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写作:部编八下第六单元范文推荐:《作料》《子弹的故事》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实践
本单元写作训练的主题是“学写故事”,要求我们了解故事的写作要领,能按照要求编写相应故事。
原题再现
P129 写作实践二
在你的身边或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以某一件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故事。
思路点拨
根据课本写作的要求,选择你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事,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创作一篇故事。写故事和写散文不一样,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能东拉西扯,让人不知所云;其次,故事要有主角,主要情节的发生都是围绕他(她)进行的,你赋予他(她)多少笔墨和感情,他(她)在读者心里的形象就如何;再次,故事要有一定的情节,情节的曲折与否决定了这个故事的质量,你可以采用伏笔、铺垫、悬念等方法,让你的故事引人入胜;最后,故事要有始有终,首尾圆合,一个好的故事让人读到最后一定是意犹未尽的,这就很考验写作者的文字功底了。
范文展示
作 料
顾晶莹
现在是洛杉矶时间晚上八点整。
今天的唐人街格外热闹,广场上挤满了人,也许是因为久离故乡,到场的华人们都在期待着本届“家的味道”厨艺大赛。
葛泰奶奶穿着大红色的开衫毛衣,银色的卷发蓬松浓密,她系着一条围裙,在其他九位身着白色厨师服的选手中亮眼极了。台下的人欢呼着,葛泰奶奶一扫先前的紧张,也变得快活起来,她眯着眼睛,对着台下兴奋的孩子们亲昵地笑了。
比赛开始,人群一下子静了下来,仿佛屏住了呼吸。
葛泰奶奶沉思着,这场比赛的题目是“家的味道”。家?奶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心一下子雀跃起来。那就做最拿手的“豆瓣鱼”吧!她定下心来。
葛泰奶奶不疾不徐地行动了起来,细细地清洗着碧绿的毛豆。饱满的豆荚浸在水中,像一座翠色的岛屿,藏着自己的故事。她请师傅从食材库里捞了一尾青鱼,师傅准备帮葛泰奶奶剔除鱼骨,葛泰奶奶摆摆手说了一句:“谢谢,我自己来就好。”这位在家烧了几十年饭的奶奶手起刀落,很快把鱼收拾好,看看表,不过十分钟。
再看看其他选手,他们表情严肃,手上的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执行命令。有的选手甚至带来了秒表,严格地控制着烹饪时间,以保证食物最好的口感。
葛泰奶奶把腌制好的鱼端进蒸笼,一边切着葱花,一边静静等待。皎洁的月光像奶油一样滑落人间,滑落在葛泰奶奶的案台上,蒸笼里冒出白色的水汽,蒸鱼的鲜美也渐渐溢出来了,那样香。
葛泰奶奶微微闭上眼睛,嘴角上扬,享受着这似曾相识的味道。记忆中,家乡田野里的稻香,河里的鱼虾,大榕树下聚在一起闲话家常的乡亲……几十年前的生活一时间涌上心头,凝成了舌尖对一顿家常菜的想念。
比赛接近尾声,选手们关火的关火,摆盘的摆盘,他们有的面露喜色,好像成竹在胸,有的轻抿嘴唇,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他们面前的菜肴,有的刀工精美,有的浓油赤酱,有的汤汁浓稠,有的色泽鲜艳,一盘盘都是高档酒店菜肴的模样。问及菜名,也都缤纷浪漫,充满了“诗和远方”的味道。
评委们逐一品尝,比赛的结果很快就要揭晓了。
几分钟后,一位评委代表走向台前,他推了一下眼镜,微微一笑说道:“本届比赛一共有十位参赛选手,有十道作品诞生。选手们选用的食材、厨具都是由组委会统一提供,不过获得冠军的这道菜实在让人入口难忘——我想,大概是这道菜里添加了一种特别的作料吧!”
“哪道菜这么美味?”“冠军是谁?”“什么特别的作料?”台下的人议论纷纷。
评委大手一挥,摄像机也跟随他的指引投向了选手席——“我宣布,本届厨艺大赛的冠军就是葛泰女士!她的豆瓣鱼让我们吃出了‘家的味道’!”
葛泰奶奶先是一怔,继而搓了搓手,向大家鞠了一躬。
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在台下招手,向葛泰奶奶发问:“请问您用了什么特别的作料让评委记住了您的厨艺!”
“特别的作料?”葛泰奶奶瞪大了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啊!这是我家孙女最喜欢的一道家常菜啊!”
老评委转过身,对其他九位选手报以微笑:“美味的食物不需要太多的花样,过多的修饰,反而是画蛇添足。每一道菜都是情感的寄托,真情是最特别的作料。”
原题再现
P129 写作实践三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校服、手机,又比如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地方,有不少出意外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以《? ??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点拨
拿到《? ?? ?的故事》这个写作训练,首先应该确定的是横线上需要补全的内容。比如“眼镜”“校服”“手机”“妈妈的围裙”等,这件事(物)或许寻常,或许独特,总之一定要有值得挖掘的地方,即写作意义。你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娓娓道来;也可以用第一人称,人格化你的写作素材,使之活灵活现。当然,不管你采用哪种写作形式,都要使故事的结构完整,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你还可以重点描写一到两个场景,增强故事的戏剧冲突,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范文展示
子弹的故事
李炜宸
我的抽屉里收藏着一粒子弹壳,它代表着爸爸逝去的青春。下面的故事都来自爸爸的回忆。
1994年,爸爸应征入伍,但与想象中在烈日下大汗淋漓地训练不同,他被调到了西藏某驻地,一个物资匮乏、空气稀薄的地方。爸爸的军旅生涯就这样正式开始了。
爸爸这样和我描述他开出人生第一枪的感觉:“‘砰’的一声,感觉全身紧绷的一股劲儿连同子弹一起射了出去,简直像虚脱了。发烫的子弹壳从枪机跳出,落在雪地上,融出了一个洞。”那时实弹训练并不多,所以爸爸异常珍惜每一粒子弹,并把弹壳小心翼翼地放到小玻璃罐里,一枚、两枚、三枚……
1998年冬天,当地本就寒冷的天气更是变本加厉,大雪漫天,封了山路。人只能数着米粒过日子。
爸爸接到了守粮房的任务,他看了看外面的大雪,来不及多想,便同三位战友,一行四个人,四把枪,前往粮房。
夜晚,雪仍不见小,粮房又禁火。爸爸看了看粮房中风干的牛肉,咽了咽口水,默默啃着手中的干粮。四位战友紧靠在一起,裹着军大衣在角落取暖。
突然,风雪中传来了窸窸窣窣的脚步声。“莫非是换班的人来了?”爸爸大喜,跳起来开了门。刹那,北风灌进了粮房,每个人心中都凉透了。黑暗中,一双绿色的眼睛盯着他们,紧接着又有更多绿色亮起。
“不好!有狼!”爸爸大喊。四个人立刻操枪攻击,狼借助夜幕的掩护,巧妙地躲闪着,子弹只是在雪地上擦出了一道道痕迹。就在狼群逼近四人时,56式冲锋枪的声音在狼群的另一边响起。“我们的人来了!”爸爸大喜,立即进行了反击,狼似乎知道情况不妙,立刻四散奔逃。有一匹狼也许是不甘心,竟朝爸爸扑去。战友只来得及惊呼“小心”,狼便已将爸爸扑倒。关键时刻,爸爸的子弹却已用完,情急之下,他想起那把手枪——那把别在胯上却在紧张中被遗忘的手枪有如神兵天降,救了爸爸的命。爸爸掏枪,上膛——
“砰!”在狼牙逼近的时刻,子弹射穿了狼的脖子,狼被巨大的冲击力掀翻。狼血喷涌,染红了爸爸的衣襟,也染红了那枚子弹壳。
多年以后,一罐罐子弹壳在搬迁中接连遗失,唯独那一枚染血的弹壳不离爸爸左右。爸爸每每想起往事,总唏嘘不已。后来,爸爸遇见了妈妈,再后来又有了我。这枚子弹的故事就这样成了我崇拜爸爸、向往军营的根源。
爸爸的青春已经渐渐走远,但那段驻守西藏、保家卫国的珍贵回忆和这枚染血的子弹壳,成了他赠予我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