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文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yún tián
sāng shù
pò xiǎ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形近字组词
塞________???蓑________?????耘________?????傍________????桑________??
赛________???衰________?????耕________?????榜________????嗓________?
3.填空。
“昼”是________结构,共________画,读音是________。
“桑”是________结构,共________画,读音是________。
“耘”是________结构,共________画,读音是________。
4.照样子写出下面句子的歇后语。
例: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猫吃老鼠弟________老鼠钻进风箱里________
5.填空
《村晚》这首诗中写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写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6.《村晚》这首诗借描写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7.《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是都描写了儿童的形象。
8.《村晚》诗中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茂盛而美丽的春草、柔美的青山倒映在澄澈的清水中,别有趣味。
9.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二、阅读理解
10.默写古诗,回答问题。
?稚子弄冰
??????? ????????????????????????????????????????????????????????????
??????? ???????????????????????????????????????????????????????????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
(3)在这首诗中,清晨取冰的人是(????? )。
A.诗人自己
B.儿童
C.老人
D.儿童的父亲
(4)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
11.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_图。下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_______。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
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4)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
A.长笛??????????? B.风笛??????????? C.竖笛??????????? D.陶笛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2.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这句诗,你的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13.小练笔。
读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请你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一下小孩子弄冰做游戏的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答案】 耘田;桑树;破晓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耘、桑、破”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耘田、桑树、破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 阻塞;蓑衣;耘田;傍晚;桑田;比赛;衰弱;耕田;榜样;嗓子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析,通过比较部首、字义、组词记忆生字。还有些形近字的读音也是相近或相同的,需要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细心区分记忆。故:阻塞、蓑衣、耘田、傍晚、桑田、比赛、衰弱、耕田、榜样、嗓子。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形近字的掌握,从读音、结构、字义三方面加以区别,通过比较组词记忆生字。
3.【答案】上下;9;zhòu;上下;10;sāng;左右;10;yún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
4.【答案】天经地义;两头受气
【解析】【分析】猫吃老鼠弟,天经地义: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点评】这类题目是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歇后语的掌握。平时应注意歇后语的积累,很容易找到答案。
5.【答案】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词理解背诵,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6.【答案】 正确
【解析】【分析】依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 《村晚》这首诗借描写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
7.【答案】 正确
【解析】【分析】依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这三首诗都描写了儿童的形象。
故答案为:正确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
8.【答案】 错误
【解析】【分析】依据课文内容不难理解,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故答案为: 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9.【答案】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句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并不难,只要了解了两句诗的大概意思,描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以及什么意象则会迎刃而解。
二、阅读理解
10.【答案】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宋;杨万里
(3)B
(4)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3)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可知清晨取冰的人是儿童 (4)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诗句的意思即可。
故答案为:(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宋、杨万里(3)B(4)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
【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3)此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11.【答案】 (1)A
(2)牧童骑牛晚归;牧童晚归休憩;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意地吹奏看不成调的乐曲
(3)C
(4)C;D;B;A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想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此句朗读节奏可根据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A:正确。
(2)第一、二空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参见译文。《村晚》展示的是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第三空可以结合《村晚》、《牧童》及图画用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来概括。第五空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中的情景。描绘插图的画面时,①抓住图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4)考查乐器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故答案为:(1)A
(2)牧童骑牛晚归;牧童晚归休憩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5、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意地吹奏看不成调的乐曲
(3)C
(4)C、D、B、A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的能力,增强语感。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概括能力及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对乐器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村晚译文
在一个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牧童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三、语言表达
12.【答案】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冬天的清晨,一个小孩不怕寒冷,从盆里取出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他耐心地用彩线把冰穿起来,提在手上,轻轻敲打,听着冰块发出的声音,一脸的怡然自乐。
【解析】【分析】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歌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这样的画面:冬天的清晨,一个小孩不怕寒冷,从盆里取出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他耐心地用彩线把冰穿起来,提在手上,轻轻敲打,听着冰块发出的声音,一脸的怡然自乐。
【点评】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13.【答案】 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小孩儿早早地穿衣起床,来到院子里。他发现自己昨天晚上倒在盆里的水已经变成了厚厚的冰。他欣喜万分,小心翼翼地把冰拿了出来,然后在冰中间戳了一个小洞,把五彩的丝线穿了进去。他把线提在手中,圆圆的冰块就如同银征。他轻轻敲击这个乐器,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引得人们侧耳倾听。突然,一声清脆的玻璃落地般的响声传来,原来是小孩儿把冰给敲碎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①理解诗句的内容。②抓住诗句中的“景物”。③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
故答案为:在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小孩儿早早地穿衣起床,来到院子里。他发现自己昨天晚上倒在盆里的水已经变成了厚厚的冰。他欣喜万分,小心翼翼地把冰拿了出来,然后在冰中间戳了一个小洞,把五彩的丝线穿了进去。他把线提在手中,圆圆的冰块就如同银征。他轻轻敲击这个乐器,清脆的声音穿过树林,引得人们侧耳倾听。突然,一声清脆的玻璃落地般的响声传来,原来是小孩儿把冰给敲碎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并不难,只要了解了两句诗的大概意思,描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色以及什么意象则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