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微课与课前实验活动,理解体积的具体含义。
2.在操作与交流中,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空间观念。
【重点】 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难点】 比较体积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的视频作业,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学具等。
【学生准备】 学习微课、录制视频作业。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课前视频作业,初步感知体积的含义。(课前准备阶段)
1.课前观看微课,理解体积的含义。
教师微课实验:先往杯子里装满水,再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进一块小石头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后明白:因为小石头占了一些空间(地方),所以水就装不下了,溢出来了,说明任何物体都会占据空间。生活中有的物体占得空间大,它的体积就打,有的物体占得空间小,它的体积就小。那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2.布置视频作业,在操作中感知体积的含义。
要求:选择身边的两个物体,用自己的方法比较谁的体积大?录制比较的过程。
二、对比视频作业,探究体积的含义。
1.回顾教师微课。
师:课前老师的微课实验使你明白了什么?
生:任何物体都占空间,那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2.问题与困惑。
师:微课让你学到一些新知识,也会产生新的困惑?
生:体积怎么求?体积单位什么样?实际用途?
3.展示学生视频作业,探究体积含义。
师:课前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今天我选择了几种有代表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每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引导学生总结以上的几种方法。
计算方法。数据准确,有条件限制,一般只适用于规则物体。
排水实验法。比较适用于不规则的物体,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严谨性,怕水、过大等不行。
比较法。快捷、方便,却很受限制,只适用于形状相同的物体。
三、认识体积单位。
1.以小组活动方式学习1立方厘米。
活动要求:
a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组内同学说一说1立方厘米什么样?
b和组内同学说一说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
活动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2.以同样的方式学习1立方分米。
3.组织学习1立方米。
a根据前面的学习经验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1立方米。
b让学生站进1立方米的框架内,感受立方米的实际大小,大约能站9人。
c寻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
4.实践活动。
a估计一块橡皮的体积,用1立方厘米的学具验证它的体积大约是6立方厘米。
b引导学生用1立方分米的学具得到整理箱的体积大约是24立方分米。
四、巩固练习。略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