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34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件(34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9 10:13:04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埃博拉病毒
新知导入
高度传染性,由动物传染至人并在人际间传播;
平均病死率约50%上分布于25%~90%之间。
非典
SARS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起病急,高热、咳嗽,伴全身和呼吸系统症状
医院或家庭聚集性发病,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呼吸道传播
感染所致肺炎起初发热、动、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
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正确佩戴口罩加强防
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情危重,甚至可致死亡
新型冠状病毒
新知导入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在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肆虐。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这使吴有性痛心疾首,他放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温疫论》。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温疫论》书影
新知导入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疟疾: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青蒿素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探究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历史上的疫病流行状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阐释中医药成就及西医的传播状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古今中外对疫病防治的努力,培养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
新知讲解
一、历史上的疫病
新知讲解
古埃及时期
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公元前5世纪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
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6世纪
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人口大量死亡,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
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黑死病猖獗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严重饥荒。
17世纪
明末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18世纪
欧洲天花肆虐,彼得二世、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疫病: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新知讲解
流行特点(时间、地域空间、社会空间角度)?影响?
特点:历史悠久、多源发生、患者范围广
影响:
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政治——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医学——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知讲解
防治疫病的方法
1.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
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大量防治疫病的方法。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士绅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摘编自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1)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材料探究
新知讲解
2.古人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汉代“病迁坊”隔离麻风病人
新知讲解
3.近代医学的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
时间
成果
18世纪晚期
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19世纪
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1928年
英国细菌学家弗菜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
在与疫病博弈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哪些成就?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二、中医药的成就
新知讲解
年代
人物
医学著作
成就
战国
扁鹊
汉代
不详
东汉
不详
东汉
张仲景
东汉
华佗
东晋
葛洪
唐代
孙思邈
唐代
政府
明代
李时珍
“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
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神农本草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麻沸散”“五禽戏”
《肘后备急方》
总结晋以来医疗发展方面先进成就
《唐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本草纲目》
“东方药学巨典”
《千金方》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新知讲解
表现: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新知讲解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葛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新知讲解
三、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新知讲解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19
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新知讲解
归纳西医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它的传入有什么影响?
西医的传入
1.明末清初,传教士把医带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建立,西医加速在中国传播。
▲澳门白马行医院旧址
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新知讲解
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实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促进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启迪民智,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3.促进医学现代化发展。
4.促使中医自我改良。
西医传入的影响:
合作探究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对传统的“中学”形成冲击;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将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传统医学面临严峻挑战。
合作探究
材料
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
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
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
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传统医学的应对措施。
合作探究
(2)措施:
近代以来,传统医学提出中西汇通的思想并著书立说;
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借鉴西方医学弥补不足,开办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
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
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
课堂练习
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C
课堂练习
2.《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分别指出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扁鹊做出诊断所用的方法是(
)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A
课堂练习
3.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开始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源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的进步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C
课堂练习
材料一 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摘编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材料二 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摘编自邝日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观点。
(1)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防重于治的辨证观;
关爱生命和健康的人本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才德兼备的职业观;求真务实精神。
课堂练习
材料三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到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孟庆龙《世界瘟疫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2)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课堂练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
(3)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因素:中西医学理论、方法论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课堂练习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历史上的疫病
中医药的成就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西医概念
传播过程
传播影响
有利于医学近代化发展
有利于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有利于西方思想传入,启迪民智,改变陋习
有利于中医自我革新与科学化
文化侵略,过于否定中医
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近代后,影响扩大
扁鹊、张仲景、李时珍等等
古代成就
现代成就
重大疫病
疫病影响
疫病防控
天花、鼠疫
隔离、派药、预防、赈恤、接种
政治:威胁统治,导致王朝更替
经济:生产停滞,饥荒严重
文化:新思想萌芽
社会: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
军事:影响战争成败
中西医结合,设立中医院,走向世界
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诊治疾病
课后小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探究疫病流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历史上的疫病流行状况,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阐释中医药成就及西医的传播状况,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古今中外对疫病防治的努力,培养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影响,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难点:知道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理解疫病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新知导入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在北京、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肆虐。吴有性的家乡江苏吴县“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这使吴有性痛心疾首,他放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温疫论》。他提出新的传染病原“疠气”致病的学说,更接近近现代的认识,在当时的世界上具有先进性。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疟疾: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四、新知讲解
模块一
历史上的疫病
疫病: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特点(时间、地域空间、社会空间角度)?影响?
特点:历史悠久、多源发生、患者范围广
影响:
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
政治——社会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衰落。
思想——精神冲击,信仰危机,新思想的酝酿与传播
医学——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防治疫病的方法
1.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
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大量防治疫病的方法。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
材料探究
材料一 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疫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士绅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摘编自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答案:(1)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古人已经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
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
3.近代医学的进步,有效控制了很多疫病的传播。
从历史来看,在平衡博弈的过程中,疫病其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卫生观念的形成。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医疗史学者余新忠
在与疫病博弈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哪些成就?
模块二
中医药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焕发了新的生机。
表现:
1.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
3.中医药工作者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中成药制剂。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葛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
模块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3)19
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归纳西医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它的传入有什么影响?
西医的传入
1.明末清初,传教士把医带入中国,但影响有限。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建立,西医加速在中国传播。
出示图片:▲澳门白马行医院旧址
澳门白马行医院创办于1569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西医传入的影响:
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实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促进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启迪民智,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
3.促进医学现代化发展。
4.促使中医自我改良。
合作探究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1)背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西方的科技文化对传统的“中学”形成冲击;
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将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传统医学面临严峻挑战。
材料
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传统医学的应对措施。
(2)措施:
近代以来,传统医学提出中西汇通的思想并著书立说;
中医积极吸收西方医学的优点,借鉴西方医学弥补不足,开办中医学堂培养中医人才;
创办学会并借鉴西方近代科学研究方法改造传统医药理论和方法;
仿效西医药物方法改良传统医药。
五、课堂练习
1.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2.《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分别指出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扁鹊做出诊断所用的方法是(
)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3.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开始学习西医。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源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B.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
C.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的进步
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材料一 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故学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摘编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材料二 中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声等相互联系,组成人体和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联系起来,共同协调来完成人的生命活动。此外,中医还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提醒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防病于未然。《淮南子》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摘编自邝日建《中医学的特点、特色和优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医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观点。
材料三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到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辩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孟庆龙《世界瘟疫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
答案:
1.C
2.A
3C
(1)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防重于治的辨证观;
关爱生命和健康的人本观(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才德兼备的职业观;求真务实精神。
(2)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3)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因素:中西医学理论、方法论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六、课堂小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