回来以后,任定州知州,调任鄜延路钤辖,因为购买马匹亏了钱而失去官职。不久又担任西上閤门使。
仁宗即位,改任东上閤门使,实授官职陇州团练使、雄州知州。这一年冬天,契丹人在燕京、蓟州打猎,哨兵报告有契丹军队入境掠夺,边境的州县都警戒起来。高继勋说:“契丹每年都要依赖汉人的金钱缯帛,怎么敢损害联盟友好呢?”举止就像平常一样。之后,才知道是渤海人背叛契丹,在两国边境上进行抢劫。入朝在宫中值宿警卫,后出京城担任天雄军都总管,希望再去守卫边疆,不久后被朝廷留下没有外遣。
因为年老多病请求退休。皇帝在便殿召见他,允许一个儿子搀扶着他,让他不用行跪拜之礼。授官建雄军节度使、滑州知州。(掌管滑州时)河水暴涨,侵蚀堤岸,高继勋虽然年老,但亲自督促劳役,露天坐在河堤边,到夜里都没有停止,洪水水势才减弱了,滑州人都感激他。高继勋七十八岁时去世,皇上停止上朝一天,追赠他太尉一职。高继勋本性谦和,有谋略,善于抚慰统领士卒,每次战争都会取胜。在蜀地非常有威名,号称“神将”。
三、写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庄栋,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学历。28岁的他选择离开上海,重新站在母校对面那条名叫“金水路”的巷口,开始了新生活——卖凉皮。他说,这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为了创业。
一家由7名清华大学毕业生创建的科技公司,推出了一款3D煎饼打印机。只要在电脑中输入文字或图片,就可打印出人像、建筑、卡通人物等各种形状的煎饼。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是社会热点时事,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庄栋为了创业,去卖凉皮;清华大学毕业生创建科技公司,研制出3D煎饼打印机。庄栋没有把知识运用在高薪领域,而是运用在具体实在的地方;清华大学毕业生将前沿科技用于“低端”的煎饼生产。
可从“创新创业精神可嘉”“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际生活”“懂得变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大学生做这些事是浪费资源”“高校合理安排专业,社会要尽可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等角度立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