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教学目标
1.深刻体会用典的艺术特色。
2.感受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悲愤激越、沉郁跌宕的意境。
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京口:古城名,今江苏镇江。春秋时称“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孙权改其名为“京口”北宋时改称镇江一直到现在。
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在镇江北固山.上。北固山高数十丈,三面临水,形势险要,景象壮观,
南朝梁武帝萧衍以为“天下第一江山”,又改其名为“北顾”,也称北固。北固楼建于东晋,最先是军用建筑,后成为镇江的登临胜地。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找典故
1.再读诗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
(1).写到几个人?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请分别用一句简炼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人物
文中诗句
概括典故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跋焘
廉颇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拓跋焘击败宋文帝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楼台,借指英雄人物留下的历史遗迹。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孙权,字仲谋,继父(坚)兄(策)基业而为江东之主与魏蜀鼎立。他始置京口镇。
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国家太平的国君了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
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作者情感与立场?
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
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五代十国
宋武帝
刘裕
小名寄奴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寒门出身,凭借军功起家,先平东晋内乱,后北灭后秦,最后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史称南朝宋、刘宋。
■金戈铁马:形容战场雄姿。
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借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刘裕流露出什么感情观点?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元嘉北伐
刘裕之子刘义隆仓促北伐,被北魏反攻,
丧失大量土地,生产破坏严重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这里代指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曾经组织三次北伐北魏,但都因准备不足而失败。
■封狼居胥:汉代名将霍去病征匈奴,大胜,史称他“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狼居胥”为山名。“封”
是垒土筑坛祭天的仪式。
■贏得:剩得,只留下、只落得。
■仓皇北顾:北望敌军,仓皇失措。
?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结果是大败而归。
作者主张北伐啊,但他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
■四十三年:辛弃疾归南宋在1162年,写此词时是1205年,恰43年。
■路:泛指扬州一带。唐●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在京口北,与京口一江相隔。
■可堪:哪堪,不堪。
■佛狸祠: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敌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宋文帝的军队至长江边的瓜步山,并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来叫佛狸祠。
■神鸦:吃祠里供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的钟鼓。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
“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
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
■凭谁问:靠谁问。
■廉颇:战国时赵国良将。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日:“廉将军
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2、“凭谁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已呢?虽满怀爱国热情,可是朝廷早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
表达了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勿忘记了国恨家仇,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结构梳理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赞叹惋惜
)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总结归纳,把握主旨情感: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思考:
妙比巧对悟诗情
1.和而不同:作者相同题材相同时期不同
相
同
点
题材
手法
情感
不
同
点
年龄
阅历
手法
风格
情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怀古(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怀)
用
典
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激昂慷慨的情调。
35岁
66岁
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辗转任职
镇江知府
暮年出山
不被重用
上片借景抒情,下片用典。
连续用典,对比。
苍凉浑茫主色,清秀婉丽点缀。
悲壮苍凉,刚健雄放。
欲进不能,欲退不忍。
英雄难觅,现状堪忧,我心未老。
妙比巧对悟诗情
2.求同存异:题材相同,情怀不同
不同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抒情方式
多直抒胸臆
多与用典结合
语言风格
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含蓄蕴藉,激愤浓郁
抒情
感伤自己、豪迈、豪放(紧扣个人际遇)
借英雄来斥责统治者,忧国忧民,深沉悲愤的豪放(紧扣政治现实)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抒自我情愫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妙比巧对悟诗情
3、异曲同工:身世相同词牌相同风格不同
当婉约遇见豪放
妙比巧对悟诗情
3、异曲同工:身世相同词牌相同风格不同
当婉约遇见豪放
(李清照)
永遇乐·落日熔金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格
婉约
豪放
语言
真切感人,质朴自然
激越昂扬地抒情
手法
以乐衬哀,今昔对比
用典
情感
借临安元宵节情景,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
表现了自己对国家地担忧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相同点
两首词人都以个人身世之悲苦,含蓄表达了对南宁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断壁残垣,记录着朝代的兴亡;
秦砖汉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多少雅致的诗句,缅怀着古今风流人物;
无数蕴藉的词章,倾诉着世间沧海桑田。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