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7:10:5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陋室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分析内容,能指出本文写作方法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文学常识和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内容,能指出本文写作方法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学习《陋室铭》,感受铭文的文言美及韵律美,仿写铭文,进而彰显这个文本的独特价值。同时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联系生活,辩证地看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时代意义的一种体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选择是远离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于污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而面对同样的环境,刘禹锡会做出怎样的人生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陋室铭》,感受作者的人生之趣。?
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交谊很深,世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后世尊称他为“诗豪”。
?2、文体介绍:?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押韵:名、灵、馨、青、琴、丁、经、形、亭?
三、整体感知:?
1、一读,入情入境: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陋室铭???刘禹锡???吾??德馨???苔痕???鸿儒???案牍?
2、二读,释文断义?
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小组互译课文。遇到疑难,组内解决不了,做好标记,讨论结束后在班级内提出疑问。?
重点句子翻译:?
l?山不在高,有仙则?名。?l?水不在深,有龙则灵。?l?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l?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l?可以调素琴,阅金经。?l?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l?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在作者眼中陋室简陋吗?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陋室不陋的??
背景链接:?
唐王朝一天天衰落。在宫中,宦官专废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丝竹”主要是指官场的嘈杂之声。表达作者对于这些位高权重者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
(插入《欢乐歌》、《高山流水》音乐,感受世俗音乐与高雅音乐)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
?
5、作者要写陋室而先写山水,有何作用??
类比,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
6、作者赞美自己的陋室,为何在文中最后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暗示陋室不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何深意??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只是为了写陋室不陋吗?作者写陋室主要是为了表明什么心迹(情趣)??
背景链接:?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2、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
3、三读,读出情感?
远远的知县带着两个随从走来了,我们替刘禹锡读读《陋室铭》给他听……?
五、延伸迁移:?
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以潦倒?
2、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