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滹滹,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
(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①结约:盘曲。②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无边的样子。④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凶猛刚强。
(1)对下列画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不见曦月(太阳)?
?
?
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B.属引凄异(连接)?
?
?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C.皆不敢与之争(都)?
?良多趣味(优良,优秀)
D.当之辄靡(就)?
?
?
?
?
劈之为林(成为)
(2)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春冬之时?
?
?
?
?
?
?
?
?
?
?
?当之辄靡
B.石堮堮力抵其锋?
?
?
?
?
?
?其一犬坐于前
C.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
?
康肃笑而谴之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至西陵以下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
B.【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
C.【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_______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_______________,【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_______________;【甲】【乙】两段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不超过50字)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拾遗记》节选)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腰白玉之环(?
?
?
?
)?
?
?
?
?②烨然若神人(?
?
?
?
)
③负笈从师(?
?
?
?
)?
?
?
?
?
??④常以净衣易之(?
?
?
?
)
(2)下列各组画线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
?谓之行尸走肉
B.计日以还?
?
?
?
?
?
?
?
?
?
?以记其事
C.或遇其叱咄?
?
?
?
?
?
?
?
?或依林木之下
D.则又请焉?
?
?
?
?
?
?
?
?
?
则何以成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4)划分下面语句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或依林木之下
A.或/依林木之下
B.或依/林木之下
C.或依林/木之下
D.或依林木/之下
(5)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序”和“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的“序”重在赠言,【乙】文的“记”旨在劝谏。
B.【甲】文详细记叙、生动描写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苦,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专心治学;【乙】文简要概述,细致描写了任末求学不易、条件之艰,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C.【甲】文叙议结合,以叙为主,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叙描相融,注重细节,言辞恳切,极富感染力。
D.【甲】文语言朴实,字字辛酸,但并未嗟叹,认为学之成就不在环境优越,而在于主观努力;【乙】文语句凝练,情真意切,却伤感失落,觉得条件艰苦,终将影响求学与成功。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注】①旃:通“毡”。②北海:当时匈奴北境。③羝:公羊。④常惠:苏武部下。⑤去:jǔ,收藏。⑥旄:毛。⑦弋射:狩猎。⑧檠:矫正。⑨服匿:盛酒酪的容器。
(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故不为苟得也/匈奴以为神
B.鱼,我所欲也/单于益欲降之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牧羝
D.所恶莫甚于死者/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4)【甲】文中孟子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苏武是如何用行动践行着孟子的这一思想的?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论语>十二章》选段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乙】《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B.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
C.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D.险躁则不能治性(达到)
(2)下列各组中画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
?
?
?
非志无以成学
B.学而时习之?
?
?
?
?年与时驰
C.不亦乐乎?
?
?
不亦君子乎
D.人不知而不愠?
?
?
?温故而知新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句中的“君子”与【乙】文中的“君子”意思相同,都指有才德的人。
B.【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要重视品德修养,治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惜时。
C.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
D.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是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何易于为益昌令。盐铁官榷取茶利,诏下,所在毋敢隐。易于视诏书曰:“益昌人不征茶且不可活,矧厚赋毒之乎?”命吏阁诏,吏曰:“天子诏何敢拒?吏坐(因此)死,公得免窜邪?”对曰:“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你们)。”即自焚之。观察使素贤之,不劾也。
(节选自《新唐书·何易于传》)
【注】①榷取茶利:通过对茶实行专管专卖而谋利。榷(què),专卖。②所在:这里指盛产茶叶的地方。③矧(shěn):况且,何况。④阁诏:搁置诏书。⑤窜:这里指被流放。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丈夫之冠也(????????)
②得志,与民由之(????????)
③所在毋敢隐(????????)
④观察使素贤之(????????)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天子诏何敢拒?吏坐(因此)死,公得免窜邪?
(3)善用修辞增强雄辩力量是孟子散文的突出特点,请结合语段【甲】第二段的内容简要分析。
(4)根据你对语段【甲】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乙】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乙】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障。前有水,终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
(选自《世说新语·术解第二十》)
【注】①连钱:一种花饰,像钱纹。②障泥:垫马鞍的垫子,下垂至马腹,用来挡泥土。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
?
止:_______________
②并驱如故?
?
驱:_______________
③弛担持刀?
?
弛:_______________
④意将隧入?
?
意:_______________
⑤尝乘一马?
?
尝: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使人解去,便径渡。
(3)按要求填写句子。
①【甲】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②【乙】文中,中心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甲】文的狼是恶者,【乙】文中的马是善者,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1)解释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
?
?
??励精:_______________
②目似瞑,意暇甚?
?
?
?
意: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合【甲】文具体内容,谈谈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什么。
(4)【乙】文蒲松龄的《狼》篇幅短小,结构紧凑。那么本文在写法上都有哪些特点呢?请你结合选文,简要概括出至少两点。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亦黠而可笑也。
【注】①敝:摔坏。②龁(hé):咬。③脔(luán):小块的肉。
(1)【甲】【乙】出自同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_。
(2)解释画线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
?
?
)
②目似瞑(?
?
?
?
)
③屠暴起(?
?
?
?
)
④乃悟前狼假寐(?
?
?
?
)
⑤欲释手(?
?
?
?
)
(3)翻译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
(4)故事讲完之后,【甲】【乙】两文的结尾都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其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
(5)用原文词句填空。
两文中狼的共同点可以用“①_______________”(一个字)来概括。如【甲】文前狼假寐的神态“②_______________”和【乙】文中狼的进攻时机“③_______________”都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且:将要。②苏代:人名。③惠王: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④曝:曝晒。⑤拑:通“钳”,夹住。⑥喙:鸟兽的嘴。⑦禽:通“擒”,捉住。⑧熟:仔细。
(1)解释下列画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
?
面:_______________
②臣之妻私臣?
?
?
?
?
?
?
?
?
?
私:_______________
③时时而间进?
?
?
?
?
?
?
?
?
?
间:_______________
④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
?
?恐:_______________
⑤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
?
?雨: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3)【甲】【乙】两文讲的都是成功进谏国君的故事。结合【乙】文,请具体说明苏代向赵惠王进谏时所用的方法,并简要分析这样进谏的好处。
(4)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B.【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注重细节和对话描写,人物形象生动。
C.《战国策》中文章大都短小精悍,富有哲理,很多成语都出自其中。如【甲】文中的“门庭若市”,【乙】文中的“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D.【甲】【乙】两文的论证方法略有不同,【甲】文采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乙】文采用设喻的方法论证。
参考答案
1.
【答案】
CCC
【解答】
(1)C项,“良多趣味”句意:有很多趣味。良:甚,很。
(2)A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B项,其,代词,它/代词,其中;
C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以,动词,认为/助词,表方位。
故选C。
(3)C项,【甲】【乙】两文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模式。
2.
【答案】
(1)①益处,②停止,③既然这样,那么,④如果没有
(2)①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的穷困贫乏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②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3)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比
(4)示例: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解答】
(1)①句意: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加:益处。
②句意: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
③句意: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④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如果没有。
(2)①乡:同“向”,先前,从前。得:同“德”,感恩、感激。
②互文的手法。以:因为。
(3)根据【甲】文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知,“本心”是指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根据【乙】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古仁人之心”具体体现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两文中都用到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甲】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将过去和现在的不同行为进行对比;【乙】文中“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将天阴、天晴时登楼者的不同心情进行对比。
(4)“许多可歌泣的事迹”可以是符合孟子思想“舍生取义”的,如文天祥、岳飞、刘胡兰、董存瑞等,也可以是符合范仲淹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如海瑞、包拯、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等。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注意不超过50字。
3.
【答案】
(1)①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②光彩鲜明的样子,③背,④交换
(2)C
(3)①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②晚上就在星月的辉映下读书,遇上没有月亮的黑夜,他便点燃麻蒿来取光。
(4)A
(5)D
【解答】
(1)①句意是:腰间佩戴着白玉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②句意是: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③句意是:背着书箱跟老师求学。负:背。
④句意是: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易:交换。
(2)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他。
B项,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用来。
C项,副词,有时/副词,有时。
D项,连词,就/连词,那么。
故选C。
(3)①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益:更加。慕:仰慕。
②夜:晚上。则:就。
(4)句意为:有时靠在树下。“或”译为“有时”,其后应停顿。故朗读节奏应为:或/依林木之下。故选A。
(5)D项,“却伤感失落,觉得条件艰苦,终将影响求学与成功”表述有误。【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4.
【答案】
(1)B
(2)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他的吃的喝的。
(3)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4)舍生取义,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坚决不投降,忠于自己的职责,不辱使命。
【解答】
(1)A项,为,做/作为,当作;
B项,欲,想要/想要;
C项,使,与“如”连用,作为一个词,表示假设,如果,假使/让;
D项,所,与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涉及的对象/地方。
故选B。
(2)①由是:从这里,从此,因此。这里指“采用某种手段”。辟:同“避”,躲避。
②幽:囚禁。置:放。绝:断绝。
(3)“仗汉节牧羊”和“卧起操持”是同一主语的两个行为,主语都为“苏武”,应在二者中间断开,“节旄尽落”的主语是“节旄”,与上句主语不同,应在“节旄”前断开。故正确断句为: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4)通过【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文章中孟子的主要观点是“舍生取义”,而【乙】文中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绝不屈服,从“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知,他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坚决不向匈奴投降,忠于自己的职责,不辱使命,苏武正是用这些行动来践行孟子这一主张的。
5.
【答案】
(1)D
(2)C
(3)B
(4)①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②不内心恬淡,不慕荣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解答】
(1)D项: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2)A项,动词,学习/名词,学问。
B项,副词,按时/名词,岁月,时间。
C项,副词,也。
D项,动词,了解,知道/动词,得到。
故选C。
(3)B项,“治学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还要惜时”说法错误。【甲】文没有谈到惜时问题,【乙】文没有谈到学习方法的问题。
(4)①第一个“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者:……的人。乐:以……为乐。
②淡泊:内心恬淡,不慕荣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6.
【答案】
(1)①行冠礼,②遵从,③不,④一向,向来,平时
(2)①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平安无事。
②天子的诏书谁敢拒绝?我们这些差役会因此而获死罪,大人难道能逃脱被流放的刑罚吗?
(3)①使用反问,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②使用排比(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
(4)能称得上“大丈夫”。①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②焚诏(抗诏),不惧权势。
【解答】
(1)①句意: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
②句意: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由:遵从。
③句意:盛产茶叶的地方的官员不准为百姓隐瞒。毋:不。
④句意:州里的观察使一向认为何易于贤能。素:一向,向来,平时。
(2)①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②何:谁。拒:拒绝。吏:差役。窜:流放。
(3)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语句,从修辞及其作用等角度来分析孟子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不可辩驳的语气否定景春的观点,增强语势。“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两句使用排比和反复,阐明大丈夫的精神实质及特点,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且富有节奏感。
(4)解答本题要先明确观点“能称得上‘大丈夫’”。然后结合“吾敢爱一身,移暴于民乎?亦不使罪尔曹”可知,何易于为茶民和小吏着想,讲仁德,有仁心,符合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说法。结合“命吏阁诏”“即自焚之”可知,何易于为了百姓抗诏,为了百姓和小吏焚诏,不惧权势,符合孟子“威武不能屈”的观点。故可判断,何易于称得上“大丈夫”。
7.
【答案】
(1)①仅,只,②追随,追赶,③解除,卸下,④想,打算,⑤曾经
(2)①(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②叫人解下垫子,马就径直渡过去了。
(3)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②王武子善解马性
(4)【甲】文的两狼不仅吃完屠户给的骨头,还想要吃屠户本人。【乙】文中的马不肯涉水,是怕水浸坏背上的垫子。
【解答】
(1)①句意为:只有剩下的骨头。止:仅,只。
②句意为: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驱:追随,追赶。
③句意为:放下担子拿起屠刀。弛:解除,卸下。
④句意为:想要从通道进入。意:想,打算。
⑤句意为:(他)曾经骑一匹马(外出)。尝:曾经。
(2)①寐: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②径:径直。
(3)①【甲】文中,作者在描写了狼的狡诈之后,在结尾发出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感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狼可悲下场的嘲讽,以及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说明了狼虽然贪婪凶残,狡诈阴险,但在智慧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②【乙】文中,王武子了解马的脾性,找出了马不渡河的真正原因,表现了其“善解马性”的本领,因此“王武子善解马性”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
(4)根据【甲】文中的“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内容可知,两狼不仅吃完屠户给的骨头,还想要吃屠户本人,由此可见狼的穷凶极恶。根据【乙】文中的“前有水,终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可知,马怕水浸坏背上的垫子而不肯涉水渡河,由此可以看出马的善心。
8.
【答案】
(1)①振奋精神,②这里指神情、态度
(2)①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②狼也是狡猾的,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告诫儿子“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要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就要淡泊名利,生活节俭,还要注意珍惜光阴,刻苦学习。
(4)①先叙事,后议论揭示寓意。②叙事简洁生动,故事情节曲折。③借物喻人,寓意深刻,令人警醒。④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狼和屠户,使之艺术形象突出、鲜明。
【解答】
(1)①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励精:振奋精神。
②句意:(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困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2)①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②黠: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3)【甲】文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在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文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强调了惜时的重要意义。诸葛亮以《诫子书》来劝诫儿子要宁静专一,勤俭,淡泊名利,不能浮躁,珍惜时间。
(4)《狼》篇幅很短,却写出了一个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完整故事。文章先叙事,后议论,叙事简洁,情节曲折。开头仅用20个字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点明了“一屠”与“两狼”的矛盾,渲染了危险、紧张的气氛,随后矛盾步步发展,写了屠户投骨止狼、两狼并驱如故、屠户持刀对狼、两狼要前后夹攻、屠户暴起杀狼几个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者在结尾的议论,虽只寥寥数语,却言简意赅,点明了故事的社会意义,发人深思。作者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屠户这个真实可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揭示了狼的凶狠、狡诈,借物喻人,寓意深刻。
9.
【答案】
(1)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2)①像狗似的,②闭上眼睛,③突然,④睡觉,⑤放开,放下
(3)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上了坡之后,狼已经咬了一片肉离开了。
(4)议论
(5)①黠,②目似瞑,意暇甚,③方竭力时(乘其不能为力之际)
【解答】
(1)根据积累可知,【甲】【乙】同出自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
(2)①句意: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
②句意:眼睛好像闭上了。瞑:闭上眼睛。
③句意:屠户突然跃起。暴:突然。
④句意: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寐:睡觉。
⑤句意:车夫想要放开手。释:放开,放下。
(3)①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止:通“只”,只是。耳:罢了。
②既:已经,……以后。去:离开。
(4)【甲】文中最后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中的结尾句“亦黠而可笑也”也是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两文的结尾都对狼的行为作出了评价,总结了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5)从【甲】文中前狼“目似瞑,意暇甚”来诱骗屠夫和【乙】文中狼选择的进攻时机“方竭力时”和“乘其不能为力之际”可以看出,两文的狼都是狡诈的,这点可以通过两文中的“黠”来概括。
10.
【答案】
(1)①当面,②偏爱,③间或、偶然,④担心,⑤下雨
(2)①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讥刺(寡人)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
②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
(3)苏代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设喻方式),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使惠王易于接受,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4)A
【解答】
(1)①句意: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当面。
②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③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④句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恐:担心。
⑤句意: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雨:下雨。
(2)①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②方:正。
(3)阅读【乙】文可知,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陈述利害,入情入理,直白明了,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劝谏,放弃攻打燕国。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4)A项,“今齐地方千里”意思是: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主语是“齐地”,谓语是“方千里”,“今”是时间状语。所以朗读节奏应为:今/齐地/方千里。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