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简单机械 2 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简单机械 2 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09 11:3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7315001198880000杠杆的平衡条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4章第一节的内容,在了解了杠杆的五个要素的基础上,再则就是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其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方式来认识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教学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生活中杠杆比较熟悉,也很感兴趣。但如何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正确地选择和使用杠杆还不清楚。故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让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班级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为了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应适时地给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对通过实验得不出结论的学生,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的认知结果,要引导他们分析实验过程,找出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培养他们敢于认错、改错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杠杆平衡条件。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把结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杆秤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用科学探究实验的方式来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
科学精神。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对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跷跷板的平衡,并让学生代表上来演示拼搭的过程。
2、复习杠杆的五要素
通过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呢?请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在翘翘板上能体现杠杆的五个要素分别在哪里?
学生回答: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O;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二)新课教学
那么老师问下大家,在你拼搭跷跷板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以下的问题:
在增加重物的过程中,增加重物使得杠杆不平衡
在移动重物的位置的时候,杠杆也会不平衡呢?
学生回答:是的
那么我们通过这个现象发现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大小变化的过程会影响杠杆的平衡状态,那么这些物理量究竟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2、杠杆的平衡
(1)讲述:当杠杆在动力和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2)科学探究1:杠杆的平衡条件
a.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b.学生猜想与假设
3086100556260
00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想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关系。这一阶段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
c.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图)
思考:
为什么要使杠杆调至水平平衡?
调节平衡时,平衡螺母如何移动?
(注:给每个小组分发实验步骤的小纸条,学生讨论,并上前来演示,他们的实验步骤,下面学生回答正确与否)
学生在扮演的时候,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由此引出正确的实验步骤。
d.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
序号
动力
F1/N
动力臂
L1/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m
1
2
3
4
e.交流与合作
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与猜想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93243058229500(注意:对学生实验的结论,要告诉学生实验要得出结论需要的数据必须三组及三组以上。
F1×L1=F2×L2或者
??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注意:
①、从杠杆平衡条件中可以得出:力和力臂的大小成反比,即力臂越大,力就越小。
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即动力与阻力的单位要统一,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单位要统一。
f.评估
对实验过程的合理性,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对错误所在或误差过大的原因进行分析。
3、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既然我们知道了杠杆的平衡条件,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把它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呢?
那我们来看下你们的桌子上有质量未知的某一物体,大家能不能利用桌上已给的器材来测量一下物体的质量呢?
如图中,根据模仿杆秤的杠杆平衡的原理对被测物体进行测量。
353060083502500把物体放在杠杆的左侧5 cm标记的位置,规定只用一个钩码(作为秤砣)在另一侧调节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实验
序号
动力
F1/N
动力臂
L1/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m
质量
m/g
质量平均值
m/g
1
2
3
4
老师请学生来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三)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了么?
2、你了解了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方法了吗?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外活动
1、了解家中有哪些器具是杠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2、回家练习使用杆秤。
(通过课外活动复习本节知识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