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09 18: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78560011798300第 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素养目标】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通过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学习,了解战后的国际秩序。
3.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学习,了解战争对国家及世界秩序的影响。有利于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教学重难点】
1.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新课讲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 大战爆发之初,各国的文官政府考虑的是如何及时应战……军方则仍然设想通过一场拿破仑式的战争或普法战争等方式的战争,即靠一、两次大的战役便见分晓。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战争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的愿望和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他们本以为是单纯的军事较量,却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长期消耗的总体战……
——徐蓝《国际史视野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研究》
背景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竞相奉行殖民扩张、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外长毕洛夫1899年末的讲话
3438525944880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2005年高考全国卷第37题
-8572517145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冲突不断。
材料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并依靠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陷于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本哈第《我们的前途》(1911年4月)
结合材料本哈第的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德国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而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
原因: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急剧增强。
材料二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允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的大变更!
——《泰晤士报》(1911年7月14日)
材料中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表面上支持法国,实质是联合法国限制德国在非洲的殖民扩张,抑制德国在欧洲的崛起,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
left81915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的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①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②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欧洲“火药桶”
小结:一战的背景
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
2.各国间矛盾促使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具体原因)
3.思想原因:崇尚战争和强权的军国主义思想
4.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
材料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的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一个大国的皇储的地位固然显要,但怎么会由于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呢?这说明大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深刻的经济政治根源和长远的历史渊源。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二、一战的爆发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拒绝和平解决和所有调停,于 7 月 26 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国于 8 月 1 日中午向俄国宣战,8 月 3 日下午 6 时 1 刻向法国宣战。
俄国 于 7 月 30 日开始总动员。
法国 8 月 1 日下午 4 时 宣布实行总动员。
left276225英国从 8 月 4 日夜 11 时起,对德国进入战争状态。
欧洲三条战线
英法与德军对阵西线, 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 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 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材料 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特点: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第一阶段 1914年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德帝国陆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主持制定了该计划。目标是:避免两线作战,要先发制人,迅速决战,各个击破(6个月内击败法国。随后调头去打败俄国)。力争3—4个月结束战争。
1914年9月,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1914年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山东半岛
1915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第二阶段 1915年——1916年
1915 年,德军把主攻方向转向东线,企图首先打 败俄国,以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5 年,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纵观 1915 年战局,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决战之年
1916年 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1916年 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第二阶段——凡尔登战役
我们的方针就是以猛烈的火力进攻凡尔登,把法军的精锐部队全部吸引过来,这样方能给他们以歼灭性的打击。我要使凡尔登成为碾碎法军的磨盘,这样才能争取西线的胜利。 ——德国总参谋长法汉金
凡尔登战役中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德、法两国投入100多个师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由于德军攻占凡尔登的战略目标未实现……凡尔登战役是德国进攻的高峰。因此,它的失败也就成了一个转折点:此后,德奥方面每况愈下。 ——摘自《新编世界近代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第二阶段——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6 月 24 日至 11 月中)。索姆河战役双方先后投入兵力超过 150 个师,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英军损 失 42 万,法军 20 万,德军 50 万,联军只夺回了 240 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 达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第二阶段——日德兰海战
1916 年 5 月 31 日至 6 月 1 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 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又称斯卡格拉克海战)。英国出动了约 150 艘 军舰,德国出动了约 100 艘军舰。战斗结果,英国损失 14 艘,德国损失 11 艘,英国损失的吨位数几乎是德国的 2 倍。英国的损失虽然大于德国,但仍 掌握着制海权。英国大舰队继续控制北海水面,德国公海舰队仍被封锁在港内。此后,双方的活动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内的战斗基本停止,双方开始把注意力集中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第三阶段 1917年
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材料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说:“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美国总统威尔逊1914年9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
材料反映出美国对欧洲战争政策有什么转变?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变化:由“中立”发战争财的政策,变为直接参战;
材料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美国参加一战的演说中说:“我们现在接受这种敌对国的挑战……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可追求。……我们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捍卫者。当这种权利已经得到了保障,而各国的信义和自由可以保障这些权利时,我们就如愿足矣。”而他在1916年7月10日的演说中说:“我们对全世界提供相当大的款项,应当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并且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这个世界。”
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威尔逊宣称的参战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 美国参战有何影响?
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
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参战对协约国直接援助, 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 的发展。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宗主国忙于互相撕杀,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 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隙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 队伍也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了军事技术装 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者。
列宁 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 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 命”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 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战争历时
4年零3个月(1914.7—1918.11.11)
参战国家
三十多个国家
战争范围
14个国家的400万平方千米以上土地
卷入人口
超过15亿
参战人员
7000多万
伤亡人员
3000多万,另有1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死去
经济损失
3400多亿美元
材料 大战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引起了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运动的高涨。……大战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09年,英国最后一名一战老兵哈里?帕奇去世,终年111岁。哈里?帕奇晚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战争是不值得的,不值得为之付出一个人的生命,更别说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了。”
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俄罗斯帝国、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灭亡了。还(还有奥斯曼帝国)……代之而兴 的是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 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
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在战争中被严重削弱了。从表面上看,英帝国 的疆域更加扩大,但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英帝国终于改组为英联邦…… 英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早在 1913 年已经让位给美国,战后英美之间 经济实力的差距则拉开得越来越大,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复返了。 战后,法国一度是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但它想长远压制德国的企图 遭到了英国和美国的反对与破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