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与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与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1: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与练习
一文学常识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生字注音
辟pì恶wù 箪dān 蹴cù乡xiàng羹gēng
重点词翻译
第1段:
得:能够兼:同时得到。
苟得:苟且偷生
恶:厌恶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如使:假如,假使。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何不为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办法/方式
有甚于:有比……更重要的。
是故:因此。
非独:不仅仅。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这样的思想。
勿丧:不丢掉。
第2段:
蹴:用脚踢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高位厚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奉:侍奉
是:此、这
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
四、归纳文言知识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辟”通
一词多义

故不为苟得也 苟:苟且 苟富贵 苟:如果
为:
为宫室之美 (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做,动词)
得: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得”,感激)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呼尔而与之(给予)
于:
钟于我何加焉 于:对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 于:比
战于长勺 于:在
 五、重点句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我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4(10崇文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求生的办法哪一个不可以用呢?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能做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09石景山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这些手段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些人却不采用它;通过这些事情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些人却不去做。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丢掉这种思想罢了。

第二段
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没有礼貌吆喝着给他,(即使)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它;(如果)用脚踢着给他,(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它。
2、(09石景山210崇文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如果)高位厚禄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它,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它;
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它,现在为了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它;
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它,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就接受了。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六、朗读节奏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七、内容理解
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
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
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八、重点问题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2.文中出现的成语: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话: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舍身成仁”
,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⑴句意思相反,第⑵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九、理解性默写
1.哪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4.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不辩礼仪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练习题
一、句子默写
1.鱼我所欲也(《孟子》)
(1)_________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3)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代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8)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_____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取譬设喻的手法来阐述道理,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重点从舍利取义的角度,进一步证明本文“舍生而取义”这个中心论点。
(2)《鱼我所欲也》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表达“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一意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4)《鱼我所欲也》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情况是:______,_____。
(6)《富贵不能淫》中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7)《富贵不能淫》中提到大丈夫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综合
3.小海在中考复习整理中关注到了“家书”这一板块。回忆起学过的诗文,小海决定好好研究一下“家书”的发展历程。
(1)读下面这段小海摘录的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家书的历史,古已有之。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花笺tí( )诗。黑字落白纸,所有的情谊再难叛途。即使穿过千百年的时光,也依然鲜活如初。我所等hòu( )的就是这样一封信,它错字如金,纸短意长。它是运方,是寄托,是阻隔,是相思,是不能脱口而出,是真情的燃烧,是灵魂的支chēng( ),是同一套语用守符与写信人的音容笑貌组合的万千心xù( )。
(2)在研究家书的发展史时,小海制作了下图的表格,请你帮他一起来完成。
时期
发展阶段
示例
先秦
萌芽期
最早发现于湖北出土的木牍被称为“尺素”、“鱼书”、“尺牍”等
汉魏六朝
发展期
①诸葛亮《诫子书》中的“ , ”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唐朝
成熟期
②杜甫在《春望》中借“ , ”诉说战火连绵不断时,消息隔绝而致家书无法寻觅的悲苦。
③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借“乡书何处达, ”传递游子思乡情深,但家书无所抵达的悲伤。
④岑参在《逢入京使》中借“ , ”讲述入京使者欲捎家书报平安,却形色匆匆无处书写的悲凉。
⑤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借“君问归期未有期, ”表达自己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无从答复妻子所寄家书的悲痛。
⑥家书的内容除表达思念之外,亦有很多也会表达亲人之间殷切的期盼与愿望。这份愿望如同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的企盼: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 。不知言, 。”
(3)温州是一座东瓯名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
B.南宋时期,温州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谢灵运(字灵运)四人,被称为“永嘉四灵”。
C.林斤澜是一名温州籍作家,他总喜欢把温州话化入文学语言之中,成为用温州话写小说的第一人,代表作品有《矮凳桥风情》等。
D.唐湜,我国著名九叶诗派诗人,被钱钟书誉为“当今十四行诗人之冠”。
(4)名著阅读。
①以下为小海收到的学校定制的美文日历,请你帮忙完善日历信息。

②以上日历中的“己亥年”,是以下哪种古代纪年法( )。
A.干支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③小海阅读《傅雷家书》后,内心产生了质疑,傅聪已经成人,傅雷在信中如此事无巨细是否有些过度?请你结合下文两段材料及《傅雷家书》整本书,谈谈你的看法。
甲:“我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严格,非常刻板,甚至很专制,我一直怕宠坏孩子,尤其是聪。……我还时常提醒他的老师对他不要过分称赞,像我的母亲一样,我一直不断的给聪灌输淡于名流叔势,不慕一切虚荣的思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用了上一代的方法及很多其他的方法,犯了无数错误,使我时常后悔莫及,幸而两个孩子都及早脱离了家庭的规范与指导。”
——1961年7月7日(节选自传雷给傅聪妻子的书信)
乙:话要分两头说,父性的苛刻,骨子里是爱,是聪明的爱,是理性的爱,是恒久的爱,也是无奈的和卑躬的爱。
——毕飞宇《那样的父亲 那样的母亲》
三、字词书写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出现,______远流长。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它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______的老人。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 《诗经》中也有关于如何做到孝的具体表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以德,昊天罔极。”可见,要做到孝, ①父母是最基本的要求。
孝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方面。《论语》中就有多处孔子对孝的阐述与回答。学生子游问“孝”,孔子答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而关于如何行孝,孔于这样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是,在当下,或出于习惯,或出于无奈,很多年轻人却往往没有做到孔子所指的 ②和 ③父母这两层含义。
(1)填入文中横线内的字及“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源 需 长我育我(zhǎng)
B.渊 需 长我育我(cháng)
C.源 须 长我育我(zhǎng)
D.渊 须 长我育我(cháng)
(2)对下列汉字的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必:点、斜钩、点、撇、点
惯:点、点、竖、竖折、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
B.必:点、斜钩、点、点、撇
惯:点、竖、点、竖折、横折、横、竖、竖、横折、撇、点
C.长:横、竖提、撇、捺
出:竖折、竖、竖、竖折、竖
D.长:撇、横、竖提、捺
出:竖折、竖、竖折、竖、竖
(3)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里总结了前人的造字经验,提出了“六书”的说法,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方法,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方法。例如,“孝”字是由“老”的上部分和“子”字合成,它从字形上体现了子女与老人的关系。下面各组汉字都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______
A.休 采 炙 牧 B.日 目 木 篇
C.上 本 臣 问 D.校 城 景 众
(4)联系上下文,在文段中横线①②③处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善待 恭敬 陪同 B.赡养 尊敬 陪伴
C.养育 尊敬 陪同 D.善待 养育 陪伴
四、选择题
5.下列句子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排比)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比喻、对偶)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问)
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象征)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翻译:你并不是鱼,你没法儿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肯定的!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翻译: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还宝贵的。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D.或谓惠子日:“庄子来,欲代子相。”
翻译: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
7.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一箪食,一豆羹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鱼,我所欲也 D.是亦不可以已乎
五、语言表达
8.人生经常要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下面的句式特点,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六、综合性学习
9.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① 奉: ② 得: ③ 景:
④ 惊: ⑤ 芳: ⑥ 秀: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光,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和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要让国学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1)(整合材料探国学)阅读以上两则材料,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孔孟之道亮国学)孔子作为“至圣”,孟子作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根据已有的国学知识,分别写出一个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3)(修炼自身悟国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善于舍弃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舍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夹夹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逃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赋,于是他对自己作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毅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苦。阿西莫夫当时选择舍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而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莫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你要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1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2.文章第②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作者观点的?
13.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
14.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阅读《真花不语》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麦花大概是花期最短的花吧,它的一生只开五分钟。然而,它结出的饱满而灿烂的果实,却人人都离不开它。小麦花告诉我:花的价值不在于花期长短,而在于结出的果实。
②桂花大概是世界上最小的花吧,它小小的花瓣被硕大的绿叶挡住,可它的醉人香气却飘出十里,沁人心脾。桂花对我说:用香气芬芳整个世界,何必在乎体积。
③于是,我明白,花期长的花不一定结果,艳丽妖娆的一般不香,香的往往不妖娆,又艳丽又香的往往有刺,既能结出果实又芳香迷人的花往往最平凡。
④真花不语,因为它耐得住生命的苍凉与寂寞寞。尼采在时间的缝隙中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于是他独自坚守,在极度的孤寂中,独自面对人类的灵魂,让思想的火花在宁谧中绚烂绽放。
⑤白岩松也说:“好的长跑选手在刚开始时都不争第一。”因为他们知道,目标是终点的胜利,而不是半途的喝彩。于是,他静心专注事业,不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取悦大众,不以犀利狂放增加噱头,他只是沉着冷静以深刻的思想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绽放出温和而又持久的色彩。
⑥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因为心中有所坚守,有所追求,才能在时间的横流中“一点无尘自有香”,默獣为世人奉献自己如花的芬芳。
⑦千百年时间的荒野里,孔子不语,周游列国;苏武不语,牧羊守节;宏祖不语,翻山越岭;钱钟书不语,《管锥编》问世。他们看破世间的嘈杂与繁芜,解除了世人给予的荣誉枷锁。于是,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孤寂的阵营,在坚守着自己的大智慧与大情怀的道路上,和着清风明月,衣袂飘飘。
⑧人生正如一个缓慢而壮烈的花期,我们只需一心绽放,毋庸多语。花落菩提深寂寂,惟有燃烧生命的寂静,才能让心灵的花瓣重落人间,漫逐落花随流水,戏舞晚风,醉撒红尘。
15.阅读全文,说说题目“真花不语”的含义。
16.第⑦小节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本文和链接材料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试分析其写法上的异同点。
(链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木文和链接材料都运用① 引出中心论点,不同的是链接材料在论述了鱼和熊掌的关系后直接引出中心论点,而本文在论述了小麦花和桂花默默绽放之后还运用② 加以阐述。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或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4)何故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B.蹴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1.(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甲)(乙)两文的论证过程有何不同?
八、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死亦我所恶   (2)故不为苟得也 
(3)舍生而取义者也 (4)故患有所不辟也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5.鱼,对人来说,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品格。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下人:迁就他人。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下同)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苟:_____________(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__________(4)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________
27.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
(1)是 故 所 欲 有 甚 于 生 者
(2)山 河 破 碎 风 飘 絮
29.请用原文填空。
《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零丁洋》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体现两个主人公共同的价值取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
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
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31.(小题2).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32.(小题3).把《鱼我所欲也》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33..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__________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__________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九、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34.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______)
(4)其弟子谏曰(________)
35.翻译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36.请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37.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注释)①曾子:名参,儒家代表人物。②致邑:给一座城。
3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
(3)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
(4)曾子衣敝衣以耕____________
(5)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____________
39.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40.(甲)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乙)文中,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1.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之氓:永州的百姓。②绝:横渡。③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④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⑤益怠:更加疲乏。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4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故不为苟得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可:二者不可得兼 潭中鱼可百许头
D.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4.(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45.(甲)(乙)两文谈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4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8.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9.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②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 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 见……于……:表被动。
5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 (4)故尝以正色公言____________
(5)公卿失色____________
5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
52.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原句)和甲文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相契合。
53.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请结合颜真卿的经历,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5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
(3)今谓人曰(________)
(3)何故(________)
5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56.(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的中心论点。
57.(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②蒙袂辑屦: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③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
58.解释下列画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5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60.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只划两处。
黔 敖 为 食 于 路 以 待 饿 者 而 食 之。有 饿 者 蒙 袂 辑 屦 贸 贸 然 而 来。
61.请结合《鱼我所欲也》,谈谈《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十、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猕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耕田的器具)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之。
6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一军不能当      (2)周亚夫军细柳
(3)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4)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6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B.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C.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D.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6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2)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65.本文鲁连的说理方式和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古文阅读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6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周君患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C.不若归之大国 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D.犹无与耳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67.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颜 率 曰 不 敢 欺 大 国 疾 定 所 从 出 敝 邑 迁 鼎 以 待 命。
68.你对此文中颜率的行为如何评价?请简要说明理由。
文言文阅读
故事两则
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维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颜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朱: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③飨(xiǎng):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shāo)斗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斗,小水桶。⑥铛(chēng)臼:煎茶用具。
6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走送之 走:跑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 念:思念,怀念
C.手自烹进手 自:亲自用手
D.贵官执盏一拱曰 执:拿着,握着
70.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主人骂而遣之
A.久之,目似暝(《狼》)
B.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C.晓之者曰(《杞人忧天》)
D.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71.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7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
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
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
7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
(2)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颜欢慰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耆,字元弼,开封人。年十一,给事①真宗藩邸,及即位,授西头供奉官。尝与石知颙侍射苑中,连发中的,擢供备库副使、带御器械。
咸平中,契丹犯边,以功迁南作坊使、昭州刺史、天雄军兵马钤辖②。边兵未解,徙镇州行营钤辖,又徙定州。契丹围望都,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耆与敌战,身被数创,杀契丹枭将。迟明复战,而王继忠为契丹所执。耆还,因言天道方利先举者,请大举讨之,及上兴师出境之日。帝以问辅臣,以为不可。迁昭州团练使、并代州钤辖。明年,契丹兵复入,帝欲亲征,耆奏边事十余条,多论兵贵持重及所以取胜者。召还,入对,帝曰:“卿尝请北伐,契丹入塞,与卿所请兴师之日同,悔不用卿策。今领守澶州而未得人,如何?”耆请行。
帝以耆历河东,稔③边事,召耆至宣和阁,问地里险易状。耆因言:“云、应、蔚、朔四郡,间遣人以文移至并、代间,非觇边虚实,即欲熟道路。宜密谕代州,使自云、应、蔚至者由大石谷入,自朔至者由土墱入,余间道皆塞之以示险。”从帝东封,迁绛州防御使、殿前都虞候。时建玉清宫,耆奏疏谓殚国财力,非所以承天意。
(节选自《宋史》)
补充注释:①给事:供职,服务。②钤辖(qián xiá):宋代武官名。③稔:熟悉。
7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以功迁南作坊使
(2)卿尝请北伐
(3)明年,契丹兵复入
(4)间遣人以文移至
75.下列选项中,与“以功迁南作坊使”的“以”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D.何以战(《曹刿论战》)
7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耆与诸将从间道往援,比至,城已陷矣。
(2)时建玉清宫,耆奏疏谓殚国财力,非所以承天意。
77.请找出与文中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78.这篇传记赞颂了张耆的哪些优秀品质,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3)舍生而取义者也(4)万钟于我何加焉(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为宫室之美为之为妻妾之奉为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7)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8)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
【详解】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兼、舍、宫室、妻妾、得”等字词的书写。
2.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妻妾之奉为之;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解析】
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来填写句子。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蹴、屑、淫、避、贱几个易错的字形。
3.(1)题 候 撑 绪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③归雁洛阳边
④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⑤巴山夜雨涨秋池
⑥无以立也 无以知人也
(3)B
(4)①苏菲的世界
②A
③我认为傅雷的爱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傅雷确实在家书中对傅聪的生活指导事无巨细,例如甚至对傅聪餐桌上的刀叉使用习惯也有涉及。但傅雷除了对细节的关注外,更多的在大方向上教导傅聪要谦虚、严谨、对待艺术要真诚,要有民族荣辱感等。这一切无不彰显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与期望,在此基础上的事无巨细也就可以理解和包容了。
【解析】
【详解】
(1)注意“候”不要写成“侯”。支撑:zhī chēng,①顶住压力使不倒塌②勉强维持。心绪,xīn xù。释义:心思,心情。可根据词义识记区分字形。
(2)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此题要注意“烽”“雁”“涨”“抵”等字词的书写。
(3)B项有误。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4)①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②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由此理解分析,“己亥年”是干支纪年法,故选A。
③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本题要求谈“傅雷在信中如此事无巨细是否有些过度?”如果认为过度,可结合材料甲中“我教育子女的方式非常严格,非常刻板,甚至很专制”“教育的过程中,我用了上一代的方法及很多其他的方法,犯了无数错误,使我时常后悔莫及”谈论;如果认为不过度,可结合材料乙“父性的苛刻,骨子里是爱,是聪明的爱,是理性的爱,是恒久的爱,也是无奈的和卑躬的爱”谈论。或者结合整本书,从辩证的角度“除了对细节的关注外,更多的在大方向上教导傅聪要谦虚、严谨、对待艺术要真诚,要有民族荣辱感”等谈论也可。
4.C; A; A; B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____远流长“应该写作“源远流长”。长胡_____“应该写作”胡须”。“长我育我”的正确读音是(zhǎng),这里是养育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字的笔顺,必:点、斜钩、点、撇、点;惯:点、点、竖、竖折、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长:撇、横、竖提、捺;出:竖折、竖、竖、竖折、竖。故选A。
(3)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构成方式。B、“日、目”属于象形字,“本”是指事字,“篇”是形声字,上形下声;C、“上、本、臣”是指事字,“问”是形声字,内形外声;D、“众”是会意字。故选A。
(4)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的能力。善待:友善地对待;好好对待;所谓赡养,主要是指儿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费用的行为,即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给予物质上的合理要求;养育:经过抚养、教育使人成长;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尊敬:指尊崇敬重:陪同:指陪伴着一同进行某项活动;陪伴:指随同做伴。根据语境,故选B。
5.B
【解析】
试题分析:先理解文言句子的意思。了解常用修辞方法及特点,根据各项内容判断。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没有排比,C反问,D象征不是修辞方法,答案为B。
【考点定位】辨析、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B
【解析】试题分析:B翻译不正确。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还宝贵的”。题干句把意思翻译反了。
7.C
【详解】
A.“豆”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一种粮食作物;
B.“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指钟点、时间;
C.“欲”古义和今义都是想要,希望;
D.“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故选C。
8.(示例)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注意要求“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结合“……,是我所需要的;……,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留下……”的句式进行仿写。注意在取舍时,二者一定要有矛盾冲突。如:金钱和人格,游戏和学业等。示例:娱乐是我所需要的;学习,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应放弃娱乐而去学习。
9.(1)侍奉 (2)通“德”感激 (3)日光 (4)动、起 (5)香花 (6)茂盛、繁盛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本题中的“奉”是“侍奉”,“得”通“德”,感激。句意是: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2)“景”是古今异义词,“日光”;“惊”是“动,起”。句意是:等到春天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水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3)“芳”是“花”;“秀”是“茂盛、繁盛”。句意是: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10.(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的智慧解决我们的困惑。(2)示例:如:“温故知新、孟母三迁、见贤思齐、韦编三绝、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3)示例: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详解】
(1)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学生要了解材料,并对每则材料进行提炼总结。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主要以古诗词内容“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展示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材料二,结合关键语句“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的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可知,主要表现国学经典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帮助解决各种困惑,具有重要意义。
(2)本题考查学生成语或故事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在于平时的阅读与积累,名人的成语、故事要善于分类归纳,多加记忆。关于孔子的成语或者故事如:韦编三绝、温故知新、见贤思齐、见义勇为、学而不厌等;孟子的成语或者故事如:孟母三迁、舍生取义、孟母断机等。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写出一个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字。?
韦编三绝: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临生和义的选择时,我们应该舍生取义。“义”是公正、正义、大义,这启示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事情要遵循公正、正义的原则,不能为了自身利益而违背公正和道义。
11.我们要善于舍弃。
1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孟子“舍鱼而取熊掌”的经典论断充分有力地证明了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舍弃,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3.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
14.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我们要善于舍弃”这个观点。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解答这类题型要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在找中心论点时要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通过事例或现象引出中心论点,有的是在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整体感知文本,第①段说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已经点明作者的观点。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答此类题,首先要确定论证方法的类型;然后,结合观点(这里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也包括局部段落的观点)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精读第②段,是道理论证,引用孟子“鱼和熊掌”的经典论断,证明了第一段中的论点“我们在选择中要善于舍弃”。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过程、论证思路的概括分析的能力,细读第⑤⑥⑦段,第⑤段举了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舍弃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从事写作并获得成功的例子,第⑥段分析了阿西莫夫舍弃中忍受了痛苦,第⑦段阐述了舍弃自己的短项,强化自己的长项,更接近成功。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1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第⑤段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第⑥段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所以是举例论证。论证了我们要善于舍弃这一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15.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心中会一直坚守,一直追求,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地为世人奉献。
16.举例论证,举孔子、苏武、宏祖等人的例子,阐述了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孤寂的阵营,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大智慧与大情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设喻或类比,引用论证(引用尼采和白岩松的话)
【分析】
15.
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根据第六段中的“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因为心中有所坚守,有所追求,才能在时间的横流中‘一点无尘自有香’,默默为世人奉献自己如花的芬芳。”可知题目的含义是: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心中会一直坚守,一直追求,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地为世人奉献。
16.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画线句列举了孔子周游列国,宏祖翻山越岭,钱钟书著《管锥编》的实例,这是举例论证。联系本段“于是,在社会中形成了一个孤寂的阵营,在坚守着自己的大智慧与大情怀的道路上,和着清风明月,衣袂飘飘”可知这三个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他们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孤寂的阵营,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大智慧与大情怀。举例论证的应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7.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本文首先由小麦花花期虽短,却能结出果实,桂花虽小,却香飘十里的例子,引出下文对于“人应一直坚守,一直追求,默默为世人奉献”的观点,以小麦花和桂花设喻,并作类比,引出下文的论述,所以这是设喻或类比手法。第二空:文本第四段引用了尼采的话,第五段引用了白岩松的话,这是引用论证或道理论证。
【点睛】
18. ⑴同“避”,躲避(2)这、这是 ⑶如 ⑷缘故、原因
19.A
20.⑴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思想,使它不丧失罢了。⑵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21.答:【甲】舍生取义;【乙】万事莫贵于义。【甲】将生命与利益比作“鱼”和“熊掌”,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然后运用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乙】通过类比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得出中心论点。
【分析】
18.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辟”为通假字,“是”为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19.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项中的两个“而”都是转折。
20.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贤者”“独”“心”“丧”“子”“予”“身”“为”,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21.阅读两文,读懂内容。甲文根据所学所记即可其中心论点为“舍生取义”,乙文抓住最后结论性的语句“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即可概括。比较两文所要用的论证方法的不同,指出其先后表达的内容即可说明其论证的思路。
22.(1) (讨厌,憎恨) (2) (苟且偷生)(3) (放弃) (4) (所以)
23.(1)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2)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4.A
25.①第一个文段把“我”想要的东西比作“鱼”,运用比喻论证,论证形象生动。 ②第二个文段中“鱼”是故事的线索,为议论(结论)作铺垫。
【分析】
22.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1)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讨厌、憎恨。
(2)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偷生。
(3)句意: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舍:放弃。
(4)句意: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故:所以。
23.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语:“如:假如。:莫:没有。甚于:超过。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句意: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2)重点词语:“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这。丧:丧失。”句意:不仅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4.考查文本内容与写法的理解。
A.有误,《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故选A。
25.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比较。《鱼我所欲也》 一文篇首出现鱼,将鱼比作“我”想得到的东西(或是“生”), 又将熊掌比作是超过“我”想要的东西百倍的东西(或是“义”) ,据此可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得论证形象生动。链接材料讲述的是公孙仪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所赠送之鱼的故事,通过公孙仪讲述自己不接受他人之鱼的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文段围绕鱼来展开,所以文中的鱼是故事的线索,为得出结论作铺垫。
【点睛】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26. 茍且 假如,假使 厌恶 史册
27. 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
28.(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29.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舍生而取义
【分析】
2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苟”意思是“如果”。
2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兼:同时;舍:舍弃;独:仅;是:这、这种。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28.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句(1)意思是“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句(2)意思是“山河破碎,像风中飘荡的柳絮”。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9.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甲文可知,有“舍鱼而取熊掌”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乙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诗人崇高的民族气节。两者共同的人生观是“舍生而取义”。
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30.D
31.B
32.(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5分,“万钟~则~加”各1分,大意2分)
(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2分,“此之谓”“本心”各1分)
33.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分析】
30.D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感激。
31.B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是“比”之意。A在。C引出宾语的介词,可译为“到”。D从。
3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万钟”:万钟的俸禄。“加”:有益处。“心”:思想。
3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分别提取“鱼与熊掌”“万钟”作为答案。
34. (1)踩踏 (2)同“辨”,辨别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代词,他,指公孙仪
35.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可以停止吗?
36.【甲】文中把“我”想要的东西比作鱼,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证形象生动。【乙】文中鱼是故事的线索,为议论(结论)作铺垫。
37.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分析】
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用脚踢着给他。蹴,踩踏。
(2)句意为: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
(3)句意为: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特别喜欢吃鱼。嗜,特别喜欢(很爱好)。
(4)句意为:他的弟子劝谏说。其,代词,他,指公孙仪。
3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乡,同“向”,从前。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是,这样。已,停止、放弃。
3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段中的“鱼”出现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想要的东西比作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乙文主要为叙事,以公孙仪爱吃鱼,国人都来给他送鱼,他却拒收的故事,最后议论点明主旨。所以鱼在本文当中充当了叙事的线索,引出文末的议论。
3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句子“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可以看出,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
【点睛】
译文:
甲: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弟弟对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38.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穿着。 保全。
39.(1)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2)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40.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41.示例:①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分析】
38.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该句翻译为: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该句翻译为:但是有比死亡还让我厌恶的事情。恶:讨厌,憎恨;
(3)该句翻译为:所以这件事就算可能致死,我也不能逃避。辟:同“避”,躲避;
(4)该句翻译为: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衣:穿着;
(5)该句翻译为:对于曾参而言,能够保全他的节操的。全:保全;
39.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意思:(1)是故:这是因为;
(2)甚:胜于;
(3)受:接受;骄:骄横;
40.考查提炼文章观点和理解人物的品质。阅读甲文,可知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从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中可见;乙文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曾子认为“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那么为了能够做到不因为收了别人馈赠而怕得罪别人,让别人在自己面前骄横,只有“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注意用原文句子回答。
41.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础上,来提炼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可。甲文中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所以当面对人生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乙文中曾子认为无功不受禄,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做人要自食其力,这样人才能行得正、坐得直,启示我们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洁身自好。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一座城,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42.D
43.(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正义了。(2)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4.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也可。)
示例一: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示例二: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先是“生”与“义”的所欲程度进行对比,对“义”的所欲有甚于“生”;然后是“死”与“不义”的所恶程度进行对比,对“不义”的所恶有甚于“死”;三是“所欲”与“所恶”进行正反对比,通过层层对比,得出“舍生取义”的结论。
45.关于取舍的话题。启示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分析】
甲文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乙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甲文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