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09 08:0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试卷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a为玻璃板,b和c为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实验时玻璃板a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C.?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前应先将其点燃
D.?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B.???????????????C.???????????????D.?
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竹的倒影
B.?水面“折”枝
C.?手影
D.?镜中花
4.盲人用手指来“阅读”盲文,利用的是皮肤的(
??)
A.?冷觉????????????????????????????????????B.?热觉????????????????????????????????????C.?触压觉????????????????????????????????????D.?痛觉
5.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近视眼,可配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配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可配戴凹透镜矫正
6.以下结论不是由光的色散现象得出的是(??
)
A.?白光是复色光?????????????????????????????????????????????????B.?阳光中的可见光谱是由七种单色光按一定比例组成
C.?不同色光进入棱镜发生偏折程度不同??????????????D.?阳光除可见光谱外,还有不可见光
7.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
a.薄膜上出现的烛焰的像是倒立的;
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
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烛焰的像变大;
d.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前推动内筒,烛焰的像更明亮。
对于这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abcd???????????????????????????????????????B.?acd???????????????????????????????????????C.?ab???????????????????????????????????????D.?cd
8.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就会在屏上形成影,关于改变影子大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光源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B.?点光源与物体距离不变,增加屏到物体的距离,影变大
C.?增加物体本身的大小,影变小??????????????????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必须在看到发令枪冒白烟就开始计时,而不能听到枪声才计时,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A.?看枪冒烟计时准确
B.?声音嘈杂听不清枪声
C.?听枪声才计时不够准确,使成绩偏低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这个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此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
cm
C.?将蜡烛移动到25
cm刻度处,应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将蜡烛移动到40
cm刻度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会在光屏上成像
11.“自拍杆”是部分旅行者的“神器”。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像距??????????????????????B.?减小物距??????????????????????C.?减小人像的大小??????????????????????D.?减小取景范围
12.如图所示为“T”形物体经平面镜所成的像,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13.喷水鱼因特殊的捕食方式而得名,能喷出一股水柱,准确击落空中的昆虫作为食物。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喷水鱼看到昆虫像的光路图的是(??
)
A.???????????B.???????????C.???????????D.?
14.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如图所示,外形完全一样,小明想要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近视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镜
15.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位于“C位”的浙江园打造了新时代、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江南画卷展示了“美丽浙江”风采。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A.?金鱼看起来很“浅”
???????????????????????B.?假山的倒影
C.?阳光穿过树木
?????????????????????????????????D.?喷泉附近出现彩虹
二、填空题(共9题;共54分)
16.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所示,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蜡烛,若要看见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着________(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见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图丙在树阴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________的像。
17.如图,一束阳光A入射到三棱镜后产生色散现象,其中①、③表示两束边缘色光,则③是________光,电视遥控器发出的不可见光位于________(选填“①”或“③”)的外侧。
18.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如图所示,将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后,放在红光的外侧,过一会儿,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_。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________。以上现象说明它具有________效应。
19.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__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
20.五一期间小红随父亲到宜昌市磨基山公园游玩,小红父亲用照相机拍摄了夷陵长江大桥的清晰照片,小红发现相机中桥的像有点小,提议能否把桥的像拍得更大一些,她父亲便更换相机镜头后在原地又拍摄了一张夷陵长江大桥的清晰照片,如图甲所示,两次成像的大小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她猜想可能是两个镜头的焦距不同造成的。为了验证这一想法,返校后,她在学校实验室找来了一支蜡烛,焦距分别为5
cm和10
cm的两个凸透镜、光具座、光屏等器材进行了以下探究:
(1)如图乙所示,她先将f=5
cm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处,再将蜡烛放在光具座10
cm刻度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一个倒立、________的实像。
(2)接下来她换用f=10
cm的凸透镜,仍然固定在光具座50
cm刻度处,为了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她应该保持________不变,移动________,直到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3)对比两次实验中像的大小,发现第二次成的像比第一次稍大,据此小红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用照相机拍照时,要想成的像更大,除了更换相机镜头外,还可以________。
21.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7°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
22.如图所示是一种反射式路灯,灯发出的光不是直接照射到路面,而是经过灯上方粗糙的反射板的反射后照亮路面。
(1)光在反射板表面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现象。
(2)如果把反射板换成平面镜,当黑夜灯亮时,地面上会有灯罩的影子,因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
2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________。从钢琴和长笛等乐器中发出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叫做________。如图所示,蝙蝠靠________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24.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如下实验,如图甲所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由此现象,你认为:
(1)嘴对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________。
(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________。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试说明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如图乙所示)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________。
(4)如图所示,有一长笛,当演奏时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音调,吹奏出美妙的曲子,图中七个小孔中A应为________,G应为________。(填“1、2、3、4、5、6、7”七个音符中的某一个音符)
三、实验探究题(共4题;共26分)
25.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为了让成像更清晰,房间B的亮度要比房间A________。
(3)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____。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6.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甲所示,一束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乙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图乙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丙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7.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获得了下列数据,表格中表示的是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
人射角i
空气
0
30°
45°
60°
折射角γ

0
22°
32°
40°
折射角γ
玻璃
0
17°
24°
30°
(1)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肯定能得出一些规律,请写出一条:
________。
(2)小组又通过实验研究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的现象,图中是根据实验现象画出的光路图,改变人射角的大小,他发现空气中的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你猜想,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3)如下图甲所示,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在图乙所示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填选项中的字母)。
28.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绷紧程度等有关。于是他做了以下探究:
(1)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绷紧程度相同。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_两弦线做实验。
(2)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请你据图2判断,在绷紧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低的是按住________点。
四、解答题(共4题;共25分)
29.如图所示,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凹透镜,请画出射向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入射角的度数。
30.通过玻璃门(如图甲)可简单地验证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A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B,若实验者及标记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让实验者所成的像落在标记物上,他应向________(填序号)方向移动。??
(2)实验时,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
(3)实验过程,若标记物向玻璃门靠近,所成的像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对本实验的相关评价,合理的有(
??)
A.证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等大的虚像
B.利用地砖方便地确定像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C.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进行实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1.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________。?
(2)小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请分析原因:________。
(3)实验时,从纸板的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路径,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32.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光的全反射
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如图甲所示),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作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
(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________。
(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全部变为________。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2.【答案】
A
3.【答案】
B
4.【答案】
C
5.【答案】
A
6.【答案】
D
7.【答案】
A
8.【答案】
B
9.【答案】
A
10.【答案】
B
11.【答案】
C
12.【答案】
C
13.【答案】
A
14.【答案】
C
15.【答案】
B
二、填空题
16.【答案】
(1)三个小孔和烛焰在一条直线上
(2)膜
(3)太阳
17.【答案】
紫;①
18.【答案】
升高;红外线;热
19.【答案】
80°;向右
20.【答案】
(1)缩小
(2)蜡烛的位置(或物距);光屏
(3)在物距相同时,焦距越大,像越大
(4)靠近物体(或减小物距)
21.【答案】
53°;44°
22.【答案】
(1)漫反射
(2)直线
23.【答案】
快;乐音;超声波(或回声定位)
24.【答案】
(1)吹气引起了瓶内空气柱的振动
(2)5只瓶子内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故振动频率不同,所以音调不同
(3)堵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同
(4)7;1
三、实验探究题
25.【答案】
(1)③
(2)亮(大)
(3)B,C
26.【答案】
(1)8.0;同一高度
(2)照相机;能
(3)远视
27.【答案】
(1)当入射角为0°时,折射角也为0°
(2)折射光线会消失掉
(3)C
28.【答案】
(1)a和b
(2)B
四、解答题
29.【答案】
解:如答图所示。
30.【答案】
(1)③
(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不变
(4)B,C
31.【答案】
(1)40°
(2)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漫
32.【答案】
(1)41.8°
(2)反射光线
(3)不会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