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共2份打包(第1课时+第2课时)(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共2份打包(第1课时+第2课时)(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1:12:02

文档简介

第24课《河中石兽》课后检测
【甲】《河中石兽》原文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①日:“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须修绠②耳。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③不谬。徐舍人蒸远曾预斯役,尝为余言。此佐领可云格物④。蒸远能举其名,惜忘之矣。后乌鲁木齐筑城时,鉴伊犁之无水,乃卜地通津⑤以就流水。余作是地杂诗,有日:“半城高阜半城低,城内清泉尽向西。金井银床无用处,随心引取到花畦。”记其实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
【注释】①[佐领]地方官员。②[绠(gěng)]绳子。③[灼然]明白清楚的样子。④[格物]推究事理。⑤[卜地通津]选择了渡口为城址。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特汲须修绠耳
静以修身
B.蒸远能举其名
有仙则名
C.不知其二者多矣
其真无马邪
D.棹数小舟,曳铁钯
曳屋许许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
4.【甲】文中老河兵正确判断出石兽的位置,【乙】文中佐领准确找到水。阅读两文,说出他们
能够解决问题的共同原因。
【参考答案】
1.
靠近
2.D
3.伊犁城中没有井,(当地人)都出城从河中取水。
4.示例1:他们都能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运用逻辑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作出合理推断。
示例2:甲文中,老河兵有多年治河经验,他合理分析了沙、石、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石兽逆流而上的结论;乙文中,驻守伊犁的佐领了解当地情况,合理分析了土、树、水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此处有水可以打井的结论。第24课《河中石兽》课后检测
一、解释家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圮
)(

)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曳

4、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物理
)(是
)
5、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岂

(为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如是
)(啮
)
8、求之下流,固颠(

)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10、然则天下之事(然则
)
1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
)
12、众服为确论
(
)
二、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3、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5、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整体把握。
1、《河中石兽》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
2、课文通过寻找十多年前掉落河中的石兽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用文中原句填空)
【参考答案】
一、1、倒塌
一起
2、经过
3、拖
4、物理:事物的道理
是:这
5、岂:怎么
为:被
6、错乱、荒唐
7、如是:像这样
啮:冲刷
8、本来
9、如:按照
10、既然这样,那么
11、只
12、认为
形成、成为
二、1、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2、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3、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4、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5、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6、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7、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8、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1、清代
纪昀
2、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