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7: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五单元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bǐ yí bú xiè
yí zì yí dùn
shè jiàn
zhòu zhòu bā bā
ɡān cuì
jī xi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屏幕________? 拆开________? 琼浆________
插槽 ________? 闪烁 ________? 鄙夷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一百多年后的上学情形讲得生动有趣:专门的________,________的课程都不复存在;老师被________取代,纸质书被________取代,互相讨论变为________等。这一切让读者在玩味情节的同时,也对未来和现实的学习进行反思。
4.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学识浅薄,见闻狭窄。借以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或对世事了解的不多。________
②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________
③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________
④双方或多方对某一个问题各执一端,讨论不出最终的结果,谁也不肯停下来。________
⑤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________
5.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________
——浪费——
________
________
——失望——
________
________
——鄙夷——
________
________
——痛恨——
________
________
——高傲——
________
6.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科幻小说作家________。本文写的是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这天,男孩________和女孩________一起看一本真正的书的故事。“真正的书”就是我们现在人很熟悉的________书。
7.玛琪脸上露出________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________学校。”玛琪为什么会这么说?________
8.这本书描述的是一百多年后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百多年后,孩子上学用的书是________,特点:________,老师是________,特点:上课方式是________,孩子们的状态是________;我们现在用的书是________,特点:老师是________,特点:上课方式是________,孩子们的状态是________。
9.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中,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了解?
二、阅读理解
10.课内阅读。
??? ?“当然,他们有老师,可不是我们这样的老师。是一个真人。”
??? ?“一个真人?真人怎么可以当老师呢?”
??? ?“是这样的,他只不过给孩子们讲讲课,留些作业,提提问题。”
??? ?“真人可没那么聪明。”
??? ?“当然聪明啦!我爸爸就和我的机器人老师知道得一样多。”
??? 冯琪不打算吵下去,便说:“我可不想让一个陌生人到我家里来教我功课。”
??? 托米尖声大笑。“你不知道的事太多了,冯琪。那些老师才不到你家里来上课呢。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所有的孩子都到那儿去上学。”
??? ?“所有的孩子都学一样的功课吗?”
??? ?“那当然,如果他们的年龄一样的话。”
??? ?“可我妈妈说,一个老师必是需要调整的,好适合他所教的每个孩子的智力。另外,对每个孩子的教法都应该是不同的。”
??? ?“他们当时刚好不是那么做的。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
(1)托米描述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冯琪的学校跟汤米描述的学校有什么异同?
(3)读完本文,你是不是对现在的学校、厚厚的课本有了一点珍惜感呢?请写出下你的感受。
11.课外阅读。
??? 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四周是漆黑的一团。从光亮的地方,突然进入黑暗中,我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我感到我的光脚是紧紧地踩在一架铁梯上。尼德·兰和康塞尔,被人们抓得紧紧的,跟在我后面。铁梯下面一扇门打开了,我们走进去以后,门就立即关上,发出很响亮的声音。
??? 关在里面的,现在单单剩下我们了。在什么地方呢?
??? 我说不出来,甚至也猜不出来。只见一片漆黑,竟黑到这么一种程度:在几分钟后,就是通常在最黑暗的夜间浮来浮去的那种模糊光线,我的眼睛也一点没碰到。
??? 尼德·兰对人家给我们的这种款待方式非常愤慨,他尽情地发泄他的愤怒。
??? “混蛋!”他喊,“这儿的人待客不亚于喀里多尼亚人!他们只差吃人肉罢了!我才不奇怪呢,不过我要声明,我不会不反抗就让他们吃我!”“安静些,尼德·兰好朋友,安静些,”康塞尔平心静气地说,“没到时候,您用不着冒火。我们还没有被放在烤盘里呢!”(选自《海底两万里》)
(1)“我们一进去,上面狭小的盖板立即关上了”,这里的“我们”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我们”被关在什么地方?(??? )
A.船上。
B.潜水艇上。
(3)画线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
A.对话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语言描写
(4)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尼德·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语言表达
12.冯琪平时看什么书?冯琪对学校的态度如何?
13.毕业典礼上,六(1)班的同学朗诵了诗歌《园丁赞》后,六(2)班将表演小品《送别》。请你帮主持人为这两个节目之间写一段串词。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鄙夷不屑;一字一顿;射箭;皱皱巴巴;干脆;机械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汉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鄙、夷、屑、顿、皱、脆、械”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鄙夷不屑、一字一顿、射箭、皱皱巴巴、干脆、机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 píng;chāi;qióng;cáo;shuò;bǐ yí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
故答案为:píng、chāi、qióng、cáo、shuò、bǐ yí
【点评】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3.【答案】 教学楼;同样;机器人;电子书;独立思考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教学楼、同样、机器人、电子书、独立思考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4.【答案】 孤陋寡闻;津津有味;不屑一顾;争论不休;因材施教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课文中了。
故答案为:①孤陋寡闻;②津津有味;③不屑一顾;④争论不休;⑤因材施教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答案】 挥霍;节约;绝望;满意;轻视;崇拜;怨恨;喜欢;骄傲;谦虚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鄙夷:轻视;鄙薄。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装出一副优越的样子。
故答案为:挥霍、节约、绝望、满意、轻视、崇拜、怨恨、喜欢、骄傲、谦虚 。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6.【答案】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2155;5;17;托米;玛琪;纸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美、艾萨克·阿西莫夫、2155、5、17、托米、玛琪、纸质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7.【答案】 鄙夷不屑;讨厌;因为玛琪不喜欢学校的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鄙夷不屑、讨厌、因为玛琪不喜欢学校的生活。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
8.【答案】 电子书;文字是移动的;机器人;根据心智特点,因材施教;孩子在家里上课,妈妈监督;厌恶学习;纸质书、文字静止不动;真人;年龄相同的孩子学习同样的课程、在学校上课,同学相伴、喜欢上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电子书、文字是移动的、机器人、根据心智特点,因材施教、孩子在家里上课,妈妈监督、厌恶学习、纸质书、文字静止不动、真人、年龄相同的孩子学习同样的课程、在学校上课,同学相伴、喜欢上学。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9.【答案】 ①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②年龄相当孩子学一样的功课;③老师是真人。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①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②年龄相当孩子学一样的功课;③老师是真人。
【点评】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二、阅读理解
10.【答案】 (1)学校有真人老师,有专门的地方,学习同样的功课。
(2)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冯琪是在家里上学,书是“电脑书”,老师是机器人,没有同学一起上学。我们现在读的是印在纸上的书,有真人老师,大家一块学习。
(3)略。
【解析】【分析】(1)、(2)考查短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学校有真人老师,有专门的地方,学习同样的功课。
(2)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冯琪是在家里上学,书是“电脑书”,老师是机器人,没有同学一起上学。我们现在读的是印在纸上的书,有真人老师,大家一块学习。
(3)略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答案】 (1)“我”;尼德·兰;康塞尔
(2)B
(3)D
(4)直率、暴躁、粗俗。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结合选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A:对话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语言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判断。(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我”、尼德·兰、康塞尔(2)B(3)D(4) 直率、暴躁、粗俗。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三、语言表达
12.【答案】 冯琪平时是通过荧光屏来看书的。冯琪非常“讨厌”她的学校。因为她的机器人老师总让她做地理测试题,而她总是出错。机器人老师还没完没了地提问题、让她回答,还要把作业和试卷塞进机器里去。
【解析】【分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冯琪平时是通过荧光屏来看书的。冯琪非常“讨厌”她的学校。因为她的机器人老师总让她做地理测试题,而她总是出错。机器人老师还没完没了地提问题、让她回答,还要把作业和试卷塞进机器里去。
【点评】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13.【答案】 【示例】感谢六(1)班的精彩表演,六(2)班的同学将为我们吹响送别的笙箫,在魂牵梦绕的离别情意中,让我们带着彼此的祝福走上新的征程。
【解析】【分析】串台词的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上串下联。往往寥寥数语却穿针引线,画龙点睛,在突出两个节目的主题、把握基调、增强信息量和调动观众情绪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串台词运用得体,会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写得糟糕则会影响节目的效果。
故答案为: 感谢六(1)班的精彩表演,六(2)班的同学将为我们吹响送别的笙箫,在魂牵梦绕的离别情意中,让我们带着彼此的祝福走上新的征程。
【点评】串台词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语言越来越开放,生活化、人文性越来越强大,难度也越高。这需要我们除广泛阅读、课堂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勤看报刊,多收听收看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