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
海水“晒盐”(3)
【学习目标】
1.理解粗盐提纯的方法。(重点)
2.理解并初步掌握蒸发结晶的注意事项。
2.初步掌握除杂试剂的选择、用量和顺序。(重难点)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探究)
(1)溶解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棒搅拌?
(2)过滤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导致过滤速度太慢的原因有哪些?导致过滤失败的原因有
哪些?
(3)蒸发时液体和晶体会迸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4)将蒸发得到的晶体与粗盐作比较,计算精盐的产率时,导致产率偏低的原因?导致
产率偏高的原因?
(知识梳理)
粗盐提纯的过程:
(1)溶解:称取3.0g粗盐加入烧杯中,再用
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倒入烧杯中,用
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
(2)过滤: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中,进行过滤。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
是
,若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应再
一次。
(3)蒸发: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将滤液倒入蒸发皿中,滤液最多不能超过蒸
发皿体积的
,并用
不断搅拌,待蒸发皿中
时,
即停止加热。用
将蒸发皿晶体转移到指定的容器内。
(典题练习)
1.将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提纯,并用制得的精盐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过滤时搅拌漏斗中的液体可以加快过滤速度
B.蒸发滤液时,要不断用玻璃棒搅动蒸发皿中的液体
C.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实验过程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装瓶保存等步骤
D.配制氯化钠溶液时需用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2.下列有关玻璃棒在“粗盐提纯”实验中,操作错误的是(
)
A.捣碎研细
B.引流浊液
C.搅拌溶解
D.搅拌防溅
学习任务二: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
(温故知新)
(1)哪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全易溶于水?
(2)在水溶液中,OH-与哪种离子不能共存?CO32-呢?SO42-呢?
(3)在水溶液中,Mg2+与哪种离子不能共存?Ca2+呢?Ba2+呢?
(4)粗盐中含有NaCl、MgCl2、CaCl2、Na2SO4,如何获取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挑战自我)
阅读课本第41页“多识一点”完成下列问题。
(1)依次加入的试剂分别除去了什么离子?
(2)加入的试剂为何要过量?
(3)Na2CO3溶液能否用K2CO3溶液代替?
(4)
能否将Na2CO3溶液与NaOH溶液的添加顺序颠倒?
(5)能否将Na2CO3溶液与BaCl2溶液的添加顺序颠倒?为什么?
(知识梳理)
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应向食盐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溶液中的
离子,然后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除去溶液中的
离子,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除去溶液中的
离子和过量的
离子,过滤除去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的
,将溶液的pH调为7,最后蒸发结晶即得精盐。
三、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如何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2.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知道了吗?
3.除杂试剂的选择、用量和顺序掌握了吗?
四、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20分)提纯粗盐的步骤如下:第一步,将粗盐溶于水;第二步,过滤;第三步,加热滤液,蒸发至有大量晶体析出,余热蒸干。回答以下问题:
(1)在粗盐提纯的三步骤中都用到的仪器是
。
(2)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的原因是
。
2.(70分)粗盐中含有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和泥沙,对其提纯的步骤如下:
(1)
将粗盐研细,加水使其充分溶解,然后过滤得到滤液,粗盐研细的目的是
,
过滤是为了除去 。
(2)向上述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则加入过量的氯
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目的是
。
(3)继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直至沉淀不再产生为止,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
。
(4)接下来,加入过量的
溶液,
后,加入稀盐酸至溶液的pH=7。蒸发结
晶即得氯化钠。
3.(10分)粗盐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杂质,为了将杂质除干净,先向粗盐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①NaOH
②Na2CO3
③BaCl2溶液,过滤后,再加入④稀盐酸使溶液的pH=7,将最后所得溶液蒸发可得到精盐,加入溶液的先后顺序错误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
我的随笔
:
)五、登高望远,且行且思
§8-2-3
海水“晒盐”(3)(作业)
1.用下图操作可完成甲、乙两个实验。甲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乙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如图所示操作,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
B.甲实验操作顺序为②③①,②①如图所示操作,操作③在读取体积时仰视了,配制
的溶液浓度偏大
C.乙实验各步操作中的玻璃棒都是用来搅拌的
D.乙实验的步骤是①⑤④,其中④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
2.有关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
A.溶解时为了加快溶解速率,可以用玻璃棒捣碎大颗粒粗盐
B.过滤时为了节省过滤时间,可以将悬浊液直接倒入漏斗
C.蒸发时为防止物质溅出要不断搅拌,直至实验结束
D.实验结束随即用坩埚钳将热的蒸发皿取下放在实验桌上
3.在“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实验课上,同学们制得了“白色的盐”,小刚很高兴,
并大声地说:“我制得了纯净的NaCl。”老师否定了他的说法,并解释说:“同学们制得的白色的盐中除了含有NaCI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于是,同学们为了得到更纯的NaCl,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A的化学式是
。
(2)若将步骤④和⑤顺序颠倒会引发的后果是
。
(3)沉淀B中除了含有CaCO3以外还含有
(填化学式)
。
(4)滤液乙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填离子称号)
。
(5)小刚向滤液乙中,滴入几滴稀盐酸后就进行蒸发操作。丽丽马上制止,并设计实验,
探究蒸发皿内溶液中除了NaCI以外,是否还含有其他溶质。于是,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得出该溶液中溶质成分为NaCl和Na2CO3,如果用该溶液蒸发结晶,则得不到更纯的NaCl。
§8-2-3
海水“晒盐”(3)
典题练习:
1.A
2.A
达标测试:
1.(1)玻璃棒
(2)防止晶体飞溅,降低回收率
2.(1)加速溶解;泥沙等难溶性杂质
彻底除去滤液中的硫酸钠
BaCl2+Na2CO3==BaCO3↓+2NaCl;
CaCl2+Na2CO3==CaCO3↓+2NaCl
NaOH(氢氧化钠);过滤
3.A
作业:
1.C
2.C
3.(1)Mg(OH)2
滤液乙和精盐中会含有BaCl2
杂质
BaSO4、BaCO3
Cl-、CO
2-、OH-
加入过量(或足量)的
BaCl2
溶液(或可溶性钡盐溶液、可溶性的钙盐溶液),静置后滴加无色酚酞试液;产生白色沉淀且酚酞溶液不变色(其它合理答案即
可)。§8-2-1
海水“晒盐”(1)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水晒盐的过程(重点)。
2.了解饱和溶液及其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方法。
3.认识饱和溶液的结晶现象及其原因(重难点)。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情境导入
海水晒盐的图片或视频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一
(实验探究)
1.观察“饱和溶液”
(1)
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试试饱和食盐水能否溶解KMnO4固体?由此可以获得信息是?
(3)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呢?
(4)你认为用哪些方法能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呢?
(课堂小结)
(典题练习)
1.
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
B.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2.
通常情况下,将一杯不饱和的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往食盐水中加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
(知识梳理)
海水晒盐的过程:
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
,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在这个过程中海水中的水分在
(增加、减少、不变),溶质的质量
(填“增加”、“减少”、“不变”下同),溶质的质量分数
,再导入结晶池,继续日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
学习任务:实验探究二
(实验探究)
观察“结晶”
2.
+饱和食盐水吹热风并观察
(1)溶液饱和后,蒸发水,NaCl结晶析出的原因是什么?
(2)除了蒸发,还有哪些方法能使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
(知识梳理)
固体物质从它的
溶液中以
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海水晒盐属于
结晶。海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洋中获取的矿物质之一,我国海盐年产量约3000万吨,居世界第
位。
三、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你知道是如何从海水获取粗盐的吗?
2.你知道如何鉴别蒸馏水和海水吗?
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四、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10分)下列关于海水晒盐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结晶池中NaCl的质量分数大于海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
B.由于水分蒸发,蒸发池中NaCl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到一定的数值
C.母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也是所含杂质MgCl2
、CaCl2的饱和溶液
D.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雨量少、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水“晒盐”
2.(10分)海水晒盐过程中,析出粗盐后剩余溶液称为“苦卤”,关于苦卤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苦卤是NaCl的饱和溶液
B.苦卤中NaCl的质量分数比海水中的大
C.苦卤通电可以制得金属镁
D.苦卤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3.(5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升高温度时,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变成不饱和溶液。(
)
(2)降低温度能使不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石灰水。(
)
(3)有晶体析出的溶液,其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
(4)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变小。(
)
(5)25℃时,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10g水后,析出ag晶体,再蒸发10g水后又析出bg
晶体,a与b的大小不一定相等。(
)
4.(10分)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B.结晶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C.只有蒸发溶剂才能使晶体析出。
D.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其几何外形可能不同。
5.(20分)(双选)某温度下,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硝酸钾溶液,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B.溶剂的质量可能不变
C.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
D.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五、登高望远,且行且思
§8-2-1
海水“晒盐”(1)(作业)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C.所有的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浓
D.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
2.将4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温度变化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
B.溶液质量
C.溶剂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3.要想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为饱和,具体操作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4.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掉10g水,再冷却到25℃甲烧杯中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m1,乙烧杯中析出硝酸钾晶体质量m2,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
)
A.m1=m2
B.m1>m2
C.m1D.m1=2m2
5.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向一定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钾固体,则溶液的质量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6.混合分离的方法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做法中应用了结晶方法的是(
)
A.除去水中的泥沙
B.分离豆浆和豆渣
C.除去混在铜粉中的铁粉
D.用海水晒盐
7.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
(1)把硝酸钾晶体放到硝酸钾溶液里,晶体减少,则原硝酸钾溶液为
溶液。
(2)10℃时的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晶体,则该溶液为硝酸钾的
溶液。
(3)在20℃时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水,则溶液变为硝酸钾的
溶液。
(4)在20℃时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氯化钠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为
硝酸钾的
溶液。
8.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粗盐→氯化钠
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
↘母液→多种化工产品
(1)一定质量的海水,通过贮水池引入到蒸发池中
,在没有引入结晶池之前的蒸发过
程中,蒸发池中的氯化钠的质量会
(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
(2)在蒸发池中,经过风吹日晒使水分部分蒸发,蒸发的水分子构成
(填“不变”
或“改变”)
(3)析出粗盐后,母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填“不变”
或“改变”)
(4)将已经配制好10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变成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
需要再加入氯化钠的质量是
g
§8-2-1
海水“晒盐”(1)
典题练习:
1.B
2.D
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C
2.
C
3.×
×
×
√
√
4.B
5.BD
作业:
1.C
2.
C
3.D
4.A
5.A
6.D
7.蒸发池;饱和溶液;过滤;复分解反应;盐酸;2NaCl+2H2O=
(通)=
(电)2NaOH+H2↑+Cl2↑;§8-2-2
海水“晒盐”(2)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在常温下的溶解性。
2.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影响因素。(重点)
3.会利用溶解性表和溶解度曲线解决相关问题。(重难点)。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情境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吃火锅或者烤肉的时候,油渍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了,用水容易洗掉吗?
在有油渍的地方涂一点汽油,就能洗掉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我国北方人民为什么在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探究)
1.实验一:现象
。
2.实验二:现象
。
3.实验三:现象
。
结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知识梳理)
溶解性是物质的重要
性质,不同的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
、
等。化学上通常用
来定量表示某物
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一般将
℃时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称为
物质;溶解
度为1g—10g的物质称为
物质;溶解度在0.01g—1g的物质称为
物质;溶解度
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
物质。
(典题练习)
1.如果进行蔗糖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则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⑤
D.①④⑤
2.30℃时,100g水溶解了5gA物质,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则A属于(
)
A.易溶物质
B.微溶物质
C.可溶物质
D.无法确定
学习任务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温故知新)
1.在一定温度下,20g水中溶解NaCl和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2.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KNO3达到饱和状态时80℃溶解的多还是20℃溶解的
多?
(挑战自我)
阅读课本第38页完成下列问题。
1.能否利用溶解度推算出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
2.能否利用溶解度推算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梳理)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
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溶解度的单位是
。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
、
、
。
2.气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
,1体积水中最多溶解的气体体积数。影
响因素是
和
。
(典题练习)
3.下列对“20℃时,KNO3溶解度为31.6
g”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20℃时,31.6
g
KNO3溶解在100
g水里
B.20℃时,100
g溶液中含31.6
g
KNO3
C.31.6g
KNO3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31.6
g
KNO3
学习任务三:溶解度曲线
(问题突破)
结合课本第39页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以下问题:
1.溶解度曲线上各点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描述饱和溶液的什么信息?
2.你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是怎么理解的?
3.查出80℃时KNO3的溶解度。你是如何查出的?
4.计算80℃的KNO3饱和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
(1)倒出一部分饱和溶液,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怎样变化?
(2)加热倒出的饱和溶液,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怎样变化?
(3)
冷却倒出的饱和溶液,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怎样变化?
5.这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否相同?
6.欲使这几种物质从各自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各适宜采用哪种方法?
(知识梳理)
1.点:
(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
。
(2)两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
,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
同。
2.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其曲线“坡度”比较“陡”,如:
;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其曲线“坡度”比较“缓”,如:
;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其曲线“
坡度”下降,如:
。
3.面:
(1)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溶液。
(2)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
溶液。
4.结晶的方法: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可采用
的方法;对于溶解
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可采用
的方法。
三、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1.物质在常温下的溶解性你知道了吗?
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四要素你掌握了吗?
3.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溶液的相关问题了吗?
四、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20分)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而变化的是
(
)
A.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
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C.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
D.烧开水时,沸腾水中有气泡产生
2.(80分)已知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g。计算:
(1)20℃的饱和食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
(2)150g水在20℃下最多能溶解多少NaCl?
(
我的随笔
:
)五、登高望远,且行且思
§8-2-2
海水“晒盐”(2)(作业)
1.20℃时,50
g水最多可溶解5
g
A物质;40℃时,100
g水最多可溶解10g
B物质,则A和B的溶解度相比是
(
)
A.A>B
B.A=B
C.B>A
D.无法比较
2.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丙>乙>甲
B.含有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恒温蒸发时首先析出乙,说明在此温度下乙的
溶解度最小
C.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关系
是丙>甲=乙
D.若固体甲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第2题图
第3题图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
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
g。在t2℃时将30
g甲物质溶解于50
g水中,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2)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3)
P点对应的乙物质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4)
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
甲物质溶解度大于乙物质溶解度。
(
)
②
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③
P点表示t1C时,甲和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
④
t1℃时,甲、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
⑤
t1℃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物质20g。(
)
⑥
将t2℃甲的溶液降温到t1℃,-定有晶体析出。(
)
⑦
t1℃时,甲、丙饱和溶液升温到t2℃,均变为不饱和。(
)
⑧物质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
⑨将t1℃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
⑩t2℃时,取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甲>乙。(
)
§8-2-2
海水“晒盐”(2)
典题练习:
1.D
2.D
3.D
达标测试:
1.C
2.26.5%
;
54g
作业:
1.D
2.B
3.(1)50;33.3%
(2)
乙>甲
=丙
(3)不饱和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