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 口 瀑 布
梁衡
、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
—梁衡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3、感受文章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
一、走进作者
梁衡:
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水游记是其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先后有《晋祠》《觅渡》《壶口瀑布》等60多篇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铸( ) 告诫( )
推搡( ) 霎时(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湿漉漉( )
震耳欲聋( ) 前呼后拥( )
怒不可遏( )
二、字词积累
zhù?
lù
shà
jìn
jiè??
sǎnɡ?
xuán wō
chí chěnɡ?
ɡǔ
yōnɡ
yū
lónɡ
è
三、初读文章,欣赏“构思之美”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
一(1):点明壶口瀑布所在地点及所去次数
二(2—5):写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三(6):概括黄河伟大的性格,赞扬民族精神。
简洁入题,总结全文
巧做铺垫,详略有致
文章思路
雨季
枯水季
议论抒情,篇末点题
四、再读文章,感受不同
朗读2-5自然段,思考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完成下面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
枯水季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
隆隆冲去
轰然而下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旋
如丝如缕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水浸沟岸
雾照乱石
大水向龙漕冲去,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大水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从空抖落。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危险、胆战心惊
(撼人心魄的壮美)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刚柔相济之美)
刚
刚柔相济
磅礴急促
凝重猛烈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述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五、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移步换景
下到沟底
走到河心
坚实而松软
平视河床
俯视龙漕
深不可测
俯视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
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
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
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及水雾、彩虹。
俯视,视线收回脚下,描写河底巨石
定点换景
依在一块大石头上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壶口瀑布的景物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感想与思考。
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了雨季和枯水季两次看到的壶口瀑布,略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详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主要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不断变换视角,生动细致地展现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刚柔并济的特点。
作业布置:
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谢谢大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