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答题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我们应当怎样传播经典
王呈伟
①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说论语”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今天,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如何选择的问题,是继承秦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③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即使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也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转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④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文化载体!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化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就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使民族文化经典沉寂成书馆的摆设。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相信传统文化的传播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⑤目前,电视上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生活而非学术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歌其食”、“劳其事”的日子。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⑥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文中的意思是 。
2.请用一句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3.(1)选择最合适的标点填入第③段甲处:( )
A.分号 B.句号
(2)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意。
4.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进?
5.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比喻无缘文化经典的老百姓,引出下文关于“如何传播经典”的话题。
B.作者对于于丹传播文化经典的《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予了恰当二中肯的评价。
C.今天的学者让视听大众走进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所用的方法时嫁接和转化,对此作者不以为然。
D.“歌其食”、“劳其事”原指《诗经》内容,在文中则表达作者希望文化经典能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愿望。
6.从上文的观点出发,为下文这则报道写一段150字的短评。
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先生近期出版《唐诗排行榜》一书,引发广泛关注。该书根据唐诗入选历代选本、历代文人给予点评等方面情况,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每首唐诗的影响力指数,据以排出了唐诗名篇的“座次”。该书上市以后,学界、媒体以及网上颇多质疑的声音。不少人认为,该书采用排行榜这一形式,是为了博眼球,是“恶搞”经典;有人压根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引入统计学的方法,质问“我们的文科教授怎么成了数字的傀儡”;作为武汉大学教授,作者将崔颢写武汉黄鹤楼的诗排在了第一名,有人认为有“炒作景区之嫌”;李白的诗最高排名仅仅是第十(《蜀道难》),而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排到了第三十一……
面对众多的批评和质疑,王兆鹏先生则认为自己并非“娱乐大众”地“恶搞”,而是用学术精神、科学态度来做经典普及。该书在前言中明确交代了做排行榜的学理依据、操作方法和学术思考,这红方法经过统计学家的知道和认可,科学性毋庸置疑。至于唐诗排行榜,是对唐诗的影响力——即不同作品在接受史上受关注的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根据作品艺术的优劣好坏来评比,两者是不同的。一些人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把两者混为一谈了。
(《中华读书报》2011年11月23日)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托翁的动手能力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话赶话地调侃托尔斯泰:你除去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
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有点过分,而且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翁犁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3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托尔斯泰一向都教导家人自己的生活自己打理,凡是自己能干的都要自己动手,他每天早晨都要自己拖着雪橇为楼里送水。他家的桌布、沙发垫也是他同为贵族出身的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芙娜亲手织的。托尔斯泰还曾经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指挥一个连队“英勇地参加了塞纳斯托尔保卫战,并获得了四级安娜勋章”,以及“1853—1856战争纪念奖章”……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未吭一声地回到家里,回到家就忙起来了。他的“车间”紧挨着他的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而结实的高靿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京。苏霍京哪舍得将老岳丈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12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里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靿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靿。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付费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不管喜欢不喜欢读书,读得好和读不好书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一条道上挤,正应了俄罗斯的另一位大作家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
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和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是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
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
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他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就解放了自己庄园里的农奴,还一直想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无报偿地任由想出版它们的人去出版,为此不惜跟家人一次次闹僵。到82岁时还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妇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妇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妇人无地自容,想讨回那让她含羞的5戈比,却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有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 ,正如钻石研磨钻石。本是伟大作家的托尔斯泰,却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7.作者在第②段写列宾画“托翁犁地”的例子,用意是 。
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苏霍金给托翁制作的靴子贴上“第十三卷”的标签,意在表明这是可以同托翁的文章相提并论的杰出作品。
B.托尔斯泰笑称亲手制作的皮靴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卷”,言语中不但透出自信,也流露出对劳动的自由喜爱。
C.第⑧段中所谓的“精神贵族”是指像托尔斯泰那样出身高贵,生活富足,身名显赫,备受世人羡慕的人。
D.托翁所谓“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既点明了劳动的意义,也表达了他对体力劳动的推崇和热爱。
E.作者借文章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既赞美托尔斯泰不仅拥有能够制作精美皮靴的手艺,更经常参加体力劳动。
9.根据文章内容,揭示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评价:
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
10.在第⒓段划线处填入合适的语句,将意思补充完整。
11.有人认为第⒒段与第5段的例子意义上有重复,删去⒒段文章内容没有影响,对此你怎么看?简述你得理由。
12.(1)下面语句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苍穹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世间最美的坟墓》)
(2)在上文(《托翁的动手能力》)中找出一处对比手法的运用,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转朱阁, ,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
(3)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水调歌头》)
(4)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忧劳可以兴国, , 。(欧阳修《伶官传序》)
(6)白云回望合, 。分野中峰变, 。(王维《终南山》)
(四)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4——16题。(8分)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看横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4.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叶声寒”点明了由夏入秋的时令更迭,也与后一句的“西风”相照应。
B.作者以“燕入谁家”喻指变节奉敌的行径,在感慨中也表达了嘲讽之意。
C.词的上阕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雨后黄昏的秋江图,也表达出作者家国破亡的主观感受。
D.下阙以“寂寞”二字领起,点明了词人被押送途中孤独的处境,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感慨。
15.词人在上阕将自己比做被吹落天涯的枯叶,这样写的好处是
。
16.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加以鉴赏。
(五)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17——20题。(15分)
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不如因善遇之 (3)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8.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相同的一项( )。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吾得兄事之 D.籍吏民封府库 E.范增数目项王
19.用现在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试以上文第②段为例,从项羽的言与行入手,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放鹤亭记
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迂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 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日:“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21、下面不属于苏轼作品的一项是( )
A、《前赤壁赋》 B、《黄州快哉亭记》
C、《石钟山记》 D、《超然台记》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纵其所如( ) ②未可与易也( ) ③啄苍苔而履白石( )
23、下列“以”字的用法有所不同的一项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B、以以荒惑败乱
C、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D、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E、其余以汝饱
2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记叙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绘了放鹤亭四时之景。
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引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歌以咏志,表达自己不甘隐逸之心。
25、作者记“放鹤亭”,却又在第③段中提到刘伶、阮籍之徒“好酒”。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简述其用意。
二、作文 70分
现年77岁的罗纳德· 韦恩是苹果公司的三位创始人之一,不过现在的韦恩并没有多少财富,更没有豪宅名车,而是靠着州政府发放的退休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35年前,韦恩以为经济上周转不灵,加上他并不看好苹果公司的前景,以800美元的价格出让了他所拥有的苹果股份。如果他没有卖掉那些股份,现在的韦恩可能会是一个身价超过260亿美元的富翁。有人据此认为,韦恩犯下了“史上最昂贵的错误”。
然而韦恩对此不以为然。事实上,乔布斯曾在1978年试图再次邀请韦恩加入苹果公司,但韦恩拒绝了。韦恩说,他对现状还算满意。苹果的另外两次创始人乔布斯和沃兹尼克都是“像旋风一样的工作狂”,如果他当年继续留在苹果公司工作,巨大的工作强度可能会令他活不到现在,而“成为坟墓中最富有的人”。
这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2011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阅读
(一)18分
从前曲高和寡的文化经典,以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加以传播,被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2分)
因为文化经典的意蕴(在传承的过程中)成为了宣扬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被打上了时代的思想烙印,所以我们要慎重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经典加以继承和传播。(2分)
A(1分)
⑴这一段提及了三类人:“一般学者”,“批评家”及“学院派学者”。三类人对于文化经典的传播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做法:前两者为普及文化经典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而“学院派学者”则矜持自守,在态度和做法上与前两者对立,故而中间用句号分隔。⑵对于“一般学者”和“批评家”这两类人的所为,都各有成功及不成功,两类人的情况大体相同,可以并举,故用分号分隔。(3分)
①精选合适的经典加以传播;②要体现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滤去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去满足大众的需要;③传播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采用普通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④加大普及力度,引导人们关注现实。(4分)
C(2分)
【或从传播者的角度,或从评论者的角度展开评论】(4分)
(二)20分
表明托翁不仅能干农活,而且每天劳作;也表现托翁的为人淡泊(2分)
C E(4分)
以前的文学里也写过农民,但这样的农民只是一个文学形象而已,与现实中真正的农民存在差距;托尔斯泰是将自己真正地变成了一个普通劳动者,他与农民融为一体,因此他塑造出了真正的农民形象;这句评价表现了列宁对托尔斯泰的赞美。(3分)
原文: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也可表述为:伟大的劳动培养/孕育/塑造/磨练/……了伟大的精神】(2分)
不可删。(1分)第⑤段是承接第④段,从侧面表现出托尔斯泰对自己手艺的自豪和对劳动的喜爱。而第 段托翁乐当搬运工的行为,除了再次表现出他对体力劳动的热爱之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他对劳动价值的尊重。正是承着这个例子,才引出了下文“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3分)
⑴将托尔斯泰的墓与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墓冢相比较,从反面衬托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也凸显了这种朴素背后托翁思想、人格的伟大。(2分)
⑵⑦-⑧段,用“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与托尔斯泰对手艺的自豪、对体力劳动的热爱构成对比。【或用“现代人无比羡慕‘精神贵族”’反衬“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个”。】(1分)这样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托尔斯泰对体力劳动的意义(价值)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的观点。(2分)
(三)6分
13. ⑴君问归期未有期 ⑵低绮户
⑶鸟倦飞而知还 ⑷闻道有先后
⑸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⑹青霭入看无 阴晴众壑殊
(四)8分
D(2分)
与“寒秋”“西风”相对应,以无根的枯叶比喻自己失去家国,流落飘荡的情状,表达亡国后的飘零之苦。(2分)
“雁”喻指处于离乱之中却向往南归的南宋遗民(其中也包括词人自己)。词人置群雁于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之景中,一方面寄寓了他对坚守节操之人的认同,另一方也对同样处境颠沛的百姓怀有无限同情,再次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4分)
(五)15分
⑴通“背”,违背,背弃 ⑵趁着 ⑶使……跟从(3分)
C(2分)
⑴之所以派遣将领守卫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盗贼的进入与意外的变故。(出入、非常、表原因的判断句,3分)
⑵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不、若属、被动句,3分)
轻信,直截了当地告诉刘邦“此……曹无伤言之”,反映出他率直粗犷的性格;从宴会上座次的安排,可看出他的倨傲自负;他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表现出讲仁义的特征,但也反映出他的优柔寡断,拙于应变。(写出两处即可,4分)
(六)13分
21.B(2分)
22.⑴到,去 ⑵交换 ⑶脚踩(3分)
23.B(2分)
24.D(2分)
25.以周公、卫武公“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与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形成对比。进而以酒衬鹤,“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推理言志,揭示中心,点明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4分)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到原来屋子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像个大环;只缺它正西的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长到似乎接近天空那般高;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天气的变幻之中,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朝东山飞回,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朋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闲散,超然出世,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近玩耍,应该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些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闲散得像鹤那样的东西也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使国家灭亡。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象酒那样的东西,也可以爱好,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一点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看,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拿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作文(70分)
参考2011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