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
——《尚书》和《春秋》。
史学的发展历程:
1.第一个高峰:先秦时期
代表作品:《国语》《左传》《战国策》。
2.继续发展阶段:两汉时期
代表作品:
《史记》和《汉书》
3.第二个高峰:魏晋南北朝。
成就:这个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史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
代表作品:《梁书》、《周书》、《魏书》、《北齐书》、《宋书》等
成就: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
5.第三个高峰:两宋时期
4.过渡期: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品:《资治通鉴》
6.停滞期: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
代表作品: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7.史学在清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史考和史论。
■国别体: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二十四史(包括《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按年月顺序叙事。《竹书纪事》
◆通史:记载从黄帝到作者生活年代的历史。《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记载朝代历史。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晋灵公不君
《左传》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
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解
题: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绥柔士民曰德。等等
上
谥:
慈禧死后谥号特长,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后”
古代帝皇谥号:
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壅遏不通曰幽。不勤成名,任本性,不见贤思齐曰灵。等等
下
谥:
同情谥:
执义扬善曰怀、
在国遭忧,仍多大丧,曰愍。等等
饮
嗾
獒
箪
橐
戟
弑
诒
ér
fán
zhì
běn
liù
gǔn
quē
chú
ní
yìn
sǒu
áo
dān
tuó
jǐ
shì
yí
字词读音:
胹
蹯
寘
畚
溜
衮
阙
鉏麑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
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诸:兼词,”之于”的合义、合音。
作者开篇写了哪三件事?展现了晋灵公什么性格?
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
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贪婪;
荒唐;
残暴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稽首(qǐ
shǒu):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点在手背。
顿首:指磕头。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此外,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空首:即空手之礼,行礼时,屈膝跪地,拱手于胸前,与心相平,然后举手到地,接着俯头至手,其头不至地。古代上级对下级表达谢意的礼节,或为君王祭天,不失尊者至尊
九拜礼:
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
吉拜:古人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作揖的正确手势是:男性为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男尚左,女尚右。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
凶拜: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女子反之,一般用于吊丧。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
奇拜,"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为女性和军人用的礼拜方式,俯首两手下垂。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烝民》
仲山甫贤良具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人亦有言,德輶(yóu)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有句老话这样说:"德行轻便如同羽毛,很少有人能高举。"我细揣摩又核计,能举起唯有仲山甫,别人爱他难相助。天子龙袍有破缺,独有仲山甫能弥补。
士季为人怎样?为何重点写士季上谏而不是赵盾?灵公如何应对?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在下段则是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详略得当,且为下文赵盾多次进谏做铺垫。
晋灵公:不能虚言纳谏(堵士季劝谏之口)
忠君,尽职,讲究策略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本段写了赵盾哪几件事?体现了他什么特点?
①忧心国事,骤谏灵公
②“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赵 盾:直言进谏,忠君爱国、
守职敬业,宵衣旰食
——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悬揣”
鉏麑有何性格特点?他内心独白从何而知?
鉏麑:忠诚,守信,明是非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死:
为……死。
饮:
给……喝。
提弥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语言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明搏而杀之。
讲礼法,机智、有策略
勇猛善战,忠心护主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灵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倒戟以御公徒
知恩图报、是非分明
1.交代了当年赵盾在首阳山救灵辄的往事,为下文救赵盾的情节做铺垫。2.让文章情节有波澜,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更吸引读者的注意。
灵辄出场前,插叙的一段往事有何作用?
3.突出人物的性格,不仅让灵辄的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他知恩图报的特点。同时,体现了赵盾关爱百姓,体贴民生的特点。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怀:眷恋。
伊:此。
书法:记事的原则。
恶:指弑君的恶名。
诒:
同‘贻”,留下。
1.疑问句中: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沛公安在?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2.介宾短语作状语,介词后面的宾语提前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3.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唯命是听
唯利是图
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2、董狐的记录显然与事实不符,孔子为什么赞成董狐的做法并称其为“古之良史”呢?你赞成吗?(结合注释及P28“春秋笔法”思考讨论)
因为在当时,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被杀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不算冤枉。
不足:这种“赵盾弑其君”的“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春秋笔法
?晋代杜预解释:
一曰微而显。(微言大义,暗含褒贬)
二曰志而晦。(隐晦)
三曰婉而成章。(避讳)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实录)
?孔子所谓的直书有两重涵义:
其一是史实的标准;
其二是史义(符合纲常伦理道德)的标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为君者说话做事要符合君道,为臣者要符合臣道,为父者要符合父道,为子者要符合子道。
拓展延伸
本文是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观念的?
晋灵公不君,
士季、赵盾直言进谏,
灵辄孝顺,
董狐从“礼法”的角度,认为是赵盾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