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总复习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 总复习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考点四探究小说主题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9 19: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考点剖析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的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主题的深刻与浅显、新颖与陈旧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大小。因此,我们欣赏小说必然要欣赏小说的主题,必然要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考点四 探究小说主题
(二)试题类型
1.你认为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结合×××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的主旨。
3.结合本文,简要探究作品蕴含的主旨。
4.你认为小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这篇小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指点迷津
准确把握小说主题“五角度”
1.从小说标题悟主题。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这些都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2.从人物塑造悟主题。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在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其际遇遭逢、命运归属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
3.从情节发展悟主题。小说写人离不开情节,而情节的发展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来推动的。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么发展,怎么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被展现出来。考生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
4.从环境描写来悟主题。不管环境描写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来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描写的。
5.从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彩上悟主题。小说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往往能体现作者本身对此人物形象的观点态度等,由此可分析出作品的主题。
【答题模板】
小说通过……情节,刻画了……形象,反映了……社会现实(歌颂赞美了……精神/讽刺批判了……社会现象/控诉了……制度的罪恶),揭示了……人生道理(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表达了……思想感情,寄寓了……希望,呼吁人们……)
(四)真题演示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⑥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⑦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⑧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⑨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⑩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解题步骤】
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这句话,从而理解六安爷,理解小说主旨。属于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答题区域为全文。
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
(1)信息区间
从六安爷层面来看,第①③④⑥⑦ 段,“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渐渐失明的眼睛”“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从小说主旨层面来看,第⑨ 段,“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2)提炼答题要点
从六安爷层面来看,六安爷回答村里人的劝阻的话,展现其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表明六安爷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和痛心,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从小说主旨层面上看,在土地上劳作成为一种瘾,成为农民精神的寄托;而耕种从劳作变为“过瘾”,暗示着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深思。
3.整合形成答案
【答案】 (1)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2)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土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作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五)对点练习
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20·湖南省常德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安老王
张正
“你看看,又有大老虎被捉住了!”
我刚跨进单位传达室,保安老王就指着一家晚报上的新闻对我说。
老王的身份仅仅是一名普通保安,每天负责报刊邮件收发和车辆进出管理。每天报纸到手,老王总是先睹为快,端坐在传达室窗口前的旧办公桌边,一丝不苟地看。
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不逊于我们这些坐机关办公室的。
穿着藏青色保安制服的老王,看报纸的专注神情有点滑稽可笑。
老王喜欢拉扯着我谈论天下大事。
“国家不抓不得了,现在到了这种地步,你看看……”
“老虎苍蝇确实要一起打,大老虎离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可能有点远,你看看,小苍蝇满天飞……”
一开始,我还跟他讲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道理,提醒他不能这么主观、偏激,社会还没有让人悲观到这种地步。但后来,我也懒得说了。我发现,这老王,也不是一个上路子、懂规矩的人。
有一次,我等一份杂志社寄来的样刊,本该三五天到达,但两个星期仍未到,我忍不住去传达室问。
见我语气重视,老王吞吞吐吐应道:“你的邮件啊?我看看,我看看……”说着,他进了传达室里间。我跟过去伸头看,里间竟乱七八糟堆着许多报刊和邮件,有的还是成捆成包的杂志或书籍,却不是平常放在外间旧办公桌上待分发的。
“这里面怎么有这么多东西?”我奇怪。
“都是广告信……没人要的。”老王解释。
老王果然从中找出我在等的样刊。
我明白了,这个老王,发现了“生财之道”:他每天“短”下一些报纸,比如晚报有A、B、C三个版面,他仅分发A版,B版和C版成了他的“废纸”;那些他认为是广告信的函件,也扣着暂时不分,先存放在里间。这些东西,有人追问了,就找出来;没人问,每隔一段时间,就过秤卖给骑三轮车从门口经过的收废品的。
我非常来火,但跟这种人,我又生不起气。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一个月才拿那么点工资,我声张起来砸了他的饭碗,他可能连这么点钱都拿不到了。改一天,我丢一包烟给老王,神情严肃地关照他:“我的邮件,一张纸片你都要给我!”
……
我们单位大院对面,是个不大不小的酒店,生意不错,一到晚上,尤其有人家办酒席,酒店门口车满为患。而这个时间,我们单位大院内的停车位,因为职工都下班回家了,十有八九空空荡荡的。于是,便有人打起了主意。
这天晚上,我走得比较迟。远远地看见一辆陌生牌号的小车在传达室门口停了一下,开车人摇下窗玻璃,和老王嘀咕了两句,从窗口递给老王一张什么。
对许多事情,我比较敏感。
那人泊好车,下车砰地关上车门,刚好与我走在一起。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决定来个火力侦察,直截了当地悄声问他:
“停一次多少钱?”
“二十。”
我笑了笑。
我故意放慢了脚步。等走向对面那家酒店,我才推门迈进传达室。
“这个什么人,把车停在我们单位?”我不动声色地问。
“哪个?……他、他啊,说是熟人……是哪个科长熟人……”老王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
“单位有规定,你稍微注意点。”我说。我没有点明具体事情,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不会、不会,哪能呢,哪能呢……谢谢张主任,理解万岁,感谢关心……”
这个老王,每天报纸没白读,关键时刻,方寸也没大乱。
“就怕人家举报我们单位,说我们乱收费。”我不得不向老王点明事情要害。
“没有,难得的,”老王脸色开始发白,“他偏要停,我不让,你看看……”
我拍拍老王的肩膀,“放心,我只是提醒你一下,不会向领导汇报的。你自己以后注意就行了……你这也是小苍蝇行为!”
我突然恶毒地想到了“老虎苍蝇都要拍”中的那只苍蝇——老王跟我谈论过许多次的。
“我这算什么小苍蝇!”老王尴尬地笑。
“说人都会说。”我也呵呵地笑。
这件事之后,老王对我客气了许多,每次见到我,都主动站起来,笑脸相迎,“张主任!”
我不是什么主任,我只是一个爱好文学写作的机关办事员。
从此后,我的邮件和稿费单,老王都主动双手捧到我面前。
(选自《短篇小说》2019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评价老王“看报纸的专注神情有点滑稽可笑”,表层意思是指老王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与他的身份有些不协调,而从全文来看,也暗含了对老王思想行为的讽刺批评。
B.小说结尾写到“从此后,我的邮件和稿费单,老王都主动双手捧到我面前”,可见,经过“我”的批评教育,老王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愿再做“小苍蝇”。
C.老王利用职务之便获取私利,这是“我”认为他是一个“不上路子,不懂规矩”的人的主要原因,但出于对老王生活境遇的同情,“我”并没有声张。
D.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例如老王对“老虎苍蝇”的痛恨和他自己以“权”谋私的行为的对比,老王对“我”的前后态度的对比,以及“我”对老王前后态度的对比,从正面和侧面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可见,经过‘我’的批评教育,老王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愿再做‘小苍蝇’”表述错误。老王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怕“我”告发他以“权”谋私的行为,而丢了工作,并不是真心悔过。故选B。
【答案】 B
2.鲁迅《祝福》中的“我”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其重要性与本篇中“我”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分析本文中“我”的作用。
【答案】 ①“我”是一个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厌恶贪腐现象, “我”的形象反衬了老王“小苍蝇”的形象。②“我”在本小说中是线索人物,通过“我”串联所有情节,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的情感态度,表达对老王的批评和讽刺,表现了对贪腐现象的深入思考,凸显了小说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线索人物的作用。从情节的角度考虑:“我”是行文的线索人物,文章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叙述,“我”像一根线一样串联起了整个的故事情节,另外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述,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从对主人公作用的角度考虑:主人公老王是一个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设计钻营,谋求私利的“小苍蝇”的形象,而“我”恰恰相反,是一个厌恶贪腐、有原则的知识分子形象,“我”的形象和老王“小苍蝇”的形象形成了对比,反衬了主人公的“小苍蝇”的形象;从对主题的作用的角度考虑:本文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设计钻营,谋求私利的保安老王的“小苍蝇”的形象,通过“我”的情感,讽刺批评了在反腐问题上的表里不一、言行不符,只指责他人却不要求自己的普通民众。小说警醒和号召人们,反腐倡廉要从小处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思想深处做起,才能真正形成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
★3.本文是一篇以“反腐倡廉”为母题的小说,但选择老王这个小角度,写出了新意和深意。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答案】 ①这篇小说借老王这个人物,把“反腐倡廉”这个大话题聚焦到小人物身上,讽刺批评了在反腐问题上的表里不一、言行不符,只指责他人却不要求自己的普通民众。老王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打老虎打苍蝇”的反腐新闻,他表面上对“小苍蝇”深恶痛绝,甚至以偏激悲观的态度看待社会,事实上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设计钻营,谋求私利,他“短下”报纸作为废品卖出,他私设停车位收取费用,他的思想行为就体现了“小苍蝇”的本质,而他自己却对此毫无自知自省。②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老王这样的普通人,高呼反腐倡廉的口号来要求他人,却在工作生活中以职权谋私利,是贪腐的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小说警醒和号召人们,反腐倡廉要从小处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思想深处做起,才能真正形成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主题的能力。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老王”,他是一个表面上关心国家大事,而实际上却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来谋取私利、设计钻营的“小苍蝇”的形象。文章中,他将报纸等据为己有,以废品卖出,还有他私自收取停车费等事件都反映了他的“小苍蝇”的本质,而他却不知自省,依然乐在其中,在反腐问题上的表里不一、言行不符。由此可见,小说是借一个普通的民众的小人物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大的社会现实,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老王这个人物,把“反腐倡廉”这个大话题聚焦到小人物身上,讽刺批评了在反腐问题上的表里不一、言行不符,只指责他人却不要求自己的普通民众。这正是本小说的主题之所在。然后再联系现实,谈一些像“老王”这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并号召大家从自己做起,表里如一,从思想深处做起,才能真正形成清正廉明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