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 紫藤萝瀑布 同步练习 2份打包(第一课时+第二课时)(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 紫藤萝瀑布 同步练习 2份打包(第一课时+第二课时)(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1:09:37

文档简介

第17课
紫藤萝瀑布
(第2课时)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2)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4)“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5)“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6)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7)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
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8)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9)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计划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10)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1)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文中加点的“它”和“别的一切”分别“它”什么?
2.为什么作者“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3.文中哪句话将“眼前花,心中事”自然融合在一起?最能体现作者陶醉于花的芬芳的句子是哪一句?
4.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写“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联系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说说作者这样写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①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儿也不在乎秋的肃杀。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②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③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④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⑤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⑥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⑦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⑧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⑨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⑩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
(节选自《宗璞散文》)
1.根据要求,在横线处填空。
(1)阅读全文,作者对木槿花态度变化的过程依次是:
轻视、________、欣赏、赞美、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前两个“偶然”的含义相同是________;第三个“偶然”的含义是________。
(3)第⑦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章先说印象中的木槿是平庸的,后说木槿花是“震撼了我的那朵花”,这样安排结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本文赞美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阅读全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一、1.“它”指的是盛开的藤萝。“别的一切”指的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
2.作者睹物释怀,她看到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
3.我只是伫立凝望,……生死谜、手足情的。
4.“停住脚步”是被花的盛开所吸引,“加快脚步”是被花的精神所感动,激励自己尽快投入生活。结构上首尾呼应。
二、1。(1)惊喜
期待
(2)随意的
漫不经心的
出乎意料的
(3)拟人和比喻
2.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文中先说她的不起眼,被轻视,然而在后面的经历中:荒草丛中,她依然绽放,水泥、砖块重压之下,她坚强绽放,作者的感情自然随着由轻视到惊喜,再到欣赏、赞美。这样使作者感情变化自然,突出了木槿花所蕴含的精神——不屈、抗争、顽强、乐观等等。
3.示例:不埋怨命运的不公,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拼搏;不管经历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要灰心丧气,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乐观之心;面对孤独和寂寞时,有坚定的信念,努力为美好去打拼。
【解析】1.(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注意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第一空结合“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做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得出情感之词:惊喜;第二空结合“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再来。”得出情感之词:期待。
(2)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偶然”的意思,表示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不是经常的。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前两个“偶然”,结合“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得出:随意,不经心的。第三个“偶然”结合“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是“没有预料到、意想不到的”的意思。
(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结合“薄如蝉翼”得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歪着头,带点调皮”得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2.要求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首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结合本文分析。首先写了对木槿花的轻视,然后惊喜、欣赏、赞美,最后期待震撼了我的那朵木槿花再来。这样写突出了不屈、抗争、顽强、乐观的精神。表达了我对木槿花的赞美之情。
3.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即可。结合“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看到了在荒草丛中,她依然绽放,水泥、砖块重压之下的木槿花”得出:生活中不埋怨命运的不公,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拼搏;结合“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得出:生活中不管经历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要灰心丧气,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乐观之心;结合“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得出:生活要有坚定的信念,努力为美好去打拼。
1第17课
紫藤萝瀑布
(第1课时)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迸溅(bìng) 
花穗(suì)  
仙露琼浆(jiāng)
B.挑逗(tiǎo)
树梢(shāo)
蜂围蝶阵(dié)
C.枯槐(huái)
酒酿(niàng)
忍俊不禁(jìn)
D.沉淀(dìng)
笼罩(zhào)
盘虬卧龙(qiú)
2.关于《紫藤萝瀑布》一文,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B.《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以盛开的紫藤萝花象征生命的永恒。
C.作者被紫藤萝瀑布打动,回忆往昔,由花儿的枯荣,联系到生命的无止境,表达了对人生如长河的感悟。
D.文中刻画紫藤萝瀑布时,不仅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还动静结合,虚实相映,描绘细腻多姿,画面形象优美,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文学造诣。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C.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D.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代表团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5.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赏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开头独句成段,先声夺人,制造悬念引出下文紫藤萝花那引人驻足、眩人眼目的灿烂与美丽。
B.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运用拟人修辞,写出花朵的繁密旺盛与勃勃的生机,也体现了作者对花儿的喜爱之情。
C.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比喻手法,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还化无形为有形,将花香写得如梦似幻,表现了作者对紫藤萝的喜爱和沉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D.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结尾句不仅在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更严谨。也暗示了作者受紫藤萝花顽强生命力的鼓舞,领悟到生活与生命的真谛,重新振作起精神来,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小题。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赏析下面句子加横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2)上文对紫藤萝生动形象的描写,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B
A项“迸”应读bèng,C项“禁”应读jīn,D项“淀”应读diàn。
2.B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以盛开的紫藤萝花引发作者的回忆与思考,最终领悟生命的永恒与无限,并未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并非等于象征,要注意二者的异同。
3.C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B
其它三项错误在于:A项语序不当,应为“讨论、推举和表决”;C项前后不对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前应加“能否”;D项成分残缺,最后应添上“活动”之类的名词作宾语。
5.C
运用比喻和通感手法。文中“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浅紫色的芳香”等处打通了视觉与嗅觉,感官相通,即为通感。
6.(1)“挑逗”是逗引、招惹之意,在这个句子中是贬词褒用,将花拟人化,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颜色,显得亮丽可爱,玲珑精致,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2)饱含了作者对紫藤萝花旺盛美好、顽强生命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抒发喜悦这情,实则是对生命美好的赞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