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警惕文化血统论泛滥
①“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西晋左思《咏史》诗中所抨击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封建时代长期延绵不绝。到了文革时期,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类充满对他人蔑视和自我炫耀的政治血统论话语,在“十年浩劫”中一度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恶果。好在这类说法、做法,随着“文革”的终结,已经烟消云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当下中国,文化血统论却逐渐流行并大有蔓延之势。
②血统本指同一祖先的血缘系统,本无优劣高下之分。那种认为血统有优劣之分且决定人们的贤愚贵贱的观点,就是血统论。而文化血统论是指:读书求学的经历包括学校的名气地位,决定人们能力的高下和德性的贵贱,而且不易改变。
③文化血统论首先表现在教育部门招聘引进人才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高校新增师资逐渐由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担任,这本属于正常现象。但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三五年来,一些高校进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而这苛刻并非单纯是学术成就、学术潜力,而是拘泥于求职者的“出身”,即求职者是在哪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出身门第”如何。有的高校一看求职者不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根本不管其业绩潜力如何,一概谢绝入门。而如果求职者毕业于名牌大学,则□□其业绩不良,潜力不佳,□照收不误。更有甚者,有的高校招聘引进人才竟要查“本科血统”。“文革”政治血统论流行的时候,用人往往要“查三代”,甚至“查到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与之相比,现在高校录用教师的做法,有何本质差异?
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可悲的是,上述在文化血统论意识笼罩下的高校人才选拔,连“文革”期间政治血统论影响之下的考察录用人才的“境界”都不如。毕竟,那时对于“出身”不好的人,还讲“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现在的文化血统论,连这种幌子都不要了,变成赤裸裸的唯名是从,真是可悲亦复可叹!
⑤与高校招录人才的怪象相映成趣的,是公务员招考。最近几年来,公务员招考的门槛越来越高,不少机关招人的条件是“研究生及以上”,甚至有的直截了当就要求“博士研究生”。而这些博士要做的并非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工作,而是一般的接电话、贴信封、买花圈、干会务、跑联络之类的事务。现今不少党政机关炫耀自己人才荟萃,其经典表述就是其单位某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多少人,而且这些博士的本科硕士阶段都是在名牌大学。
⑥文化血统论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它首先表现为对人才奋斗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抑制乃至消解。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倡并受到全社会自觉认同的自学成才论、自我设计论,都是强调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本质上是对人才奋斗精神的严重抑制和对人才创造能力的无端限制,是新的宿命论,是一种社会倒退。
⑦文化血统论的出现,也堵塞了阶层流动的渠道和角色转换的空间,甚至可能导致阶层固化,使社会缺少活力。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是可以流动的,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和成就向上提升,或者因自身存在的问题反向流动。文化血统论并不重视后天的努力及其成果,而是单纯看重过往的“出身门第”,并以此决定人才取舍或价值评判,从而导致不思进取,为宿命论提供市场。长此以往,人们可能不会_____ ________,而是_________ _____。
⑧文化血统论的出现,还可能导致人们不良情绪和不善行为的出现。既然后来的努力并不重要,人们就会安于现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更多的可能是不满现实,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社会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将其当作发泄的机会和渠道。近年某些群体性事件的出现、“网络义和团”的喧嚣,不能说与文化血统论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
⑨解决文化血统论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行全方位的改变,要尽力尽快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于国民观念平民化的教育和引导,在全社会树立勤奋改变命运、付出终有回报的风气和信念。
1.文章开头从“政治血统论”谈起,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2分)
2.选出第③段空格处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2分)
A.尽管 也 B.无论 都 C.即使 也 D.虽然 却
3.第③⑤两段举例揭示了文化血统论的“怪象”。第③段议论“教育部门引进人才”,侧重于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举例;第⑤段议论“公务员招考”,侧重于从____________的角度举例。(3分),
4.根据文意,在第⑦段空格处填入适当的语句:
人们可能不会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选出下列对文章层次划分最恰当的一项。(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本文和左思《咏史》在主旨上有哪些异同?试做简要分析。(4分)
【附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
①普希金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呼吸,都是在圣彼得堡止息的。
②在清幽的莫伊卡河畔,有一栋三层的老房子,它就是普希金最后的居所。普希金的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短暂的一生,曲折而壮丽。他反对农奴制,反对沙皇,支持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曾经被幽禁。一八三七年,他为了捍卫家族和妻子的名誉,与法国人丹特士决斗,饮弹身亡。在他的故居的一个小盒子中,陈列着普希金的一缕头发,它软软的,茸茸的,色如成熟的玉米璎珞,状如春光中飞扬的柳絮。普希金活了三十八岁,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
③我们游涅瓦河的时候,船上的导游指着岸上的一座老房子说,当年普希金在决斗的路上,曾在这里歇脚,喝过咖啡。我想如果换作别人,那杯温热的咖啡,可能会绊住他的脚,但普希金没有,他走出咖啡馆,毅然去了决斗场。毫无疑问,他是个勇士。他倒下了,他的诗歌却像俄罗斯白桦林上空的云雀一样,动人地歌唱着。
④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生,是与疾病、贫穷和苦难抗争的一生。他活了六十岁。他人生的天空,乌云笼罩,可他用那支苍凉的笔,化作闪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界———《白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哪一部不是灿烂的呢!由于负债累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居无定所,搬迁频繁。他最后的故居,离一个菜市场很近。在他故居的门口,我遇见了三个卖浆果的老年妇女,她们穿着长裙,包着头巾,很像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了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在陈列室,我看到了一副锈迹斑斑的脚镣,它是陀斯妥耶夫斯基4年苦役生活的见证。他戴着它,写就了《死屋手记》。任何描写苦难的文字,在这副脚镣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这副脚镣,如岁月的风铃,带给人无限的伤感。脚镣囚禁了他的脚,却没有束缚住那颗自由的心。
⑤陀斯妥耶夫斯基直到去世前,才偿还完所有的债务,而他为人类留下的,却是无价的、不朽的艺术珍宝。他因为死亡,终止了搬迁;也因为死亡,这最后的居所,为他所拥有了。陀斯妥耶夫斯基所生活的时代,圣彼得堡只有八十万人口,而为他送葬的,足足有八万人!
⑥托尔斯泰不像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享有至高的荣誉。他出身贵族,不过他为这个出身而羞愧,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想到自己的生活是由他人侍候时,就感到卑污,感到难过。那些人为使自己和家人免于冻死、饿死而在卖命。”他最终离开莫斯科,来到乡村,与想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不无关系。去庄园前,我们参观了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艺术博物馆,在那里,我看见了托尔斯泰自制的一双靴子。那双靴子样式简单、实用,不过,它们不是一般大小,可见托尔斯泰做靴子,并不如拿笔那么自如。这双靴子,踏过了多少朝露和霜雪?
⑦从莫斯科到托尔斯泰的庄园,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沿途是广袤的俄罗斯原野。这条路,是托尔斯泰的叛逆之路,回归之路。那是一座白色的小楼,托尔斯泰在这里,接待过屠格涅夫、高尔基、契诃夫等作家,《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也诞生在这里。也许是户外蓊郁的森林烘托的,这故居无比地温暖,无比地安详,毫无阴郁气,给人以亲切感。我真想坐在一把硬木椅子上,握着一杯茶,听听风声。故居中陈列着托尔斯泰穿过的道袍似的粗布衣服。看过列宾那幅《托尔斯泰在写作中》的画的人都知道,他习惯在拱顶室写作。那里原来是个仓库,托尔斯泰看上了它的安静。拱顶室就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微微驮着背,带着谦和的笑容,迎接着参观者。列宾画中描绘的墙壁上挂着的农具,已不见了,不知那农具去了哪里?
⑧出了故居,我们拜谒托尔斯泰的墓地。他的墓离他生前的居所并不远。那座墓没有墓碑,周围是高大的冷杉,墓地旁边有一条浅浅的沟谷,好像沉陷在大地的一支笔。托尔斯泰躺在那里,看着他耕过的农田,看着他骑马经过的树林,也看着后世的风雨。我想在万物生长的声音中,他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也会生长吧。
⑨有些镣铐,可以看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而有些镣铐,是看不见的。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试图挣脱一副无形镣铐的束缚,那就是他一出生就加在身上的贵族的镣铐。他在不断地谴责自己的过程中,使作品走向了博大辉煌!普希金呢,他挣脱的是生命的镣铐,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他宁可用鲜血,祭洒他的青春,这怎不叫人为他生命的纯洁和豪情而赞叹呢!
⑩这些伟大的作家,因为有了温暖的、济世的心,有了高贵的、不屈的灵魂,不管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镣铐,都无法桎梏他们,因为他们的心没有牢狱,海天一般地广阔,长风一样地自由!
7.第②段“这样的一生,也就是春天的一生”中“春天”是_________。(2分)
8.联系全段内容,分析第③段划线部分的表达效果。(2分)
9.作者在第④段描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门口“卖浆果的老年妇女”,说她们“很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为生计而奔忙的小人物”。这样写的目的是:(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叛逆之路”和“回归之路”分别指什么。(3分)
(1)“叛逆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归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出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6分)
A.第②段通过对普希金头发的描写,表现出他柔弱的一面,塑造了一个立体的普希金。
B.第④段以“乌云笼罩”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生始终伴随着疾病、贫穷和苦难。
C.第⑥段对靴子的描写,体现托尔斯泰虽想融入平民生活,却无法摆脱贵族镣铐的痛苦。
D.第⑦段插入作者品茶听风的想象,从侧面烘托了托尔斯泰故居温暖而安详的平民气象。
E.第⑨段划线部分表明在普希金看来,当名誉和尊严受到损害时,苟活是为生命戴上镣铐。
F.本文将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12.联系全文,谈谈标题“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业。(4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6分)
[注:任性6空,若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4)今之众人,____________________,而耻学于师。(韩愈《师说》)
(5)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明月几时有》)
(6)____________________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7)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8)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凤凰台次李太白韵
【北宋】 郭祥正
高台不见凤凰游,浩浩长江入海流。
舞罢青蛾①同去国,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换故洲。
结绮临春②无觅处,年年荒草向人愁。
【注释】①青蛾:指南朝陈后主宫廷里的年轻歌妓。②结绮临春:指陈后主营造的结绮阁、临春阁。
14.诗中的“凤凰台”位于今日的____________________(古称金陵)。(1分)
15.选出对作品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
A.首联以“浩浩”“入海”的眼前景来突出长江的气势和不朽,与下联衰败的人事形成鲜明对照。
B.颔联写当年宫中歌妓随陈后主一起被掳离故国,而战争留下的累累白骨依旧埋在江边的古墓。
C.尾联写陈后主华美坚固的楼阁已无迹可寻,人们只能年年在楼阁故址向荒草诉说不尽的愁意。
D.从韵脚和“现实—怀古—现实”的思路看,作品既符合“次韵”的要求,又融入诗人的独特感受。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潮卷新沙换故洲”一句。(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同光三年秋大水,两河之民,流徙道路,京师赋调不充,六军之士,往往殍踣,乃预借明年夏、秋租税,百姓愁苦,号泣于路,庄宗方与后①荒于畋②游。十二月己卯腊,畋于白沙,后率皇子、后宫毕从。是时大雪,军士寒冻,金枪卫兵万骑,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县吏畏惧,亡窜山谷。
明年三月,占星者言:“御前当有急兵,宜散积聚以禳③之。”宰相请出库物以给军,庄宗许之,后不肯,曰:“吾夫妇得天下,虽因武功,盖亦有天命。命既在天,人如我何!”因取妆奁及皇幼子满喜置帝前曰:“诸侯所贡,给赐已尽,宫中所有惟此耳,请鬻以给军!”宰相惶恐而退。及赵在礼作乱,出兵讨魏,始出物以赍军,军士负而诟曰:“吾妻子已饥死,得此何为!”
庄宗东幸汴州,从驾兵二万五千,及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所亡太半。至罂子谷,道路隘狭,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曰:“适报平蜀,得蜀金银五十万,当悉给尔等。”对曰:“陛下与之太晚,得者亦不感恩。”庄宗泣下。
(节选自《新五代史》)
【注释】①后:指皇后刘氏。 ②畋:打猎。 ③禳:祈祷消除灾殃。
17.《新五代史》作者_________,字永叔,是宋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1分)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庄宗方与后荒于畋游 (2)宜散积聚以禳之
(3)始出物以赍军 (4)庄宗东幸汴州
19.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2分)
A.虽因武功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B.宰相惶恐而退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秦晋殽之战》)
C.请出库物以给军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秦晋殽之战》)
D.陛下与之太晚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所至责民供给,坏什器,彻庐舍而焚之。
(2)庄宗见从官执兵仗者,皆以好言劳之。
21.根据本文和高中课文《伶官传序》的内容,概括庄宗“失天下”的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伯夷颂①
韩 愈
①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②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②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③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③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④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①伯夷:殷朝孤竹君之子,放弃君位隐居周山。曾阻止武王伐纣,殷亡,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②亘万世:终万世,穷万世。③徽子:殷纣王之兄。
22.第①段“不顾人之是非”中的“是非”意思是_____________。(1分)
23.选出对第②段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2分)
A.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人。
B.能够奋力奔走却没有疑惑的,千百年来就有一个人。
C.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只有一个人。
D.能够尽力去做且不受蛊惑的,千百年来竟有一个人。
24.作者在第③段中说“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伯夷叔齐“以为不可”的具体内容是______(1)________,与“独”对应的是_____(2)________。(3分)
25.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26.本文作者高度称颂伯夷的“适义”、“信道”;也有人认为,伯夷是一个对国家、人民不负责任的人,韩愈“颂错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
二、70分
2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要求作文。(70分)
父亲带儿子爬山,到达山顶后,父亲指着山下说:“看,那里多美!”儿子说:“既然如此,还爬上来做什么?”
请你根据对上面材料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一、80分
(一)第1~6题(17分)
1.引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文化血统论”流行的问题(引出下文)(1分)。揭示了“文化血统论”与“政治血统论”在本质上一样,都是应该受到抵制和批判的(1分)。
2.C(2分)
3.片面追求“出身门第”(学校的名气地位);对高学历人才使用不当(3分;答对1空给2分,答对2空给3分)
4.(1)把社会地位的上升寄托于自身的切实努力之上(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2)寄望于“拼爹”理想的实现(寄望于家族的财富、地位)(3分;答对1空给2分,答对2空给3分)
5.D(3分)
6.《咏史》讽喻了当时选拔人才只讲究门第出身的不合理现象;本文批判了当今选拔人才过于讲究学历和学校名气地位的弊端。(2分)二者相同处在于:只讲门第出身和过于讲究学历及学校的名气地位都忽视了人才本身的才能;不同处在于:前者属于“政治血统论”,后者属于“文化血统论”。(2分)
(二)第7~12 题(20分)
7.短暂、美好、充满活力(2分)
8.生动、形象地将“别人”对舒适生活的留恋与普希金的“毅然”作对比,突出了普希金为捍卫名誉和尊严,不惜牺牲生命的勇气。(2分)
9.(1)印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有深厚的生活基础,笔下的人物鲜活而生动;(2)暗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站在底层民众立场上,反映底层民众的疾苦;(3)为下文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到人们尊崇(八万人相送)作铺垫。(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10.“叛逆之路”指托尔斯泰自愿放弃贵族身份,为底层民众鸣不平的生命历程;“回归之路”指托尔斯泰回归自然,回归平凡,回归生命本真的过程。(3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11.A C(6分)
12.含义:从本文来看,“看得见的镣铐”是指对人身体的禁锢,“看不见的镣铐”是指对人心灵的束缚。(2分)作用:(1)标题统摄全文内容;(2)标题中“镣铐”的意象是全文的线索,贯穿起三个作家的不同命运;(3)“镣铐”具有象征意味,凸显并深化文章主旨。(2分,答对1点给1分)
(三)第13题(6分)[注:任选6空,若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
13.(1)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2)欲辨已忘言(3)何时倚虚幌(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何事长向别时圆(6)想佳人妆楼颙望(7)桃源望断无寻处(8)玉簪螺髻
(四)第14~16题(8分)
14. 南京(1分)
15.(3分)C
16.(4分)参考答案要点:指出景情关系(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1分)
这句诗景中融情、吊古伤今,写了湖水不断卷来新沙,天长日久,改换了故洲的模样,抒发了沧海桑田(时移世易、新旧更替、朝代兴衰)的深沉感慨。
(五)第17~21题(16分)
17.欧阳修(1分)
18.(1)沉迷,放纵 (2)累积(聚集)的钱财 (3)发给(送给)、馈赠 (4)帝王驾临(到达)某地(4分)
19.C(2分)
20.(6分)(1)(卫兵)所到之处,要求民众供奉(衣食用品),砸坏器具,拆毁房屋烧掉它。(2)庄宗见到拿着兵器的属官,都用好话安抚他们。
21.(1)沉迷逸乐,不理政事;(2)皇后失德,干预朝政;(3)宠爱伶人,伶人乱政;(4)不恤军民,众叛亲离。(3分。答对1点给1分)
(六)第22~26题(13分)
22.认为对或认为错(称赞或批评)(1分)
23.C(2分)
24. 不能去进攻殷;天下之贤士和天下之诸侯(3分)
25.(1)以今世之士缺乏独立人格(无操持,不自信)反衬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知明)的品格;(2)使文章更具现实针对性;(3)在结构上与前后内容形成对照;(4)为后文议论作铺垫(3分,答对其中3点即给满分)
26.(4分)可按以下三等给分:
(1)3~4分 联系文本,揭示本质,分析有条理。
(2)1~2分 就事论事,泛泛而谈;缺少分析;层次不清。
(3)0分 完全偏离题意,不知所云;完全空白。
【参考】(1)如赞成后一种说法可谈:殷亡周兴,是救人民于水火,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连贤德的微子也“抱祭器而去之”。伯夷却逆历史潮流而动,拼力维护旧体制,陈腐偏执,不值得歌颂。(2)如赞成本文观点可谈: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韩愈针对官场之上明哲保身的现实,称颂伯夷的特立独行,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70分
27.参照上海市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70分)
一类卷63~70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 尚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以下 (1)脱离材料。(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