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
(学生卷)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亦:____
(2)皆莫及也
及:____
(3)绝好岑嘉州诗
绝:____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已: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躬耕于南阳 ____
(2)先主器之
_
__
(3)先主遂诣亮
(4)孤不度德量力
__
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庐墓侧 庐:__
__
(2)会虎为暴
会:__
__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五、阅读以下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哲/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诫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微斯人( )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4)有粮者亦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八、文言文阅读。
陶侃少孤贫。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②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士女③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④也!”
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释】①甓(pì):砖。②都督:统领。③士女:泛指百姓。④弃:放弃。⑤迄:到,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自劳耳(使……劳累)
B.常语人曰(告诉)
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放弃,舍弃)
D.明毅善断(善于)
2.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朝运百甓于斋外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下列対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来。
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卷
(教师卷)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人胸中久不用古今①浇灌之,则尘俗②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黄庭坚《答宋殿直》)
【乙】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③而实绮④,癯⑤而实腴⑥。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苏轼《东坡续集》)
【丙】予自少时,绝好岑嘉州⑦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⑧睡,辄令儿曹⑨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乾道癸巳⑩八月三日,山阴陆某务观题。
(陆游《跋岑嘉州诗集》)
【注释】①古今:这里指古今书籍。②尘俗:世俗,流俗。③质:质朴,朴实,④绮:华丽,美妙。⑤癯:瘦,这里有精练的意思。⑥腴:丰厚,丰裕。⑦岑嘉州:指唐代诗人岑参。⑧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⑨儿曹:孩子们。对子侄辈的称呼。⑩乾道癸巳:宋孝宗乾道九年,即公元1173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对人亦语言无味也 亦:__也。__
(2)皆莫及也
及:__比得上。__
(3)绝好岑嘉州诗
绝:__极,极端的。__
(4)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已:__停止。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
__我对于诗人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唯独喜欢陶渊明的诗。__
(2)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__我曾经认为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这一个人才能这样罢了。__
3.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示例:人不阅读古今的好书好文章就会变得无比世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们要多阅读古今书籍,以此来涤荡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气质,丰富自己的语言。__
4.请简要概括【丙】文中叙写的故事,并说出你从故事中读出的作者对岑参诗的情感。
__陆游非常喜欢岑参的诗。每每喝醉了,都让孩子们诵读岑参的诗,酒醒或睡熟后才停止。表达了作者对岑参诗的喜爱、赞美之情。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词。
(1)躬耕于南阳 __亲身,亲自。__
(2)先主器之
__器重,看重。__
(3)先主遂诣亮
__往,到,拜访,访问。__
(4)孤不度德量力
__衡量,估计,推测,考虑。__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先帝没有因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而看轻我),亲自降低身份,三次到茅草屋拜访我。__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停止),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__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__①诸葛亮本不想出山,但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②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猥自枉屈)打动;③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侧,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
【注释】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ò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庐墓侧 庐:__搭建庐舍。__
(2)会虎为暴
会:__适逢,正赶上。__
2.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数日湩流,能食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无乃为累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悉衣食人之孤遗者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陶然弹琴以自娱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__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__
(2)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__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__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__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__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①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②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坂,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③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④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节选自中华书局《三国志·关羽传》,有删节)
【注释】①先主:指刘备。②曹公:指曹操。③孟起:马超的字。④益德:张飞的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先主于乡里合徒众 合:聚集
B.先主斜趣汉津
趣:奔赴
C.适与羽船相值
适:前往
D.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
拒:抵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A.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B.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C.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D.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羽流亡到涿郡后,与张飞一起帮助刘备抵御外侮。
B.关羽、张飞和刘备情同兄弟,同吃同住,任何场合都不分彼此。
C.曹操平定荆州后,刘备从樊城南渡长江,派关羽率战船到江陵会合。
D.诸葛亮认为马超文武双全,能与张飞比肩,但两人的才能都不及关羽。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__关羽看信后非常高兴,把信给宾客看。__
五、阅读以下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 )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哲/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D )
A.诫子书 以荻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
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
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C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躁则不能治性。
__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__
(2)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或: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__
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__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__
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
【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 B )
A.上书谏寡人者 诽谤者族
B.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公问其故
C.门庭若市
烨然若神人
D.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__几个月以后,偶尔还有人来进谏。__
(2)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__我和诸侯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__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__齐王纳谏及其结果。__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__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
(2)微斯人( 如果没有 )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派 )
(4)有粮者亦食( 给……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__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__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__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__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__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__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__
八、文言文阅读。
陶侃少孤贫。建兴三年,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耳。”
太宁三年,五月,以陶侃为征西大将军,都督②荆、湘、雍、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荆州士女③相庆。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④也!”
侃在军四十一年,明毅善断,识察纤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节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释】①甓(pì):砖。②都督:统领。③士女:泛指百姓。④弃:放弃。⑤迄:到,至。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故自劳耳(使……劳累)
B.常语人曰(告诉)
C.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放弃,舍弃)
D.明毅善断(善于)
2.下列选项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朝运百甓于斋外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不求闻达于诸侯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3.下列対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陶侃对自己要求严格,不贪图安逸清闲,常常早上把砖从书房运出去,晚上又运回来。
B.从“荆州刺史、荆州士女相庆”,可以看出陶侃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但他治军严谨,反对不正之风。
D.陶侃办事严肃认真,为人精明果敢,观察事物细致周密,别人欺骗不了他。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
__陶侃秉性聪明机敏,对人恭敬,做事勤恳,整天并拢双膝、端正地坐着。__
(2)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
__活着的时候对于社会没有什么好处(贡献),死了后对于后世没有留下好名声。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