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总复习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考点一分析意象 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 总复习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考点一分析意象 课件3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9 19: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三 现代诗歌类文本阅读
核心价值
现代诗歌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感情,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阅读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一、典题回放
(2020·山东省潍坊市三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教我如何不想她①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1920年9月4日
【注】 ①此诗作于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期。刘半农现代诗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第一节第一句“天上飘着些微云”,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
B.第二节第四句“这般蜜也似的银夜”,巧妙地引发“我”内心对“她”的思念。
C.第三节前两句的两处“慢慢”,写出了落花、游鱼对春水的依恋,画面优美。
D.第四节借“枯树”“冷风”“野火”“暮色”“残霞”等意象传达出浓重的愁思。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项,“与‘浮云游子意’所营造的意境完全相同”错,“浮云游子意”借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天上飘着些微云”以一种舒展的情调展开,描写了春天的天空,有几丝云彩在轻轻的漂浮着给淡蓝的天空增加了一丝韵味。把欣赏者的情绪带到了一个广阔无边、飘着些微云的天际。几个短短的词句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种淡淡的愁绪,就仿佛飘着的浮云般自由的空间感,从立体的角度来看,一个“飘”字既表达了自由自在的一种情绪,也表达了一种缺乏归属感的情感。故选A。
【答案】 A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诗共分四节,每节五行,其中第三、第五行语句相同,结构匀称工稳,具有建筑美。
B.本诗用韵灵活,突破格律诗一韵到底、韵脚固定的要求,体现了新诗在格律上的自由。
C.本诗分别描写了白天、夜晚、春天、秋天的景象,意象纯朴自然,构思精巧,基调凄凉。
D.本诗一句“教我如何不想她”,喊出了多少海外游子的心声,体现了“诗言志”的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基调凄凉”错,诗歌通过对各个季节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整首诗充溢着他对自然和生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表现出了他高尚的情操,也充分体现了他追求自由、渴望自由、寻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情感。诗歌既舒展温雅,又富于幻想更充满了激情。故选C。
【答案】 C
3.《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本诗运用了《诗经》中哪些典型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地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答案】 ①刘半农的诗歌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重视意境的营造、比兴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这里用了一个“蜜”字准确集中地表达了作者那美好向往之情,甜如蜜虽是夏日却丝毫感受不到的那炎炎热浪,连夜晚都变得有了颜色和味道。作者内心的甜蜜可想而知。②这首诗中,每一段的开头渲染了不同的景色,以引起感情的抒发,每一段都营造了优美的诗歌意境,实感的景色引起人们无穷的想象。
4.本诗标题原为《情歌》,后被作者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认为改后的标题好在哪里?(6分)
【答案】 ①刘半农在这首诗中首创了“她”字的使用,促进了现代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②诗中的“她”是指祖国,这是思念祖国。不管是何种情感,在我们读者看来,“她”已不再是片面的一个性别的单词。③这样改诗歌标题,能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赋予其更深更广的含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本标题的内涵及作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当时由于词作者刘半农先生正旅居英国伦敦,伴着那里的景色,诗人唱出了自己心底潜藏的最纯真的爱情和热切的思恋之情,诗名刚开始叫《情歌》,后来才改为《教我如何不想她》,那是作者远离祖国,心中时时生出对祖国的依恋,故带有强烈的思念祖国和怀旧的感情。由此看来,主题思想是表达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诗人1920年留学期间在伦敦写的。诗中的“她”是首次使用,而关于“她”字的文字学诉求则是1923年才正式提出来的。诗中的“她”有人说是指一位女性,有人说是指祖国(英语中的祖国motherland一词是阴性)。不管如何,是诗人的一种深挚的感情,启发他为祖国的文字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在文学解读活动中,“她”可以使读者体会到文本解读的自由感,增生想象的双翼,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本的世界里。
二、命题特点
2021年的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即将增加考查现代诗歌的鉴赏的能力,拓宽了命题的素材来源,考试范围扩大。选材上,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题型上,跟古典诗歌鉴赏一样,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过关
(一)考点剖析
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现代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要理解现代诗歌的形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理解意象的修饰语特征;2.理解意象的组合;3.理解意象的动态感;4.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高考设题就是从以上四个方面考虑的。
考点一 分析意象
(二)试题类型
1.本诗从哪些角度塑造×××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全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4.这首诗几次出现“×××”,“×××”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三)指点迷津
1.抓住意象,整体把握
现代诗歌离不开意象,所以,品味现代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组成的。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意旨。鉴赏现代诗歌,就得找出这些具体的意象,例如: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等等,这些意象营造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广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
抓住这些意象,通过对诗歌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读诗歌。如艾青的《礁石》,我们就必须抓住诗人所咏之物——礁石。诗人把坚硬的礁石放到一波又一波的浪中,但礁石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由此我们可以整体感知到诗中的礁石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它已蕴涵了诗人的情和志,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抓住了礁石这一意象,就可以体会出本诗所表现的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2.反复揣摩,体会新意
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他们不再是遵循古道,小心翼翼地守望在古典诗歌的星空之下,而是大胆创新,根据自己的言说需要合理取舍,跳出前人的窠臼,以独立于古典诗歌意象构成之外的新品质,形成现代诗人自主的意象,展示抒情模式,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同时,受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寻找思想感情与客观对应物的想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因此解读现代诗歌时,必须反复揣摩,力求探出它的新意,从而准确解读它的含意。
3.联想想象,品味诗意
想象是诗歌飞翔的翅膀,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欣赏诗歌当然也是运用想象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解读现代诗歌时,就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而要对意象展开联想想象,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那些含蓄的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让人回味,需要我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品味诗意。
4.抓赋比兴,体悟情感
意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须抓赋比兴,体悟情感。
赋,即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诗人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如,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美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情。
比,即打比方,通过不同的方式将诗人的感情比作他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感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比如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情感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也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必须依赖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诗人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可看作是一种兴。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总之,鉴赏现代诗歌,必须把握诗歌意象,从而体味情感,体悟主旨。
(四)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棵树”的形象有何含意?
【解题步骤】
空旷的平原的尽头,一棵树独立悬崖边,似将跌进深谷,又像展翅飞翔。诗人将这道奇特的风景描绘得异常清晰。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诗人在它身上融入了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喻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使读者能从具象的诗句中体悟出惊醒的思想:即使身心遭受巨大的打击,也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
作者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悬崖边的树”,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虽生活在险恶处,却能听到喧哗和歌唱,以此来衬托和渲染树对自由、和平以及爱的渴望,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答案】 (1)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一棵树虽然孤独、寂寞,但它倔强、无畏、顽强、执着、自信。悬崖边的树处境虽凶险恶劣,但其追求更显执着。(2)诗人借树喻人,悬崖边的树是一个面对磨难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的不屈的战士形象。
(五)对点练习
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20·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最新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黑色地图
北岛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节选自《北岛诗歌集》)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长于一生”一句,指出自己这次是灵魂的返乡,因而不会遗憾,他仿佛突然明白了自己永生的故乡究竟应该在何处。
B.“父亲生命之火如豆”提及回乡的缘由,“我是他的回声”一方面说明生命链条的延续,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父亲的敬重和孝顺。
C.“为赴约转过街角/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揭示自己回乡另一个目的,想象自己与牵挂着的心上人重逢后的温馨。
D.“我排队排到那小窗/关上:哦明月”,诗人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使命,为自己付出的一切而自豪,“关上”的“小窗”终将为游子打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C项,“想象自己与牵挂着的心上人重逢后的温馨”错误,“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意思为爱过的人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信像落叶在风中旋转。C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寒鸦终于拼凑成/夜:黑色地图”运用比喻手法,以“寒鸦”自喻,诗人面对夜这张黑色的地图,感到无奈和绝望。
B.诗歌第一节写“归程/总是比迷途长”,运用 了类似“长亭更短亭”这种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表明回归故乡的艰难。
C.“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节奏变得明快,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叫出了故乡的名字,全诗由此达到高潮。
D.最后一节的“我回来了”与开头的“我回来了”形成呼应,有中国诗歌回环往复之美;这首诗语言深邃,凝练,却并不晦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C项,“全诗由此达到高潮”错误,全诗的高潮是第四节结束处。C项错误,故选C。
【答案】 C
3.为什么诗人说“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重逢”比离别少,且只少一次,是指有一次离别之后将再也不会回来;从本句中可看出诗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以及对离别与重逢这些人生必经之事的哲理性思考。
【答案】 因为诗人曾离开故乡,又回到故乡,当诗人生命消逝,最后一次告别故乡后,将不再回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生命的思考。
★4.有人评价本诗“将现代诗的象征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熔为一炉”,请以第二节为例加以简析。
【答案】 第二节运用了多个意象,以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踏上归途的复杂情感。①“冬天的心”象征内心的冷峻,表明自己心里还有着某种疑惧。②“泉水”象征渴望,“蜜制药丸”象征致命的诱惑,“夜的话语”象征内心的迷惘。③“狂吠”是诗人在回想往事,象征不速之客来临时的纷乱;“彩虹”象征美好的、诗意的事物,却只能在象征丑恶的“黑市”上交易,表达诗人回乡时的忐忑。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解答本题只要读懂诗的意思,抓住诗歌中描写的物象,分析其中蕰含的诗人情感即可。“象征”是指事物寄托抽象的情感或思想,“意象”也正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从第二节来看,“冬天的心”,寓意着心被冰封冷冻,可见作者内心对自己的归途充满疑虑不安;“泉水”是清甜可口的,“蜜制药丸”却让人想到“糖衣炮弹”,外表甜蜜,而内在苦涩;“夜的话语”,其中“夜”是黑暗的象征,寓意诗人内心的迷惘;“狂吠”把记忆拟物化,形容诗人回忆时的纷乱;“彩虹”本来也是美好的事物,象征希望,但在“黑市”出没,显然寓意着诗人对当时环境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