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能画出经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3、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通过用手感觉两种透镜在构造上的不同,培养自己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找出辨别透镜的方法。
4、初步培养自己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二、背记部分
1、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
2、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光线会拐弯吗?若会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拐弯?
答: 。
2、折射的定义: 。
3、海市蜃楼的形成应用了 。
(二)、自学课本P78、P79的内容。(注意三条特殊光线)
(三)、小组合作讨论搞清楚以下知识:
1、凸透镜是: 。凹透镜: 。
2、凸透镜对光线起 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 作用,它们都是由于光通过透镜 射而形成的。
3、主光轴:
4、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 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 , 到 叫做焦距。
(四)小组探究凸透镜、凹透镜的区别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哪种透镜是凸透镜,哪种透镜是凹透镜,并说明简易的实验方法。
小组交流:
知识深化: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五)谈谈本节课我的收获?
四、课堂检测
1、思考:你知道古代人在没有任何火源的情况下用冰块怎样取火?
2、思考:为什么在森林里面不能乱丢矿泉水瓶么?
3、 一束光经凸透镜折射后( )。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一定比原来靠近主光轴
4、 一束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 )。
A,原来会聚的光发散 B,原来发散的光会聚
C,原来发散的光变得更发散 D,原来会聚的光一定还会聚
五、达标检测
1、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____________;中间薄边缘厚的叫_____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____________时光线会聚在一点,这一点就是该透镜的_____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____________时形成发散光线,好像从该透镜后某一点发出来的,这一点叫做_____________。
2、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饮料瓶,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当于一个 镜,它对太阳光起 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3、画出图中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传播方向:
六、达标训练
1、根据平面镜、凹镜、凸镜、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请填写下述栏目:起反射作用的有________,起折射作用的有________,起会聚作用的有________,起发散作用的有________。
2、如图5所示,小丽同学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 ( )作用,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 。
3、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B点,则该透镜起到__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是________透镜,由此说明,能会聚于一点的透镜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凸透镜。
4、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会在纸上形成光斑最小、最亮的点,这就是凸透镜的________,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一个凸透镜有________个焦点,它们位于凸透镜的________侧。
5、在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中,平面镜成像是利用光的________;透过凹透镜、凸透镜看物体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_____对光有会聚作用,________对光有发散作用。
6、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它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7、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 )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
8、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象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
A、平面镜 B、凹镜 C、凸镜 D、潜望镜
9、下列光学仪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 )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凸面镜
10、下图所示四个透镜中,与其它三个不是同一种透镜的是
INCLUDEPICTURE "http:///files/down/test/2005/64/29/18/20056429188962238736105.files/image001.jpg" \* MERGEFORMATINET
11、一束光线经过某光学元件后的出射光线如图所示,则方框内放置的光学元件:
(A)只能是平面镜或凸透镜, (B)只能是凸透镜或凹透镜,
(C)只能是凹透镜或平面镜, (D)平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均可。
12、在一块玻璃砖内有一铁饼状的空气泡,一束平行光正对着此空气泡射去,则光束通过空气泡后将:
A.仍为平行光; B.会聚到一点; C.变为发散光束; D.无法判断.
13、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已能“照冰取火”,它们用冰磨成一种冰镜,使太阳光透过它能点燃柴草取火,这种冰镜应为: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14、 图3中透镜光路图正确的是:
15、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A.a B.b C. C D. d
16、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凹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一定比原来光束发散.
17、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B.凹透镜可以将平行光发散;
C.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摔成两半,其中任何一块都会失去会聚作用.
18、图中,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a)、(b)中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19、完成下图甲、乙的光路图.
20、在下列方框中,填入适当的光学元件: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二.背记部分
1.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 (填“远”或“近”),像是 (填“缩小”或“放大”)、 的(填“倒立”或“正立”)。
2.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 的镜头,用投影仪观看投影片时的图案(物体)时,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 (填“远”或“近”),像是 (填“缩小”或“放大”)、 的(填“倒立”或“正立”)。
3.用放大镜看物体时,放大镜离物体要很 (填“远”或“近”),放大镜所成的像是 的。
三、导学部分
1.归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2.演示凸透镜成实像和成虚像
3.典例分析:
照相机的成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四、课堂检测
1. 凸透镜和平面镜均能使物体成虚像,比较它们所成的虚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成的虚像均是正立的
B.虚像的大小均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观察虚像时,眼睛与物体均应在镜的同一侧
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可在光屏上呈现,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五、达标检测
1.如图3—19为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__________后会聚在__________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2.如图3—20是一台投影仪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投影片放在哪个地方?把这个地方在图中标出来.
图3—19
图3—19 图3—20
2.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如图中的A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 图中
3.幻灯机的幻灯片要____在____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____、____的像.
4.一个人照一张一寸照片后,又想照一张2寸照片,摄影师应使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靠近人,暗箱缩短
*5.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用来调节镜头到__________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往前伸,离胶片__________一些,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__________多少的;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__________的.
6.幻灯机与投影仪不同的是直接把像水平投到屏幕上,不需平面反射光.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把幻灯片__________放.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将幻灯机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屏幕,并将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___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
7.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时,为了看得更清楚些,应尽可能让凸透镜离标本__________些,但这个距离不能大于__________.
8.照相机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9.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11.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12.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13.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右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像.
14.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15.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16.放投影片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胶片上图像的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利用实验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背记部分
物距和焦距关系 物距U/m 虚实 大小 倒正 像距v/m
u>2f
U=2f
2f>u>f
U=f
U三.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你们能不能说一说,凸透镜成像有时倒立,有时正立,有时放大、有时缩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填一填】请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下面的空格内
①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而投影仪中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由此看来像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 有关.
②照相机和投影仪物体和像都在凸透镜的两侧,而放大镜物体和像在透镜的同侧,由此看来像的倒正与 有关.
【设计实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
1.【实验器材】 光具座、光屏、凸透镜(f=10cm)、蜡烛、火柴。
2.【实验准备】
①蜡烛、凸透镜、光屏如何放置便于实验操作?
②怎样调节三者的位置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③怎样才能准确方便的读出物距和像距?
④如果不知道凸透镜的焦距怎样粗略的测量?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A、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B、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C、调整蜡烛的位置,然后观察像的倒正、大小和虚实;并观察像是逐渐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实验过程:
温馨提示:我们用焦距作为参照的距离,先把蜡烛放在较远处u>2f,然后移动蜡烛,使2f>u>f,最后使物距u<f。
探究一:u>2f时的成像。在找像时前后移动光屏,直到像最清晰时,才是像的确切位置。在表格中记录。
实验结论:当u>2f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规律应用于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
1、照相时怎样才能使像由小变大?
2、当u=2f时,成像有什么特点?像距和物距有什么关系?
探究二:2f>u>f时的成像。在找像时前后移动光屏,直到像最清晰时,才是像的确切位置。在表格中记录。
实验结论:当2f>u>f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规律应用于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如何调节投影仪的像由小变大?
探究三:u<f时的成像。同学们利用器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进行实验,实验时要如实记录测量数据
实验结论:当u<f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规律应用于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怎样使放大镜的像变得更大些?
归纳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表格记录: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u>2f
u>2f
u=2f
2f>u>f
2f>u>f
u=f
uu★★分析上表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_____缩小的实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凸透镜所成的像________正立的实像,________倒立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__,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
规律妙记: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实验拓展
1实验时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了一部分,所成的像会变化吗?
2用蜡烛作为光源有哪些缺点?应如何改进呢?
3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
1. 为什么从圆形玻璃鱼缸的上方看水显得浅?从旁边看鱼显得大?把鱼缸放在阳光下,为什么鱼缸的影子里有个较亮的光斑?
2.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当把物体移至镜前10厘米主轴上时,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_______。
3、常用体温计的刻度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7,其正面是圆弧形,这样就能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的玻璃相当于_________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________像。
4、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 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 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5、一发光物体“b”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外,则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6.市场上出售一种“人参酒”,在酒瓶中浸着一支人参,你看到浸在瓶中的参是( )
A. 实物 B. 等大实像 C. 放大虚像 D. 放大实像
7、凹透镜、凸透镜、凹面镜、凸面镜和平面镜,都是常用的光学器材,近视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___镜,老花镜的镜片是____________镜,教学投影仪上的反射镜是____________镜,摩托车前的观后镜是____________镜,手电筒的反射镜是____________
8.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物距不断减小的过程中,像距不断____________,像的大小不断____________;当物距小于____________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
五.达标测试:
1、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时,在光屏上可以观察到 、 、 的像。当把蜡烛放在凸透镜焦点之内时,在光屏上可以观察到 、 、 的像。
2、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放在15cm处时,在光屏上观察到 、 、 的像。
3、当物体从较远处逐渐向凸透镜靠近时,光屏上的像逐渐变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逐渐变 。
4、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移动凸透镜的位置,直到地上的亮斑最小最亮,这亮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___________,亮斑所在的位置就是该凸透镜的___________。
5、当凸透镜焦距为20cm时,要在光屏上成一缩小的像,蜡烛可在距凸透镜___________移动,要使像变大些但仍是缩小的,蜡烛应 (填“远离”或“靠拢”)凸透镜,同时光屏离凸透镜应___________(填“近”或“远”)些。
6、如图所示,把蜡烛放在a、b、c、d各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则:(其中F为焦点,P为二倍焦距处)
(1)在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 (2)当屏上出现与物体等大的实像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 (3)当屏上出现与物体等大的实像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 (4)当屏上观察不到像时,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5)当蜡烛放在___________点上,凸透镜不可能成像。(6)若把蜡烛入在C点上,能成倒立、___________的实像,把屏和蜡烛的位置颠倒一下,则成___________的、倒立的实像。
7、有一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将物体从离凸透镜30cm处沿主光轴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这个过程中所成的像( )
A始终是正立,放大的实像B始终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离凸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大D离凸透镜越来越近,像变小
8、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凸透镜中一侧离凸透镜10cm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cm处,所成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9、由于下雨,一透明塑料薄膜的顶棚积满了水,形状如图所示,下面关于它的讨论正确的有( )
A.这些水构成一个凸透镜,它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B.透镜必须是固体,水不可能成为凸透镜。C.水的下表面虽然近似于球面,但上表面却是平的,所以它不可能起凸透镜的作用。 D.只要是透明物质,就有可能构成透镜。
10、下列各镜中,不能改变光束会聚或发散性质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镜 D.平面镜
11、如图所示,四幅图均表示光线通过凸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 "http://www./course/40301/BS_WL_12_01_012/images/WL_TP_007.gif" \* MERGEFORMATINET
A B C D
12、一凸透镜的焦点为F,一凹透镜的焦点为F′,让这两个透镜的一侧都正对着太阳,则在两透镜的另一侧的焦点上,F与F′的温度相比( )
A.F点的温度较高 B.F′点的温度较高 C.两点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13、关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行射向凸透镜的一束光,经折射一定交于凸透镜的焦点。 B.经过凸透镜会聚的光线一定交于一点。
C.凸透镜只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生会聚作用。 D.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一定不改变传播的方向。
14、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在凸透镜前2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15、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30cm的地方,在离物体45cm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则( )
A.凸透镜的焦距是90cm,像是放大的。 B.凸透镜的焦距是18cm,像是放大的。
C.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放大的。 D.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像是缩小的。
16、某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凸透镜距离为20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
A.f < 10cm B.10cm < f < 20cm C.f > 20cm D.无法判断
17、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倒立的像,量得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为24cm,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20cm B.15cm C.12cm D.10cm
18、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物体放在距焦点5cm处,一定能得到(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缩小的实像D.倒立、放大实像或正立放大虚像
19.摄影师利用“135”照相机对着一学生拍完一张全身像后,接着对站立不动的该生再拍一张半身像,则摄影师应( )
A.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 B.缩短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C.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内缩 D.增大相机与学生距离,同时将镜头外推
20.要在光屏上得到跟物体一样大小的像,下列元件中应选用(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凸面镜 D.凹透镜
21.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从2倍焦距处匀速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速度将( )
A.像变大,速度变大B.像变大,速度不变C像变小,速度变小D.像变小,速度不变
22.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物距应满足:( )
A, 小于2倍焦距; B, 大于2倍焦距;
C, 等于焦距; D, 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23.有一物体在凸透镜5倍焦距以外的地方,沿着主光轴逐渐移到1.5倍焦距处,像的变化是:( )
A,从小变大; B, 从大变小; C,不变; D, 从小变大,又从大变小;
24.在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凡是实像必是倒立的; B, 凡是虚像必是正立的;
C,凡是放大的像必是虚像; D, 凡是缩小的像必是实像。
25.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为7厘米,物体在凸透镜前11厘米处,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 正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 倒立、缩小的实像。
26.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它们所用的镜片是:( )
A,放大镜用的是凹透镜,其余是用凸透镜; B, 照像机用的是凹透镜,其余是用凸透镜; C,全部都是用凸透镜; D, 全部都是用凹透镜。
27如果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那么这时的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是( )
A、u>f ; B、u>2f; C、uu>f
28.一个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另一侧光屏上成像,若将透镜下半部分用纸遮住,物体的像将( )
A、在屏上只被接到物体上半部分的像; B、能得到物体不清晰的完整的像;
C、能得到物体完整的像,但亮度却减弱了;D、能得到物体大部分的实像。
29.下面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是( )
A、幻灯机屏幕上的像; B、平面镜所成的像;
C、照相机底片上的像;D、小孔成的像。
30.在下列光学器件的选用中错误的是( )
A、医生检查耳道时,常戴一个凹面镜; B、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C、家用衣橱上常安装一块平面镜; D、太阳灶是用凸透镜做成的。
31.、给你一些透镜,你怎样鉴别它们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请写出三种方法。
32.、王红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蜡烛的像,请你替她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3、李明带来一块凸透镜,用肉眼很难判断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帮他鉴别一下吗?(注意:光学仪器的表面是严禁用手触摸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四节 眼睛与眼镜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背记部分:
1、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 (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 ( ) 在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 ( ) 像(填像的性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____(偏折能力比较 ,焦距比较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 ____(偏折能力比较 ,焦距比较 )。
2、近视眼的表现:能看清 ____ 的物体,看不清 ____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 ____ ,折光能力太 ____,或眼球前后方向太____ ,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____。
近视眼的矫治:佩戴 ____ 。
3、远视眼的表现:能看清 ____ 的物体,看不清____的物体。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____,折光能力太____ ,或眼球前后方向太 ____,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
远视眼的矫治:佩戴____ 。
三、自主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眼睛
结合P68页认识眼睛的结构结构,及成像特点。
知识点二:近视镜及其矫正方法。
结合P68页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并作图说明。
谈谈近视眼怎么矫正。
知识点三:远视镜及其矫正方法。
1、结合P68页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并作图说明。
2、谈谈远视眼怎么矫正。
知识点四:眼镜的度数。
结合P70页科学世界学会计算眼镜的度数。
四。当堂训练:
1.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你观察到光线逐渐增强时,瞳孔的变化过程是_____,结合瞳孔的位置,你认为瞳孔的变化,可能是由_____来调节的.
4.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上的“E”落在被检查者视网膜上的图像是
5.物像只有落在__________上,人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这就需要眼球内_________等结构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
6.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设定________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_______,远处物体的像落在_______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7.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______,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或“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8.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______,近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或“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9.图中是人眼晶状体调节光路图,其中描述正常眼的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描述近视眼的成像情况是_____;描述远视眼的成像是_______;描述矫正近视眼的方法的是______;描述矫正远视眼的方法的是______。
10.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__中的那一副。
1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 ,它把来自物体的光 ____ 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 ____ 。
1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得比较____ ,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____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得比较 ____ ,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_____ ,近处物体射来的光 ____ 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13.+300度和-200度的眼镜片,哪个是远视镜片?它的焦度是多少,焦距是多少?
五、达标训练
1.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图3—29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一样.__________就相当于图3—29中的蜡烛,人眼睛的_________就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就相当于光屏.
2.图3—30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3.眼镜店交给小红一个塑料袋,里面用纸包着四种眼镜镜片.小红知道这里面有刘老师+150度和李老师+300度的镜片,还有小华的-175度和小玲-350度的镜片.回到学校里打开纸包,发现四种镜片上都没有标明度数,小红仔细观察镜片的形状,并且特别注意镜片的厚度.他把四种镜片的截面画成了图3—31中甲、乙、丙、丁所示的形状,如果小红的作图是准确的,则可以知道:__________是+150度的;__________是+300度的;__________是-175度的;__________是-350度的.以上四种镜片中,__________是近视眼镜的镜片.
图3—31
4.小明的爷爷有一副老花眼镜,一天晚上,小明想估测这副眼镜的度数,小明把房间的窗户打开,使得在房间里能看见窗外很远地方的一盏明灯.小明站在白墙旁边用眼镜片把这盏灯的像成在白墙上.小明测得此时镜片到墙的距离是约等于34 cm.这样,可以认为,这副镜片的焦度是_________,镜片的度数是__________度.
5.图3—32描述了眼球在以一定视角观察某一物体时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视角决定的.如果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下面四种情况,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图3—32
A.站在20 m远的1.6 m高的人
B.18 m远的一棵1.7 m高的小树
C.20 m远的1.7 m高的栏杆
D.40 m远的1.8 m的竹竿
6.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3—33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__中的那一副.
图3—33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节 显微镜与望远镜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背记部分:
1.显微镜是由____和____两组凸透镜构成.物镜是____成____、____的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的像.
2.望远镜是由____和____两组凸透镜组成.物镜是____成____、____像.目镜使“物体”成____、____像.
三.导学过程
(1)显微镜
1、结合课本图3.5—1投影和显微镜实物,小组讨论说出: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如何使用显微镜?
3、我体验、我快乐
用两凸透镜按照这样的方法组合,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小的作为物镜,我们不可以看见远处的物体,但是我们可以看见细小得物体。这时你看自己的头发丝,你会有什么新发现?恭喜大家,你们制造出了一个显微镜。现在手边只有一只凸透镜能不能制作凸透镜呢?以组为单位动手做一下。
小小发现
大家在这个透明的塑料盒上滴一滴水,在把旁边带有小箭头的纸片放到它的正下方,看箭头有什么变化?这个水滴的作用和什么是一样的?我们再试着用大凸透镜作为目镜来观看水滴,缓慢调节透镜和水滴的距离,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我们把箭头换成头发丝,观察一下?在我们缺少凸透镜的条件下,怎么制作显微镜呢?
(2)导学望远镜
1、学生自学望远镜,讨论说出望远镜的构造、原理及如何使用望远镜?
2、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能否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呢?
3、小组探究,营造探究氛围
如果我们身边有透镜,自己能不能用透镜来组成望远镜呢?如果能,哪怎么样组合呢?首先大家观察一下你身边有那些透镜,有几个?大家按照要求组合透镜观察物体,注意透镜的变化和每个透镜的位子!
(1)先用一只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凹透镜作为目镜,凸透镜作为物镜,缓慢调节两个透镜间的距离,直到看的最清楚为止。你看到远处的物体有什么变化?两透镜交换后还能看清物体吗
(2)以焦距较小的的凸透镜代替凹透镜作为目镜,焦距较大的作为物镜,缓慢调节两透镜的距离,你看清远处的物体吗
(3)谁能总结一下,我们有几种方法来自制望远镜?
四、课堂练习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_.
2.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__________,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__________.
3.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__________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________,目镜的作用是用来把__________.
4.显微镜和望远镜都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放大,使原来看不清楚的物体能够被看清楚.
5.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请你通过判断,选择以下正确的说法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倒立的
6.参照上题的判断,选出以下的正确说法
A.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虚像,用望远镜看到的是实像
B.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实像,用望远镜看到的是虚像
C.目镜成的是实像,物镜成的是虚像
D.目镜成的是虚像,物镜成的是实像
7.为什么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做得很大,而目镜却做得很小而且焦距很短?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 )
A.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C.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小明同学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指纹时,觉得指纹的像太小。为了使指纹的像能大一些,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C.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远些
D.放大镜和手指不动,让眼睛离放大镜稍近些
3.以下光学仪器或元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4.关于实像与虚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实像都是倒立的,而虚像都是正立的
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则不能
实像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则不是
5.我们经常提到的像有: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电影银幕上的像;⑤汽车观后镜中的像。其中( )
A.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②⑤ B.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
C.属于实像的是①②③ 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6.小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着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在光屏上应( )
A.成倒立缩小的像 B.成倒立放大的像
C.成正立放大的像 D.不能成像
二.填空题:(每空格3分,共30分)
7. 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___处。
8.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这时测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cm。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图1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机。
10.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11.我们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______________处,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____________处。
12.小刚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充满水的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把水排掉后,小刚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他应该调整照相机,使镜头___________。(选填“前伸”、“后缩”或“不动”)
13.小敏同学在课外完成了以下实验。请你替她把实验结果填写完整。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清晰的像。这个像应当是_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三.作图题:(第14题2分,第15题3分,第16题6分,共11分)
14.如图2,是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一条出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
15.请你在图3方框内填入能矫正视力的透镜。
16.请你在图4甲、乙的虚线框内分别画出一个适当的光学器件,使它能够满足图中改变光路的要求。
甲 乙
四.实验和探究题:(第17题6分,第18题3分,第19题12分,共21分)
17.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华同学先把凸透镜固定起来,然后把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置在透镜的两侧,但他无论怎样左右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出烛焰的像。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请写出两个)
(1)
(2)
18.小华在学习了《透镜》后,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让平行光通过厚度不同的凸透镜,它们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他在实验室用一束平行光分别经过凸透镜A、B、C,并得到如图5所示的光路图。
根据小华的实验现象,应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在探究课上,老师要求我们制作模型照相机。现在你有以下器材:用硬纸板做成的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一个焦距为5~10cm左右的凸透镜,一些塑料薄膜以及一些必要的工具。
请你把制作模型照相机的最主要的步骤写出来。
A.
B.
C.
怎样操作模型照相机,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
你看到的像与实物相比,有什么不同?
五.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第22~23题,每题3分,第24题4分,共10分)
22.如图7所示,一束光线射向O出的光学元件后,会聚在其主光轴上的S'点;当去掉光学元件后,
光线会聚于S点。则可判断,该元件一定是(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凹面镜
23.小刚同学要挑选一块焦距小于6cm的凸透镜。他用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不变,实验结果记录于表格中。则可判断,_______凸透镜是小刚所需要的。(选填“甲”、“乙”或“丙”)
凸透镜 像的性质
甲 倒立 放大 实像
乙 倒立 缩小 实像
丙 正立 放大 虚像
透镜 直径 焦距
甲 5cm 30cm
乙 4cm 10cm
24.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小华发现: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而实验桌上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表所示。小华面临的问题是: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小华应当选用甲透镜还是乙透镜会比较好呢?如果他选用另一个透镜,在实验过程中将会遇到什么问题?
答:
初二年级上学期物理学科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小题选对的给3分,不选、多选或选错的均给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
D.通常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2.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3.小明同学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2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
A. 12:01 B. 10:21 C. 10:51 D. 21:10
4.以下四个事例中,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是( )
5.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蝙蝠 1000Hz~120000Hz
海豚 150Hz~150000Hz
猫 60Hz~65000Hz
大象 1Hz~20000Hz
6.发生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数据可知,地震发生前能先知先觉的动物是( )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禁止高声喧哗”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
8.我们要听到声音,正确是传播途径是 ( )
A.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耳朵
C.物体振动-介质-耳朵 D.物体振动-耳朵-介质
9.以下的四个情景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10.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
A、水中的月亮 B、雨后天空的彩虹 C、黑板“反光” D、小孔成像
11.在美丽的漓江边,小丽看到鱼在云中游,她看到的 ( )
A.云是实像,鱼是虚象 B.云和鱼都是虚像
C.云是虚象,鱼是实象 D.云和鱼都是实像
1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 ( )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
13.金秋十月,桂林市桂花盛开,处处花香。其中黄色的桂花之所以是黄色是因为 ( )
A、花能发出黄色的光 B、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C、花能发出白色的光 D、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黄色光
二、思考与表达(填空,每空1分,共18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4.医生通过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说明声音能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黑板上的内容是因为光在黑板表面发生了 的缘故.
15.在文艺汇演上,小明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
16.我们平常说话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7.上自习课时,隔壁音乐教室里的同学手摸声带练习发声时,感觉声带在振动,这说明 ;这个声音对于正在学习的其他同学来说是 (填“乐音”或“噪声”)。
18.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Hz。请举出超声波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应用 。
19.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 m。当该同学面镜时,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 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例如:
在太阳下活动时地上会有影子出现,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吃饭时筷子放入盛水的碗中,看
到筷子向上“折断”了,这是由光的 现象形成的。
21.如图所示为色光的三原色的示意图,图3中的区域1应标
色。区域2应标 色。
22. 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 线实现遥控的;医院里用 线杀死微生物,达到灭菌的目的。
三、作图、实验与探究(23题4分,24题2分,25题7分,26题6分,27题9分,共28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3.如图4所示,一束光与水平面成30°角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画出这一束光发生的折射与反射光路图。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 长 短
响度 较响 较响 弱
24.如图5所示,请补全①、②两条光线的光路.
25.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26.小宇利用图6所示装置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实验中, (填“能”或“不能”)看见反射光线。
(2)折射光路如图6所示,可以判定折射角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增大入射角,可以观察到折射角会 (填“增大”或“减小”)。若把光线沿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入空气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且折射角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7. 如图7,为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
(3) 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 ___。
(4) 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眼睛应该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观察。
(5)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6)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还应该 (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确定B的位置进行观察
四、综合应用(28题10分,29题5分,共1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8. 现在,一些大厦都用许多大块的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幕墙”) 既能透射光线也能反射光线。
(1)如图8所示三幅图中,___________图能真实反映太阳光线通过玻璃墙进入桥内的传播途径。(填选项中的字母)
(2)小明同学在桥上,透过玻璃墙往外看去,发现外面的旗杆有错位现象,如图9所示。你认为产生这种错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举一个与该现象相关的生活中的例子。
(3)玻璃膜墙会给人们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请举一例。
29.用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已知超声波探测器位于水面,垂直于水面向水中发出一束超声波,5秒后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00m/s,求海水的深度。
图3—30
图1
F
F
图2
图5
图4
C
B
A
.
.
O
S'
S
图7
图1
:
图2
看起来水
没那么深!
水深危险!
A.灯光照射下
形成的影子
B.透过放大镜
形成的像
C.看起来水
没那么深
D.通过镜子看自己的像
图3
②
①
图5
图4
空气
图6
图7
图9
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