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9 17:0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一定学过很多的送别诗,那么谁能来背一背呢?
这些送别诗在情感上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悲凉,伤感,惆怅)
的确,文人天生多愁善感,面对离别,就会更加显得失魂落魄。大多数离别诗,都是表现了凄凉哀婉缠绵之情。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如此的凄凉哀婉缠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què)/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qí)路 儿女/共/沾巾
朗读文本
预习检查
1.本诗题材是?
送别诗
2.体裁是?
五言律诗
3.关于作者王勃,你所了解的都有哪些情况呢?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曾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诗歌鉴赏
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杜少府”,作者的朋友杜镜,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
“之”,去、到、往(动词)。
蜀州,地名,即今四川。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
帝王居住的城,指长安。宫门前的望楼叫阙。
五津:
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见③
三秦大地辅卫着长安城,风烟迷漫中遥望你将去的五津。
辅三秦:
以三秦为辅。辅:辅卫。见②
译:
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首联: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1)首联交代了什么?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
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辅)
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烽烟)
考点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1)“辅”:“辅”是“拱卫”的意思,“辅三秦”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描绘出雄浑壮阔的境界,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2)“望”“望”是“遥望”的意思,运用想象和夸张,既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望五津”写出了友人的去处途路遥远、风烟迷蒙、充满险阻。首联既暗含惜别之情,又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考点2: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这两句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这位姓杜的朋友也是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时,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颔联: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两人情感共鸣,诗人劝慰友人既然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翻译:与你离别心中有无限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故乡在外做官的人。
颔联: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体会“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句表达的情感。
答:写出了自己和友人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聚散无常的境遇,既饱含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又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之情,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远的志趣。
解析:离别诗主要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情感以此也可以概括为三类:(1)依依惜别之情;(2)离别伤感;(3)对友人的劝勉宽慰。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别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此句安慰杜少府,也道出了千古以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年名句。此句一反送别诗缠绵悱恻的格调,创造出开阔雄浑的意境,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显得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这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译: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
答:运用想象、夸张对偶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化用曹植诗句,展现了朋友惜别的新境界写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远的志趣,对友人的安慰与鼓舞(哲理)。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的悲苦愁绪 ,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旷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考点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真正的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四海之内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

无为:
无须,不要。
岐路:
岔路口,这里指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挥泪告别。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 
译: 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任泪水沾湿手巾。
(1)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2)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
体会④句表达的情感。
答:紧接上面三联, “在歧路”点出题目中的 “送”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舞,高远的志向,旷达的胸怀。
情感:这首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同时,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独特风格:哀而不伤,蕴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予乐观豁达的感情。
考点4:主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首联中“辅”气势宏大;“望”以实写虚,因为从长安实际上是望不见“五津”的,是作者的想像。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C.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男子和女子: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哭啼啼。
6.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后两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C )
  A.我们无需在分手的路口,再为儿女们操心,伤心落泪。
  B.我们尽管无所作为,但分手时也用不着像别人那样伤心落泪。
  C.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D.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我们的儿女那样伤心落泪。
课后练习: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