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1:2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画线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
?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__
④涉猎经史?
?
?
?
?
?涉猎: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甲】文中的吕蒙和【乙】文中的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文章说一说你的看法。(至少两点)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注】①陶冶:悠闲的样子。②纩(kuàng):丝绵。③枲(xǐ):麻。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
?
?
?
?
?
?
?
?
?
?
?
?
?要:_______________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属: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A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请赏析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B。
(4)语段(一)和语段(二)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乙】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丙】任末好学
[晋]王嘉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释担而立(放下)
B.但微颔之(下巴)
C.睨之久而不去(形容不在意)
D.酌油知之(倒入)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我酌油知之?
?
?
?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以钱覆其口?
?
?
?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可以为师矣?
?
?
?
?
?公亦以此自矜
D.蒙辞以军中多务?
?
?自以为大有所益
(3)对【甲】文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4)下面对《卖油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油翁是一个身手不凡,神闲气定的智者。在这场地位悬殊的冲突中,他不动声色地控制着整个事态的走向。
B.当陈尧咨“十中八九”,而不是百发百中时,卖油翁没有惋惜,反而“但微颔之”,一副不过如此的态度。所以,引发冲突主要因素是陈尧咨的态度。
C.面对陈尧咨的质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既没有慌张逃跑,也没有顺势吹捧,而是不卑不亢的淡然回答。所以,冲突升级的重要原因是在卖油翁的语气态度上。
D.文章最后,卖油翁用小绝活、类比法,一语中的、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令陈尧咨心服口服,冲突也随之化解。
(5)下列对【丙】文的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任末认为,好学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
B.任末负笈求学,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映星望月,题衣记事,净衣更易,这些事例都表现了他的勤奋好学精神。
C.任末用“行尸走肉”鞭挞那些不爱学习、庸碌无为的人,给“不学者”敲响了警钟。
D.任末之所以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勤奋学习,是因为他具有终生一心向学的精神。
(6)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节选自《唐书·柳宗元传》)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ī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日光下澈?
?
?
澈:_______________
②往来翕忽?
?
?
翕忽:_______________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中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
?
延:_______________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
澈: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下列对两个语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
B.语段(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
C.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景物特点。
D.从表达方式上看,语段(一)第二段侧重于叙述,语段(二)第二段侧重于描写。
(4)语段(一)和语段(二)中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二)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休焉。风摇其颠,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①渴:指袁家渴。②幽幽:水细流的样子。③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④倍尺:二尺。⑤泓:深潭。⑥鲜:苔藓。⑦纡余:曲折延伸。⑧箭:小竹。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
?
?
清冽:清凉
B.佁然不动?
?
?
佁然:愉快的样子
C.俶尔远逝?
?
?
俶尔:忽然
D.犬牙差互?
?
?
差互:交错不齐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语段(一)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写到了小潭,这两个小潭有什么共同特点?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字词。
①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_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衍生出了许多的成语,请你任写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4)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读完后你有什么启发?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谓颜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
【注】①颜回:孔子的学生。②仕:做官。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
②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
③胡不仕乎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愀然变容_______________
(2)下列与【乙】文“失之而不惧”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B.辍耕之垄上
C.学而时习之
D.何陋之有
(3)给下面的句子画出停顿。(断两处即可)
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善哉,回之意!
(5)【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请谈谈两文分别要坚守什么。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注】①骥:千里马。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
称: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喂养
C.才美不外见?
?
见:看见
D.执策而临之?
?
临:面对
(2)下列句子中画线“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温故而知新
D.乃记之而去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韩愈《杂说》中的一篇,“说”是古代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看法的文体。
B.【甲】文分析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生动地表现了有才之士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C.【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自身品德修养,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D.【甲】【乙】两文都将千里马比作人才,重点阐述了应如何对待人才,洋溢着不平之气。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②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
(5)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B.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C.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D.是以骥之为骥/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秉烛夜读》)
【注】①安:哪里,疑问代词。②戏:取笑。③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辞:_______________
②见往事耳?
?
见: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
?
刮:_______________
④恐已暮矣?
??暮: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4)这两个文段都是劝人学习,从劝人的方法看,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
nì):即“埤垸”,城上有孔的矮墙。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标两处)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
②心乐之_______________
③益奇而坚_______________
④或曰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投以小石/以其境过清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乃记之而去
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固劳而无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的不平之气。?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③孰与:意思是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
①但当涉猎(????????)
②及鲁肃过寻阳(????????)
③恐已暮矣(????????)
④盲臣安敢戏君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一点启示。
?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含义。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
③生有神力,未冠_______________?
④强记书传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3)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分析。
(4)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当权,当道,②到,等到,③另,另外,④粗略(或广泛)地阅读
(2)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这件事)。
②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他们都是武将出身,能征善战,刚开始都是粗鲁之人,无识之人,后来因为个人的刻苦勤奋,在文学方面有很大的成就。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权,当道。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③句意: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④句意:粗略(或广泛)地阅读经书和史书。涉猎:粗略(或广泛)地阅读。
(2)①辞:推脱。务:事物。
②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3)从【甲】文中“卿今当涂掌事”,【乙】文中“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倒立驰骋”归纳分析可知,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从【甲】文中“蒙乃始就学”,【乙】文中“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归纳分析可知,两人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刻苦学习。从【甲】文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乙】文中“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归纳分析可知,两人都有了惊人的长进。
2.
【答案】
(1)①同“邀”,邀请,②类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3)环境描写,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4)社会和平安定,大家平等相处,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人们都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
【解答】
(1)①句意:(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②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属:类。
(2)延:邀请。至:到。皆:全,都。
(3)解答本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画线句B意为: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这属于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⑤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⑥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挂具描绘了桃花源的环境美好,为下文渲染气氛,烘托了桃花源的美好。
(4)语段(一)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由语段(二)中“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可知,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二者都说明了桃花源中人与穴中人都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和平安宁的生活。
3.
【答案】
(1)—(5)BCCBB
(6)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7)老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滴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解答】
(1)B项,句意:只是对他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颔:点头。
(2)A项,介词,凭,靠/介词,用。
B项,介词,用/表目的的连词,来。
C项,介词,凭,凭借。
D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故选C。
(3)C项,“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错误。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将军和战士经历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由此可知,这两句写了将士们拼死作战,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的情景。
(4)B项,“引发冲突主要因素是陈尧咨的态度”错误。因为卖油翁“但微颔之”,故引发冲突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卖油翁的态度。
(5)B项,“都表现了他的勤奋好学精神”错误。由“门徒悦其勤学”可知,“净衣更易”的对象是“门徒”,并不能体现任末的勤奋好学。
(6)“夫”是句首发语词,“好学”是“人”的谓语,故应在“学”后断开;“不学者虽存”主语是“不学者”,与前句主语不一致,故应在“不学者”前断开;“不学者虽存”意思是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句意完整,故应在“虽存”后断开。故应断句为: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7)覆:盖。徐:慢慢地。杓:同“勺”。
4.
【答案】
(1)①穿透,②轻快迅疾的样子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①可以看到潭底的整块石头,写出了水的清澈。②水中鱼儿像在空中游动,写出了水的清澈。③日光直照到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写出了水的清澈。
(4)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②被贬之地荒远。③小石潭环境凄清。
【解答】
(1)①句意: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
②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2)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3)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再根据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写水的清澈集中在第一段,采用的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原文的“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概括即可。
(4)阅读文段可知,语段(一)最后作者提到“凄神寒骨”,其原因是“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即小石潭的景色过于凄清。从语段(二)中“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可知,作者屡次遭受贬谪,仕途失意,且被贬之地荒远偏僻,故而心境凄凉。两文结合,可以看出作者因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凄神寒骨”。
5.
【答案】
(1)①邀请,②穿透
(2)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3)C
(4)语段(一)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黑喑现实生活的不满。
语段(二)画线句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情。
【解答】
(1)①句意: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②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澈:穿透。
(2)①率:率领。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交错不齐。
(3)C项,语段(一)没有运用侧面描写。
(4)语段(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绘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对黑暗的现实生活的不满。语段(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小石潭环境的寂寥清幽,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的悲凉而凄怆的心情。
6.
【答案】
(1)B
(2)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友人一同欢乐。
(3)“闻”“伐”“取”“见”等动词,不仅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还为下文突出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的环境埋下伏笔。
(4)①小潭的位置都比较隐蔽;②小潭周围的环境都很优美;③小潭里的水都非常清澈。
【解答】
(1)B项,句意为: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2)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3)根据语段(一)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可以概括出发现小潭用了“闻”“伐”“取”“见”等动词。这种写作方法叫移步换景,写出了因闻水声,即觅小潭,最终得见的过程,使行文曲折引人入胜。这样不仅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荒僻幽静,不易被人发现的特点,而且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以及作者心情的孤凄悲凉埋下伏笔。
(4)根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渴西南行不能百步……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可以看出,小潭的位置都比较隐蔽。从“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休焉。风摇其颠,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可以知道,小潭周围的环境都很优美。从“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鲦鱼”可以看出,小潭里的水都非常清澈。综合上述分析,概括得出答案即可。
7.
【答案】
(1)①晚,②怎么,③研究儒家经典,④到,等到
(2)①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早晨的太阳。
②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3)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
(4)见往事耳;但当涉猎。
(5)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算晚,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
【解答】
(1)①句译为:恐怕已经晚了。暮:晚。
②句译为: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安:怎么。
③句译为: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④句译为: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2)①好:喜欢。如:像。
②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3)《孙权劝学》衍生出了许多的成语,如:“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立的学习目标是“见往事耳”,即了解历史。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即粗略地阅读。
(5)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结合两文内容谈启示即可。从【甲】文中晋平公的经历可知,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从【乙】文中吕蒙的经历可知,要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然后按照建议全身心的去做,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可以从这一观点出发组织答案。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8.
【答案】
(1)①通“向”,从前,②踩踏,③为什么,④……的样子
(2)C
(3)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4)颜回的志趣很好呀!
(5)【甲】文强调做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乙】文强调做人要坚守自己的志趣,不要因贫穷而改变。
【解答】
(1)①句意: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②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③句意:为什么不做官呢?胡:为什么。
④句意:孔子听了深受感动改变面容。然:……的样子。
(2)“失之而不惧”的之:代词,它。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动词,到。
C项,代词,它。
D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C。
(3)“丘”是孔子,“诵”是“丘”的谓语,“久”是“诵”的状语,“矣”是句末语气词,句意结构完整,故在“矣”后断开;“回”是颜回,“见”的主语为承接省略的“丘”,“之”是见的宾语,故在“之”后断开。故应该断句为: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4)善:好。意:志趣。善哉,回之意: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回之意善哉”。
(5)阅读【甲】文,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可知,本文强调人要坚守礼义,有羞恶之心,不为名利所动。阅读【乙】文,从“家贫居卑,胡不仕乎”“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善哉,回之意”可知,颜回虽然家境贫穷,却不愿意为了功名利禄而出仕为官,而是坚守自己的志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
【答案】
(1)C
(2)A
(3)D
(4)①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②即使这样的千里马还是千里马,但是它本来所拥有的东西不就会失去很多了吗?
(5)D
【解答】
(1)C项,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显现。
(2)A项,连词,表转折关系,与例句中“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
B项,连词,表修饰关系。
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故选A。
(3)D项,【乙】文段阐述了人才应如何发展自己,并未洋溢着作者的不平之气,而是洋溢着作者对人才应培养自己才德的期望。
(4)①呜呼:感叹词,可以译为“唉”。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的语气。
②虽:即使。固:本来。
(5)“知之而性无所加”与“不知而性无所损”句式结构相同,应在二者之间断开,据此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0.
【答案】
(1)①推脱,②了解,③擦拭,④迟,晚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年少爱好学习,就如同刚刚升起的太阳。
(3)事务多,年纪大
(4)孙权是以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说服吕蒙。师旷则用形象的比喻讲明老年学习的重要,从而说服晋平公。
【解答】
(1)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脱。
②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③句意: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④句意:恐怕已经太迟了。暮:迟,晚。
(2)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治:研究。
②少:年少。好:喜爱,喜欢。如:好像。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原因即可。结合【甲】文中“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不愿学的理由;结合【乙】文中“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
(4)从“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是将自己和吕蒙进行比较,现身说法说服吕蒙;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可知,师旷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讲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说服晋平公。
11.
【答案】
(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①像狗的牙齿那样,②以……为乐/对……感到快乐,③更加,④有的人,有人
(3)D
(4)①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②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5)凄苦孤寂(孤凄悲凉),有才能却无法施展(怀才不遇)
【解答】
(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和“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之间是因果关系,二者之间应断开,“其气之灵”和“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之间是主谓关系,之间可断开。故断句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①句意为: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②句意为:心里感到高兴。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
③句意为: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益:更加。
④句意为:有的人说。或:有的人,有人。
(3)A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B项,连词,却/连词,表顺承。
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代指小石潭。
D项,代词,这/代词,这。
故选D。
(4)①可:大约。若:好像。
②自:从。径北:一直往北(走)。逾:越过。
(5)【甲】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乙】文作者以小石城山的不被人赏识来比喻自己,对楚地的南部多产奇峰怪石却地处荒凉被埋没充满愤懑,表达了作者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思想感情。
12.
【答案】
(1)①只,②等到,到,③迟、晚,④怎么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
②年少好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3)年纪大,事务多
(4)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解答】
(1)①句意: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但:只。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但:到,等到。
③句意: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
④句意: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呢?安:怎么。
(2)①岂:难道。治:研究。
②如:像。
(3)从【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作为不读书的托词,而【乙】文中晋平公对是否学习感到犹豫是因为“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是怕自己年纪大,再学习已经晚了。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结合两文内容谈启示即可。从【甲】文中吕蒙的经历可知,要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然后按照建议全身心的去做,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可以从这一观点出发组织答案;从【乙】文中晋平公的经历可知,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13.
【答案】
(1)①邀请,②不要说,更不必说,③没有成年,④擅长
(2)①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②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3)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可看出“环境优美”;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可看出“社会安定”;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可看出“民风淳朴”;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看出“生活愉快”。
(4)刻苦读书;苦练射箭。刻苦读书可以从“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中看出,“苦练射箭”可以从“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中看出。
【解答】
(1)①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②句意: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③句意:生下来就具有超出常人的力量,没有成年。未冠:没有成年。
④句意:擅长记忆书传上的内容。强:擅长。
(2)①具:详细。为:对,向。叹惋:感叹惋惜。
②益:更加。尽:全部。术:(射箭的)技艺。
(3)桃花源的美好和谐可以从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内容总结概括出: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4)选文【乙】主要讲述岳飞“少负气节”,即岳飞少年时便有志。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岳飞刻苦好学,好读书,并且在艰苦的条件下求学不辍:“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二是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强弓,不仅在射箭上颇有天赋,而且刻苦练习:“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