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专项阅读
记叙文阅读
考
点
提
炼
1.文中引用歌词的作用。
题1
2.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词句。
题2;题7
3.提取文章重要信息并概括文章内容。
题3;题6
4.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主探究。
题4;题5
5.理解作者的情感。
题8
文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19分)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侯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黃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3分)
???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3分)
???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
3.阅读第④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2分)
???
4.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莫怀戚《散步》
???
5.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4分)
???
文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6.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⑤段的内容概括。(4分)
7.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8.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4分)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第⑥段中写母亲接连打电话叮嘱“我”端午节插艾草,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
E.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阅读专项(一)?记叙文阅读答案与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开头引用歌词的作用。做这类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内容上,“炊烟袅袅升起”指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炊烟”的,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另外,引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花瓷》的歌词,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更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结构上,引出下文,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
【答案】1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③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
2.【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和词语的赏析。做这类题,一般根据题干要求,先判断修辞或词性、词义,再从内容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1)由“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可知,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炊烟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之间的亲密,从而表现了乡亲们和睦、温馨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炊烟的喜爱。(2)“跳脱”“蹒跚”“乱窜”这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鸡、鸭、猪、狗的动作特点,表现了它们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了故乡乡亲们的纯朴、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乡情的喜爱之情。
(2)运用动作描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鸡、鸭、猪、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效信息的筛选。做这类题,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明确信息筛选的位置和方向,其次根据原文语句找出恰当的词语来作答。本题从“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可知,早晨的炊烟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从“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可知,黄昏的炊烟是朴实、温暖的。
【答案】早晨炊烟:生机(或“活力”)黄昏炊烟:朴实(或“温暖”)
4.【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做这类题,要通读全文,把握内容及写作目的,根据题干要求比较分析即可。本题从文章中的关键句“起得很早、睡得很晚”和“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热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可知,这段话主要表现了妻子、母亲的辛苦付出,不求回报,表达了作者对地们的敬佩、感激之情。从【链接材料】中的关键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和“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可知,主要写了母亲、妻子对“我”的依赖和信任,表现了“我”对家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答案】本段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地为家庭辛勤付出,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之情。《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体现了“我”内心的责任感。
5.【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做这类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作答。本题从“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可知,炊烟体现了邻里关系的和谐、融洽;从文章第④段内容可知,炊烟体现了乡村的生机、古朴、恬静、温暖的特点;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可知,炊烟代表了家的味道;从“炊烟就是人,就是家”可知,炊烟带给人归属感。所以,作者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答案】①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②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③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④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6.【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解答本题要先通读全文,再细细阅读限定语段,找出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关键语句:第②段中“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估一家人平平安安”“那一束来斜插在门榻上的艾草……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第③段中“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第④段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第⑤段中“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艾草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效,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7.【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方法等角度入手。画线句中,“小心翼翼”“合不拢嘴”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采着”“洗去”等词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小心翼翼”生动地刻画出母亲采艾草时的小心谨慎,对艾草很重视;“乐得合不拢嘴”写出母亲因收获劳动成果而感到喜悦和满足,采到的艾草可以用来给孩子缝制小香包、煮艾草水,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答案】这句话是对母亲采艾草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8.【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要结合全文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分析作答。由第①段中“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可知,作者一想到艾草就想起故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第②段写了家乡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第③段介绍了艾草这种植物;第④⑤两段写母亲用艾草为我们缝制香包,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第⑥段中“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则是作者对浓浓母爱的赞美,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答案】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9.B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B.“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错误,原文“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是将艾草比作乡村少女。D.“表现出母亲思想传统、保守”错误,母亲打电话叮嘱“我”插艾草,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思念和关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