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桥大作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直的梁桥》是《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桥梁》中的第2课。在前面的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会辨识各种桥梁,知道各种桥梁的基本特点。在这节课中,学生将探究梁桥的具体结构和承重能力,原教材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任务驱动页:通过驱动图片(小渠上仅有一块很薄的石板搭成梁桥通过)产生疑问“选多薄的石板就可以过人呢?”引出新课;第二部分,活动1通过探究承重3个垫圈需要几张纸,学生了解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桥面的厚度能增强梁桥的承重力;第三部分,活动2利用控制变量法让学生探究只改变纸张形状和结构的情况下桥面的承重力,让学生了解改变结构和形状也能增加桥面的承重力。
在对原教材的分析和重新架构的基础上,我将《平直的梁桥》一课设计成了STEM学习课程《梁桥大作战》,让学生从考虑现实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改变桥面的形状和结构能够改变梁桥的承重能力,同时认识到“梁”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桥梁已经具有基本的认知,而且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已熟悉梁桥的结构。但是,学生并不清楚决定梁桥承重能力大小的因素,让他们了解改变桥面形状和结构能改变承重能力的原理相对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实验去验证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进一步要求,要求学生能从现实情景出发设计实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发现法,提出现实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发现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究性思维。
教学设计意图
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了重新的架构,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探究实验,得到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的STEM项目研究过程将《梁桥大作战》一课设计为3个环节:
提出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出了“帮助贵州山区孩子上学路上渡过河流”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建造桥梁,从而引出本课的探究目标“设计建造一座梁桥”。
探究的阶段设计为三个环节:
挑战一:从教师演示承重物压垮桥梁模型,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桥面承重力的问题,学生通过改造A4纸,制作模型,交流展示,反思评价等过程,认识到纸张的厚度以及形状对承重力的影响。
挑战二:教师引导学生考虑现实生活中的桥梁需要考虑的因素不仅仅只有承重力,还需要确保桥梁可以平稳同行。学生根据需求绘制设计图,这一环节是为了学生制作梁桥模型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习惯和思维习惯。
挑战三:学生根据设计图制作桥梁模型,并进行小桥发布会,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环节,进一步改善自己的作品,体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
3、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梁,认识到梁的作用。同时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制作梁桥模型),进一步启发学生技术应用于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梁桥的结构比较简单,桥面外形平直,跨度较小。
增加桥面的厚度、改变桥面的形状和结构能增强梁桥的承重能力。
认识到梁的结构,了解梁的支撑和承重的作用。
科学探究
会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来研究纸的厚度、形状和结构与其承重能力的关系。
绘制梁桥的设计图,并制作出模拟梁桥。
科学态度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
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体会到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可以通过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认识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增加桥面的厚度、改变桥面的形状和结构能增强梁桥的承重能力;能应用到研究成果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梁桥,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各种形状、结构的纸桥面
学生分组:A4纸,盒子(桥墩),钩码,尺子等。
教学过程
情景展示,现实问题导入(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上学的方式是什么?
媒体:教师播放偏远山区的学生渡过湍急的河流上学的视频。
问题1:你可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交流:学生回答可以搭建一座桥梁。(教师板书:桥)
演示:向学生演示在桥墩模型上用A4纸作为桥面搭建了一座简单的桥梁,在桥面上放置一个承重物,桥面坍塌。
问题2:这样的桥梁有什么缺点?
交流:引导学生回答桥梁的承重力不够。(教师板书:承重力)
(二)活动过程
1、挑战一:通过对A4纸进行加工,增加承重力。
(1)提问:在实验室用纸作为桥面,以盒子作为桥墩,以钩码充当车辆行人,你能够通过改造A4纸,增加它的承重力吗?
(2)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提示:教师演示用两个钩码压住纸的两边,提示学生这样操作不当。
(4)出示实验材料:跨度为15CM的盒子作为桥墩,一张A4纸,10个钩码,指导学生通过改造A4纸制作纸梁桥,能增大承重力。
(5)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时间为3分钟。教师巡回指导,根据不同小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改变纸梁桥的厚度、形状、结构等会改变纸梁桥的承重力。
(6)学生填写实验记录单,进行汇报展示。
(7)引导:教师把学生改造的类型进行总结,如回字形、波浪形、凹槽型、中空型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改造A4纸的方法都是从哪些方面对纸张进行了加工。
(8)学生交流,得出结论:主要是从增加厚度,改变形状、结构等方面来改造A4纸,都增大了承重力,因此增加桥面的厚度、改变桥面的形状和结构能增强梁桥的承重能力。
2、挑战二:设计一座既能承重,又能通行、通航的桥。
(1)引导:教师展示挑战一中学生改造的波浪形的纸梁桥,引导学生观察与生活中常见的桥有什么不同。
(2)提问:波浪形的桥面车辆可以顺利通行吗?
(3)引导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在建桥时,除了考虑桥面的承重力,还需要考虑桥面能否平稳地通行,桥下能否通航。
(4)提出任务:利用挑战一的研究成果,设计一座既能承重,又能通行、通航的桥。(设计要求:桥墩距离20CM,桥面宽不低于7CM,平稳通过5个以上的钩码。提供材料:盒子(桥墩)、2张A4纸、一把直尺)
(5)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好的设计图画在实验记录单上。
(6)学生展示设计图,教师根据各组不同的设计图分析指导。
3、挑战三:根据设计图制作小桥模型。
学生根据设计图制作小桥模型,教师巡视指导(8分钟)。
小桥发布会:每组学生派代表进行小桥模型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桥模型的优点、不足以及改进建议。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在桥面下所加的结构就是“梁”,而以这种平直的梁作为主要支撑结构的桥就叫做“梁桥”,引导学生思考“梁”的作用。
学生总结:“梁”的作用真大,既起支撑的作用又能承重。
4、课外拓展
展示生活中的梁桥图片,让学生观察梁桥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其他的梁的结构,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拓展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制作纸梁桥,开展纸梁桥承重大比拼。
要求:1、桥墩距离25CM;
桥面宽:不小于10CM;
材料:8张A4纸,固体胶一支。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