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各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打包11套)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各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打包11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23 10:25:35

文档简介

上海市闵行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确立文化自觉观念正逐步成为国人的共识。一般来说,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哲学的发展对于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我认为文化的自觉必先做到哲学的自觉。
②哲学 没有华丽的外表和富贵的身份, 因其追求朴实的真理和阐发深邃的思想而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哲学与时代水乳交融,任何哲学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少哲学的精神境界。哲学是时代的窗口,是一种社会生活。正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所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③高品质的人生不能没有哲思的陪伴,健全的社会不能没有哲学理念的导引。哲学是思想者的事业,哲学是行动者的头脑,哲学是社会的灵魂。哲学离不开火热的生活,也离不开冷静潜心的探索。学习和研究哲学需要耐得住寂寞。哲学徜徉在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理想与现实之间。它既超越神学的虚幻思辨,又突破具体科学的实证局限。人们在哲学思考中究古今之变,穷天人之理,寻精神家园。在哲学园地,一代又一代学子和哲人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上下求索。哲学也有自我放逐或被边缘的时候,也有魅力消减或深陷尴尬的时候。然而,哲学只要与时代同行,与生活为伍,与思想同伴,它的价值和魅力就会永驻。
④哲学家是社会中独特的思者和智者,他们为社会奉献的是思想和智慧。哲学家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例如,有的哲学家把“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痛苦的难以承受的怜悯之心”当作自己的精神动力。我们面对的世界充满矛盾,我们置身于其中的现代化进程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许多传统价值观念被颠覆,而新的信仰和价值观念未能确立;到处都呼唤人文关怀和诚信,可现实中却又充斥着冷漠和欺诈;倡导以公平正义理念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却与悬殊的贫富差距和城乡鸿沟并存;急功近利的发展换来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哲学家需要面对现实。一些学者不满哲学的现状,发出了“哲学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的疑问,并呼唤哲学回归现实生活。当代哲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拯救社会,拯救信仰,拯救诚信,已经成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⑤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成为当代中国的重要思想事件,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和政党。新中国成立伊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成为人们解析中国国情、激发攻坚克难精神的重要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的典范毛泽东哲学思想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哲学名篇为人们耳熟能详。在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岁月,“学哲学用哲学”的倡议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念得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得到系统解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各国各时代哲学发展历程的著述蔚为大观。
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哲学研究筚路蓝缕、启发民智、锐意创新,对纷繁复杂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富有现实感的哲学解答,反映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诉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功不可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以哲学语言表达的改革号角。改革的哲学与哲学的改革相伴而行,改革开放为哲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空间。中国的哲学学者们面对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审视和反思现实问题,探讨实践哲学、价值哲学、主体性哲学、人的哲学,深切关注人的地位、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人的幸福;他们以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充分吸纳世界文明成果,重视对外国哲学名著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他们尊重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思想资源,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学术典籍中的哲学思想;他们以哲学的方式反思时代,促进科学认识与价值目标的融合,提升理论研究的现实维度,实现学术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⑦我们处在文化发展多样化的时代,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在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思想文化、道德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研究和回答各种挑战和问题。
(选自2011年10月2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为第②段空白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2分)
A.不但 更 B.虽然 但
选项: 理由
2.第②段中作者引用罗素的话,其目的是 。(2分)
3.下列各项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哲学的自觉在于它能动地体现时代精神和生活。
B、第⑦段既是对开头的呼应,又是对全文的总结。
C、哲学的自觉通过哲学家关注社会和人生来实现。
D、当前人们“学哲学用哲学”,哲学已进入辉煌时代。
4.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①段中“自觉”一词的理解。(2分)
5.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哲学的自觉及其发展的理论成果
B.哲学的自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C.哲学的自觉及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D.哲学,人类精神世界中美丽而高雅的花朵
6.结合本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哲学对你的帮助和作用。(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在雨天和海明威相遇
高维生
①一整天,雨停一阵子,又下一阵子。没有风,雨就不能乱跑了。窗子可以敞开,一个人坐在窗口,听秋天的雨,用语言是无法描述的。也许秋雨陡增了一层忧郁,这一天,情绪湿淋淋的,有一种失落感。
②每到星期天,我都会整理书房,把读过的书重新摆放到书橱中——写字台上堆满了书,我读书的地方都被侵占了。十年前,我在书店买了一套《海明威文集》。我们一起相处多年,每天都能见面。其中《不固定的圣节》我读过两遍,书中的文字与人的情绪相通,每一次的阅读,感受都不一样。今天不知为什么,我又想重读这本书,在远去的巴黎,寻找海明威的身影。
③在圣米歇尔广场的边上,有一家咖啡馆,海明威经常去。这一天,是巴黎的深秋,枯叶被风雨卷走,海明威不想回到自己冰冷的屋子里。他走在街道上,看到了潮湿的、发黑的路面,小店铺关了门,魏尔伦去世的那家旅馆也静静地立在雨中。海明威顶着风雨,走到了自己熟悉的那家咖啡馆。
④海明威推开门,像回到家里一样,把旧雨衣晾在衣架上,并把自己的毡帽随意地放在椅子旁的架子上。咖啡馆非常干净,充满了暖意,侍者端上热咖啡,海明威拿出笔记簿和一支铅笔,在这里写他的小说。海明威用铅笔写作,在写作中间不时地停止——磨秃的笔芯中断了文字前进的脚步,要重新削尖铅笔。海明威不是用小刀削铅笔,而是用卷笔刀,削出长长的螺旋形的木片,落在盘子里。我对铅笔有特殊的情感,这可能和童年时的经历有关。现在我每天也使用铅笔,读书时看到重要的段落,在下面划一道波浪线,重读或查找资料时,不用费很大的力气。这个习惯已有多年了,我倚在床上看书,铅笔夹在耳朵上,像木工师傅做活。读书和做工一样要用心,必需付出真情实感。我选择铅笔,要求极严格。削铅笔的时候,就像在修理农具,情感与器具融入一起。在后来的日子里,一起同甘共苦,去经历沧桑的风雨,读一段段感人的文字。
⑤书中的巴黎,和现在的季节差不多,却永远地凝固不动。而我坐在书房中,不是咖啡馆,窗外的雨暂时停了。楼下有一片空地,夏天种满了青菜,这时黄花败落,秧蔓枯瘦,叶子变黄,失去了饱满的汁液。不大不小的雨把秋虫的叫声清除得一干二净,我看到秋雨收割残夏的情景。
⑥海明威还坐在咖啡馆,喝了一口咖啡,写下一些文字。透过史密斯家的后门,向外面眺望,穿越湖边的树林,剪去纠缠的景象,莉芝在想念吉姆·吉尔姆。他沉在密歇根州北部——那里发生的动人的故事中。海明威在小说中写到酒,他感到自己有一点口渴,向侍者要了一杯詹姆斯朗姆酒。这时,有一个姑娘带着一身雨意走进了温暖的咖啡馆,选了临窗的位子坐下。海明威注意到了她,把她比作一枚“刚刚铸就的硬币”。海明威有些乱意,很想把她写进作品中。海明威说:“我见到了你,美人儿,不管你是在等谁,也不管我今后会不会再见到你,你现在是属于我的,我想。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簿和这支铅笔。”我曾经说过,海明威不是来消遣的,而是以作家独特的目光观察、了解复杂的巴黎社会,记下清苦而难忘的日子。海明威的叙述朴实,现代人少有他的冷静,他的情感像隐藏在海水之下的冰山。他的作品让人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什么是友谊。
⑦许多过去的事情,即使字里行间落满了岁月的灰尘,但只要轻轻地抚去,那些人和事便会清晰地浮现。我们似乎回到久远的巴黎,闻到了咖啡的香味,又一次看到了端着高脚杯、喝酒凭窗远眺的艺术家。
⑧我早就观察到,海明威的目光停留在姑娘的身上太久。我不愿搅乱海明威的情感,从书中移开,向窗外眺望。又是一阵落雨声。雨挤满了天空,涌进来的空气,潮潮的,呼吸起来很舒服。
⑨楼前的甬路安静,没有行人路过。雨天突出了季节的变化,这样的情调就有了回忆。许多时候,人是在回忆中活着的。
⑩海明威端着高脚杯,慢慢地喝着白葡萄酒,叫了一份有淡淡金属味楚的牡蛎,我合上书,把遥远年代的巴黎和海明威埋在书的深处。我收回思绪,离开了旧巴黎的咖啡馆,让海明威安静地独坐。我变换了一下坐姿,让身体舒适一些,头依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让秋雨之声欢快地涌过来。我中断了阅读,静静地听雨,度过一个漫长而美好的下午。
7.海明威是 (国家)作家,他因创作《老人与海》等获诺贝尔文学奖。(1分)
8.简析第②段中加点的“相处”一词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
9.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①段中的“湿淋淋”一词表达了作者因秋雨而沉重忧郁的心情。
B.第⑤段的划线句是说本文对巴黎景色的描写都是在文字中读出的。
C.从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看,海明威是一个精神消极颓废的作家。
D.作者的思绪在现实与书本中转换,每次转换也是行文思路的转换。
E.第④段中作者说他对铅笔有独特情感,是因为海明威用铅笔写作。
F.文章中,窗外的 “雨”和书中的“雨”相互渲染,读来意味深长。
10.第⑤段中的“收割”一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如何?请加以评析。(3分)
1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听雨,前后听雨的感受是否一样?为什么?(3分)
12.联系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对下面《老人与海》中的片段进行分析,结合具体语句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5分)
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它那双使人惊奇的眼睛和咬得咯嘣咯嘣的牙齿。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
(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果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似成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小舟轻楫,           。(周邦彦《苏幕遮》)
(3)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4)忧心烈烈,           。(《诗经 采薇》)
(5)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
(6)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诸子喻山水》)
(7)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8)烟销日出不见人,           。(柳宗元《渔翁》)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黄庭坚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②川:这里指洞庭湖。③绾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蛾:湘水女神,相传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
14、本诗作者黄庭坚,是宋代文学家,号 。(1分)
1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写诗人登楼凭栏远眺洞庭湖,“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B.诗歌首句点题,期中的“风雨”扣“雨中”,“凭栏”扣“望”字。
C.本诗化用了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诗句。
D.本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壮阔雄浑,抒发了诗人搏击风雨的豪情。
16、这首诗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精彩的比喻,请结合具体诗句对其比喻手法的妙用进行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8分)
①曹觐,字仲宾,曹修礼子也。叔修古卒,无子,天章阁待制杜杞为言于朝,授觐建州司户参军,为修古后。皇祐中,以太子中舍知封州。侬智高叛,攻陷邕管,趋广州。行至封州,州人未尝知兵,士卒才百人,不任战斗,又无城隍以守⑴,或劝觐遁去,觐正色叱之曰:“吾守臣也,有死而已,敢言避贼者斩。”麾都监陈晔引兵迎击贼,封川令率乡丁、弓手继进。贼众数百倍,晔兵败走,乡丁亦溃。觐率从卒决战不胜,被执。贼戒勿杀,捽使拜⑵,且诱之曰:“从我,得美官,付汝兵柄,以女妻汝。”觐不肯拜,且詈曰:“人臣惟北面拜天子,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贼犹惜不杀,徙置舟中,觐不食者两日,探怀中印章授其从卒曰:“我且死,若求间道以此上官。”贼知其无降意,害之。至死诟贼声不绝,投尸江中,时年三十五。  
②当智高之反,乘岭南无备,州县吏往往望风窜匿,故贼所向辄下,独觐与孔宗旦、赵师旦能以死守。后田瑜安抚广南,乃为觐立庙封州。
注释:(1)城隍:此指护城河。(2)捽:揪住。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为修古后( ) (2)以太子中舍知封州( )
(3)麾都监陈晔引兵迎击贼( ) (4)故贼所向辄下( )
18.下列加点词与“以女妻汝”中的“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C.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D.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19.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又无城隍以守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病梅馆记》)
C.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D.夫夷以近,则游着众 (《游褒禅山记》)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
(2)我且死,若求间道以此上官。
21.阅读第二段,分析作者写第二段的用意。(2分)

22.阅读全文,概述曹觐的性格特点。(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 曹学佺
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1],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2],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3],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4]。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5],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6],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7]。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8]。”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1)程期:日期。(2)故实:即典故。(3)盘礡:指肆意作画。(4)入:指合适。(5)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6)奏:通“凑”。会合。(7)合作:谓书画诗文等合于法度。(8)传《诗》:《诗经》毛亨传。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23.第1段中,作者说“病则均焉”,其中的“病”指的是 (2分)
24.第2段中,作者说“记游如作画”,他通过“作画”想说明什么?(2分)
25.阅读第3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合作”指的是:(3分)
(1)
(2)
(3)
26.结尾作者说“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其中的“乐”指的是 (2分)
27.作者认为 “作文游山记最难”,其表现往往“未落笔时,搜索传志”、“堆故实于满纸”。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开篇就考证“褒禅山”的命名缘由,介绍华山洞的位置,辨“华山”的读音等,对此你怎么看?(3分)
二、写作 70分
28、请以“有些苦难是财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闵行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答案
1、B (1分)原因:上句说“没有华丽的外表和富贵的身份”,下句说“散发出迷人的光辉”,两者不是递进关系,而是转折。(1分)(答到前后句是转折关系即可得分。)
2、为了说明哲学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1分),时代不能缺少哲学的精神境界(1分)。或答:为了说明哲学和时代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2分)。(只关注一个方面给1分;答“哲学与时代水乳交融”或“哲学是时代的窗口”给1分。)
3、D
4、哲学要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1分)。哲学应在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1分)。(照抄末段原句给1分;暗合哲学为人类、社会、时代的服务作用也可给1分。)
5、C
6、联系文章提炼一种哲学观点(1分),结合自己生活实例(3分,只泛泛而谈,缺乏具体实例给2分),语言表达1分。
7、美国
8、作者把书比拟为人,仿佛像朋友一样相处(1分),表达了对《海明威文集》的喜爱之情(1分)。(答“拟人”就可以得1分,或者不答拟人,但解释“相处”的意思也可以得1分。“相处”答成“作者与《海明威文集》的熟悉”则不得分)
9、C E
10、作者采用拟人(或者“化虚为实”)的手法,(1分)把夏天的青绿在秋风秋雨中凋零的景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2分)。(能够用动词呈现“收割”的动态化就可以得2分;如果只是单纯用形容词描述夏秋的场景则只得1分)
11、不一样(1分)。开头听雨心情是“忧郁的”,有“沉重”的感觉,而结尾通过阅读,觉得“秋雨之声欢快地涌过来”,在“静静地听雨”中度过了一个“漫长而美好”的下午(2分)。
12、抓住“叙述朴实”、“冷静”、“让人懂得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三点中的任何两点都可以。(结合文章语句1分,语言表达1分,前面的三点钟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如:整个语段作者都用平实而朴素的语言进行描写,“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在猛力朝鱼尾巴上面的肉里咬进去的当儿”等,作者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渲染。“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里作者非常冷静,他只是静静观察,静静地叙述。这样的描写,塑造了圣地亚哥一个“打不败的失败者”的硬汉形象,表现了的坚强勇气与毅力。
13、⑴无可奈何花落去 ⑵梦入芙蓉浦。 ⑶楼船夜雪瓜洲渡 ⑷载饥载渴
⑸则耻师焉 ⑹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⑺香雾云鬟湿 ⑻欸乃一声山水绿
14、山谷道人(1分)
15、D
16、选择一处或两处分析都可。
“绾结湘娥十二鬟”一句(1分),作者把君山的一座座山峰比喻成湘娥头上绾起的一个个发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山的形态,(或表现君山的秀丽美好,或表达了作者对君山的喜爱、欣赏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
“银山堆里看青山”一句(1分),把湖水涌起的雪白浪花比喻为银山堆,(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中湖水波浪的颜色和起伏的形态(或者雨水落在湖面上水花飞溅的场景,或风雨掀起波浪的场景),或表达了作者对雨中景色的喜爱之情。(或者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语言表达1分。
17、⑴后代、后人、继承人 ⑵主管、管理 ⑶带领、率领 ⑷攻下 攻克
18、B
19、C
20、⑴我怎么能顺从你而苟且偷生!快点把我杀了吧,(我将感到或这是我的)幸运(或这真是一件幸事)。(岂,从,补充)(3分)
⑵我将死了,你寻找一条小路逃回去把这(枚印章)上交给官府。(且,间道,若)(3分)
21、运用对比/衬托手法(1分),直观鲜明地说明曹觐在敌军长驱直入时英勇抗敌以及受到后人的敬重(1分)(任意两点得2分)
22、忠于职守 英勇无畏 不为名利所动,刚正不阿(任意两点得2分)
23、文章堆满典故与传志没有真情实感(1分);行文拘泥缺少韵味,空泛而不真切(1分)。
或: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故实满纸(1分);拘而寡韵,泛而不切(1分)。
24、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才能神采飞扬;如果既能真实再现自然而又符合作文的法度更好。(一点1分,2点2分)
25、作者的情感与游览的环境相融合(1分);文章不受地点的传志和时间的制约,感情饱满,自然生动(1分);用自然流畅的文笔,把难写之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1分)。
或用原句: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1分);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缚,不为年月里数之所役使(1分);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1分)。
26、游玩鼓山的快乐(1分);写《鼓山游记》的快乐(1分)。
27、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开篇就考证“褒禅山”的命名缘由,介绍华山洞的位置,辨“华山”的读音等,并非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泛泛而谈(1分),而是为了引出下文说理,(或为下文说理、议论作铺垫)(1分);说明学者应该“深思而慎取”,不能以讹传讹的道理。(1分)
28、命题者说明:
对于“苦难”和“财富”,今天很多人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他们缺乏对人生的本真的追问。这个题目希望学生能打开生活的通道,敏锐地体味人生,感受人生的丰富多样,这将使他对生命有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也许随着岁月增长,他们会意识到生活是多重的,苦难有时也是人生的重要财富。有了这样的心理体验,他们或许将来能够从容地面对未来人生。
这是一道二元对立关系的作文题。在这个题目中,需要我们抓住的重点就是“苦难”与“财富”这对关键词。“苦难”和“财富”本是毫不相干且对立的两种东西,但题目中又说“苦难是财富”,这就提示我们,“苦难”在特定的背景或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财富”。在分析题目时,“苦难”与“财富”之间的“是”又是我们处理这对矛盾的关键,题目中的“是”不是一个直接的认定和断定,它既是对事物状态与特征的某种认识,也是从价值的角度对事物的价值状态与价值特征进行判断,因此,这里“是”的背后既可以是某种“苦难”与“财富”状态特征的转化,也可以是“苦难”与“财富”之间价值状态与价值特征的判断,它可以解读为“成为”、“变为”、“看做”、“蕴含”等,只是审视的角度不同对其含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我们在审题时,题目中还有一个前提需要我们注意,那就是“有些”一词,它提醒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变为“财富”,而是部分与“财富”有关联或蕴含着“财富”的因子或是实现“财富”前提的“苦难”,才能被“看做”或者转化为“财富”。
弄清了这些关系,我们在构思时就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在“苦难”和“财富”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在我们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可以写有些“苦难”的经历能够成为人生的“财富”,表述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的道理;也可以写有些“苦难”能转化为“财富”,表明苦难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智慧,最终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有些“苦难”能够成为人生的积淀和资本,从而渐变为“财富”;也可以写人生只有战胜“苦难”,“苦难”才会转化为幸福的回忆,成为人生的“财富”;也可以写有些“苦难”的人生体验可以看做是“财富”,告诉人们:“苦难”与“财富”是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心态等决定的。如此等等。
本题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同时,其难点还在于在文章构思时如何将这些思考在联系实际生活的材料中把它坐实。因此,如何选材,便显示了写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海市杨浦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答案做在答题卡上)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011年12月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1)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心理、性格极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
(2)那么,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
(3)学者常常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阐述气候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较大的勇气。”相反,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因,他便会感到心神萎靡,缺乏勇气。孟德斯鸠的观点虽然有绝对化的倾向,但其独特的视角却给人以启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则具有和谐、平衡、机敏、细腻的心理特征。江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着千门万户的变换,但基本的心理图景却由其地理环境所规定。
(4)再就地形地貌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曾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将地理环境分成三种类型,即高原、平原和海岸区域。在黑格尔看来,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别形成了牧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层——亦即江南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进行阐述。
(5)不同的自然风貌会影响到人的审美心理。我们知道,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都显得相对单调。但另一方面,这单调却又是严峻、崇高和阔大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目光所及,是巨大而高远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其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喜好刚毅雄强、粗犷豪迈的美感类型;而江南则有丰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其植被繁密而多彩,景观变化细微而多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感受着的是温山软水、莺飞草长,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因此,其文化心理极易被导向精细和柔婉,沈谦评辛弃疾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呢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正指出了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
(6)除了地理环境以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区域特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最能代表江南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
(7)“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所描绘的就是金秋时节江南地区处处稻谷飘香的美景。((淮南子·坠形训》这样认为: “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江水肥宜稻。”这些都指出了江南是比较适合生长水稻的地区。但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
(8)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以航海为生产方式的海岸民族,就容易培育起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不定和马上生涯中,比较容易形成自由奔放、粗犷彪悍的性格。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当然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社会形态是农耕社
会, ,在大的民族性上——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我
们以为,江南地区的稻作方式使得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凸显得更为明显,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
为文化的区域特性。因为水稻的生长相对较为缓慢,生产技术要求更为精细,而且水稻的生
产过程是按部就班的,不可急于求成,只能听其自然,耐心等待。对水稻生长每一环节的关
注很容易培养出一种把握“渐变”的能力,而这种对“渐变”的把握培育起来的是稳定、平
和的文化心理。
(9)而至于舟船,无论是出门代步,还是捕捞运输,对于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其意义都不言而喻。我们知道,骑马坐车与驾船荡舟的感觉差异是明显的,即便同样是驾船,荡舟于山水平远的江南水网与航行于激烈动荡的大海,培育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在大海中航行,需要冒险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品格,激发的是人的扩张的野心和征服世界的欲望;相反,当我们轻轻摇荡于逶迤绿水、微动涟漪之际,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是充满扩张与征服的想法,有的只是被细腻、柔软、温顺的水波轻抚而变得舒展、自在的心灵。
(10)当然,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时,要注意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
(11)江南的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都区别于其他区域。在地理基础上形成的江南文化的原初本态构成了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
(12)江南文化精神又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江南文化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自我生长起来的。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其出生时所带有的先天种族、民族的遗传基因固然会决定着他的体格、甚至是性格,但真正影响他情感、心理和性格的是他后天的成长环境。显而易见的是,从远古以至现代,江南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文化特征却有着不同。因此,只有结合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过程的探讨,我们才有可能对其内涵和实质有一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认识。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8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如果 那么 B.因为 所以 C.之所以 是因为 D.因此 只不过
2.文章从 和 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3分)
3.稻作生产和舟船使用分别产生 和 文化心理。(2分)
4.下面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航海、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B.写农耕文化是为了凸显航海和游牧文明的自由开放和力量。
c.环境等因素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
D.文章在对事物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说明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5.第5和第7段中有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引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你是否赞同上述说法 说明理由。(3分)
6.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古渡
(1)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2)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矣欠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漂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十分。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3)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4)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案。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5)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6)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7)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8)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7.请对第4段中“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句加以赏析。(3分)
8.第5段“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独成一段,其作用是 (3分) 9.第2段、第4段在写到洪峰来临,人们表现的态度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出其中作者所包含的情感。(3分)
10.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第2段通过乡人渡河的众多细节,反映了他们快乐、纯朴却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
B.第4段中“葛藤”的“肆无忌惮”运用比拟手法,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因素。
C.黑白片在追忆往事,表现人物上效果可能比彩色片更好一些。
D.文章最后一句既照应开头,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又有点题作用,揭示了古渡的
内涵。
E.文章在写作上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富有感染力又引人深思。
F.文章虽是写古渡,其实是表达对以“古渡”为代表的带有“朴化”韵味的事物的怀念。
11.本文与教材中汪曾祺的《 》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人物
则有 、 的特征。(3分)
12.回头眺望“古渡”与“向前的生活”是否矛盾?结合上文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社》)
(2)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4)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6)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7)人生到处知何似,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4-16题。(8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中写景,画面变幻多姿,生动可感。
B.诗人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传神地写出了自己对夜的感受。
C。诗中“竹”与“涓滴”,“野”与“飞萤、水鸟”照应。
D.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景中寄托了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
16.本诗题为“倦夜”,全诗却不着一“倦”字。请对此作出评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倪若水,恒州A城人也。开元初,历迁中书舍人、尚书右丞,出为汴州刺史。政尚清静,人吏安之。又增修孔子庙堂及州县学舍,劝励生徒,儒教甚盛,河、汴间称咏不已。
往江四年,玄宗令宦官往江南采A鹊等诸鸟,路由汴州。若水知之,上表谏曰:“方今九夏时忙,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妇持桑。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达于京师,水备舟船,陆倦担负,饭之以鱼肉,间之以稻粱。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麒麟为凡兽,况??、鸂鶒,曷足贵也 陛下昔潜龙籓邸,备历艰虞。今氛昆廓清,高居九五,玉帛子女,充于后庭,职贡珍奇,盈于内府,过此之外,复何求哉 臣承国厚恩,超居重任。草芥贱命,常欲杀身以效忠;葵藿微心,常愿隳肝以报主。瞻望庭阙,敢布腹心,直言忤旨,甘从鼎镬。”手诏答曰:“朕先使人取少杂鸟,其使不识朕意,采鸟稍多。卿具奏其事,辞诚忠恳,深称朕意。卿达识周材,义方敬直,故辍纲辖之重,委以方面之权。果能闲邪存诚,守节弥固,骨鲠忠烈,遇事无隐。言念忠谠,深用嘉慰。使人朕已量事决罚,禽鸟并令放讫。今赐卿物四十段,用答至言。”
寻入拜户部侍郎。七年,复授尚书右丞,卒。
17.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上表谏日 (2)深称朕意
(3)禽鸟并令放讫 (4)寻入拜户部侍郎
18.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而以此时采捕奇禽异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陛下方当以凤皇为凡鸟 常欲杀身以效忠
C.出为汴州刺史 麒麟为凡兽
D.其使不识朕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贱人贵鸟也!
(2)直言忤旨,甘从鼎镬。
20.文中“ ”一句对“采捕奇禽异鸟,供园池之玩”起反衬作用。(2分)
21.倪若水德才兼备,从“上表”一事可见其 和 的特征。(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甲) 寄舍弟墨第四书
凡人读书,原拿不定发达。然即不发达,要不可以不读书,主意便拿定也。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愚兄而今已发达矣,人亦共称愚兄为善读书矣,究竟自问胸中担得出几卷书来 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人有负于书耳,书亦何负于人哉!昔有人问沈近思侍郎,如何是救贫的良法 沈日:读书。其人以为迂阔。其实不迂阔也。东投西窜,费时失业,徒丧其品,而卒归于无济,何如优游书史中,不求获而得力在眉睫间乎!信此言,则富贵,不信,则贫贱,亦在人之有识与有决并有忍耳。
(乙) 板桥自叙(节选)
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或有自云高古而几唐宋者,板桥辄呵恶之,日:“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 ”明清两朝,以制艺取士,虽有奇才异能,必从此出,乃为正途。若漫不经心,置身甲乙榜之外,辄曰:“我是古学。”天下人未必许之,只合自许而已。老不得志,仰借于人,有何得意
22.作者在甲文中说自己“便尔钓名欺世”是为了说明 (2分)
23.甲文中说沈“不迂阔”的理由是 (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24.对乙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板桥的诗文)都是出白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切合于实际。
B.(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一定引用圣贤名句,文章具有使用价值。
C.(板桥的诗文)都是表达与众不同的想法,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适用于生活。
D.(板桥的诗文)都是出自于自己的意思,说理归结到圣贤,文章必定涉及日常生活。25.甲、乙两文都谈到有关读书作文的内容,而甲文重在阐述读书 ;而乙文主要反对一味 现象。(2分)
26.上面两个文段中都有超越当时一般人的见识。任选其中一个亮点,谈谈你的认识。(3分)
二 写作(70分)
27.作文
袁隆平大学毕业将去农村,他妈妈对他说,孩子,你要准备吃苦啊。袁隆平说我不怕,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请以“生活需要有把‘小提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 ②不要写成诗歌; ③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一)阅读(80分)
(一)(16分)
1.D(2分)
2.地理环境 生产和生活方式(3分)
3.稳定平和 舒展自在(2分)
4.B(3分)
5.小。它们分别为了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地说明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和稻作这一生产方式对江南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否定1分:理由2分)(3分)
6.最后一段能使整篇文章的观点更加辩证和客观,内容上更加完整。(3分)
(二)(22分)
7.立在船头“纹丝不动”的翠鸟,在文中渲染出一种凝滞、萧条的气氛,形象地流露出作者对“古渡”逝去的感伤心情,表达对过往岁月中的具有“朴化”韵味事物的怀念。(3分)
8.起到强调作用。加强了作者对“已被翻了过去”的一页的留恋不舍之情和对现实的反思效果。(3分)
9.作者对时代的进步是肯定的,人们不用再去经历惊险和危机;但是人们也不再经历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活,而只能成为“全然是欣赏的样子”的生活的旁观者,对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出遗憾。(前一点1分,后一点2分)(3分)
10.A C(6分)
11.《胡同文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等(3分)
12.(此题答矛盾或不矛盾均可,只要言之有理。如谈矛盾,需点出社会转型时期新事物与旧事物的难免冲突。“向前的生活”必定是以牺牲旧事物中的美好因素作为代价的,就如文中桥的建成,必然使“古渡”及其美好的东西消亡。如谈不矛盾,需强调的是“古渡”只是一种形式,形式消亡了,然在现代文明中只要坚守“朴化的韵昧”,保持一份质朴,“向前的生活”依旧是美好的。)(4分)
(三)(6分)
13.(1)雾失楼台
(2)巴山夜雨涨秋池
(3)山气日夕佳
(4)徒有羡鱼情
(5)驽马十驾
(6)落日故人情
(7)应似飞鸿踏雪泥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8分)
14.律诗(1分)
15.D(3分)
16.(答题要点:诗中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品读,读者仿佛看到他的“倦”之极。
孤柄“卧内”,辗转反侧,从月升到月落,“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诗人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充满无限感慨与忧愤。只写“夜”,不言“倦”,只写景,不写情,但诗人在忧国忧时的羁孤老倦之态,已从字里行间鲜明地流露出来,令人回味。)(4分)
(五)(16分)
17.(4分)(1)古代一种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 (2)符合 (3)完结、终了 (4)不久
18.A(3分)
19.(1)在沿途看到的人.难道不会认力陛下您把百姓看得低而把鸟看得贵重吗?(3分)
(2)(臣下)说直言违背您的意思,甘心受到鼎镬烹人的刑法。(2分)
20.三农作苦,田夫拥耒,蚕妇持桑。(2分)
21.不畏强权 善于辞令(2分)
《六)(12分)
22.书不负人(书有益于人)(书亦何负于人哉)(2分)
23.畅游在书海中,即使不能获得实际的利益也能从读书人的形貌中表现出来。信此言,人即富贵。(2分)
24.A(3分)
25.重要性 泥古(2分)
26.A文:读书有益于人生。B文:写诗作文一定要表达自己独立的观点。(观点1分,阐释2分)(3分)
(二)写作(70分)
27.参照“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上海市静安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①在所谓文学边缘化的时代,韩寒,这个戏谑、调侃的高中辍学青年,这个以赛车手为职业的业余作家,像这个戏剧性时代的一个戏剧性神话:他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超过4.5亿人次;在2009年,他被多家媒体选为“年度人物”;在2010年,他被《时代周刊》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被《外交政策》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有人据此认为, 。
②和郭敬明相比,韩寒展示了“80后写作”另一种可能性。在韩寒戏谑、尖刻的追问中,郭敬明营造的“幻城”⑴烟消云散,逐渐展现出冰冷的真相——“80后”一代依然生活在历史之中。如果说,郭敬明的写作是“小时代”写作,那么韩寒的写作则是对抗“小时代”的“大时代”写作,通过对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反讽式的解读,重新建立历史与个人的关联,自由、公正等一系列“大词”,以及在“90年代”的范畴里被视为妨害“日常生活”的政治言说,在韩寒的杂文中被再次激活。对于“80后”一代,韩寒的写作提醒了一点,个人的体验与命运,终究和具体的历史情境相关——而这是郭敬明高度抽象化的写作所努力抹去的。
③韩寒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来回应作为“内容”的当下中国。“80后”是在“80年代”历史终结后开始写作的。韩寒式的“大时代”写作,是“大时代”终结之后的“大时代”写作,以往回应“大时代”的艺术形式,比如充满悲剧意味的“呐喊”,已然被历史所摧毁,我们所面对的不过是伟大的遗骸。韩寒有意或无意地体悟到这一点,“大时代”终结之后的“大时代”写作,是一场文化游击战,不再是“子夜”时分的“呐喊”,而是历史尽头的“故事新编”,在囚笼般的历史内部——这是王小波作品中的核心意象——的戏仿、消解与颠覆。其实又何止韩寒,“90年代”以来的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大史记》系列、《网瘾战争》等等,莫不如此。从“90年代”以来,一种抵抗性的新文艺思潮正在兴起,影响巨大,却长期缺乏必要的研究或命名,笔者在此姑且称其为“戏谑美学”,和我们所熟知的“五四”以来感时忧国、涕泪飘零的悲剧传统相对应。且容笔者下个大胆的断言,在当下中国,真正革命性的艺术形式,不是悲剧,而是喜剧。
④在一个确定性可疑的世界里,以不确定的方式游弋,韩寒的杂文写作,正是一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游击战。他的每一篇杂文,其精彩之处,都需要与戏谑的对象互文理解,这类似鲁迅曾经设想过的“速朽”的写作,不能也不屑留下“完美”的艺术形式供后世赏鉴。而且,在这场文化游击战中,由于父辈甚或祖辈们的文化乌托邦纷纷溃败,无家可归又不放弃抵抗——拒绝被吸纳到“幻城”⑵之中——的“80后”一代,注定是孤独的抵抗,这是真正历史性的“一个人的战争”。
⑤因此,韩寒的文学世界中,主人公只能到处游荡,不断地和世界的碎片相遇,并且对这一切予以讥讽。在《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1988——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中,主角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个人,一个无家可归的远游者。
⑥然而,韩寒的致命之处也在这里。众所周知,梁文道等学者赞誉韩寒为“当代鲁迅”,这种说法在多家报刊和网络上很受支持。但是,鲁迅无疑要比韩寒复杂、深刻得多。和鲁迅“横站”的思想立场相比,韩寒信仰的基于“自由主义”立场的“普世价值观”,虽有值得尊重的现实指向,但老实说过于简单。“价值观应该是差不多的”这种结论明显非历史化。无需讳言,包括韩寒对于“东方/西方”的理解在内,不过是一种通俗化的“自由主义”论述。这是另一座需要破却的“幻城”⑶,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但未必是自由主义的。毫无疑问,自由主义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思想启示,但任何一种理论都同样值得警惕将自己视为“常识”与“真理”。
⑦如果不正视这一点,不必考虑其他原因,韩寒的写作恐怕也难以持久,他的博客会更新得越来越慢,直到退出历史舞台。鲁迅孤绝彻底、无所依傍的思想态度,让“速朽”的杂文变得不朽,而韩寒所凭借的通俗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源,将迅速耗尽他的想象。毕竟,他的想象,就其根本而言,是“历史的终结”的想象,就此自由主义已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因其过于完整反而更像是一个神话。当“在路上”的韩寒停下来的那一刻,韩寒就不再是韩寒,而是另一个郭敬明。
——选自2011.3《南方文坛》
1.在第①段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2分)
2.根据第②段内容,指出韩寒和郭敬明在写作上的不同点。(3分)
3.根据第③段内容,请举一例属于“戏谑美学”的文艺作品并作阐释。(5分)
4.解释文中②④⑥段三处“幻城”的含义。(3分)
5.理解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6.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2分)
A.“大时代”与“小时代”
B.“大时代”的文化游击战
C.韩寒、郭敬明与“80后写作”
D.80后的“一个人的战争”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①的一棵树
陈丹燕
①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②我的树梢是尖尖的,在总是温暖的绿色的山坡上静穆地指向天空,好像是一个在沉思着什么的人,其实我没有思想,也不再了解思想的疼痛。我站得高高的,边上就是在古代战争中留下来的城堡。我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变成了孤儿的拉斐尔正在度过一条蓝色的小湖,他要到罗马去画画,他忧郁地看着托斯卡纳美丽的坡地,这是他在告别自己的故乡。而在一个阳台上,达芬奇正在给蒙娜丽莎画着肖像,她微微笑着,是那种内心细腻的人,为了掩盖自己而挡在面前的微笑,没有这种心思的人,会觉得那种笑很神秘的。年轻的米开朗基罗从翡冷翠老城里的一扇木门里走出来,他的脸带着受苦的样子,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可他觉得自己的一生是不幸福的。而在圣马可修道院里,安波切利在墙上画出了世界上最美的天使报喜。我终于有机会看看我喜欢的画家。虽然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可我终于是看到他们了。
③我长在山坡上,天天晒太阳,鸟在我头上叫,风从我的树枝里经过,像梳子经过长长的头发。我的一生只要好好地站在那里就行了。要是有风把我吹倒了,经过的人都说:“该死的风。”不会说:“你为什么还躺着伤心,快自己站起来,上帝都说了,你要自救,上帝方能救你。”我希望在我无尽的生生世世里,有一世是这样一棵可以放任自己,甚至对自己都可以不负责任的柏树。我只能生在那里,站在那里,枯死在那里,没有选择,也不承担责任。爱树的人要是一定要把我挖回家,我就死在他家的院子里,让他内疚。要是没有人打扰,我就一辈子在自己熟悉的山坡上,边上每一棵橄榄树都是世交,从来也没有迁徒时的凄惶。要是风轻轻地吹过的话,我弯了自己的树梢,路过这里的但丁看到了,把我风里好看的样子写在他的书里。几百年都过去了,人们到但丁在托斯卡纳的故居去参观,还能听到一个柔和的男声,用优美的意大利语,朗诵着这个片段。
④我在夏天的黄昏里像一个墨绿的影子一样,没有感情,只是将自己被夕阳拉长的树影子投在驿道上,那是古老的驿道,还是美第奇家族为了征服整个托斯卡纳而修的。我看到_________急急地骑着马经过,回到阿拉维去接他的 ,去奔赴一个悲剧。可是我不会感到伤心。我只是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的脸上和身上,短短的一分钟。许多年以后,他们的故事被写成了书,画成了画。一个中国的小姑娘坐在她的单人床上看翻译成中文的这本书,看到了一棵长长的柏树在路上。她指着画上的树,对她的妈妈说:“它看上去真的伤心啊。”但实际上,我一点也不伤心,因为一棵树是没有心的。
⑤做托斯卡纳山坡上的一棵柏树,一生一世,面对的只是在阳光里宛如流蜜的绿色大地,这是多么好的来世。可是人到底有来世吗
——选自陈丹燕《今晚去哪里》
注:①托斯卡纳位于意大利中部,首府翡冷翠,今译为佛罗伦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
7.模仿下列句子造句:(3分)
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8.简析文章第②段引述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安波切利等人物的作用。(2分)
9.赏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3分)
10.在第④段横线上填入文学人物名。(2分)
11.简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4分)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第②段中“这一次我的心不再会有疼痛而甜蜜的感觉”,表达“我”看了那幅画的感受,因为“我”已成为一棵没有思想的树,所以看到喜欢的画也无动于衷。
B.第②段中“他的天才压死了多少代画家”,实际上是在赞叹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以至于他之后的几代画家都不能超越他。
C.第③段结尾描写人们到但丁故居参观的场面,目的在于表现但丁作品流传的久远,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D.题目“来世我愿意做托斯卡纳的一棵树”,表达了作者对托斯卡纳的热爱,托斯卡纳的美景深深打动了作者。她只想沉浸在这个氛围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E.本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对现实的描摹中融入丰富的想象,语意隽永,意味深长。
F.作者是女性作家,语言细腻柔和,在娓娓的叙述中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思索。
(三)默写(任选6空)。(6分)[注: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 1. 蒹葭采采, 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_______________,日暮聊为《梁父吟》。(杜甫《登楼》)
4.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7.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8分)
忆秦娥① 李之仪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②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二年,词人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贬太平州,这首词作于居太平期间。
②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避暑离宫。
14.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词都属于  ,从题材上看,《卜算子》写的是  。(2分)
15.下列对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忆秦娥》一词的上片写景,清溪哽咽,霜风料峭、山月皎洁,白云飘浮,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秀淡远的景色。
B.《卜算子》一词借水寄情,全词假托女子之口,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
C.《忆秦娥》全词不加雕琢,不事堆砌,不作粉饰,韵味悠长,谪居远地,空怀盼想之念,感情幽怨哀婉,缠绵悱恻。
D.《卜算子》一词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决绝语,将女主人公缠绵而又深挚的感情表现得透人心骨,同时也使全词呈现出一股俊逸的风韵与优美的旋律。
16. 试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五)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先母行略 方苞
吾母姓吴氏,先世莆田人,后迁京师。外祖讳勉,为名诸生,贡成均,知同、光二州,同知绍兴府事。以直节忤其地权贵人,罢官,流转江、淮间。于吾宗老涂山所,见先君子诗,因女焉。
吾母生而静正,诚意盎然,终身无疾言遽色。五六岁时,外祖每曰:“吾宗衰,此女乃不为男儿。”遇经史中女事,必为讲说。及归先君子,不及事姑,或语及先王母,辄哽咽欲泪。前母姚孺人遗女二。次姊少桀傲,母呴濡①久而悔悟勉为孝敬。
先君子中岁尤穷空,母生苞兄弟及女兄弟凡六人。一婢老不任事。缝纴、浣濯、洒扫、炊汲,皆身执之。方冬时,仅敝絮一衾,有覆而无荐。旬月中,不再食者屡焉。而先君子喜交游,江介耆旧过从无虚日,必具肴蔬,淹留竟日。母尝疽发于背,犹勉强供事,十余年,无晷刻休暇。而先君子性严毅,丝粟不治,客退,必诘责不少宽假。母益笃谨,无几微见于颜面。及先君子将终,恻然曰:“与若共事五十年。若于我,毫发无愧也。”
母性孝慈,而外祖父母及舅氏皆客死,继而吾弟早夭,兄及姊适冯氏者复中道夭。默默衔悲忧,遂成心疾。六十后患此几二十年。每作,昼夜语不休,然皆幼所闻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时事,无涉鄙倍者。卧疾逾年,转侧痛苦,见者心恻,而母恬然。时微呻,未尝呼天及父母。既弥留,苞及小妹在侧,无戚容悲言,恐伤不肖子之心也。生平未尝一语詈仆婢,而能使爱畏,不敢设欺诳。卒之后,内御者老幼悲啼,过于子姓,不可曲止焉。男苞泣血述。
【注释】①呴濡:喻慰藉,救助。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 以直节忤其地权贵人 ⑵ 仅敝絮一衾
⑶ 淹留竟日 ⑷ 兄及姊适冯氏者复中道夭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为名诸生 必为讲说 B 无几微见于颜面 若于我
C 皆身执之 恐伤不肖子之心也 D 有覆而无荐 而先君子喜交游
19.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5分)
⑴ 而先君子性严毅,丝粟不治,客退,必诘责不少宽假。
⑵ 每作,昼夜语不休,然皆幼所闻古嘉言懿行,及侍父母时事,无涉鄙倍者。
20.“而母恬然”表现出先母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21.方苞为清代桐城派领袖,主张文之工致,不在辞繁言冗,而在于“情辞动人心目”,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3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22—26题。(12分)
菊窗记 归震川
①去安亭二十里所,曰钱门塘,洪氏居之。吴淞江之东为顾浦,折而北,洪氏之居在其西。地平衍,无丘陵,而浦之厓岸隆起,远望其居,如在山坞中。
②昔仲长统尝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舟车足以代步涉之劳,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味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永保性命之期,不羡入帝王之门也。大率今洪氏之居,隐然如统《乐志论》云。而君家多竹木,前临广池,夏日清风,芙蕖交映,其尤胜者。君不取此,顾以菊窗扁其室。盖君尝诵渊明之诗云:“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又云:“ (1) 。”
③夫以统之论虽美,使人人必待其如此而后能乐,则其所不乐者犹多也。卒为尚书郎,濡迹于初平、建安之朝,有愧于鸿飞冥冥①矣。为《昌言》何益哉?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可谓无入而不自得也。今君有仲长统之乐,而慕渊明之高致,此予所以不能测其人也。将载酒访君菊窗之下,而请问焉。君名悦,字君学。
【注释】①鸿飞冥冥:鸿雁飞向远空,比喻远避祸患。
22.本文作者归震川原名__________,高中课文选入他的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2分)
23.选择下列合适的两项分别填入文中空缺处。(2分)
A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B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C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D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24.对第③段画浪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仲长统的议论即使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那些不快乐的人还是很多的。
B.仲长统的议论虽然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他们不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
C.仲长统的议论即使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他们不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
D.仲长统的议论虽然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那些不快乐的人还是很多的。
25. 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此予所以不能测其人也”的原因。(3分)
26. 从形式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3分)
二 写作 70分
27.作文
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生,中途辍学,1976年与史蒂夫·沃兹一起创立苹果公司,1978年与自己的女友分手,并拒绝承认非婚生女儿,1985年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离开苹果公司。1997年乔布斯又回到苹果公司,带领苹果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的产品,2010年5月,苹果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2011年8月,苹果超越美孚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同月乔布斯因胰腺癌离开公司,10月去世。
比尔 盖茨,1955年生,中途辍学,1976年与保罗 艾伦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1994年与其雇员梅琳达结婚相伴至今,1995年以129亿美元第一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首富位置,以后连续13年获得这一称号。2008年,比尔·盖茨放弃微软公司的所有职务,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尽数用于慈善事业。2011年11月,因其对疟疾疫苗的投资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入选福布斯2011权力人物榜第五位,他是这个榜单上排名最靠前的企业家。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
1.韩寒可能是目前在世的最受关注的作家(意近即可)(2分)
2.韩寒的写作是“大时代”的写作,通过对于一系列热点新闻事件反讽式的解读,重新建立历史与个人的关联(2分)(或“注重个人的体验与历史情境的结合”);郭敬明的写作是“小时代”的写作,个人体验与历史是分离的(1分)。
3.例:周星驰电影、王小波小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等(举例1分,阐释观点3分,语言表述1分)。
4.利用郭敬明《幻城》这一作品名,借指与现实社会完全脱离、一切依托个人体验和幻想而构建出的一个虚幻的世界(1分)。
与以鲁迅为代表的、祖父辈们的文化乌托邦相对立的一种思想观念(1分)。
以韩寒自身的通俗化的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个人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分)。
5.如果韩寒不正视自己思想价值观中的致命缺陷,继续这场“一个人的战争”(1分),他的通俗化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源就会耗尽他的想象,他的写作也会如郭敬明一样脱离历史情境(1分),他的作品就和“幻城”没有区别,韩寒会彻底失去自己的个性,成为另一个郭敬明(1分)。
6.B(2分,选D给1分)
7. 句子形式相符1分,修辞运用得当2分。
8. 他们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都在托斯卡纳留下了他们艺术创作的印记
(1分),引用这些人物,表现出作者对托斯卡纳迷人的人文环境和艺术氛围的热爱和向往(1分)。
9. 运用反复(1分),用三个“要是”来想象“我”作为一棵树在死去后、孤独时和被人欣赏时的不同状态(1分),表现“我”不论在怎样的情境下都追求无忧无虑、独立自由的生活,渴望与托斯卡纳融为一体,体现了“我”对这片艺术圣地的向往(1分)。
10.罗密欧、朱丽叶(2分)
11.在结构上照应开头(1分),通过“我”想来世做一棵树的愿望,反映出对托斯卡纳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向往和热爱(2分),同时也暗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惆怅和无奈(1分)。
12. B、F(6分)
13.白露未已;一水中分白鹭洲;可怜后主还祠庙;乍暖还寒时候;伤心秦汉经行处;俶尔远逝;羡长江之无穷;为人谋而不忠乎(6分)
14.小令(双调),对恋人的思念(2分)
15.C(2分)
16.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忆秦娥》借对水、风、月、云等的景物描写,表达了盼回帝京的心怀。《卜算子》借对长江水的绵绵不绝的描述,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之情。(1分)
不同点:(1)《卜算子》在借水寄情的基础上还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1分)。“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虽属直抒胸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分)。
(2)修辞手法不同。《忆秦娥》:拟人手法,“咽”字写出了“清溪”湍流的状态;用“洗”字,突出“山头月”的皎洁(1分)。《卜算子》:比喻手法,“此水几时休”二句,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1分)。(《忆秦娥》如写“以动衬静”,酌情给分)
(不同点分析,以上写出一点即可)
17.违背、抵触;破旧的;停留;出嫁(4分)
18.D(2分)
19.(1)而先父性情严厉刚毅,饭菜有一点没有做好,等客人走了以后,一定会严厉斥责,没有稍许的宽容。(先君子、治、宽假)(2分)
(2)每次病情发作,母亲日日夜夜说话不停,但是说的都是小时候听闻到的古时候美好的言行,以及她侍奉父母时候的事情,没有涉及粗俗悖逆的话语。(主语、嘉言懿行、鄙倍)(3分)
20.隐忍、坚毅(2分)
21.母子之情:(1)次姊少桀傲,母呴濡久而悔悟勉为孝敬。
(2)既弥留,苞及小妹在侧,无戚容悲言,恐伤不肖子之心也。
夫妻之情:母益笃谨,无几微见于颜面。及先君子将终,恻然曰:“与若共事五十年。若于我,毫发无愧也。”
主仆之情:(1)生平未尝一语詈仆婢,而能使爱畏,不敢设欺诳。
(2)卒之后,内御者老幼悲啼,过于子姓,不可曲止焉。
(上述三点任选一点,结合文章语句分析。观点1分,分析2分。)
22.归有光;《项脊轩志》(2分)
23.B、A(2分)
24.B(2分)
25.洪先生拥有仲长统的那样的物质享受的乐趣(1分),却用“菊窗”命名自己的房子(1分),羡慕陶渊明的高雅(1分)
26.句式:整散结合;修辞:引用;表达方式:夹叙夹议。
(以上任选一点,结合文章举例分析。观点1分,举例分析2分。)上海市松江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12.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座位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正·大·中·和
——浅议中国传统住宅之中堂文化
①中堂,唐宋时期的官称,相当于宰相或明清时期内阁大学士,大约取其于议事堂居中总理政务的缘故,名之中堂。由官称转而指称民居宅院厅堂或堂屋正中高挂的字画,似乎也因其厅堂居中之意。
②厅堂或堂屋的经营布置,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艺术。无论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上海的石库门,厅堂或堂屋都有挂字画、摆古玩的传统;于是,高挂厅堂正中的中堂就不能不格外地讲究。
③中堂字画讲究寓意吉祥,图的是喜庆。所以,中堂的内容多为表现荣华富贵的牡丹荷花、盼望年年有余的鳜鱼锦鲤、祈求健康长寿的松鹤延年等吉祥题材;当然,也有青绿山水、梅兰竹菊;最不宜的是描写惊涛骇浪、秋风萧瑟、夕阳残照的作品。中堂也可以是书法,书写的内容不外乎《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波罗密心经》等;总之,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宅院的厅堂是家庭或家族活动的中心场所,具待客、雅聚、议事、祭祀等多种功能,故即使新派人物宅院的中堂,也多是传统题材。
④中堂两侧必不可少一副对联,对联内容因人而异,但当符合家庭主人的信仰、理念、身份、地位。素有“徽州民居第一村”之称的西递村有座建于1691年的履福堂,其中堂两侧高悬一幅“诗书经世文章,孝心传家根本”的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书香门第家族对儒家思想的信仰。中国社会历来推崇名人字画,中堂字画不仅内容适宜,质量上乘,通常还要延请名人书写作画。
⑤中堂是厅堂的中心,中堂的悬挂还讲究与厅堂的整体布置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高低相间,疏密相宜,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理想化。中堂的下方是修长的条案,摆放五供和祖宗牌位,靠着条案的是八仙桌和太师椅或官帽椅、圈椅,大宅院正厅两边还有东西侧厅,东厅挂四条屏,西厅挂八条幅,内容不拘,相宜唯上,也取其四平八稳的寓意。中国人吃苦耐劳,不善张扬,但却经历太多的苦痛和磨难,不求大富大贵,唯愿平平安安。厅堂的格局和布置无言地传达着主人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
⑥中堂存在的基础是农耕经济社会的四合院和宗法制家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轰鸣的机器,喧嚣的城市打破农耕经济的田园牧歌,最先进的中国人最先离开祖辈生活的四合院,漂泊于非故乡的人流中。斗转星移,数十年过去,他们分享工业化、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默默地承受社会高速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城市大了,家庭小了;楼层高了,房间少了。这时候,人们开始怀念不经意间在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或已经远去的四合院和四合院里的中堂。
⑦人们怀念中堂所在的四合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怀念中堂以及厅堂儒雅书香的温馨。中堂字画伴随我们的生活,陶冶心灵,提高审美,是“流水无声日夜磨”的潜移默化。侧厅多宝格陈设的文玩,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桥梁,对话的媒介。现代居室狭窄的空间和最大限度利用的墙壁,不仅没有了中堂的天地,书架、多宝格也在无数地产开发商的样板间中消逝。失去了精神倘佯的最后空间,现代居室纯乎是吃饭、睡觉的“蜗居”。
⑧人们保护中堂以及厅堂、四合院所代表的传统文明,是小康社会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共识。此前北京宋庄国画院,高举传统艺术的大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团结了一批以振兴传统、传承文明为己任的艺术家,举办了题为“正大中和”的中堂展。由于时代变迁,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理解、对中堂的认识,也发生很大变化,中堂的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不尽相同,有些差异甚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不背离中国画水墨线条的内核,当属传统艺术的创新尝试。 不以水墨线条绘画的中堂, 应允许存在; 其高下、得失、成败,可留给历史检验,留给后人评说,留给市场选择。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下,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自由选择,由此方契合中堂“正大中和”的深刻寓意。
1.第⑤段“四平八稳”语意双关,“平”字既指 又指 。(2分)
2.找出并修改第④段中对联的不妥之处。(2分)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中堂”前为什么要加修饰语“高挂厅堂正中的”?(4分)
4.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堂书写内容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
B.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中堂远去的主要根源。
C.现代居室有中堂书架等,就可能有精神徜徉的空间。
D.“正大中和”中堂展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非常传统。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那么……关于
B.即使……也……至于
C.虽然……但是……对于
D.只有……才……但是
6.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正大中和”四个字的理解。(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小城风雨
张炜
①近十余年来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东部小城。这里,世纪末的喧嚣一点也不少。我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白昼和夜晚。散散的小城,远远的小城,郊外有荒草的小城,追赶都市的小城。我抚摸它,如同抚摸我的血肉之躯。
②世界太大了,我只能注视这座小城。十年间有多少变化,我一直在目睹一座城市的“蜕变”。“风雨十年路,小城可吟诗,”这里的朋友个个爱笑,用笑声送走忧愁。我们去葡萄园,去海边,去一切让人追忆往昔的地方。昨天的林海已萎缩成一条防风林带,热闹的海岸已没有了渔人,代之以泳场和水上乐园;更大的海域则被黄色排污浸漫。在这儿悼念消亡,同时也企盼新生。
③来自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小城,兴致勃勃又难免沮丧。我们结成挚友。工作之余去郊外,一口气走上十几华里,天天如此。即便是大雨雪也不例外。有好几次在阴天走出,半路又被突降的暴雨赶回,浑身透湿,风雨掩去了呼叫。那个时刻,灰暗的水雾,起着水泡的田野,打得歪斜的稼禾,还有凄唱的树木,都让人心动。这是何地?呼啸的世界为何如此寂寥?神秘的力量左右了四周,在它面前,世俗退让得无影无踪了……
④一次,四个人一起去郊外。因为出门时天色不好,但料定不会在短时间降雨,所以只象征性地带了一把小雨伞。其中的一个朋友怀中还有一本书,有顺路捎来的几盘音乐带。想不到走出十华里左右,大风突起,雷鸣电闪,四野马上飞起了急急躲藏的鸟雀。大家相互看看,说一声“来了”,弓腰寻找避雨之地。其实一片原野只有蜿蜒的土路,连个草铺土屋都没有。大步往回跑,只跑了几步就明白来不及了。雷鸣就在头顶,大风愈加猛烈。雨来了,不是雨鞭,而是成吨倾下,击在身上。我们喊叫着蹲下,四个人挤抱在一起,把惟一的小伞扯紧。最中间的人藏好他的宝贝,我们再紧紧围裹。大水在伞上“蓬蓬”响,水流马上成河,从膝下涌过。四个人用大笑回应这突来的、罕见的暴雨……
⑤漆黑一片的田野,我们倾听叩击大地的脚步。不知度过了多少这样的夜晚。一起在渠畔树林驻足,遥望远城。无声无息的夜,感受和谛听的夜,如此美好……
⑥在秋夏农忙季节,我们中的大多数要去郊外农村流汗。一身汗湿的衣服来不及换洗,白色的盐碱干成一圈圈图案。每个人的头发都扑满了灰尘,乱成一团,双目却灼灼发亮。鞋中是土,没法穿袜子。手磨糙了,五指不能持笔。从这个季节出来,人全变了,变得陌生可爱,直爽通达。说到文事,说到城里掌故,让人觉得是很遥远的、另一个世界的事了。
⑦去海岛打鱼。只有海岛才有真正的渔民,近处的海不行了。岛上朋友用酒和鱼招待我们,我们一起干活。坐船,种“水地”、撒网,晕船就呕吐,一口气吐出几十年的淤积。一个月下来,回城时带走了十几盘拉鱼号子录音,还有海上传奇,都是原汁原味。
⑧据考证,小城历史上出了一个古怪人物,叫“徐芾(fú)”。他以为秦始皇采长生不老药为名,带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关于他的传说遍布城乡,《史记》上也有明确记载。搜集这些资料,考察古人行迹,成了我和朋友的大事,以至于兴味盎然十余年。我们想找一个徐芾出生地,找了个叫“徐家庄”的小村;想找一套完整的徐氏家谱,结果发现一卷又一卷。徐芾传说、研究文论,搞起了几百万字。我们走近了徐芾,就是从粗枝大叶的历史观中走出。我们真的受益不浅。什么时候接近过如此多的隐秘?什么时候抓起了这么多的“民俗”?什么时候又沉浸于这般深的史海?我们在小城荒郊挖掘、考古、鹦鹉学舌,直到皱纹爬上脸颊。
⑨后来我们参与盖了一座徐芾祠,塑了一尊高大的徐芾石像。动手的艺术家都是海内一流人物,而且个个敬仰徐芾。
⑩我的一个朋友从遥遥西部来到小城定居,极善诗文。他写了许多“徐芾诗”。深夜郊外听他吟诗不息,必有激动生出。而且我耳听弦外,听到了另一种鸣响。
⑾朋友中有个诗人,这在物欲大盛之年当是幸事。多少次不记得了,在风雨之中,在乐观赶走悲观的时刻,我的朋友高声吟哦。我们则一声不吭。大家都知道:他在用大声压抑风雨之声……
【注】①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为写此书,他20多年深入生活,搜集资料,做了几十本田野笔记。
7.第②段“蜕变”的意思是 (2分)
8.辨析第③④两段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9.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10.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抚摸小城可以说是作者回忆与小城息息相关的生活。
B.小城风雨不断,所以让作者心情总是抑郁而又沮丧。
C.秋夏之际郊外农忙,让作者渐渐对文学失去了兴趣。
D.作者夸张地说海岛晕船似乎吐出心中几十年的块垒。
E.作者和朋友因为想宣扬徐芾所以四处搜集有关资料。
11.文章写徐芾的目的是 (3分)
12.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5)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6)孰知不向边庭苦,            。(王维《少年行》)
(7)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8)            ,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饮酒(其四) 
陶渊明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①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注】①翮:鸟的翅膀。
14.陶渊明, (朝代)著名诗人,世称靖节先生。(1分)
15.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叠词“栖栖”“夜夜”“依依”写出离群之鸟日夜无所归依的恓惶。
B.前六句写鸟的失意与后六句写鸟遇到松树的境况构成鲜明的对照。
C.“值”通“植”,写诗人心生怜悯,手植松树让离群之鸟来此栖息。
D.离群之鸟将临风不凋的松树作为托身之地,愿与之相守,不再分离。
16.《归去来兮辞》中有写“鸟”和“松”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试分析其在写法上与本诗的主要区别。(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甲)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史记·项羽本纪》)
(乙)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史记·高祖本纪》)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沛公欲王关中 ( ) (2) 不如因善遇之 ( )
(3) 沛公然其计 ( ) (4) 见谢项羽 ( )
1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令将军与臣有郤 B.无内诸侯军
C.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D.不然,籍何以至此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
20.推断“因以文谕项羽”的具体内容。(用甲文中语句回答)(2分)
21.《项羽本纪》详写鸿门宴而《高祖本纪》略写,试加以评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园史序
(明)陈继儒
余尝谓园有四难:曰佳山水难,老树难,位置难,安名难。复有三易:曰豪易夺,久易荒,主人不文易俗。今江南多名园,余每过辄寓目焉。已复再游,或花明草暗而园主无暇至;或园不及新而其人骨且腐矣;或转眼而售他姓;或斫木作臼,仆石为础,摧栋败垣,如水旱逃亡屋矣。即使榱桷维新,松菊如故,而拥是园者为酒肉伧父,使见者欲呕,掩鼻蒙面而不能须臾留也。夫有之以为恨,讵若亡之以为快乎?
吾友费无学,天下才子也。其先文宪公有晁采园,太仆公有甲秀园,君复自辟日涉园。君出入三园中,饶有湖山竹木之胜。而又性不耐苛碎,体不工献酬,摆簪裾,遁名誉,先别妻子,次辞亲友,尝为文以见志。其中畜建康朱琴、黄鲁直风字砚、苍玉斗各一,而三教之书聚焉。居恒著述甚富,前无古人。间以其暇,为韵人韵事,歌咏品题,漫兴而续书之,遂成一家《园史》。大抵言志类萧大圜,诫子类徐勉。逍遥磅礴,文采隽逸,能写其意中之味与方外之乐,即陆天随之《幽居》,罗景纶之《鹤林》,皆未始有也。
吾昔与王元美游弇州园,公执酒四顾,咏灵运诗云:“中有天地物,今为鄙夫有。”余戏问曰:“辋川何在?盖园不难,难于园主人;主人不难,难于此园中有《四部稿》耳!”公乐甚。今吾于《园史》亦云。
虽然,以无学之才品,当置之翰林一席地,而乃使如椽之笔,退而修《园史》以寄傲,亦足悲已。知我者稀,无学且秘之。苟非文士,宁许窥园,不得许轻窥《园史》。
22.园有“四难”“三易”,本文最强调其中的一点是 (2分)
23.“夫有之以为恨,讵若亡之以为快乎”的含义是 。(2分)
24.对《园史》这本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园史》记叙不同园林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
B.《园史》一书中记载了不少韵人韵事以及歌咏品题等。
C.《园史》作者希望通过写作此书抒发情志,教育子女。
D.《园史》风格逍遥磅礴,文采隽逸,别有情趣和意味。
25.“今吾于《园史》亦云”的具体意思是 (3分)
26.简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3分)
二、写作 70分
27.作文
有人主张要有批判精神,“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有人主张要能够容忍,认为“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这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松江区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2012.1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1.(2分)工整匀称(或条屏);平安。
2.(2分)对联没有押平声韵;“诗书”和“孝心”词性结构不一致;“心”和“书”的平仄没有相对。(任意一点1分,可改为“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
3.(4分)(1)强调这里的中堂指堂屋正中高挂的字画,不是指厅堂;(2)强调厅堂是家庭或家族活动的中心场所,所以中堂要十分讲究才能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艺术;(3)总说开启下文,说明下文重点讲厅堂正中的字画,但又不是简单的写中堂字画,还写中堂两边的对联,以及中堂的悬挂与厅堂的整体布置浑然一体。(任意一点2分)
4.(3分)D
5.(3分)B
6.(3分)坚持传统,注重传承,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做到天人合一,大气开合,自然和谐;坚持中庸之道,尊重差异,包容万物,刚柔相济,温柔敦厚,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7.(2分)美好自然的城市变得生态环境恶化,充满现代气息。
8.(4分)第③段侧重于写自然,为了表现自然风雨力量的强大;第④段侧重于风雨中的人,强调人在风雨中的精神和力量。
9.(3分)通过生活细节写出一批年青文学爱好者深入生活,采集生活素材;表现他们对于历史和民俗的热爱;表达对最原始最本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资料的珍视,对于草根文化的热爱;开启下文对于小城历史人物的描写。(任意两点3分)
10.(4分)A、D
11.(3分)写小城历史上的人物徐芾,表达对小城的喜爱和对历史的热爱;年青人搜集徐芾的资料,表现用文化抵抗世俗的侵袭;徐芾是值得敬仰的有成就的人物,表达青年人希望有所作为。
12.(4分)风雨之声语意双关,即指自然界的风雨之声,又指世俗的力量,委婉地表现一批青年文学爱好者抗争世俗的激情和力量;照应文章题目以及前文两次对于风雨的描写;省略号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等。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6分)(1)道阻且跻;(2)栗深林兮惊层巅;(3)郴江幸自绕郴山;(4)驽马十驾;(5)何时倚虚幌;(6)纵死犹闻侠骨香;(7)佳木秀而繁阴;(8) 愿得人间皆似我。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14.(1分)东晋。
15.(3分)C
16.(4分)都运用了比兴手法。但《归》中有比有兴,有实有虚,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由鸟倦飞知返比喻自己厌倦官场而归隐,抚孤松而盘桓既是实写作者行动,又暗指诗人向往高洁。本诗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鸟自喻,无枝可依,终于找到高洁的松树作为依托,并甘愿永远相守。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17.(4分)(1)称王;(2) 趁着、趁(此);(3)认为……正确;(4)道歉
18. (2分) D
19.(5分)(1)第二天犒劳士兵,替(我)击败沛公的军队。(得分点:飨、为、省略“之”)(2)正赶上项伯想让张良活下来,连夜去见张良。(得分点:会、活)
20.(2分)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21.(3分)这是《史记》写作的恰当安排,避免重复,同一事件相互参照;鸿门宴难以突出高祖刘邦的光辉形象,所以不在《高祖本纪》中叙述,而鸿门宴有利于突出项羽的主要的性格特点,对于项羽来说,又是他由胜转败的重要转折点,所以在《项羽本纪》中详写。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22.(2分)主人不文易俗。
23.(2分)如果拥有园的人是酒肉伧父这样的粗鄙之人,是很遗憾的。还不如让这些园荒芜败亡,这样反而痛快一些,表现作者非常注重园主人的品行要求。
24.(3分)A
25.(3分)作者认为拥有园林不难,难得在于园的主人;有园的主人不难,难得是园的主人能写出像《园史》这样的书。
26.(3分)文章以散句为主,整散结合,句式富有变化,有排比句、反问句、设问句和感叹句等不同句式,写出了园林的情趣情调;语言清新流畅,注重遣词造句,用词典雅,如“斫木作臼,仆石为础,摧栋败垣”中的词语比较古朴,与园林的历史协调一致;引用谢灵运的诗和有关王维的典故等,显示一定的文化底蕴等。
二、写作(70分)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 (63—70分)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材料。(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文面不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 ·上海市金山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
2012年1月
第一部分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7题(19分)
①乔布斯在他的巅峰时刻离去,让人叹惋生命之无常。56岁在今天这个普遍寿命延长的年代,实在不能算是高寿,但这个人的生命却改变了我们周边许多人的兴趣和感受,他的执着和创造力更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许多看法和想象。
②人是需要有些运气的。虽然乔布斯英年早逝,但他毕竟等到了自己的时刻,他和苹果已经达到了追求的最高点,到处都是的Ipad和Iphone无不证明着这个人的成功。正如北大教授张颐武所说:“如果乔布斯在他被合作伙伴赶出去,面临困境的时候故去,那也就是让人惋惜的走错了路的创业者的失败故事的又一章而已。他会被评说成为自己的顽固和执拗葬送的牺牲品;被看成是一个走偏了路,浪费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坏孩子。他的竞争对手们也仍然会一家独大,把他的创造力理解为一种非主流的、小众的偏执。然而今天的乔布斯却是在无限的荣耀之中故去,他的顽固和执拗统统成了这种荣耀的不可或缺的点缀。”
③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你承诺但做不出来的,人们不会相信;你真的成功了,人们会说你从来就是天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他成功之前,所承受的“骗子”的骂名和非议,堪称业界所有人加起来的总和。如果不是因为成功,无论他怎样的努力和诚意,都改变不了人们顽固的成见。走向成功的路上不会有鲜花掌声,有的只是怀疑,你的信念因为打击而承受磨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直到九十年代的那些岁月里,许多评论者都会说乔布斯无论如何是打不过微软系统的,但今天,过去的一切被视为缺陷的都会被看成伟大的一部分。他的箴言被传颂,他的行动被模仿。人们都在说,乔布斯的出生注定改变世界。然而当年大家不会这样,虽然今天都会说早就明白。创业路上,没有一个成功者能够外在于这样的人群与环境。
④乔布斯的去世当然让人遗憾和痛心,但他毕竟主宰了今天我们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可以说终于等到了他的时代的来临。这其实也还是一种幸运。
⑤乔布斯早年的苹果电脑,是在一个以“实用”为主流的个人电脑领域里和IBM与微软抗争。这种抗争的困难在于电脑在兴起之初主要是一种工作用品,它的实用性几乎是它的核心。苹果的时尚和独特的风格并不讨好当时需要重实用的大众。虽然苹果在制图等方面有长处,但难以让更多的人使用;虽然始终有小众的拥趸,但不会大众化。于是在那个时代,苹果被微软打得抬不起头。被乔布斯视为优势的创造力确实是以封闭和固执为前提的,这就使得他难以在那个以方便和快捷为主要需求的电脑时代取胜。
⑥但九十年代以来,电子产品的消费化时代到来,苹果的领域是在时尚消费。实用电脑领域注重的是办公,采取的都是迎合讨好大众的方式。而乔布斯的“神秘主义”却在时尚消费中大显身手。从Ipod开始,苹果才真正取得了别人比不了的成功。正是因为转向了消费的时尚品,乔布斯不再和微软较劲,反而得到了最大的成功;正是打开了消费时尚的领域,乔布斯才找到了他的顽固和执着的最好的空间。
⑦普通人以为讨好大众就行,但其实今天的大众并不满足被讨好的姿态。“消费”是一个使用价值并不关键,而心理和时尚的感受更为重要的领域。人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功能的用品,更应是一张时尚的、让人羡慕的“名片”。乔布斯独特的个人姿态显示出另类的吸引力。比如各种传奇故事、吸引人的传记、各种演讲格言以及和大众保持距离,不迎合大众的姿态。他该怎么出席活动,该怎么接受采访,心里都有数,他不会因为你是他的受众而改变自己。我不讨好你,你反而会来崇拜我。他采取的是一种既拒斥又迎合的方式。乔布斯精确地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时尚潮流。他的IPod和IPad突显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作为时尚产品的存在价值。他为消费者提供了极佳的用户体验效果。容易上手的感觉更为强大地让消费者彰显了自我的时尚个性。尤其是在中国,这些产品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身份的象征。一件不太兼容,没有USB接口,不能看Flash的产品却受到大家如此的追捧,本身就说明乔布斯比我们自己更懂得我们。
⑧乔布斯也许不一定是一个技术发明的伟人,但他肯定是洞悉人性复杂性的伟人。他懂得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既需要被人宠,也需要被人轻视。这种心理的复杂性是乔布斯拿捏得最为精准的东西。
⑨乔布斯的成功需要幸运;然而他的幸运又是他性格的必然。在乔布斯的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力往往比规律重要,人性往往比技术重要,人文的敏感不可缺少。
(摘自《渤海早报》2011.10,有删改)
1.(2分)第①段加点词“巅峰时刻”在文中的含义是 。
2.(2分)第②段主要运用了 论证的方法,证明了 。
3.(3分)简析第③段两处划线句作用的异同。
4.(2分)结合文意,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后知后觉”的。
B.是在一个以“实用”为主流的个人电脑领域里和IBM与微软抗争。
C.而乔布斯的“神秘主义”却在时尚消费中大显身手。
D.人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有功能的用品,更应是一张时尚的、让人羡慕的“名片”。
5.(2分)第⑧段中划线句在文中具体的表现是 。
6.(3分)请联系全文,概述作者认为乔布斯成功的原因。
7.(5分)结合文意,请你为乔布斯写一段人物小传。(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文,完成8-13题(19分)
前往边城的路有多远
杜文娟
①终于踏上了边城的街巷,小路枝蔓一样延伸到不知名的地方。房屋是木板吊脚楼,路是青石板路,一切都是想象中的样子,一切都是旧式的模样。
②在沱江的夕阳里放逐的河灯,明明灭灭,流向下游的方向,又彳亍着,犹犹豫豫,回到身边。沱江难道是倒淌河,沱江的水难道真的精灵鬼怪,知晓我的心思,猜透我的来意?
③上了木楼,灯红酒绿,鼓乐瑟瑟。不远的阁楼里,一位红衣女子,低了头,织着毛衣。风摆杨柳,隔了我与她。我在柳的这一边,歌舞升平,她在柳的那一边,静若处子。一次次眺望,前无故人,一次次回眸,后无来者。希望与失望,追寻与等待,焦苦之心,何处安放。
④那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啊!那个春天,第一次知道了翠翠。翠翠在边城,边城有幽长幽长的青石板路,石板间长有蔚蓝的青苔,青苔间夹杂着嫩草。沱江的水烟雨朦胧,氤氲潮湿,从一个方向流向另一个方向,流向一个渡口。爷爷摆渡着过江人,希望翠翠在天宝和傩送家的吊脚楼上多待一些时辰。翠翠却走在回家的路上,水鸭子和鲤鱼窃窃私语,为她送来夜莺的歌声。毫无来由的,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翠翠,喜欢上了翠翠的边城,一气呵成,写了一首短诗,名为《在边城的日子》。完全是假想,完全是自以为是的边城模样。雨丝、青石板、青苔、吊脚楼、少女,是那首诗的关键词。自此以后,边城成为我向往和靠近的地方。
⑤清晨,坐在红漆桌前,忙完该忙的一切,将心仪的书藏在铺展的报纸下面,曲了脖子去看,低声翻卷书页,听到脚步声,赶快将报纸覆盖在书本上,装作学习报纸的样子。午后,坐在红漆桌前,在稿纸上写字,咳嗽声传来,快速用报纸遮盖稿纸,心跳得慌乱。那些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文字,将我带进了天堂,神秘、广阔、自由、幸福,各种气息,蜂拥而至。
⑥某一日,一只喜鹊从后窗飞了进来,在我头顶惊慌盘旋。赶快打开前门,想给她开辟一条生路。门和窗全是透明的玻璃,她辨不清方向,把自己一步步引入歧途,送上绝路。她在前门与后窗反复碰撞,我蜷缩在更矮的地方,生怕阻隔了她的路线,影响她的出逃。悲剧还是发生了,她撞到了白色的墙上,把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变成了喜鹊的尸体。不敢靠近,觉得她就是我自己,或者自己还不如一具尸体。将尸体捧了起来,托在掌心。捧着的不是一只小小鸟,而是自己的灵魂和躯体。沉默,死亡那样的沉默。
⑦窗外有一株雪松,一年年生发,已经超过了更高的楼层。而我,依旧在红漆桌前坐着,小心翼翼。
⑧很长一段时间,草坪里的夜灯熄灭以前,不曾休息。靠在床上夜读,是我最大的幸福。风声雨声,与我无关;风花雪月,相去甚远。天明,继续行走在衣食住行的路上,走得歪歪斜斜,心神疲惫。无数次幻想,脚踩大地,行进在前往边城的路上。
⑨出发了,真的!
⑩首先看到了一滴水珠,悠悠的,坠在金色的橘子上,欲落不落的样子。仰望久了,没有落下的迹象。左顾右盼,有船在江的左岸和右岸行驶,一侧叫湘江,另一侧也叫湘江。雨就那么下着,打湿了整条湘江和橘子洲头。我把手伸出去,接到了一手雨滴,两只手都接到了冬日的雨滴。然后,将雨滴漏下去,双手合十,举至前额,信徒一样,三鞠躬。
⑾继续出发,在一条名唤金鞭溪的水边行走。那朵带着露珠,掉落在我棉衣纽扣上的山茶花不见了,山茶花是白色的,洁白无瑕的那种容貌,那种唤作暗香的气息不曾减弱,反而更加诱人。
⑿春去秋来,落叶纷纷,一秋一秋地落,一春一春地过。直到把那首短诗变成了旧作,边城似乎也是久远以前的事了。如今,行走在翠翠走过的青石板路上,渡过爷爷摆过渡的沱江,听过天宝和傩送唱过的山歌,但依然,没有抵达边城,依然行进在前往边城的路上。
⒀我在喧嚣的柳这边,精疲力竭,无所适从。红衣女子在柳的那一边,悠闲惬意,一如既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帘柳丝,隔着两方天地。我在边城的外头,她在边城的里头。无法靠近,不能进入。
⒁前往边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也许永远也抵达不了,也许明天就能到达。
(选自《文艺报》2011.12.9,有删改)
8.(3分)“彳亍”一词在本学期我们学过的 (作家名)的 (作品名)中也曾出现,它准确的读音是 (拼音)。
9.(2分)文章第②段运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10.(3分)文章由“上了木楼,灯红酒绿,鼓乐瑟瑟”的第③段,直接转到第④段“那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啊!那个春天,第一次知道了翠翠”,这样写从叙述的顺序而言是否有些突兀,请简述理由。
11.(4分)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艾青笔下的《边城》的喜爱,对“翠翠”所在的“边城”的向往,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且深邃的思考。
B.第⑥自然段中的“喜鹊”是作者的自我象征,因此喜鹊的悲剧命运也是作者精神之旅的真实写照,透露了作者消极厌世的情绪,为全文定下了低沉阴郁的基调。
C.第⑨自然段独句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视觉上突出醒目,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行走在边城路上”的激动之情。
D.文章两次提到 “红衣女子”这一细节,结构上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内容上表现了作者与“女子”之间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形成对比。
E.本文作者将情感的投放,置于精神追求的层面,笔法细腻、情感真挚,于细微处感受人生,但又不流于琐屑和零碎。文章内容质涵厚实,富有艺术张力。
12.(3分)“情景交融”是散文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之一。本文与《荷塘月色》都体现了这一特色,请试作比较分析。
13.(4分)“前往边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也许永远也抵达不了,也许明天就能到达。”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请结合自身谈谈你的体会。
三、补写下列空缺部分(任选6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4.(1) ,闺中只独看。 (杜 甫《月 夜》)
(2)君问归期未有期, 。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 ,此事古难全。(苏 轼《水调歌头》)
(4)位卑则足羞, 。 (韩 愈《师 说》)
(5)伤心秦汉经行处,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故木受绳则直, 。 (荀 子《劝 学》)
(7)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 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5-17题(7分)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受。
15.(1分)杜甫,字 。
16.(2分)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劝告吴郎。
B.诗的前半部分杜甫在叙事的过程中,流露了自身对穷苦人处境的同情和体谅。
C.颔联两句“防远客”和“插疏篱”的主语都是吴郎,两句相互关联,相互依赖,措词十分委婉含蓄。
D.本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很有特色,“即”、“便”、“虽”、“却”等虚词的运用,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17.(4分)有人说,杜甫诗歌的价值之一即在于常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结合本诗就此作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3题(19分)
秦晋殽之战(节选)
①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③秦师遂东。   
④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⑤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⑥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⑦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⑧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⑨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⑩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选自《左传》)
18.(1分)《左传》是一部 (体例)史书。
19.(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1)穆公访诸蹇叔 ( ) (2)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 )
(3)无礼则脱 ( ) (4)彼实构吾二君 ( )
20.(2分)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公辞焉 / 盘盘焉,囷囷焉
C.左右免胄而下 /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D.其谁不知 / 其为死君乎
21.(2分)下列选项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掭以尖草 D.拘于虚
22.(6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2)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23.(4分)本文中的语言描写,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在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试举文中实例,分析这一语言特色。
六、阅读下文,完成24-27题(10分)
谏成帝营陵寝疏 【西汉】刘向
①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①,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②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②《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
③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①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②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24.(2分)“疏”和“表”都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多用于 。
25.(2分)与“外被项籍之灾”一句表述内容相同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B.《过秦论》中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阿房宫赋》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过秦论》中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6.(2分)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孝文皇帝进言,表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孝文皇帝害怕自己的陵寝被挖掘,因而决定薄葬。
B.秦始皇大建陵墓,陪葬丰厚。天下人被他的劳役所困而反抗,墓地修建还未完成,百万军队已经到骊山脚下。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
D.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27.(4分)本文在论证上很有特色,请选取一个角度加以评析。
第二部分 写作(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有一天,伊索在郊外散步,遇到一个人问他:“先生!请问从这里到城里要走多长时间?”“往前走!”,伊索头也不回地说。问路者有点发蒙,他又问了一次。伊索还是说:“往前走!”问路者走到伊索面前:“先生,你怎么总开玩笑?”“朋友,我没有和你开玩笑”,伊索认真地说,“我指引了方向,却没有看到你步行的速度,怎能回答你所需要的时间?”
金山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2012.1)
现代文一【1~7题,19分】
(2分)乔布斯和他的苹果都达到了追求的最高点。
(2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人的成功是需要些运气的。
(3分)两句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说明了人们“后知后觉”的具体表现,即对成功者成功前的漠视和成功后的追捧。不同在于第一句话是解释说明人们的“后知后觉”,位于段首,引起后文马云、乔布斯的例子。第二句话是对本段落人们“后知后觉”行为的小结,位于段尾,呼应前文,对分论点起到补充、强化作用。
(2分)B
(2分)既需要被人宠:他为消费者提供了极佳的用户体验效果。容易上手的感觉更为强大地让消费者彰显了自我的时尚个性;也需要被人轻视:独特的个人姿态,和大众保持距离,他该怎么出席活动,该怎么接受采访,心里都有数,他不会因为你是他的受众而改变自己。
(3分)他的执着和创造力;他能幸运地在自己和苹果的都达到最高点时故去;九十年代以来,电子产品的消费化时代到来,苹果消费时尚的领域,乔布斯找到了他的顽固和执着的最好的空间;乔布斯是洞悉人性复杂性的伟人,能精确地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时尚潮流。
(5分)略。(得分要点:①人物基本信息:姓名、生卒年月、职业身份;②生平、生活、精神等方面简单描述;③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④字数)
现代文二【8~13题,19分】
(3分)戴望舒;《雨巷》(注意标点符号);chì chù
(2分)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河灯和沱江水的善解人意。
10.(3分)不突兀。这是一段作者追忆往事的插叙,是对作者“行走在边城路上”的情节和人物情感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情感更充沛,主题更鲜明。也使行文有张有弛,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11.(4分)C E
12.(3分)两篇文章都通过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荷塘月色》作者通过月色笼罩下的荷塘朦胧优美的景致表达了心中暂时逃离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喜悦但又终究逃脱不了的淡淡的哀愁。而本文通过湘西之景的描写,回忆之境的叙述来表达自己对边城的向往以及无法融入但又想要融入的无奈和渴望。
13.(4分)切忌泛泛而谈。要求有理有据、有感有悟。(仅作参考:这个结尾暗合《边城》的结尾:也许傩送永远也不会回来,也许傩送明天就能回来。而作者前往沈从文笔下的那个边城也是如此的困难,有着希望但可能永远不能实现。这就像我们的理想,我们朝着它迈进,也许永远也不能实现,但我们还是在不懈的努力。)
名句默写【第14题,6分】
今夜鄜州月 ②巴山夜雨涨秋池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④官盛则近谀 ⑤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⑥金就砺则利 ⑦二十四桥明月夜
诗词鉴赏【15-17题,7分】
15.(1分)子美
16.(2分)C
17.(4分)动之以情之处:告知吴郎妇人贫穷困苦的处境(无食无儿一妇人);以“呈”为题,写信为让妇人打自己家的枣而向客人求情。晓之以理之处:提醒吴郎在天下百姓都在受苦的战乱年代,更应该富有同情心。本来只是用于解决纠纷的诗札在诗人情理相融的艺术处理中,陡然成为了一篇既打动人心又胸怀天下的杰作,一件生活小事因此成了天下大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正是诗圣的如椽大笔,才创作出了这样以小见大的崇高诗作。
课内文言文【18-23题,19分】
18.(1分)编年体
19.(4分) 之于;同“避”;粗疏,这里是不谨慎的意思;使……结怨
20.(2分)D
21.(2分)D
22.(6分)(1)让军队疲劳地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还没有听说过。(得分点:劳、远)
(2) 晋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副将。(得分点:墨、戎、右)
23.(4分)略。(仅作参考: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郑商人弦高途中遇到东征的秦军,为了让秦军意识到郑对秦的侵犯是有戒备的,故意伪称是郑派来途中犒劳秦师的,以“敢犒从者”这句话透露郑已有准备之后,又说:“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言词上是表示郑国对“进驻”的秦军的谦恭,实际上是显示郑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课外文言文【24-26题,10分】
24.(2分)臣向君陈请谢贺。
25.(2分)C
26.(2分)A
27.(4分)略。(仅作参考:本文先从张释之劝阻孝文帝的例子引入,说明“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要“为无穷计”的道理,接着引用《易经》的话,列举文、武、周公、秦穆公等薄葬的正面例子和始皇厚葬失国的反例,正反对比得出“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的结论。第三段联系实际,当前迁陵,耗费人力物力使得百姓深受其难,所以希望君王能够效仿先贤,实行薄葬,不要重蹈始皇的覆辙)也可从论证方法、论据的选择、论证语言等角度展开论述。
【文言文译文】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样就能是非分明。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犉,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犉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陵寝。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犉。”棺犉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等到到了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越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作文【第27题,70分】略嘉定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一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
①说到建筑,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满眼的高楼大厦。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盖起了亿万幢的住宅楼,也出现了许多摩天楼和吸引人眼球的奇异造型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作品,有的也很精彩。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呢?
  ②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功效。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③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是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个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④前些日子,我去广州市图书馆做讲座,主办方专程陪我去看了近年新建的建筑,有新电视塔,广州人昵称为“小蛮腰”,有大剧院称为“大磐石”,还有个高层大楼叫“水桶哥”,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只是既说到“特色”两字,我就觉得还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这些高楼钢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可以。又想到从前广州的建筑是以岭南特色而著称的,广东的骑楼、岭南派的花园庭院……广东的老建筑有开敞的平面,通透的空间,轻巧的造型以及高天窗,趟栊门,广式廊檐、门楣,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也出现了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兰圃的深廊和白云山庄,从化温泉的内外庭园的结合,这些都是当时广州人引为骄傲而引领了中国的建筑新潮流的,而现在没有人提起了。据说广州还要建十几幢摩天大楼,更多的城市还在攀比着建筑的多、高、大、洋,比着新奇、怪异,殊不知要烧多少钱,要产生多少碳!而从深层次上说,这就是根本不管城市文化了。
⑤作为中国人,我期待着学建筑的、造房子的以及管理建设的有心人,认真地回顾一下这些年来的建筑发展和演变,沉下心来甚至是要耐得住寂寞,做出些好作品来;不是搞建筑的,也要关心建筑事业,毕竟建筑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希望大家都能懂点建筑,并且能真的读懂中国建筑。希望我们共同来努力改变当今建筑的这种尴尬——中国建筑没有中国味、地方建筑没有地方特点的情况,让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重新跻身于世界城市与建筑之林。
(2011-08-30《文汇报》阮仪三)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从而 而 B.因而 然 C.进而 而 D.继而 然
2.第③段划线词语“天地”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对第④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广州近年来新建的某些建筑,既没有中国味,又没有地方特色。
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开敞、通透、轻巧,曾引领建筑潮流。
所谓“特色”,既要新奇、怪异,也要讲究民族、地方特点。
城市新建筑一味地攀比多、高、大、洋,是缺乏文化的表现。
4.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纵观全文,中国建筑的传统内涵包括:(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变当今建筑的这种尴尬”,你对此有何评价?(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①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②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这天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象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③我不禁有些失望,谁能料到举世闻名的罗马竟会是这般模样。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 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人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名观众,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不要说在两千年前,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陪同的宋先生告诉我们,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与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那是怎样一种残酷的场面啊,奴隶、囚犯同老虎、狮子在进行血淋淋的搏杀,统治者和权贵们却在看台上开怀大笑。最后,鲜血流尽了,兽性也满足了。望着这座体现了人类高度文明的建筑,我怎么也无法把它和野蛮、血腥联系在一起。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象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是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④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了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为了纪念贵族与平民之间修好的和平神庙,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庙墩基座。还有那维纳斯女神庙、米利亚殿堂、罗莫洛神庙、凯撒神庙,也都化作了一堆堆的碎石和乱砖。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残破的废墟正是完整历史的映照,而完整的历史也正是因为残破的废墟才得以顽强地展示着自己。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⑤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得不成形状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区的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是的,比起完整的建筑来,残缺的废墟更能给人以震撼,更能给人以深思,更能给人以力量,更能给人以启迪。
  ⑥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⑦他们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也就毁掉了历史的文明。这无异于是民族精神的自杀。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人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人把废墟变成了宝贝,变成了无以伦比的财富。
  ⑧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的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第②段列举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天使城堡和艾曼纽二世骑像纪念碑等众多罗马著名建筑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第③段画线句中“兽性”一语双关,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本文与杜牧的《阿房宫赋》都写到阿房宫,两者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4分)
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文章首段设疑,末端释疑,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突出了“罗马废墟”的价值。
第2段先扬后抑,从美丽的自然景色入笔,继而描写“一切都是旧的”的罗马。
第3段详写斗兽场的规模和功用,目的是诅咒罗马这段充满野蛮与血腥的历史。
没有故都风采和异域风情,本文匠心独运,从破旧的废墟着笔表现独特的罗马。
罗马人纳新不吐故,这份直面废墟的勇气与胆识,体现出对历史和废墟的尊重。
最近,“圆明园到底要不要重建?”这一话题争议又起,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3分)
默写。(6分)
【任选6题,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况《劝学》)
(3)夕阳下,___________,两三航未曾着岸。(马致远《远浦帆归》)
(4)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5)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6)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高山仰止,____________。(《诗经》)
(8)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_ _诗。(1分)
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数里闻寒水”,以声衬静,渲染山村的萧索冷落。
“边烽不过秦”,表达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谋篇布局,境界幽深奇异。
语言平实,有别于作者工于炼字的“苦吟”风格。
本诗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徽宗尝以紫流离①胆瓶十付小珰②。使命匠范金托其里。珰持示苑匠。皆束手。曰、置金于中。当用铁葭熨烙之乃妥贴。而是器颈窄不能。又脆薄不堪手触。必治之。且破碎。宁获罪。不敢为也。珰知不可强。漫贮箧中。他日行廛③间。见锡工扣陶器精甚。试以一授之。曰、为我托里。工不复拟议。但约明旦来取。至则已毕。珰曰:“吾观汝伎能。绝出禁苑诸人右。顾屈居此。得非以贫累乎。”因以实谂④之。答曰:“易事耳。”珰即与俱入而奏其事。上亦欲亲阅视。为之幸后苑。悉呼众金工列庭下,一一询之,皆如昨说。锡工者独前,取金锻治,薄如纸,举而裹瓶外。众咄曰:“若然,谁不能。固知汝俗工,何足办此!”其人笑不应。俄剥所裹者,押于银箸上插瓶中,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澒挏⑤之。良久,金附著满中,了无罅隙。徐以爪甲匀其上而已。众始愕眙⑥相视。其人奏言:“琉璃为器。岂复容坚物振⑦触?独水银柔而重,徐入而不伤。虽其性必蚀金。然非目所睹处无害也。”上大喜。厚赍赐遣之。
【注】①流离:也写成琉璃,文中指玻璃。②小珰:小太监。③廛(chán):古代城市平民的住地。④谂(shěn):告诉,说。⑤左右澒挏(hòng dǒng)之:大意是左右摇动瓶中的水银,澒,水银,挏,摇动。⑥眙(chì):直视,瞪着眼睛。⑦掁(chéng):碰撞,接触。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漫贮箧中( ) (2)绝出禁苑诸人右( )
(3)为之幸后苑( ) (4)俄剥所裹者( )
18.下列句中与“珰即与俱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B.铸以为金人十二。 (《过秦论》)
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黄州快哉亭记》)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顾屈居此,得非以贫累乎?
(2)上大喜,厚赍之,遣之。
20.小珰“因以实谂之”,“谂”的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画线句“其人笑不应”的“笑”反映了锡工怎样的心理?(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荷塘诗集序 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节,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耳,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政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迨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指治理政事。
22.从全文看,作者强调□□□□对创作的重要作用。(2分)
23.第①段画线句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对“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且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B.但诗清雅逸人,显现出胸中高洁、光明的情操,而且没有世人庸俗、高傲的情志,这一点和古人接近,但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C.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而比当今一般人要高出很多。
D.但诗清雅逸人,展现了胸中高尚、坚贞的节操,没有世人圆滑、阿谀的情态,这一点和古人接近,却和当今一般人相比离得很远。
25.第②、③段都提到“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作用有何不同?(3分)
26.作者认为“惟能知为人之重于为诗者,其诗重矣”。请联系学过的课文(古代诗歌、现代诗歌均可),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4分)
二 写作70分
27.作文。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安提斯·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人的思想和情感才有了往高尚和纯粹境界提升的可能。
请以“同自己谈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一、(16分)
1.(2分)A 2.(2分)享受自然、放松心灵、共同活动(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的空间 3.(3分)C 4.(3分)(1)批评某些城市攀比建筑的新奇、怪异,影响生态环境的现状(1分);(2)呼应第②段关于西方世界提倡低碳的表述(1分),在对比中显示中国建筑内涵回归的必要性(1分)。 5.(2分)(1)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2)以人为本,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6.(4分)在许多城市竞相攀比建筑的新奇、怪异的背景下提出这种希望,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普遍意义;呼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体现了对这一问题解决艰巨性的认识;传达了作者对改变当今建筑尴尬现状的殷切之情。(回答一点给2分,给满为止)
二、(20分)
7.(2分)表现作者想象中的罗马的美丽和繁华(1分),反衬真实罗马的陈旧(1分)。 8.(2分)斗兽场上野兽的嗜血凶残(1分),统治者和权贵们的野蛮残忍(1分) 9.(4分)本文以处处布满废墟的罗马与早已湮没的阿房宫作对比,表达了对着力保护历史建筑废墟的罗马人敬佩,对中国缺乏古建筑废墟保护意识的遗憾(2分)。《阿房宫赋》旨在借古讽今:嘲讽秦王朝的残暴与贪婪;警告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后尘(2分)。 10.(3分)运用排比(1分),突出罗马城“废墟的世界”的特征(1分),表达对罗马人原封不动保存废墟的惊叹与钦佩(1分)。 11.(6分)B C 12.(3分)观点1分,理由2分。要求:自圆其说,条理清晰。
三、(6分)
13.(6分)(1)霓为衣兮风为马(2)吾尝跂而望矣(3)酒旆闲(4)玉垒浮云变古今(5)叫嚣乎东西(6)赢得生前身后名(7)景行行止(8)达则兼济天下
四、(8分)
14.(1分)律(或近体、今体) 15.(3分)D 16.(4分)从景物描写来看,开始是“寒水”,中间怪禽、落日、初月、边烽,最后是桑柘、烟火;诗人的心理随着景物的变换和渐近山庄而变化,由寒而暖、由惶恐而欣慰。(景物:2分;心理:2分。景物罗列完整得满分,缺一个扣1分;心理变化每点1分)
五、(17分)
17.(4分)(1)随手、随意 (2)上,高明(等级高)(3)帝王到某处去,驾临(4)一会儿,不久 18.(2分)B 19.(6分)(1)只是(或“但是”)(你)在这里屈居,莫不是因为贫穷受累吗?(4分,顾/省略“于”/以/得非)(2)皇上非常高兴,厚厚地赏赐他,打发他走了。(2分,赍/遣) 20.(2分)宋徽宗要替十个紫琉璃瓶“托里”(镀金)(1分)而宫中诸匠“不敢为”(1分)。 21.(3分)对苑匠的轻蔑、呵斥不以为然;嘲笑苑匠面对皇帝紧张、失态;对自身技艺充分自信;对完成“托里”任务胸有成竹。(每点1分,意对即可)
六、(13分)
22.(2分)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等,答“为人”不给分) 23.(2分)加强语气,突出子建等人的道德、才能之高,(1分)强调为人对于为诗的重要(1分)。 24.(2分)C 25.(3分)第②段,说明这些人会和作者带有一样的观点:即仅想写好诗,诗歌就难免肤浅。第③段,是将张五典的诗歌与这些人的诗歌作比较,突出张诗歌中体现的情操。(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为止)26.(4分)只有知道了做人比作诗重要的人,他的诗才会有分量。(1分)举例如《为白莽作<孩儿塔>序》、《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梦游天姥吟留别》等(1分),分析(1分)。(不同意作者观点,认为为人与诗歌价值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举例恰当、理由充足也给满分)
27.作文。(70分)参考高考评分标准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警惕文化血统论泛滥
①“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诗中所抨击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封建时代长期延绵不绝。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类充满对他人蔑视和自我炫耀的政治血统论话语,在“十年浩劫”中一度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好在这类说法、做法,随着“文革”的终结,已经烟消云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当下中国,文化血统论却逐渐流行并大有蔓延之势。
②血统本指同一祖先的血缘系统,本无优劣高下之分。那种认为血统有优劣之分且决定人们的贤愚贵贱的观点,就是血统论。而文化血统论是指:读书求学的经历包括学校的名气地位,决定人们能力的高下和德性的贵贱,而且不易改变。
③文化血统论首先表现在教育部门招聘引进人才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校新增师资逐渐由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担任,这本属于正常现象。但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三五年来,一些高校进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而这苛刻并非单纯是学术成就、学术潜力,而是拘泥于求职者的“出身”,即求职者是在哪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出身门第”如何。有的高校一看求职者不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根本不管其业绩潜力如何,一概谢绝入门。而如果求职者毕业于名牌大学,则□□其业绩不良,潜力不佳,□照收不误。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招聘引进人才竟要查“本科血统”。“文革”政治血统论流行的时候,用人往往要“查三代”,甚至“查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与之相比,现在高校录用教师的做法,有何本质差异?
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可悲的是,上述在文化血统论意识笼罩下的高校人才选拔,连“文革”期间政治血统论影响之下的考察录用人才的“境界”都不如。毕竟,那时对于“出身”不好的人,还讲“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现在的文化血统论,连这种幌子都不要了,变成赤裸裸的唯名是从,真是可悲亦复可叹!
⑤与高校招录人才的怪象相映成趣的,是公务员招考。最近几年来,公务员招考的门槛越来越高,不少机关招人的条件是“研究生及以上”,甚至有的直截了当就要求“博士研究生”。而这些博士要做的并非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而是一般的接电话、贴信封、买花圈、干会务、跑联络之类的事务。现今不少党政机关炫耀自己人才荟萃,其经典表述就是其单位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多少人,而且这些博士的本科硕士阶段都是在名牌大学。
⑥文化血统论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它首先表现为对人才奋斗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抑制乃至消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倡并受到全社会自觉认同的自学成才论、自我设计论,都是强调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人才奋斗精神的严重抑制和对人才创造能力的无端限制,是新的宿命论,是一种社会倒退。
⑦文化血统论的出现,也堵塞了阶层流动的渠道和角色转换的空间,甚至可能导致阶层固化,使社会缺少活力。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和成就向上提升,或者因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向流动。文化血统论并不重视后天的努力及其成果,而是单纯看重过往的“出身门第”,并以此决定人才取舍或价值评判,从而导致不思进取,为宿命论提供市场。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不会_____ ________,而是_________ _____。
⑧文化血统论的出现,还可能导致人们不良情绪和不善行为的出现。既然后来的努力并不重要,人们就会安于现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更多的可能是不满现实,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社会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将其当作发泄的机会和渠道。近年某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网络义和团”的喧嚣,不能说与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⑨解决文化血统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改变,要尽力尽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于国民观念平民化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树立勤奋改变命运、付出终有回报的风气和信念。
1.文章开头从“政治血统论”谈起,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分)
2.选出第③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2分)
A.尽管 也 B.无论 都 C.即使 也 D.虽然 却
3.第③⑤两段举例揭示了文化血统论的“怪象”。第③段议论“教育部门引进人才”,侧重于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举例;第⑤段议论“公务员招考”,侧重于从____________的角度举例。(3分),
4.根据文意,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入适当的语句:
人们可能不会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选出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本文和左思《咏史》在主旨上有哪些异同?试做简要分析。(4分)
【附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
①普希金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呼吸,都是在圣彼得堡止息的。
②在清幽的莫伊卡河畔,有一栋三层的老房子,它就是普希金最后的居所。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短暂的一生,曲折而壮丽。他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支持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曾经被幽禁。一八三七年,他为了捍卫家族和妻子的名誉,与法国人丹特士决斗,饮弹身亡。在他的故居的一个小盒子中,陈列着普希金的一缕头发,它软软的,茸茸的,色如成熟的玉米璎珞,状如春光中飞扬的柳絮。普希金活了三十八岁,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
③我们游涅瓦河的时候,船上的导游指着岸上的一座老房子说,当年普希金在决斗的路上,曾在这里歇脚,喝过咖啡。我想如果换作别人,那杯温热的咖啡,可能会绊住他的脚,但普希金没有,他走出咖啡馆,毅然去了决斗场。毫无疑问,他是个勇士。他倒下了,他的诗歌却像俄罗斯白桦林上空的云雀一样,动人地歌唱着。
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与疾病、贫穷和苦难抗争的一生。他活了六十岁。他人生的天空,乌云笼罩,可他用那支苍凉的笔,化作闪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哪一部不是灿烂的呢!由于负债累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居无定所,搬迁频繁。他最后的故居,离一个菜市场很近。在他故居的门口,我遇见了三个卖浆果的老年妇女,她们穿着长裙,包着头巾,很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了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在陈列室,我看到了一副锈迹斑斑的脚镣,它是陀斯妥耶夫斯基4年苦役生活的见证。他戴着它,写就了《死屋手记》。任何描写苦难的文字,在这副脚镣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这副脚镣,如岁月的风铃,带给人无限的伤感。脚镣囚禁了他的脚,却没有束缚住那颗自由的心。
⑤陀斯妥耶夫斯基直到去世前,才偿还完所有的债务,而他为人类留下的,却是无价的、不朽的艺术珍宝。他因为死亡,终止了搬迁;也因为死亡,这最后的居所,为他所拥有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所生活的时代,圣彼得堡只有八十万人口,而为他送葬的,足足有八万人!
⑥托尔斯泰不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有至高的荣誉。他出身贵族,不过他为这个出身而羞愧,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想到自己的生活是由他人侍候时,就感到卑污,感到难过。那些人为使自己和家人免于冻死、饿死而在卖命。”他最终离开莫斯科,来到乡村,与想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不无关系。去庄园前,我们参观了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艺术博物馆,在那里,我看见了托尔斯泰自制的一双靴子。那双靴子样式简单、实用,不过,它们不是一般大小,可见托尔斯泰做靴子,并不如拿笔那么自如。这双靴子,踏过了多少朝露和霜雪?
⑦从莫斯科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沿途是广袤的俄罗斯原野。这条路,是托尔斯泰的叛逆之路,回归之路。那是一座白色的小楼,托尔斯泰在这里,接待过屠格涅夫、高尔基、契诃夫等作家,《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也诞生在这里。也许是户外蓊郁的森林烘托的,这故居无比地温暖,无比地安详,毫无阴郁气,给人以亲切感。我真想坐在一把硬木椅子上,握着一杯茶,听听风声。故居中陈列着托尔斯泰穿过的道袍似的粗布衣服。看过列宾那幅《托尔斯泰在写作中》的画的人都知道,他习惯在拱顶室写作。那里原来是个仓库,托尔斯泰看上了它的安静。拱顶室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微微驮着背,带着谦和的笑容,迎接着参观者。列宾画中描绘的墙壁上挂着的农具,已不见了,不知那农具去了哪里?
⑧出了故居,我们拜谒托尔斯泰的墓地。他的墓离他生前的居所并不远。那座墓没有墓碑,周围是高大的冷杉,墓地旁边有一条浅浅的沟谷,好像沉陷在大地的一支笔。托尔斯泰躺在那里,看着他耕过的农田,看着他骑马经过的树林,也看着后世的风雨。我想在万物生长的声音中,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生长吧。
⑨有些镣铐,可以看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而有些镣铐,是看不见的。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试图挣脱一副无形镣铐的束缚,那就是他一出生就加在身上的贵族的镣铐。他在不断地谴责自己的过程中,使作品走向了博大辉煌!普希金呢,他挣脱的是生命的镣铐,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他宁可用鲜血,祭洒他的青春,这怎不叫人为他生命的纯洁和豪情而赞叹呢!
⑩这些伟大的作家,因为有了温暖的、济世的心,有了高贵的、不屈的灵魂,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镣铐,都无法桎梏他们,因为他们的心没有牢狱,海天一般地广阔,长风一样地自由!
7.第②段“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中“春天”是_________。(2分)
8.联系全段内容,分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2分)
9.作者在第④段描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门口“卖浆果的老年妇女”,说她们“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这样写的目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叛逆之路”和“回归之路”分别指什么。(3分)
(1)“叛逆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归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6分)
A.第②段通过对普希金头发的描写,表现出他柔弱的一面,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普希金。
B.第④段以“乌云笼罩”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疾病、贫穷和苦难。
C.第⑥段对靴子的描写,体现托尔斯泰虽想融入平民生活,却无法摆脱贵族镣铐的痛苦。
D.第⑦段插入作者品茶听风的想象,从侧面烘托了托尔斯泰故居温暖而安详的平民气象。
E.第⑨段划线部分表明在普希金看来,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苟活是为生命戴上镣铐。
F.本文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12.联系全文,谈谈标题“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业。(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
[注:任性6空,若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明月几时有》)
(6)______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7)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北宋】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①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②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释】①青蛾:指南朝陈后主宫廷里的年轻歌妓。②结绮临春:指陈后主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
14.诗中的“凤凰台”位于今日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古称金陵)。(1分)
15.选出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
A.首联以“浩浩”“入海”的眼前景来突出长江的气势和不朽,与下联衰败的人事形成鲜明对照。
B.颔联写当年宫中歌妓随陈后主一起被掳离故国,而战争留下的累累白骨依旧埋在江边的古墓。
C.尾联写陈后主华美坚固的楼阁已无迹可寻,人们只能年年在楼阁故址向荒草诉说不尽的愁意。
D.从韵脚和“现实—怀古—现实”的思路看,作品既符合“次韵”的要求,又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潮卷新沙换故洲”一句。(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同光三年秋大水,两河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百姓愁苦,号泣于路,庄宗方与后①荒于畋②游。十二月己卯腊,畋于白沙,后率皇子、后宫毕从。是时大雪,军士寒冻,金枪卫兵万骑,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县吏畏惧,亡窜山谷。
明年三月,占星者言:“御前当有急兵,宜散积聚以禳③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赍军,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庄宗东幸汴州,从驾兵二万五千,及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所亡太半。至罂子谷,道路隘狭,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曰:“适报平蜀,得蜀金银五十万,当悉给尔等。”对曰:“陛下与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庄宗泣下。
(节选自《新五代史》)
【注释】①后:指皇后刘氏。 ②畋:打猎。 ③禳:祈祷消除灾殃。
17.《新五代史》作者_________,字永叔,是宋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1分)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庄宗方与后荒于畋游 (2)宜散积聚以禳之
(3)始出物以赍军 (4)庄宗东幸汴州
19.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2分)
A.虽因武功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B.宰相惶恐而退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秦晋殽之战》)
C.请出库物以给军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秦晋殽之战》)
D.陛下与之太晚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
(2)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
21.根据本文和高中课文《伶官传序》的内容,概括庄宗“失天下”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伯夷颂①
韩 愈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②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②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③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③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④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②亘万世:终万世,穷万世。③徽子:殷纣王之兄。
22.第①段“不顾人之是非”中的“是非”意思是_____________。(1分)
23.选出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人。
B.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有一个人。
C.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人。
D.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竟有一个人。
2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伯夷叔齐“以为不可”的具体内容是______(1)________,与“独”对应的是_____(2)________。(3分)
25.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26.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二、70分
2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70分)
父亲带儿子爬山,到达山顶后,父亲指着山下说:“看,那里多美!”儿子说:“既然如此,还爬上来做什么?”
请你根据对上面材料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一、80分
(一)第1~6题(17分)
1.引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文化血统论”流行的问题(引出下文)(1分)。揭示了“文化血统论”与“政治血统论”在本质上一样,都是应该受到抵制和批判的(1分)。
2.C(2分)
3.片面追求“出身门第”(学校的名气地位);对高学历人才使用不当(3分;答对1空给2分,答对2空给3分)
4.(1)把社会地位的上升寄托于自身的切实努力之上(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2)寄望于“拼爹”理想的实现(寄望于家族的财富、地位)(3分;答对1空给2分,答对2空给3分)
5.D(3分)
6.《咏史》讽喻了当时选拔人才只讲究门第出身的不合理现象;本文批判了当今选拔人才过于讲究学历和学校名气地位的弊端。(2分)二者相同处在于:只讲门第出身和过于讲究学历及学校的名气地位都忽视了人才本身的才能;不同处在于:前者属于“政治血统论”,后者属于“文化血统论”。(2分)
(二)第7~12 题(20分)
7.短暂、美好、充满活力(2分)
8.生动、形象地将“别人”对舒适生活的留恋与普希金的“毅然”作对比,突出了普希金为捍卫名誉和尊严,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气。(2分)
9.(1)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笔下的人物鲜活而生动;(2)暗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站在底层民众立场上,反映底层民众的疾苦;(3)为下文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人们尊崇(八万人相送)作铺垫。(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10.“叛逆之路”指托尔斯泰自愿放弃贵族身份,为底层民众鸣不平的生命历程;“回归之路”指托尔斯泰回归自然,回归平凡,回归生命本真的过程。(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11.A C(6分)
12.含义:从本文来看,“看得见的镣铐”是指对人身体的禁锢,“看不见的镣铐”是指对人心灵的束缚。(2分)作用:(1)标题统摄全文内容;(2)标题中“镣铐”的意象是全文的线索,贯穿起三个作家的不同命运;(3)“镣铐”具有象征意味,凸显并深化文章主旨。(2分,答对1点给1分)
(三)第13题(6分)[注:任选6空,若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2)欲辨已忘言(3)何时倚虚幌(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何事长向别时圆(6)想佳人妆楼颙望(7)桃源望断无寻处(8)玉簪螺髻
(四)第14~16题(8分)
14. 南京(1分)
15.(3分)C
16.(4分)参考答案要点:指出景情关系(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1分)
这句诗景中融情、吊古伤今,写了湖水不断卷来新沙,天长日久,改换了故洲的模样,抒发了沧海桑田(时移世易、新旧更替、朝代兴衰)的深沉感慨。
(五)第17~21题(16分)
17.欧阳修(1分)
18.(1)沉迷,放纵 (2)累积(聚集)的钱财 (3)发给(送给)、馈赠 (4)帝王驾临(到达)某地(4分)
19.C(2分)
20.(6分)(1)(卫兵)所到之处,要求民众供奉(衣食用品),砸坏器具,拆毁房屋烧掉它。(2)庄宗见到拿着兵器的属官,都用好话安抚他们。
21.(1)沉迷逸乐,不理政事;(2)皇后失德,干预朝政;(3)宠爱伶人,伶人乱政;(4)不恤军民,众叛亲离。(3分。答对1点给1分)
(六)第22~26题(13分)
22.认为对或认为错(称赞或批评)(1分)
23.C(2分)
24. 不能去进攻殷;天下之贤士和天下之诸侯(3分)
25.(1)以今世之士缺乏独立人格(无操持,不自信)反衬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品格;(2)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3)在结构上与前后内容形成对照;(4)为后文议论作铺垫(3分,答对其中3点即给满分)
26.(4分)可按以下三等给分:
(1)3~4分 联系文本,揭示本质,分析有条理。
(2)1~2分 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缺少分析;层次不清。
(3)0分 完全偏离题意,不知所云;完全空白。
【参考】(1)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70分
27.参照上海市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70分)
一类卷63~70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以下 (1)脱离材料。(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上海市徐汇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答题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
王呈伟
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秦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③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文化载体!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化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就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使民族文化经典沉寂成书馆的摆设。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相信传统文化的传播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⑤目前,电视上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生活而非学术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歌其食”、“劳其事”的日子。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⑥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
2.请用一句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3.(1)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③段甲处:( )
A.分号 B.句号
(2)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意。
4.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进?
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比喻无缘文化经典的老百姓,引出下文关于“如何传播经典”的话题。
B.作者对于于丹传播文化经典的《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予了恰当二中肯的评价。
C.今天的学者让视听大众走进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所用的方法时嫁接和转化,对此作者不以为然。
D.“歌其食”、“劳其事”原指《诗经》内容,在文中则表达作者希望文化经典能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愿望。
6.从上文的观点出发,为下文这则报道写一段150字的短评。
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先生近期出版《唐诗排行榜》一书,引发广泛关注。该书根据唐诗入选历代选本、历代文人给予点评等方面情况,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每首唐诗的影响力指数,据以排出了唐诗名篇的“座次”。该书上市以后,学界、媒体以及网上颇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该书采用排行榜这一形式,是为了博眼球,是“恶搞”经典;有人压根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引入统计学的方法,质问“我们的文科教授怎么成了数字的傀儡”;作为武汉大学教授,作者将崔颢写武汉黄鹤楼的诗排在了第一名,有人认为有“炒作景区之嫌”;李白的诗最高排名仅仅是第十(《蜀道难》),而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排到了第三十一……
面对众多的批评和质疑,王兆鹏先生则认为自己并非“娱乐大众”地“恶搞”,而是用学术精神、科学态度来做经典普及。该书在前言中明确交代了做排行榜的学理依据、操作方法和学术思考,这红方法经过统计学家的知道和认可,科学性毋庸置疑。至于唐诗排行榜,是对唐诗的影响力——即不同作品在接受史上受关注的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根据作品艺术的优劣好坏来评比,两者是不同的。一些人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把两者混为一谈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23日)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托翁的动手能力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3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托尔斯泰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英勇地参加了塞纳斯托尔保卫战,并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1853—1856战争纪念奖章”……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回到家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
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
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妇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妇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妇人无地自容,想讨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 ,正如钻石研磨钻石。本是伟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7.作者在第②段写列宾画“托翁犁地”的例子,用意是 。
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苏霍金给托翁制作的靴子贴上“第十三卷”的标签,意在表明这是可以同托翁的文章相提并论的杰出作品。
B.托尔斯泰笑称亲手制作的皮靴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卷”,言语中不但透出自信,也流露出对劳动的自由喜爱。
C.第⑧段中所谓的“精神贵族”是指像托尔斯泰那样出身高贵,生活富足,身名显赫,备受世人羡慕的人。
D.托翁所谓“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既点明了劳动的意义,也表达了他对体力劳动的推崇和热爱。
E.作者借文章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既赞美托尔斯泰不仅拥有能够制作精美皮靴的手艺,更经常参加体力劳动。
9.根据文章内容,揭示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10.在第⒓段划线处填入合适的语句,将意思补充完整。
11.有人认为第⒒段与第5段的例子意义上有重复,删去⒒段文章内容没有影响,对此你怎么看?简述你得理由。
12.(1)下面语句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苍穹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世间最美的坟墓》)
(2)在上文(《托翁的动手能力》)中找出一处对比手法的运用,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3)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水调歌头》)
(4)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忧劳可以兴国, , 。(欧阳修《伶官传序》)
(6)白云回望合, 。分野中峰变, 。(王维《终南山》)
(四)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4——16题。(8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看横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叶声寒”点明了由夏入秋的时令更迭,也与后一句的“西风”相照应。
B.作者以“燕入谁家”喻指变节奉敌的行径,在感慨中也表达了嘲讽之意。
C.词的上阕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雨后黄昏的秋江图,也表达出作者家国破亡的主观感受。
D.下阙以“寂寞”二字领起,点明了词人被押送途中孤独的处境,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感慨。
15.词人在上阕将自己比做被吹落天涯的枯叶,这样写的好处是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加以鉴赏。
(五)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17——20题。(15分)
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不如因善遇之 (3)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8.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相同的一项(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得兄事之 D.籍吏民封府库 E.范增数目项王
19.用现在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试以上文第②段为例,从项羽的言与行入手,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放鹤亭记
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1、下面不属于苏轼作品的一项是( )
A、《前赤壁赋》 B、《黄州快哉亭记》
C、《石钟山记》 D、《超然台记》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纵其所如( ) ②未可与易也( ) ③啄苍苔而履白石( )
23、下列“以”字的用法有所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B、以以荒惑败乱
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E、其余以汝饱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绘了放鹤亭四时之景。
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引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咏志,表达自己不甘隐逸之心。
25、作者记“放鹤亭”,却又在第③段中提到刘伶、阮籍之徒“好酒”。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述其用意。
二、作文 70分
现年77岁的罗纳德· 韦恩是苹果公司的三位创始人之一,不过现在的韦恩并没有多少财富,更没有豪宅名车,而是靠着州政府发放的退休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35年前,韦恩以为经济上周转不灵,加上他并不看好苹果公司的前景,以800美元的价格出让了他所拥有的苹果股份。如果他没有卖掉那些股份,现在的韦恩可能会是一个身价超过260亿美元的富翁。有人据此认为,韦恩犯下了“史上最昂贵的错误”。
然而韦恩对此不以为然。事实上,乔布斯曾在1978年试图再次邀请韦恩加入苹果公司,但韦恩拒绝了。韦恩说,他对现状还算满意。苹果的另外两次创始人乔布斯和沃兹尼克都是“像旋风一样的工作狂”,如果他当年继续留在苹果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强度可能会令他活不到现在,而“成为坟墓中最富有的人”。
这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2011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
(一)18分
从前曲高和寡的文化经典,以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加以传播,被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2分)
因为文化经典的意蕴(在传承的过程中)成为了宣扬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被打上了时代的思想烙印,所以我们要慎重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经典加以继承和传播。(2分)
A(1分)
⑴这一段提及了三类人:“一般学者”,“批评家”及“学院派学者”。三类人对于文化经典的传播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前两者为普及文化经典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而“学院派学者”则矜持自守,在态度和做法上与前两者对立,故而中间用句号分隔。⑵对于“一般学者”和“批评家”这两类人的所为,都各有成功及不成功,两类人的情况大体相同,可以并举,故用分号分隔。(3分)
①精选合适的经典加以传播;②要体现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滤去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去满足大众的需要;③传播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采用普通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④加大普及力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4分)
C(2分)
【或从传播者的角度,或从评论者的角度展开评论】(4分)
(二)20分
表明托翁不仅能干农活,而且每天劳作;也表现托翁的为人淡泊(2分)
C E(4分)
以前的文学里也写过农民,但这样的农民只是一个文学形象而已,与现实中真正的农民存在差距;托尔斯泰是将自己真正地变成了一个普通劳动者,他与农民融为一体,因此他塑造出了真正的农民形象;这句评价表现了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赞美。(3分)
原文: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也可表述为:伟大的劳动培养/孕育/塑造/磨练/……了伟大的精神】(2分)
不可删。(1分)第⑤段是承接第④段,从侧面表现出托尔斯泰对自己手艺的自豪和对劳动的喜爱。而第 段托翁乐当搬运工的行为,除了再次表现出他对体力劳动的热爱之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劳动价值的尊重。正是承着这个例子,才引出了下文“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3分)
⑴将托尔斯泰的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墓冢相比较,从反面衬托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也凸显了这种朴素背后托翁思想、人格的伟大。(2分)
⑵⑦-⑧段,用“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与托尔斯泰对手艺的自豪、对体力劳动的热爱构成对比。【或用“现代人无比羡慕‘精神贵族”’反衬“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1分)这样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托尔斯泰对体力劳动的意义(价值)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的观点。(2分)
(三)6分
13. ⑴君问归期未有期 ⑵低绮户
⑶鸟倦飞而知还 ⑷闻道有先后
⑸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⑹青霭入看无 阴晴众壑殊
(四)8分
D(2分)
与“寒秋”“西风”相对应,以无根的枯叶比喻自己失去家国,流落飘荡的情状,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2分)
“雁”喻指处于离乱之中却向往南归的南宋遗民(其中也包括词人自己)。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之景中,一方面寄寓了他对坚守节操之人的认同,另一方也对同样处境颠沛的百姓怀有无限同情,再次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4分)
(五)15分
⑴通“背”,违背,背弃 ⑵趁着 ⑶使……跟从(3分)
C(2分)
⑴之所以派遣将领守卫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的进入与意外的变故。(出入、非常、表原因的判断句,3分)
⑵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不、若属、被动句,3分)
轻信,直截了当地告诉刘邦“此……曹无伤言之”,反映出他率直粗犷的性格;从宴会上座次的安排,可看出他的倨傲自负;他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表现出讲仁义的特征,但也反映出他的优柔寡断,拙于应变。(写出两处即可,4分)
(六)13分
21.B(2分)
22.⑴到,去 ⑵交换 ⑶脚踩(3分)
23.B(2分)
24.D(2分)
25.以周公、卫武公“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与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形成对比。进而以酒衬鹤,“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推理言志,揭示中心,点明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4分)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到原来屋子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像个大环;只缺它正西的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长到似乎接近天空那般高;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天气的变幻之中,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朝东山飞回,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朋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闲散,超然出世,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近玩耍,应该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些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闲散得像鹤那样的东西也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使国家灭亡。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象酒那样的东西,也可以爱好,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一点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看,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拿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作文(70分)
参考2011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上海市宝山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一6题。(17分)
重阳节启示:文化的生命传承
顾晓鸣
①国庆刚过,又临重阳。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这由“九”和“九”两个阳数叠加而成的时日,谐音“久久”;这一天“登高”的习俗,又喻指着:人往高处走,一年的形成到了提升超越的时刻。
②在这样一个时刻,用心体会与传统佳节相连的中国文化中关于时间、生命和生活,以及个人、人生和社群的深邃智慧,有助于把外在的节日安排,转化为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地区内在的节日持守(过节礼仪和习俗);有助于通过“创旧”,创新出各种与相应佳节有关联的独特活动和文化产品;更可以明白传统佳节成为现代生活中法定节日的深远意义。
③传统佳节是人类社会文化特质的外显,在生命和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时间节点被标记为民族的节日,以族人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激活之,彰显之,流传之。这是一个“文化记忆”的重要机制一一一是文字,而是仪式,而“节日”就在这两个方面,突出地镌刻着历史流程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词汇,是那样的隽永醒目,结晶了丰富、动态、充满生机的文化意蕴;与之相连的节庆活动和礼仪以及食品、衣妆等,是生活过程中的“文化语言”,通过亲子的生命传递和行为习得,世事悠悠永流传。这启示我们,当有了以这些传统节日标识的时间点之后,如何传承和创建相应的、能充分显示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和礼仪,是一个课题。
④重阳节是“老人节”。“老人”,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的“长者”或“长老”(Elders),这既是一个家庭中孩子的父(母)辈,血缘的祖先,更是一个社会的先人,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智者,象征着文化传统的创造和传承的生命源头。在这个意义上,重阳节作为老人节,本质上就是关怀父母,彰显老一辈的生命给予,尊崇传统的久远绵长。重阳节堪称中国的父母节,而较之一般的母亲节和父亲节,含义更为深刻。
⑤重阳节尊崇“老人”,不仅仅是彰显中华文明“尊老爱幼”的传统,而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的“孝”文化曾被封建社会蒙卜尘埃,但简单的“文字考古”就可以使人豁然领悟其超越时代的意义:在汉字中,“老”和“孝”在字形上是同根的。由“孝”派生的“教”,是如此奇妙地把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人”,与“文”相连,昭示着文化传递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一一以活的生命和生活的传承和活动,创造和继续民族的文明及其一切成这样内在的双重意义。
⑥ ,从人类学的高度,一年一度的佳节,尤其在中国,都与时令和节气相关联,无数诗词与时令唱和,体现着个人的生命与大自然万物的交相呼应,凸现了自我在自然中的生存,总有着一种生命的提示:崇生、养生、爱惜生命、敬畏自然。就在这样一种节期的安排中,个人超越客观的社会差别和经济状况,获得自我的回归。这里既有着现代人所悟到的“休闲的本质”,更有着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积极的生活理想境界。在屈原的《远游》诗里,“重阳”即指“九重天”,并且他在《离骚》中已反映了饮菊的习俗,岂不正是佳节蕴含的人与自然物“合一”的写照吗?
⑦这种境界又与中国哲人倡导的“仁”的精神互为表里:当我们“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亲友就是惦记着和思念着的“他人”,这种情愫由家庭扩及社群和家乡,佳节又总是举行各种品味和传达乡里乡亲的社会活动的最佳时机:几千年来,无穷无尽的社群性活动,曾被创造,并将繁衍更嬗,蔚为壮观。
⑧因此,佳节的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及其旅游产业和各种文化产品的发明创造,都是节日有机的伴生物,只是其中的高雅低俗精致粗鄙之分,全在于我们对于传统佳节在这种生命层次上的认知。通过对节日的“本真”的认真探求和开掘,才能使节日文化与节日经济相得益彰,共创双赢。学习传统佳节的文化意义,学会“过节”,赋予我们今天的教育以生命的形态和流程,真正使包含物质生产和消遣过程在内的“过节”,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民间母体”,形成完整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命机制,使一切中国和人类的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新的生命当时被教授和习得,得以久久流传;这时,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亲”不也同时就是自己的文化认同、归属和依恋吗?
1.说说第②段中“创旧”一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2.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⑥段开头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可是; B.总而言之; C.退一步说; D.更进一步。
3.关于重阳节文化内涵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通过生命传递和行为习得而得以永久流传。
B.彰显中华文明“尊老爱幼”的久远传统。
C.昭示着文化传递和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制。
D.体现“天人合一”的积极的生活理想境界。
4.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5.分析第⑦、⑧两段中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同作用。(4分)
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简要介绍重阳节。(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1分)
黄土的儿子
王安忆
①去陕北是我难忘的经历。那是一九九〇年的初春,陕西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路遥长篇小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听见人们在议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过晚饭,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这时候,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到了电视机前。假如其时我们正在与某人说话,这人便会说:等一等,我要去看《平凡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全世界的作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路遥。他们是以那种骄傲又挚爱的口吻说:我们的路遥。
②像我们这些城市里生,城市里长的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再造的世界,我们与自然己经很隔膜,书本是我们的好伙伴。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去了解生活和对待生活,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那样的再造的自然。这其实使我们损失了许多,这损失主要在于和自然的情感。我们的头脑还不错,心却渐渐麻木。当我们闻说陕北的贫困闭塞之时,就对路遥提出这样一个科学大胆的建议,为什么不把人们从黄土高坡迁徙出去?这话其实是刺伤了路遥的心,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他说:这怎么可以?我们对这土地是很有感情的啊!初春的时候,走在山里,满目黄土,忽然峰回路转,崖上立了一枝粉红色的桃花,这时候,眼泪就流了下来。
③后来我们亲眼目睹了崖上的桃花,它总是孤零零的一棵,枝条疏朗,那点点粉红几乎要被汹涌澎湃的黄土颜色淹没。黄土上的天空是格外的蓝,似乎专为了照耀这黄土,使这荒凉更加触目惊心。我不明白在这样荒凉苍茫的土地上,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姣嫩的粉红桃花。它好像是抽空了生命中所有纯洁如处子的情感,用尽全力,开放了花朵。如果没有路遥的提示,我们不会注意到它,它从黄土与蓝天的浓郁背景上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它是路遥眼中永远伤及心肺的景色。
④我们去到陕西的日子,还是作协里兴起“算命”热潮的日子。算命的方式形形种种,令我们目不暇接。不得已我们也只得亮出两招,来与他们抵挡一阵。我们的算命方式其实是一种心理测试。我们让被测算的对方迅速报出三只动物,然后报出由此动物所想起的形容词。我们看出路遥接受这测试是出于不使我们扫兴、带有捧场的意思。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像一个听话的好学生,一一回答我们的提问,然后耐心地等待我们破译。当我们说到第三个动物的形容词其实意味着实际上的自己的时候,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我记得路遥第三个想到的动物是牛,他形容牛用了沉重、辛劳一类的字眼。这游戏中还有一个问题,涉及到对死亡的态度,我已经忘了路遥的回答。这时候,我们谁也不曾想到,这个问题会真的降临到我们面前。
⑤我们临走的那天晚上,路遥发火了。那是在西影厂食堂里,莫伸请客,也算为我们辞行的意思。饭桌上,不知怎么说起某些前辈经历一生沉浮,到末了却还放不下名与利这两件东西,为他们深表遗憾。说到此时,桌上有一位朋友,指着路遥、莫伸和我这些所谓青年作家说道,你们先别说这些话,到时候你们也会变成这样,这是自然规律,谁也过不去。我和莫伸听了这话,虽有异议却还能保持沉着应对的态度,不料路遥却陡地站了起来,说道:不,你说的不对,人和人不一样!那位朋友却坚执不移,连声说:就是这样的!路遥再一次对他说:人和人不一样。可他不听路遥说,路遥便去扯他的袖子,一定要他听,他说:人和人不一样,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这怎么一样 那朋友就是不听路遥的,只是说:走着瞧吧!这一回路遥是真的动怒了,他恨不能立刻就证明自己,可是语言显得那么乏力。这是我唯一一次听路遥大声说话,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一句类似戏言的假设为什么会伤了路遥的心,他竟会如此激动,而他那句“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的似乎有些辞不达意的辩白却叫我一直痛心着。在后来的日子,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路遥无法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路遥无法从容走完人生,向人们证明这一点了。他还来不及老,便走了。
⑥据说路遥和邹志安在病重时节都流过泪,表示出不甘心的意思,这真是叫人痛断肠了。他们都是在四十不惑的日子里辞世,远没抵达知天命的年岁。不惑其实是最叫人痛惜的,一切都已明澈如水,什么都骗不了他们。是他们智慧最清明的时候,是他们生命力最富理性的时候,他们正走向通达最深哲理的路途中,走过去,便是真谛。而他们却中途夭折,这带有一种强夺的意味,一种生剥活扯的意味。
⑦我永远忘不了我们行走在黄土沟壑,就像行走在地的裂缝,崖上的桃花在遥远的天空映下疏淡的花枝,路遥的心是如何地被激荡了。我想他其实从来不是在稿纸的格子里写字,而是在黄土上,用他的心血。我想用文学这两个字去命名他的劳动是太过轻佻了,那其实是如同“人生”一样艰辛的跋涉。据说,邹志安在临终的日子里,曾经说过,文学这东西对于我,已经是个怪物了。我想他这话实在说得对极了,也伤心极了,这句话其实道出了文学的虚假的真谛。人生是这样沉重压顶,白纸黑字算得上什么 路遥和邹志安相继去世,给文学染上一层哀绝之色。生命就像是一场阻击战,先是祖一辈的倒下,然后是父一辈倒下,现在兄长一辈的也开始倒下了。我们越来越失去掩护,面对着自然残酷的真相,有人已经呕尽心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游戏 其实这世界原是由荒瘠的黄土凝成,绿地只是表面的装饰。这个世界上装饰是越来越多,将真相深深掩盖。其实,破开绿地,底下是黄土;风刮起黄土,底下还是黄土,路遥,我们都是黄土的孩子。
7.文章开头叙述《平凡的世界》在陕西热播的场景,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8.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9.第②、④两段中都有路遥的神态变化的描写,结合语境,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4分)
(l)他呈现短暂的一怔,然后脸上露出温和宽容的微笑。
(2)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路遥不由“哦”了一声,脸上的笑容消失,眼神变得严肃了。
10.分析第⑦段开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11.对文章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6分)
A.开头说“去陕北是我难忘的经历”,突出此行的意义,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作者自称提出的迁徙建议“科学大胆”,是对自己不解人情、幼稚可笑的嘲讽。
C.第③段以“轻描淡写”与“伤及心肺”作对比,突出作者带给路遥痛苦之深。
D.第⑤段写作者与莫伸“能保持沉着应对态度”,反衬路遥不够冷静,容易激动。
E.第⑤段结尾的画线句饱含作者无限惋惜之情,也自然引出下文痛悼路遥之死。
F.文章结尾发出呼唤,既是追念路遥,也是自觉的担当,照应题目,升华主旨。
12.概括文中“黄土”的寓意。(3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2)列缺霹雳,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4)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5)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7)黄钟毁弃, 。(《楚辞·卜居》)
(8)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张载《张子语录》)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一16题。(8分)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诗人闲居永乐期间。当时诗人正陷入牛李党争之中,不能见用于世。②参差:指落花纷繁、连绵,③迢递:遥远.
14.晚唐时期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是 ,合称“ ”。(2分)
15.选出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首联写落花乱飞,渲染气氛,烘托诗人送客时依恋之情。
B.尾联运用双关,“芳心”既指落花,也指诗人惜花之心。
C.全诗借落花抒写诗人惜花、伤春之情,又寄寓身世之慨。
D.诗歌运用白描手法,描摹人情物态贴切,物我融合无间。
16.赏析颔联对落花的动态描写。(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一21题。(16分)
苏曼殊传(民国)
陈灨一
苏曼殊,以诗人致力革命,所著诗文小说脍炙人口。擅语言学,梵文及英、日、德、法诸国文字,无不精谙。母为东瀛产,而生平恶日人如寇仇,侨居数稳,不肯操日语,宁辗转觅舌人①,不惮烦也。尝病,友人访之,讶曰:“胡不就医?”曰:“倘不以通事为劳,将从君请。”乃相偕赴医院,医者叩所苦,曼殊无语,友代告。俄顷,失曼殊所在,还询其家,曼殊在焉。友让之日:“去而忽返,不谋之于我,何也?”曼殊曰:“君传语乖误,疾病岂可乱施药剂耶?”友赧然曰:“然则君自言之,奚害?”曼殊曰:“君忘吾不操日语乎?”
曼殊性脱略,无人己之界,囊空如洗,不称贷友人,有周济之者,受而不谢,亦不复偿欠。尝断炊数日,偃卧呻吟,自忘所苦,友至,叹曰:“吾迟来一步,君为饿俘矣。”为之具饭食,馈百金而去。越数日,复往视之,偃卧呻吟如前状,骇曰:“君欲绝食自毙耶?”曼殊喃喃曰:“吾囊得君钱,腹饥顿解。欣然行于市,见自动车构制绝精美,好之,购置家中。又遇乞人,不食三日矣,倾余囊以献。”友曰:“君未习乘坐法,购车奚为?”曼殊曰:“无他,从心所欲而已。”
【注释】①舌人:译员。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l)医者叩所苦 (2)友让之曰
(3)为之具饭食 (4)无他,从心所欲而己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诗人致力革命 倾余囊以献
B.而生平恶日人如寇仇 馈百金而去
C.君为饿殍矣 为之具饭食
D.友赦然曰 欣然行于市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l)俄顷,失曼殊所在,还询其家,曼殊在焉。
(2)越数日,复往视之,偃卧呻吟如前状
20.面对朋友惊骇发问,苏曼殊“喃喃”回答。分析这里用“喃喃”一词的原因。(2分)
21.概括苏曼殊的主要思想性格。(均在四个字以内)(2分)
(l)口口口口(2)口口口口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一26题。(12分)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
(明)曹学侄
①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1],但数别人财宝而已,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②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③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2],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3],及乎境之所奏[4],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5]。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注释】①故实:即典故.②盘礴:指意欲全神贯注于绘画。③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④奏通“凑”,会合。⑤合作:合于法度之作。
22.用自己的话概括游记写作的两种常见表现。(2分)
(l) _ ;(2) 。
23.分析第②段谈绘画之理的作用。(3分)
24.对“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受拘束却缺少韵律,与宽泛却不确切,祸害是一致的。
B.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C.受束缚又缺少韵律,与空泛又不真切,危害是相同的。
D.受拘束且缺少韵味,与宽泛且不确切,担忧是一致的。
25.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一加以分析。(3分)
26.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作者对洪汝含《鼓山游记》写作特点的评价。(2分)
二 写作(70分)
27.作文。
有人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牛羊在那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以上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宝山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参考答案
(一)《重阳节启示:文化的生命传承》(17分)
1.对传统节日节庆活动形式与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创建)。(2分)
2.D(2分)
3.A(3分)
4.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重阳节日来临,说明将传统佳节与中国文化相连起来思考的三大作用,为下文具体论述雨阳节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与创新节日的活动仪式张本。(3分)
5.大意:第⑦段由过节“思亲”情愫以及这种情愫外延(范围)的扩展,说明节日文化中体现“仁”的精神;第⑧段引用古诗,说明过节“思亲”即是文化认同、归属和依恋,进一步闸述探求节日文化内涵、学会“过节”的意义。(4分)
6.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它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重阳节是老人节,“九九”谐音“久久”,有关怀父母,祝愿老人“延年益寿”之意。旧时有饮菊、登高等习俗。(3分)
(二)《黄土的儿子》(21分)
7.以侧面描写先声夺人,表明路遥的创作根植于黄土地的社会生活,深受当地人欢迎的程度(突出路遥在陕西的影响之广):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刻画路遥作铺垫。(3分)
8.运用衬托的手法,(以蔚蓝的天空衬托黄士地的荒凉,)以黄土地的浩瀚反讨桃花树的孤单、稀疏,义以黄土地的荒凉苍茫反衬桃花的粉红娇嫩,层层烘托,渲染桃花恶劣的生存环境,赞美桃花的生命之美。(托物抒情、多角度描写酌情给分)(3分)
9.(4分)(1)路遥先是对“我”的建议感到意外、难以接受,随后想到“我”并不了解黄土地人的生活与情感,因此以友善的态度.微笑着向“我”解释。
(2)出于助兴的曰的接受测试,他脸上带着温和宽容的微笑表现他的随和、友好态度,但是当测试结果与他艰辛劳苦的生活实际不谋而合时,内心不免凝重起来。
10.呼应上文路遥对桃花饱含深情的描写,以花喻人(象征手法),引出下文赞颂路遥像桃花一般根植于黄土地,用全部生命(心血)从事创作。(2分)
11.C D(6分)
12.(3分)(1)“黄土”是指路遥生于此、长于此、死于此的黄土高坡(陕西地区);
(2)“黄土”象征着贫困闭塞、荒凉苍茫的生活环境;
(3)“黄土”不仅是路遥的生命之根,也是他的创作之源;
(4)“黄土”是朴实无华、天然本色的生命状态。
(三)默写(6分)
13.(1)澄江一道月分明 (2)丘峦崩摧 (3)玉垒浮云变古今 (4)满地黄花堆积
(5)君子生非异也 (6)何事长向别时圆 (7)瓦釜雷鸣 (8)为万世开太平
(四)《落花》(8分)
14.杜牧(温庭筠) 小李杜(温李)(2分)
15.A(引出所咏之物,表现客去后诗人面对落花的迷茫、纷乱之情)(3分)
16.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参差”句描写落花漫天纷飞,飘到园外曲径,突出落花飘色之密(多、广),“迢递”句(以拟人、移情)描写落花随风飘向夕阳,表现落花飘飞之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同情与感伤。(3分)
(五)《苏曼殊传》(16分)
17.(1)问 (2)责备 (3)准备,备办 (4)没有别的(原因)(4分)
18.D(2分)
19.(6分)(1)不一会儿,苏曼殊不知去了哪里,(朋友)回到他家里去打听,苏曼殊就在那里。
(2)过了几天,(朋友)又去看他,(他)还像以前那样仰卧呻吟。
20.说明苏曼殊饥饿程度之重,只能轻声说话,也说明他对自己挥霍行为不以为意:(如果写苏曼殊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以为意也可)(2分)
21.(1)仇日(嫉恶如仇) (2)放任(放任不羁)(2分)
[参考译文]:
苏曼殊以诗人身份从事革命活动,所著的诗义小说脍炙人口。擅长语言学,梵交及英、日、德、法各国文字,无不精通谙熟。母亲是在东瀛(日本)生下他,而他生平却像对待仇敌一样厌恶日本人,侨居日本多年,不肯讲日语,宁可辗转寻找翻译,不厌其烦。曾经生病,朋友看望他,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不就医?”他回答说:”如果不把转达意见当作麻烦,我就听从你的意见。”于是一起去医院,医者问他哪里难受,曼殊不回答,朋友代他转告。不一会儿.苏曼殊不知去了哪里,(朋友)回到他家里去打听,苏曼殊就在那里。朋友责备他说:“去了之后却忽然自己回来,不跟我商量,为什么?”曼殊说:“你传话错了,治病怎么可胡乱用药剂呀?”朋友羞愧地说:“既然这样,那么你自己来说,有什么关系呢?”曼殊说:“你忘记找不讲日本话吗?”
曼殊为人放任不拘,没有别人与自己的界限,囊空如洗,小向朋友借贷,有人周济他,接受下来却不感谢人家,也不再偿还。曾经几天断粮,仰卧在床呻吟低哼,自忘所苦,朋友到了,叹息说:“我迟来一步,你成饿鬼了。”为他备办了膳食,送他百两银子后走了。过了几天,(朋友)又去看他,(他)还像以前那样仰卧呻吟。骇曰:“你想要绝食自杀吗?”曼殊喃喃说:“吾当初拿到你的钱,饥饿感立马消除。高兴地来到集市上,看见自动车构造非常精美,心里喜欢,就购买下来放在家中。又遇到一个乞丐,(他)已经三天(多天)没吃东西了,拿出全部余钱来给他。”友人说:“你没有学过骑车的技能,买车干什么?”曼殊说:“没有别的原因,随心所欲罢了。”
(六)《洪汝含<鼓山游记>序》(12分)
22.(1)堆砌文献典故 (2)铺叙行程日期(2分)
23.以绘画只会模拟古画不会描画眼前真实的景致,与游记写作中常见现象作类比,批评只会堆砌典故、交代日程而不会抒写眼前之景、真切游情的写作方法,为下文肯定洪汝含游记创作作铺垫。(类比方法、观点态度、结构作用)(3分)
24.B(2分)
25.例:将“搜索传志,铺叙程期”的常见游记写法与洪汝含“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作对比,更充分肯定洪汝含能写出独具个性与“游情”的创作特色。(3分)
26.随兴所至,情景相合。(2分)
[参考译文]: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说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上海市卢湾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等填写清楚。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机器的神话 南 帆
①现在,机器已经如此密集地介入了生活,甚至参与每一天的开始与结束。人类与自然的搏斗,这个阶段占据了大部分的历史时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压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一个重要的转折开始了。现在,如此之多的机器嵌入了我们的生活——又一个历史的拐点来了吗?
②我们进入了一个机器装配的世界。我们的行程是由汽车和飞机设计的,我们的休闲是由电视频道和节目表设计的,我们的午餐欲望由钟表批准,我们脸上的表情竭力取悦照相机。机器为我们提供了种种知识。可以上互联网查询一个典故,一个机构的地址,一个学科的前沿问题;甚至可以在身体不适的时候查找各种病症的解释。钱锺书由于博闻强记而成为神话般的学术人物, ,有了“百度”和google之后,这又算什么?导演模拟器诞生之后, ,作曲软件被装入计算机之后,那些艺术家还有多少事情可以干?现在,机器是我们的教师,保姆,工程师,工作同事,娱乐伙伴,机器设置我们的居住环境,出行步骤,聚会空间以及艺术享受的形式。换句话说,机器如同我们新的上帝。
③人与机器长期磨合之中,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占据了上风。充当主人的幻觉隐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机器正在将我们调教成它的附属零件。我们说得出各个频道节目主持人的近期绯闻以及何时曾经整容,但是,我们对于一墙之隔的邻居一无所知。寄宿学校的孩子周末回家,扔下了书包直扑计算机。他认为三天不上网就会成为傻瓜,而拨出半小时陪伴父母聊天简直是活受罪。
④我们不清楚是否已经越过临界点。人类的许多传统坐标正在失效,例如“真实”。那一幢房子是真的吗?水里游动的热带鱼、一个人脸上惊恐的表情是真的吗?炮火、高高溅起的水柱与燃烧的炮舰真的是一场海战吗?通常,我们对于这一类问题的判断不会发生错误。然而,自从诸多机器介入之后,任何真实景象都被打上了问号。什么时候开始,机器已经变成了最大的神话制造者;无论是弄虚作假,造谣惑众还是设计各种天衣无缝的骗局,没有机器的协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我离开美国好莱坞电影厂房的时候,最为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不可信。乳白色的厂房和山坡上的别墅可能是伪造的,165号公路可能是伪造的,路边的卡车和一棵棵高耸的树可能是伪造的,几个穿工装的黑人可能是伪造的,我坐在车上感觉到的座位震动仍然可能是伪造的。机器惊人的伪造本领终于让我感到了精神的晕眩。
⑤日常生活之中,现在的相片恐怕是最不可信的证据。照相的特技与计算机数码成像无情地摧毁了眼见为实的古训。一个人踮起脚跟,专注地用照相机俯拍沙滩上水流冲刷出来的种种小裂缝。他告诉我,特技可以将这些照片处理成航拍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真正叫我惊恐而又敬佩不已的是数码成像。《侏罗纪公园》里面肌肉颤动的恐龙或者《泰坦尼克号》之中巨大的沉船场面均是数码成像的杰作。数码成像已经不需要原型了,这是人类跨越的一条隐蔽的、然而是至关重要的界限。只要择出一匹奔马的若干个点,将这些点形成的运动曲线输入计算机,软件就会制作出一匹甚至一批奔马的图像。换言之,计算机已经在虚拟空间行使上帝的职责——创造世界。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会生活在虚拟空间之中,就像飞行员在模拟舱之中训练飞行技术。
⑥当然,如今已经没有一个人愿意考虑抛弃机器。机器的能量如此之大,已经成为我们无法摆脱的靠山。让我们向自己坦白好了——我们只有一个巨大的恐惧掩埋在深处:如果某一天机器拥有了自己的意志,人类的血肉之躯哪能是它们的对手呢?
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 并且 B.可是 或者 C.不过 何况 D.所以 甚至
2.第①段中划线词语“又一个历史的拐点”指的是人类历史已经从人与 的冲突转变为人与 的冲突。(2分)
3.第③段中“附属零件”一词,暗示了机器时代人类的两个特点: 和 。(4分)
4.联系④⑤两段内容,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与作用。(3分)
5.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正日益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B.机器对人类社会弊大于利,因此必须限制使用机器。
C.人类已经无法摆脱机器的控制,必将成为机器的奴隶。
D.机器的不断进步,必然导致人类的最终灭绝。
6.机器对人类也有许多帮助,试以某一种机器为例(不能列举本文中出现过的例子),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林肯的鼻子 汪曾祺
①我们到伊里诺明州泼凌菲尔德市参观林肯故居。林肯居住过的房子正在修复。几家邻居的住宅倒都已经修好了。邻居的房子也是木结构,样子差不多。一位穿了林肯时代服装的中年女士给我们作介绍。她的声音有点尖利,话说得较快,滔滔不绝。她说了一些与林肯无关的话,老是说她们姐妹的事。她最后说:“林肯是伟大的政治家,但在生活上是个无赖。”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耳朵。
②第二天上午,参观林肯墓,墓的地点很好,很空旷,墓前是一片草坪,有很多高大的树。
③这天步兵114旅特地给国际写作计划的作家们表演了升旗仪式。两个穿了当年的蓝色制服的队长模样的军人在旗杆前等着。其中一个挎了值星带,佩指挥刀。在军鼓和小号声中走来一队士兵。所谓一队,其实只有七个人。前面两个,一个打着美国国旗,一个打着州旗。当中三个背着长枪。最后两个,一个打鼓,一个吹号,走得很有节拍,但是轻轻松松的。立定之后,向左转,架好长枪。喊口令的就是那个吹号的,口令声音很轻,并不大声怒喝。一声“升旗”后,号兵自己吹了号,那两个队长举手敬礼,国旗和州旗升上去。一会儿工夫,仪式就完了,士兵列队走去,小号吹着“光荣光荣哈里鲁亚”,打鼓的这回只是用两根鼓棒敲着鼓边。这个升旗仪式既不威武雄壮,也不怎么庄严肃穆。说是形同儿戏,那倒也不是。只能说这是美国式的仪式,比较随便。
④林肯墓是一座白花岗石的方塔形的建筑,墓前有林肯的立像。墓基前数步,石座上还有一个很大的铜铸的林肯头像。林肯墓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很好看。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我说:“不同的风格。”“对,完全不同的风格!”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
⑤我们到墓里看了一圈。这里葬着林肯、林肯的夫人和三个儿子。正中还有一个林肯坐在椅子里的铜像。他的三个儿子都有一个铜像,但较小。纪念林肯,同时纪念他的家属,这也是一种美国式的思想。这里倒没有林肯的“亲密战友”的任何名字和形象。
⑥走出墓道,看到好些人去摸林肯的鼻子,头像的鼻子。有的把孩子举起来,孩子就高高兴兴地去摸。林肯的头像外面原来是镀了一层黑颜色的,鼻子被摸得多了,露出里面的黄铜,锃亮锃亮的。为什么要去摸林肯的鼻子?原来只是因为林肯的鼻子很突出,后来就成了一种迷信,说是摸了会有好运气。好几位作家握着林肯的鼻子照了像。他们叫我也照一张,我笑了笑,摇摇头。
⑦归途中路过诗人艾德加·李·马斯特的故居。马斯特对林肯的一些观点是不同意的。我问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马斯特究竟不同意林肯的哪些观点,她说她也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关系不好。我说:“你们不管他们观点有什么分歧,都一样地纪念?”她说:“只要是对人类文化有过贡献的,我们都纪念,不管他们的关系好不好。”我说:“不过,我不赞成大家去摸林肯的鼻子。”她说:“我也不赞成!”
⑧途次又经桑德堡故居。桑德堡写过长诗《林肯在战争年代》。他是赞成林肯观点的。
⑨回到住处,我想:摸林肯的鼻子,到底要得要不得?最后的结论是:这还是要得的。谁的鼻子都可以摸,林肯的鼻子也可以摸。没有一个人的鼻子是神圣的。林肯有一句名言:“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还想到,自由、平等、博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自由,是以平等为前提的。在中国,现在,很需要倡导这种“生而平等”的精神。
⑩让我们平等地摸别人的鼻子,也让别人摸。
(1987.10.1.爱荷华)
7.第③第⑤段中提到“美国式的仪式”、“美国式的思想”,“美国式”在文中的含义是 、 。(2分)
8.第①段中的画线句中的“倒”与“也”在文中有何特别含义?(3分)
9.品读文章第⑥段划线句,联系前文,分析作者当时不肯握林肯鼻子照相的原因。(4分)
10.对本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第③段描述了步兵114旅表演升旗仪式的过程,借此委婉批评美国人对林肯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热爱。
B.作者引用法国作家的话,目的是为了把“墓”与“陵”对比,体现中山陵宏伟的气势,以表达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C.文章通过游林肯墓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引出了一个严肃重大的话题,寓意深刻。
D.作者认为,“自由、平等、博爱”三个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轻重先后之分。
11.与本文标题有关的内容到第⑥段才出现,请概括前五段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4分)
12.汪曾祺的语言很有韵味,请评析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特点。(4分)
(三)默写(任选六空)(6分)
【注: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诗经 采薇》)
⑵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⑶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⑷闻道有先后,_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⑸叶上初阳干宿雨, ,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⑹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⑺ 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论语》)
(8) ,反误了卿卿性命。(曹雪芹《红楼梦》)
(四)阅读下面甲乙两篇作品,完成14—16题。(8分)
甲、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乙 、潘妃曲 商 挺
目断妆楼夕阳外,鬼病恹恹害。恨不该。止不过泪满旱莲腮。骂你个不良才,莫不少下你相思债。
14.甲、乙两作品在体裁上分别属于 、 。(2分)
15.对上述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醉花阴》写相思从白天持续到深夜, 可见相思之深。
B.《潘妃曲》虽只从黄昏时刻写相思,也暗含着长久的相思。
C.“佳节又重阳”句,一个“又”字使思念变为年年相思。
D.“恨不该”一句既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怨恨,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自责与悔恨。
16.上面两首作品的划线句在抒情方式上各具特色,试加以比较分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6分)
王 珪
①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②他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 非邪 ”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 ”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 ’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 ’父老曰:‘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③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 ”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④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2)陛下矜其性命
(3)耻君不及尧舜 (4)激浊扬清,疾恶好善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闻齐桓公之郭 B.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夷以近,则游者众
C.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 D.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
乃不知有汉无论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下面各项与“谏不用,则相继以死”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 而君幸于赵王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此其所以亡也。
(2)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
21.②③两段写王珪两次劝谏皇帝方式效果均不相同,请加以简析。(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 题(12分)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 ①韡:繁盛,音wěi。②赀:资财,音zī。
22.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 。(2分)
23.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 。(2分)
2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牡丹枯死。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25.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3分)
26. 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二 写作70分
27.作文。
有这样一首写才女变主妇的小诗: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般般皆交付,柴米油盐酱醋茶。
对于这一变化,有人非常痛心,认为一位清高优雅的女子,最后一头扎进厨房成为世
俗之人,如同白天鹅落地化作家鸭,真是人生的悲剧。
但也有人说:从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女变为踏踏实实的主妇,这一变化值得肯定!
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卢湾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阅读 80分
(一)
1. B
2. (1)人; (2)机器
3. (1)人类从属于机器;(2)人类像机器一样没有情感。
4.呼应第④段内容,揭示具有惊人伪造本领的机器已进化到“造物主”层次(不需要原型就可以创造万物)。
5.A
6.答出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直接抄录试卷材料不得分。)
(二)
7. 随便、平等
8.“倒”字与前句形成对比,说明美国人对林肯故居的修复并不特别优先,(1分)“也”表明林肯故居与普通民居完全一样,没有特殊化。(1分)两个词语都表现了作者当时颇觉意外的心理。(1分)。
9.①不相信“摸了会有好运气”的说法; ②认为林肯是伟人,对伟人应当恭敬。
10. C
11.前五段描写了林肯故居的平凡(1分),林肯墓的朴素、升旗仪式的随意(1分),还记述美国人对林肯的自由议论(1分),为后文“平等”这一中心做好铺垫(1分)。
12.多用短句,自然、平易(口语化)。如用平淡随意的语气叙述升旗仪式全过程,表明在美国人心目中林肯是一位具有普通人性的政治领袖。
或:
语言含蓄,寓意丰富。如用“陵”与“墓”对比(或:“呀”字蕴含丰富的感慨等),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平等意识”的感概。
(语言特点表述恰当得2分,举例恰当2分。合乎情理的其他回答亦可。)
(三)
13.(1)雨雪霏霏 (2)何当共剪西窗烛 (3)千里共婵娟 (4)术业有专攻
(5)水面清圆 (6)山重水复疑无路 (7)思而不学则殆 (8)机关算尽太聪明
(四)
14.词(宋词)、曲(元曲)
15. D
16.《醉花阴》运用间接抒情方式,用比拟手法,含蓄写出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潘妃曲》则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现出主人公泼辣率直的性格。
(五)
17.(1)多次(屡次 ) (2)怜悯(同情) (3)以……为耻 (4)憎恨
18. C
19. A
20.(1)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讨厌坏人却不能除掉,这就是他灭亡的原因。
(本题3分,其中“善、恶、所以、也”各0.5分,共2分;句意通顺1分)
(2)你替我评说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自己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
(本题2分,其中“为,孰与”各0.5分,共1分;句意通顺1分)
21.第一次委婉劝谏(1分),令皇帝高兴(0.5分);
第二次直言劝谏(1分),使皇帝惭愧(0.5分)。
(六)
22. 株高(叶繁)、蕾多
23.与“主人”对比(1分),突显“主人”不顾花木习性导致牡丹全死的过错(1分)。
24. D
25.做事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意气用事;要尊重事物的习性。(每点1分,共3分)
26.写法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内容上:《病梅馆记》借梅花被束缚、扼杀生机之事,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对人才的戕害(1分);本文则借牡丹被主人不当移植而死之事,揭示了不尊重事物习性、意气用事的危害(1分)。
二 写作70分
27. 略上海市青浦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12.1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评分)
一、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有数,就有美(有删改) 翟 墨
(一)
⑴“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刘大槐《论文偶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统一物的矛盾,常常体现为“二”、“四”、“六”、“八”之偶。
⑵这“偶”,有时表现为中轴线两边的均衡对称。如合欢树的叶,蝴蝶的翅,人的耳目手足。鼻口虽为一,但仍然有左右鼻孔与上下唇齿之分。这“偶”,有时象征着相反相成的衬托或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会,前后相随。”《老子》)
⑶“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是以天安门--地安门为中轴左右对称的;中国古典小说章法中有正对,反对,有一卷中自为对,隔数十卷遥为对。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如有这么一副对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既对仗工整而又拆字为数,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⑷这“偶”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平均的“一刀切”。薛雪《一瓢诗话》曰:“诗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⑸这“偶”推演到极致,便是中国宇宙观、美学观的高度概括:太极图与八卦。
⑹《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的阴阳“鱼”,八卦的阴阳“爻”,都是以“阴阳”这一基本范畴派生出种种对立因素的复杂交织与运动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美学原理的认识基础。
⑺在“偶”中,有一个不对称的偏正平衡。它构成一个最美的比率,那就是黄金比—1:0.618。实验证明,这个比率正同人在最愉快时的“信塔”胸电波高频与低频的比率相吻合。更有趣的是,葵花籽的巧妙排列,牵牛花藤的缠绕生长,自然界中许多美的生长曲线,都酷似数学上的对数螺旋线。而螺旋线的级数恰好相当于黄金率。
(二)
⑻“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汪中《述学·释三九》)
⑼在文艺作品中,对“三”颇为厚爱:画树画三棵,画人画三个。尤其是戏曲,《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⑽实际上,“三”既不是对“一”的完全重复,也不是对“一”的完全否定, 在似乎重复中有微妙的进展;在好像倒退中却向更高的层次递升—换言之,“三”是事物螺旋形上升中的一个环节,波浪式发展中的一个波段,也是艺术布局或进程中一个美的单元。
⑾正因如此,一切事物不仅可以“一分为二”,而且可以“一为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上、中、下”,哲学范畴有“一般、特殊、个别”......正确认识“三分法”,可以避免对“两分法”的片面理解,避免“非此即彼”地走极端。这便是美学里中和、含蓄之美的数字依据。
⑿在文艺作品中还常用“五”、“七”、“九”表示多数或约数。其中,对“九”尤其青睐:九天九地、九流九派、九章九歌......其词之多,不可胜数!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意义。“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九,接近十而不到十,这是矛盾最尖锐、考验最严重、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把握住了九,就把握住了矛盾顶点前的最佳瞬间,就把握住了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9>10。因为10的绝对值虽然大于9,但作为“数”,它不过是1的螺旋形复归,它所标志的瞬间和魅力已经开始从数的顶点跌落下来,像中而复斜的太阳、满而复亏的月亮了。
⒀作为形式美的数学法则,除了太极八卦之外,还有一个九宫格。九宫,是八卦之宫——四方八达加上中央,合为九宫。西方称它为“魔方阵”。它横、直、斜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根据数字的单双,可以创造出许多方形图案,同太极图式的圆形图案相伯仲。
(三)
⒁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数字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情趣。
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形黄沙道中》) 之情,跃然纸上。“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 之思,牵人愁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之气,直冲云霄!......
⒃是的。有数,就有美!
1.作者介绍了“偶”的特点有:(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分)
①均衡对称;②相反相成;③ ;④
2.文中第⑶段引用对联的主要作用是
文中说“‘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请另外列举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体现“偶”的观念的例子。
(共4分)
3.在文中第⑽段空格处填写一个关联词语 (2分)
4.“九”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怎样独特的美学意义?(概括回答) (4分)
① ②
5.文末三位诗人的诗句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请在空格处分别填入一个两字词语。“ 之情、 之思、 之气” (3分)
6.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
A.第(一)部分介绍了“二、四、六、八”这些偶数。
B.“三”可以是重复,也可以是递升前行,既是多,也是发展。
C.第(三)部分写数字错综变化的情趣,列举中国古代诗词名句加以说明。
D.结尾句“有数,就有美”呼应了题目,并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泊 作者:方叶
⑴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一叶渔舟,三两只画艇,或七八条竹排木筏,静静地系在清浅的水边;粼粼波光,倒映出幢幢①的剪影,那是一种何等凄幽而灵动的韵致。
⑵总忘不了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这种小船形如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促狭修长的船身,半弧形的雨篷,显得格外娇小玲珑。不过,溪船一般不用来载客悠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用于捕鱼捉蟹,在烟波白浪里弄潮。溪船最大用途是运货,运载着沉甸甸的山珍土布或日用百货,欸乃一声山水绿,穿梭在幽深的断崖溪谷之间。对于山里人来说,溪船运载过他们的企盼与悲欢,因而每当木船出现在古镇的清溪上,好事的山里人总是趋之若鹜,争相奔向水边。最是夜幕垂落,木船如一只只鱼鹰栖息在岸边桥下,或溪心岩渚,劳累了一天的船工们常常是点亮一盏风灯,拥坐在船头上谈天说地,吹拉弹唱,任琴声、笑声伴随着水声、蛙鸣、灯火流了一溪,让溪边浣衣担水的村姑、小孩听醉了,久久不肯睡去。尽管那时我并不谙诗情画意,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让我恍惚迷离,浮想翩翩。
⑶我常想,泊应该属于一种静美吧。泊往往离不开平静的流水,急流险滩、惊涛骇浪之中怎么好停泊哩。惟风平浪静的溪岸湖畔、河洲烟渚,当然最好是僻远的荒村野水,花坞柳岸,千尺断崖之下,茫茫芦荡之中,才是泊的最佳去处。这时,把舟楫系在江风水月里,落日熔金中,哪怕是烟波浩浩,雨雾迷茫,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雨眠,静水观鱼动,一杯清茶,一盏薄醪,人如天地一沙鸥。这一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而去。在这样澄静寥廓氛围里,自然而然也就泊出了一种心境。你看,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时,正值一轮秋月当空,烟波浩浩的湖面上,归帆点点,岛影幢幢,而湖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时有阵阵猿声鸟啼随风飘来。于是,诗人独立船头,昂首仰望,“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感受到的正是大自然的静美,天籁的亲切,以及天地间一时无从知晓的玄机奥秘。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张志和,就不仅仅把一叶渔舟,更把自己淡怀逸致的襟抱,闲适脱俗的意趣,永远泊在了鹭飞鱼跃、桃花流水的西山塞前。那“烟波钓徒”的妙境,也常常令我们想起来就禁不住心醉神驰。如此看来,泊,正是巧妙而充分利用了江汀远渚的奇峭、静谧,利用了天光水色的飘逸、妩媚,酿造出一种凄幽的美,一种空灵的美,一种宁馨素洁的美。人置身其间,既可暂时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故此,“移舟泊烟渚”,往往成为淡泊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的最好选择。
⑷最美的泊自然在江南。江南水乡,河湾湖汊纵横交错,溪流水道密如蛛网。水光潋滟的西子湖,二十四桥的“瘦西湖”,以及苏州众多的园林水榭,何处不有画舫轻系、渔舟唱晚?在那湖光水色里,真不知泊过多少柔情蜜意、离愁别绪。当然,也泊过富贾豪绅、腐朽君臣的骄奢淫逸、寡廉鲜耻!那六朝金粉古都的秦淮河畔,更有数不清的歌楼舞榭、画舫游艇,“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在那桨声灯影里,晃荡过孔尚任的南明遗恨,晃荡过朱自清、俞平伯的文采风流,更有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那靡靡之音,以及“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的悲愁哀怨和脂粉血泪。不妨说,秦淮风月里泊的正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繁绮香艳的画舫吧。
⑸泊,或许还是一种精神境界。漫漫人生旅途上,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自然也不少了收篷歇棹、停舟靠岸。在那幽幽水边,淡淡烟波里,栖息着高蹈文人的高情远意,他们用清风明月,溪声乌韵,柳浪荷香祛除尘廛②,清心滤思,偷得浮生半日闲。唐代诗人张继进京赶考落第之后,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桥下。他不以落第为意,伫立船头,把耳濡目染的秋月、红枫、渔火、江桥以及乌啼、寒山寺的钟声,熔铸成寥廓的胸臆,熔铸成一帧“枫桥夜泊”的不朽画卷,道出了泊的深刻内涵。其实,停泊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航程的目标还在遥遥的远方啊,岂能松懈自已,坐视观望?一生宦海浮沉的苏东坡,是深谙“泊”的意蕴的,他常常停棹湖山,息帆远岸,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风明月磨砺心曲,壮阔襟怀,然后,以昂然无畏的风姿去迎接人生航道上的湍流险滩,惊涛骇浪。“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孤傲不屈、落拓③旷达的精神写照。
⑹是的,一个泊字,写尽了世间众生相,荡漾着人生的几多情怀!
【注释】 ①幢幢chuáng :形容影子摇晃。②廛 chán 古代城市平民的房地。③落拓:豪放,放浪不羁。
7.第⑴段中,作者声称“一直喜欢泊的意境”。从文中找出两个概括表达“泊的意境”的词语。□□和□□。 (2分)
8.第⑵段“那摇拂晃荡的船影灯火,却如一粒凄美的种子,飘落在心田上”,的表达效果是:
(3分)
9.本文引用、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文,如“独钓寒江雪”“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人如天地一沙鸥”、“谁没有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的航行”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10.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文中写古镇小溪上木船停泊的情景,主要写出了劳动者的企盼与悲欢。
B.作者称“泊”属于一种静美,主要依据是可以让人远离尘嚣与烦恼。
C.作者称最美的“泊”在江南,其实就是说江南的河湾湖汊具有环境美。
D.文中所选取的诗文虽然有些没有直接点明作者,但却在文中暗示出了作者是谁。
E.本文的语言质朴无华,骈散互用,长句与短句结合,将文章写得明艳动人。
F.苏东坡孤傲不屈、落拓旷达其实照应了“泊”还有蓄势待发的情怀。
12.综观全文,作者从多个层面对“泊”进行了感悟与透析,赋予了“泊”多种情怀和意蕴,请分条列举出作者的这些感悟。 (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⑴香雾云鬟湿, (杜甫《月夜》)
⑵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⑶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⑷昔我往矣, (《诗经·采薇》)
⑸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⑺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⑻孤帆远影碧空尽,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朝天子·西湖
   元 徐再思
里湖、外湖①,无处是无春处。
   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
   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注释】①里湖、外湖:西湖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
14.作品标题中的“朝天子”是 。“宜晴宜雨”使人不禁想起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的诗句“ , ”“梅花墓”指 的墓地。(3分)
15.对作品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首两句总写西湖之春,虽不具体写景物,却给人一个春到西湖、生机盎然的总印象。
B.“真山真水真画图”一句甚妙。明明是真山真水,不是图画,作者偏说是真图画,来喻其美。
C.“销金锅”喻西湖是一个挥金如土的地方,“锦绣窟”言西湖是衣锦披绣的窟穴,两句极写繁盛,有赞叹,有感慨,也有思考。
D.最后以两位人物的高洁,映衬西湖格调清雅,并以苏堤和白堤作为西湖代表性景观收束作品。
16.末句作者把两个人名、两个地名罗列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印象。据此揣测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5分)
苏 武 传 (节选)
⑴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⑵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⑶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⑷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⑸……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7.本文出自 著的《 》(史书) (2分)
1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4分)
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 ②单于壮其节 ( )
③空以身膏草野 ( ) 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见犯乃死,重负国! 羝乳乃得归
B.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蹈其背以出血
C. 欲因此时降武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 见犯乃死,重负国! 何以女为见?
20.解释下列句子 (3分)
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21.苏武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阅读前三节,分别用简括的语言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位民族英雄形象的? (3分)
第⑴节:
第⑵节:
第⑶节: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六一居士传
⑴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⑵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⑶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⑷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注释】①逃名:逃避名声 ②轩裳珪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车驾,所着服饰,所执玉板,所佩印绶,总指官场事物。
22.六一居士,即指 ,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章采用了汉赋的 方式,逐层推进地阐述自己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这样的散文在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是:《 》。 (3分)
23.第⑵段中引用《庄子·渔父》里的典故的用意是: (2分)
24.下面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 ) (3分)
A.“六一”就是: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吾一翁”。
B.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使他劳神费心,年老体弱又多病,所以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寄情五物。
C.作者写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喻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写出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D.居士不以“五物”为累的原因,是它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但是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最终来讲,还是为物所累,总之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25.作者总结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其第三条,“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据此概括居士退隐的主观原因是: (2分)26.每个人对快乐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请结合上文并列举课文一例,谈谈中国文人对快乐的认识。
(3分)
二 写 作(70分)
27、根据下面材料写作
有一首名为《让你飞》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你和我断了一切/没有理由去埋怨/就因为我深深爱你/爱的瞬间/对我就算是永远”。“瞬间”与“永远”原本似乎是矛盾对立的,在这里却并非如此。
请以《瞬间与永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青浦区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学业质量测试语文答案
(一)1-6(18分)
1.(2分)③相对性,并非绝对“一刀切”④不对称的偏正平衡。
2.(2+2分)形象地说明了“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或“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比如可以谈婚姻中成双作对、口彩中的好事成双等等。
3.(2分)而是
4.(2+2分)①九,接近十而不到十,这是矛盾最尖锐、考验最严重、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②九还体现了数学法则中的形式美,即它横、直、斜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根据数字的单双,可以创造出许多方形图案。
5.(3分)喜悦(欢愉、愉悦)、孤苦(孤独、孤愁)、悲壮
6.(3分)A
(二)7-12题(20分)
7.(2分)凄幽、灵动
8.(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泊”的凄美意境(1分)和“船影灯火”从此占据了自己心中的重要位置(1分)。
9.(2分)①使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诗情画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1分)
②扩大了“泊”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
10.(3分)①总结上文 ②呼应标题 ③点明主旨,明确了泊的深刻意蕴。(答对一点给1分)
11.(6分)C E (C项错误:除了环境美,还有人文美;E项错误:本文语言特点不是质朴无华,而是华美明艳)
12.(4分)①“泊”是一种自然状态,它是运动后复归的宁静,是劳累后放松的歇息。
②“泊”是一种心境,置身其间,既可逃避“喧嚣尘缨”,又能从淳美的大自然中觅
取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慰藉。
③“泊”是一种文化,江南的许多河流湖泊往往作为背景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使它平添了一分文化气韵。
④“泊”更是一种精神,它不光是休憩、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是一种寥廓的胸臆。 (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3点给4分)
(三)默写6分
13.⑴清辉玉臂寒 ⑵巴山夜雨涨秋池 ⑶人有悲欢离合 ⑷杨柳依依
⑸鸟倦飞而知返 (6)悠然见南山 ⑺春色满园关不住 ⑻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14-16题(8分)
14、(3分)曲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林逋墓。
15、(2分)D
16、(3分)表达了词人一方面希望像苏轼一样出仕为国出力,但另一方面又企图像林逋一样过着隐居避世的日子的矛盾心理。
(五)17—21题。(16分)
17.(2分)班固 汉书
18.(4分)①审理 ②以……为壮 ③滋润 ④使……争斗 使……斗
19.(3分)A
20.(3分)“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
“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明显错误一处扣1分)
21.(3分)第⑴节:通过苏武的“引佩刀自刺”的行为描写,表现苏武的宁死不屈。
第⑵节:通过苏武与卫律的对话描写,并在两人的对比中,表现苏武不惧威逼、严拒利诱,忠于自己的国家。
第⑶节:通过苏武面对单于的断绝饮食的行为,以自己的茹毛饮雪,顽强求存的行为表现苏武拒不变节,忠于国家的坚定信念。
(能扣住“如何刻画”的,大意对即可。明显答非所问的不给分。)
六、(22—26)题。(14分)
22.(3分)欧阳修,字永叔; 主客问答; 《前赤壁赋》
23.(2分)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欧阳修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名,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的表现,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24.(3分)D
25.(2分)从文章提供的信息看,显性的原因应该是:不慕功名利禄,渴望悠闲自在的归隐生活。当然隐性的原因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两种说法均可)
26.(3分)言之成理,观点与材料对应即可。
27.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