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新题型及热点内容的应考对策
第一部分:新课程教材新增内容
一、考试范围和内容比较
旧大纲 新大纲必考内容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有机化学基础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基础
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基础
二、新大纲必考部分新增内容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
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
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
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
、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5.化学反应与能量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7)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原来表述:“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4)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7.电解质溶液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五)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三、选考部分新增内容
三、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
新增内容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了解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了解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新增考点剖析 ——化学反应与能量
(2011浙江高考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 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 kJ/mol,假设1 mol冰中有2 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 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电离常数为Ka。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
向左移动,α减小,Ka变小
C. 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 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1/2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
B
(2011江苏高考)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知: CH4(g) + H2O(g)=CO(g) + 3H2(g) △H=+206.2kJ·mol-1
CH4(g) + CO2(g)=2CO(g) + 2H2(g) △H=-247.4 kJ·mol-1
2H2S(g)=2H2(g) + S2(g) △H=+169.8 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
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 。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
如图11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 。
改编:(A、B发生反应的活化能 0,
填大于、等于、小于)
答案:(1)CH4(g) + 2H2O(g) =CO2(g) + 4H2(g) △H=165.0 kJ·mol-1
(2)为H2S热分解反应提供热量 2H2S+SO2 =2H2O + 3S (或4H2S+2SO2=4H2O + 3S2)
(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4)CO(NH2)2 + 8OH--6e-= CO32-+ N2↑ + 6H2O
(5)
本部分在高考中出现的考查方式主要有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2)比较反应热的大小
(3)反应热的计算
(4)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问题。
复习中燃烧热、中和热的概念及计算仍应重点关注,但新课标关注能源及其利用效率,因此有关能源的试题应引起重视。复习时除弄清一种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两类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三个概念(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外,对以下几个难点应重点突破。
复习建议
1、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
(1)键能定义:在102kPa、298K时,1mol气态AB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时需要吸收的能量称AB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kJ/mol。
(2)反应热与键能 △H(反应热)=反应物键能之和-生成物键能之和
易错点:实际反应中有些物质处于非气态,而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之间变化时必有能量变化。如:(2010重庆12).已知H2(g)+ Br2 (l)=2 HBr;△H=-72KJ/mol,蒸发1mol Br2 (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kJ,其它相关数据如下表:则表中a为
复习建议
答案:D
解答要领:利用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写出每一个过程变化(包含物理变化)的热化学方程式,运用盖斯定律求算。
2、反应热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
基本规律是:物质在反应中放出的能量越多,生成物的能量就越低,生成物越稳定,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越牢固。反之亦然。
3、影响△H大小的因素
影响△H大小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聚集状态,某一确定的热化学方程式的△H与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无关。这种问题常出现在化学平衡的考查中。
复习建议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原来表述:“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关于新考纲中增加的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为了与新课程高考的有机融合,在近3年的湖北高考试卷中,与反应速率的定量计算、表示、大小比较的试题可以说一直不间断地出现。
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 列式计算该反应在0-3min时间内产物Z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
(2009年全国)27. (15分)某温度时,在2L密闭容器中气态物质X和Y反应生成气态物质Z,它们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4)该反应进行到4.0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实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全国)27.(15分) (注意:在试卷题上作答无效)
在溶液中,反应A+2B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c(B)=0.200mol/L 及 c(C)=0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__________;
(2)A的平均反应速率vI(A)、vⅡ(A)、vⅢ(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________;
(2011全国II卷)反应aA(g) + bB(g) cC(g)(Δ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Ⅰ、Ⅱ、Ⅲ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计算一般不难,只需抓住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定量表达式,
易错点是用△n代替△c进行计算。
复习建议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
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
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
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3) SO2+V2O5=SO3+2VO2 4VO2+O2=2V2O5
新增考点: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2009宁夏高考)第三问:
2SO2(g) + O2(g) 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mol SO3(g)的△H=-99kJ·mol-1
1.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般都参加了反应,只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2.催化剂只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逆反应,则同等程度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而大大加快正、逆反应速率,缩短建立平衡的时间,它不改变正、逆反应的反应热和反应的限度。
3.催化剂一般有一定的活性温度范围如合成氨的铁触媒、人体内的各种酶,加酶洗衣粉中的酶,并且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常常与质量或浓度的大小有关。如:
建议:复习催化剂时强调三点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 O2(g) 2SO3(g)ΔH < 0 正、
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③表示10 mL 0.01 mol·L-1 KMnO4 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ol·L-1 H2C2O4溶液混合时,n(Mn2+) 随时间的变化
D.图④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 (g) + H2(g)
CH3CH3(g);ΔH< 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010天津)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答案:B
(2009广东)甲酸甲酯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该反应(反应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起始量如下表:
甲酸甲酯转化率在温度T1下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下图:
(2)依据以上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
此问即是运用相关理论解释一般规律
答案:(2)该反应中甲酸具有催化作用; ①反应初期:虽然甲酸甲酯的量较大,但甲酸量很小,催化效果不明显,反应速率较慢。 ②反应中期:甲酸量逐渐增多,催化效果显著,反应速率明显增大。 ③反应后期:甲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成主导因素,特别是逆反应速率的增大,使总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直至为零。
(1)根据上述条件,计算不同时间范围内甲酸甲酯的平均反应速率,结果见下表:
一、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
二、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1.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K值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大;反之,就越不完全,转化率就越小。
2.当K> 105或K<10-5时,该反应就基本进行完全,一般当成非可逆反应;而K在10-5~105之间的反应被认为是典型的可逆反应。
3.K值大小只能预示某可逆反应向某方向进行的最大限度,但不能预示反应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新增考点:
(4)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中,平衡常数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三、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影响,既与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无关,也与压强的改变无关;由于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平衡常数不受催化剂影响。
2.任何可逆反应,当温度保持不变,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其它条件时,即使平衡发生移动,K值不变。
3.其它条件不变时,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K增大(或减小);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由于升高(或降低)温度时平衡向逆(或正)反应方向移动,K减小(或增加);所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但不会不变。
四、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2011海南高考)氯气在298K、100kPa时,在1L水中可溶解0.09mol,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2)估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列式计算)
(3)在上述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将向________移动;
(4)如果增大氯气的压强,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将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平衡将向______________移动。
(3)正反应方向;(4)增大,正反应方向
学生主要的错误是按照化学方程式求平衡常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在t1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t1 mol·L-1·min-1
B.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 molCO和1.20 molH2O,到达平衡时,n(CO2)=0.40 mol。
C.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D. 温度升至800℃,上述反应平衡常数为0.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2011江苏高考)700℃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O,发生反应:
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表中t1>t2):
答案:B、C
1.由于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是一常数,如果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或生成,则表达式中不能出现固体或纯液体;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反应,由于水的浓度是常数而不必出现在表达式中;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若有水参加或生成,则应出现在表达式中。例如:
建议:复习平衡常数时,要注意不同可逆反应中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离子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应首先将化学方程式改写为离子方程式。
2.表达式与化学计量数一一对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不同,表达式就不同;可逆反应中,正反应的表达式与逆反应的表达式互为倒数。例如:
4. 电解质溶液新增考点: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其表达式,能进行相关的计算。
(2009山东28题)(3)在25℃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__________沉淀(填化学式),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已知25℃时KSP[Mg(OH)2] = 1.8×10-11,KSP[Cu(OH)2] = 2.2×10-20。
2010(山东高考)某温度下,Fe(OH)3(s)分别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改变溶液pH,金属阳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答案:B
(2011浙江高考)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
答案:A
质疑:步骤①为何不生成Mg(OH)2沉淀?
1、关于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强调三点
①Ksp只与电解质的本性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的离子的浓度无关。
②一般来说,对同种类型难溶电解质,Ksp越小,其溶解度越小,越易转化为沉淀。不同类型难溶电解质,不能根据Ksp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③可通过比较溶度积与离子积(Qc)的相对大小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的沉淀生成或溶解情况(即溶度积规则):
Qc﹥Ksp,向生成沉淀的方向进行,有沉淀生成;
Qc﹦Ksp,达溶解平衡,溶液为饱和溶液;
Qc﹤Ksp,向沉淀溶解的方向进行,沉淀逐渐溶解。
2、正确理解教材上关于沉淀转化的一句话
(p65页)“一般说来,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而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成溶解度略大的沉淀也可以实现,如:
复习建议
解析:因为Mg(OH)2的溶度积小,故其电离出的Mg2+浓度要小一些,故A项错;NH4+ 可以结合Mg(OH)2电离出的OH-离子,从而促使Mg(OH)2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Mg2+)增大,故B项正确;C项Ksp仅与温度有关,故错;D项,虽然MgF2的溶度积比Mg(OH)2的溶度积略大,加入NaF溶液使F-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生成MgF2沉淀。
答案:B
新增考点:
5. 常见金属元素Cu
(2011新课标全国) 0.80gCuSO4·5H2O样品受
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
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C
复习建议:理顺4个关系
1、铜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铜及其化合物与某些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铜及其化合物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4、铜及其化合物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转化关系
新增考点:6. 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2011安徽高考)地下水中硝酸盐造成的氮污染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文献报道某课题组模拟地下水脱氮过程,利用Fe粉和KNO3溶液反应,探究脱氮原理及相关因素对脱氮速率的影响。
实验步骤及结论:
复习建议: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实验题变化多样,有以下特点:
一、考查体现实用性、基础性
实验操作为每年必考的知识点之一,考查的方式是灵活多变,命题的角度往往创新性较强,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所以实验题成了学生分值拉开的最重要的一类题型。而实用和基础是考查两个最为平稳的特点。这些题目往往是来源于课本中的某一部分知识,在命题时进行了组合。如:
(3)指出下面3个实验中各存在的一个错误:
A_______B_________, C__________
二.对教材中的实验、物质性质进行创新是高考实验题的主要形式
如对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改进、教材原有化学性质进行改编、教材不同性质实验进行组合。
三.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标地区的一大亮点
三、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
新增内容
“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等。
将“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含义。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调整为“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将“了解几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及其性质。”调整为“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体会:
选修3的内容在新课改的高考试题的II卷中以选择或填空命题。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以及基本概念,如同位素,电子式,结构式,键与分子的极性等知识点;填空题常以推断的方式出现,试题首先要求推断出各元素,然后对它们之间形成的物质进行整合,再对它们提出问题,命题者可考查基本概念,如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电离能,电负性,杂化方式以及空间构型等,也可联系必修一、选修四或选修五的内容进行考查,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盐类的水解,有机物中C原子的杂化等。其发展趋势将可能结合新科技,新能源等社会热点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如元素周期律的变化规律,晶体类型的判断与性质等。
(2011福建高考)氮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化合物。回答以下问题:
(1)基态氮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
(3)肼(N2H4)分子可视为NH3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NH2(氨基)取代形成的另一种氮的氢化物。
①NH3分子的空间构型是_____;N2H4分子中氮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______。
②肼可用作火箭燃料,燃烧时发生的反应是:
N2O4(l) + 2N2H4(l)===3N2(g) + 4H2O(g) △H=-1038.7kJ·mol-1
若该反应中有4 mol N-H键断裂,则形成的π键有________mol。
③肼能与硫酸反应生成N2H6SO4。N2H6SO4晶体类型与硫酸铵相同,则N2H6SO4的晶体内不存在__________(填标号)
a. 离子键 b. 共价键 c. 配位键 d. 范德华力
(4)图1表示某种含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其分子内4个氮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4个顶点(见图2),分子内存在空腔,能嵌入某离子或分子并形成4个氢键予以识别。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能被该有机化合物识别的是_________(填标号)。
a. CF4 b. CH4 c. NH4+ d. H2O
答案:(1)2s22p3 (2)N>O>C
(3)①三角锥形 sp3 ②3 ③d (4)c
复习建议:
共价键理论复习要点
新增考点:
8. 选考内容:“有机化学基础”部分
新考纲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四部分,变化的主要内容有:
①增加“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某些物理方法”;
②将“了解烷烃的命名原则”调整为“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③增加“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④将“初步了解重要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调整为“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⑤新考纲更加突出有机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等。
下面主要就选考题有机化学基础作一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空气中久置,A由无色转变为棕色,其原因是 。
(2)C分子中有2个含氧官能团,分别为 和 (填官能团名称)。
(3)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C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②是萘( )的衍生物,且取代基都在同一个苯环上;③可发生水解反应,其中一种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种水解产物分子中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若C不经提纯,产物敌草胺中将混有少量副产物E(分子式为C23H18O3),E是一种酯。E的结构简式为 。
(5)已知: ,写出以苯酚和乙醇为原料制备
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2011江苏高考17,15分)敌草胺是一种除草剂。它的合成路线如下:
答案:(1)A被空气中的O2氧化
(2)羟基 醚键
应考策略:解答有机推断题时,我们应首先要认真审题,分析题意,从中分离出已知条件和推断内容,弄清被推断物和其他有机物的关系,以特征点作为解题突破口,结合信息和相关知识进行推理,排除干扰,作出正确推断。一般可采取的方法有:顺推法(以有机物结构、性质和实验现象为主线,采用正向思维,得出正确结论)、逆推法(以有机物结构、性质和实验现象为主线,采用逆向思维,得出正确结论)、多法结合推断(综合应用顺推法和逆推法)等。关注官能团种类的改变,搞清反应机理。
实际操作时,可尝试按以下顺序在题目及框图中寻找以下四种信息,再运用信息、发散推理一般即可正确解答。
1.数据信息。
包括分子式、分子量、元素的百分含量、与H2、Br2等反应的用量、等效氢的种类或核磁共振氢谱数据等。
2.反应条件信息。
有机反应的条件具有类别性、特征性。如醇的脱水反应常用浓硫酸并加热、卤代烃的水解、消去反应分别用强碱的水溶液和强碱的醇溶液并加热等等。
3.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信息。
有机物之间特定的转化关系可以帮助确定有机物的类别(即官能团的种类)
4.题给情境信息
有机推断题应考策略
(2010宁夏)38.[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15分)PC是一种可降解的聚碳酸酯类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优良的耐冲击性和韧性,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是某研究小组开发的生产PC的合成路线:
已知以下信息:
①A可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②B中有五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③C可与FeCl3溶液发
生显色反应: ④D不能使溴的CCl4褪色,其核磁共振氢谱为单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是 ;
(2)B的结构简式为 ;
(3)C与D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
(4)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写出结构简式);
(5)B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的还有 种,其中在核磁共振氢谱中出现丙两组峰,
且峰面积之比为3∶1的是 (写出结构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