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总复习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考点三分析环境描写 课件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 总复习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考点三分析环境描写 课件4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09 19:4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考点剖析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周围的景物,暗示社会环境。
考点三 分析环境描写
(二)试题类型
1.本文第×(×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多次出现对××段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阅读××段的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5.×××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一、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2014·重庆市高考卷)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何晓《东坛井的陈皮匠》)(5分)
【审题要点】 环境描写 古城怎样的特点 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 本题有两问,要分别作答。(1)抓关键词,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可抓住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唐宋格局”“明清街院”“五千年的大家族” “自然地洋溢着”,这些词句中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联系下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联系下文来看,写这些自然是为塑造陈皮匠这个人物形象服务,也为陈皮匠的活动提供一个环境依据,为表现文章的主题服务。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三)指点迷津
概括环境特点——“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第二步,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
自然环境句段容易找,找社会环境描写的句段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第三步,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第四步,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三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如下:
(1)环境。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作用: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作用: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的内容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作用: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题。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答题模板】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具体如下: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模板】
(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真题演示
(2018·江苏省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①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②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③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④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⑤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⑥“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⑦“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音非常沉重迟缓。
⑧“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⑨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汉!”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⑩“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解题步骤】
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
题目要求分析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属于对社会环境特点的分析。“简要” 二字要求分析时要简洁。答题区域为全文。
2.标段勾画,提炼对应信息要点
(1)信息区间及分析
第②⑨ 段,“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王厨子”“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第①④⑨段,“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 “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 第⑨⑩ 段 ,“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汉!’” “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2)提炼答案要点
从第②⑨ 段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家里有厨子,有前院后院,小孩能够读书,可见家庭富裕,经济状况良好。从第①④⑨段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叔叔是大学堂的老师,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文化氛围浓厚。从第⑨⑩ 段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两兄弟友爱同心,主仆关系和谐,妈妈慈爱。
3.整合形成答案
【答案】 (1)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2)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3)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五)对点练习
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19·广东省东莞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躬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八叔——”玉琴跑着喊着,挡在当面,“我那头黄牛,不吃草咧,你去给看看——”
不等老八开口,八婶转过身来:“各家种各家的地,过各家的日月了。他给你家去看牛病,谁给他记工分?”
“你这人——”老八瞪起眼,盯着老伴。这样的话,居然能说得出口来,还说她贤明哩!
“嗨呀!我说笑话嘛!”八婶勉强笑笑,算是圆了场,转身走了。
牛只是夜里受了凉,没什么大碍。八老汉给牛扎了针,又叮嘱了几句。婆媳二人要留他吃饭,挽留不住,说着感恩戴德的话,送到门口。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也就是那么回事了。如今却受到这样的款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
老远就看见公社郑书记站在自家门口的粪堆前,帮老伴敲碎冻结的粪疙瘩,还笑着说着什么。郑书记一大早到村里来,有啥事呢?
“老杨,听说你舍不得那些牛马,还落了泪?”郑书记哈哈笑着,“是吗?”
老八咧着嘴,不好意思地笑笑。
“我信哩!你为那些四条腿熬费过心血,有感情哩!”郑书记蹲下来,掏出烟袋。“分了牲畜后,现在好多三十来岁的年轻社员不会喂牲畜。问题很普遍。我今日来,想请你到咱公社广播站,讲讲牛马经。”
“我说不了话……”老八着实慌了。
“好多人要求请你讲哩!”郑书记说,“我还得找队长,要帮社员安排好牲畜棚圈。一言为定,明天晚上到公社来,我在广播站等你。讲一小时两块,按教授级付款!”
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
“跟你商量一件事。”恒老八对着扑出灶膛的火焰点着旱烟,给老伴说,“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抓摸啥呢?一年务育一头牛犊,两年就翻身了。现时处处包产到户,牛价月月涨。我没旁的本事,喂牛嘛,嗨嗨……”
老伴端出一碗荷包蛋,放到老八面前,五十多岁的老妇人,居然嗔声媚气地说:
“吃吧!吃得精神大了,再满村跑着去给人家看牛看马……”
老八却像小孩一样笑眯了眼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了夜深难眠的恒老八对抓阄场景、饲养员生涯的回忆,以复杂纷乱的内心活动,暗示了乡村变革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B.恒老八多年饲养牛马,又为离开牲畜而流泪,也十分渴望抓到母牛,最后打算自己买牛,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
C.小说对郑书记着墨不多,但从他请恒老八讲牛马经、要帮社员安排牲畜棚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个关心群众、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
D.八婶“嗔声媚气”的语气包含着微妙的情感,表面上嗔怪丈夫去帮人“看牛看马”,在心里她肯定丈夫的专长,也十分认可他的想法。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项,“表明他始终不忘并渴望延续过去美好的时光”错误,表明他对牛马的喜爱,同时也是自己的专长。故选B。
【答案】 B
2.乡村的变革使恒老八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核情节概括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文中关系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角度分析,此题可以抓住文中的句子“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回,赶紧回去”“他在饲养室里多少次治好牛马的小伤小病……真是叫八老汉感慨系之”“我还得找队长……按教授级付款!”“咱得买牛。庄稼人不养牛……喂牛嘛,嗨嗨……”从“更积极,特别有干劲”“更自信,充满成就感”“更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更机智,学会审时度势”的角度概括答题要点。
【答案】 (1)更积极,特别有干劲。他看到懒民的变化后,就想着赶紧干活去。(2)更自信,充满成就感(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凭着自己的专长,他受到村民的款待,又接到郑书记的邀请。(3)更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凭自己的本事一定可以发家致富。(4)更机智,学会审时度势。以前他只懂养牛,如今能根据市场需求找到致富门路。
★3.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环境描写,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形象。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或:清晨的微光与寒冷烘托出懒汉的变化、恒老八的勤劳。)(2)使小说的情节更加连贯。景物的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渐趋明朗的过程。(3)照应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主题。霞光灿烂的景象,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内容主要从人物的心情以及主旨的角度分析,结构主要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找到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太阳已经升到碧蓝的天际,雾气已经散尽,冬日的阳光,温暖灿烂,街道里的柴禾堆,一家一户的土打围墙,红的或蓝的房瓦,光秃秃的树枝,都沐浴在一片灿烂的晨光里”。从内容看前面的三处“写夜里的寂静氛围,烘托出恒老八内心的不平静”,最后一处注意从“象征着在实行包产到户政策之后,乡村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一主旨的角度分析。结构上综合看这些景物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同时也是人物的心理的变化过程;结尾的部分照应标题“霞光灿烂的早晨”。
二、环境描写的手法
(一)考点剖析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考点包括考查修辞手法、描写角度、描写方法等。
(二)试题类型
1.小说中第××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巧赏析第××段。
3.××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景。请简要分析。
例如:(2010·江苏省高考卷)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阿城《溜索》)(5分)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审题要点】 峡谷险峻气势 分析表现特色
【解题思路】 这段环境描写在第二段,作者定点(壁顶上)换景,变换视角,“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两句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描绘了怒江的“声”;“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绘了人俯望怒江的“感受”。由近及远再到近,分别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所处的环境,极具感染力。
【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三)指点迷津
解答环境描写手法题——“三步骤”
步骤一,明确题干要求
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是考查描写手法,还是考查写景的修辞手法。如上面题中的关键词“峡谷险峻气势”把环境的特点表述出来,“表现特色”就是考查描写技巧。
步骤二,思考答题角度
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步骤三,判定方法并分析
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
【答题模板】
运用了×××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表现了×××的情感(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四)真题演示
(2015·湖南省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童心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改)
【注】 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1.审准题意,锁定答题区域。
题目要求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要注意全面考虑,如除描写技巧角度,还要考虑写景角度、修辞手法等。答题区域为画波浪线段落。
2.勾画圈点,提炼对应信息要点
(1)圈点信息与分析
①“碧波像大匹软缎”,有比喻词“像”,将“碧波”比喻成“大匹软缎”。②“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以动衬静,听到水声、语声,更显示出这里的宁静。③“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是听觉描写。④“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是触觉描写。⑤“碧波像大匹软缎”“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是视觉描写。
(2)确认描写手法
①句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句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③句用听觉描写手法;④句用触觉描写手法;⑤句用视觉描写手法。
3.整合形成答案
【答案】 (1)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2)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三个角度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五)对点练习
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19·福建省福州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姨之死
萧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オ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惑……
翠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
翠姨十八九岁,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她就陪着我也住下。每每睡下就谈,谈过了半夜。
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也好。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回到家里,大讲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故事。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
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四耳帽子。
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
有一年的冬天,刚过了年,翠姨来到了我家。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正在我家里。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翠姨一直在看堂哥。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没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堂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翠姨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不愿意出嫁了。
她说她要念书,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地闷闷不乐。
翠姨越来越瘦了,堂哥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堂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奇的忧郁,还是一样和我们打牌下棋。
她的婆婆听说她病重,就急着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
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堂哥去看翠姨。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堂哥给翠姨送去,说是送给她让她随便买点什么吃的。男子是不好先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堂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
“好了点吗?”
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地拉住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堂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堂哥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
堂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1941.7
(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哥多才多艺,在哈尔滨那样的大地方读过书,受到过新式教育,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却不敢大胆表达,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担当。
B.文中写翠姨未婚夫“人长得又矮又小……”,堂哥则“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
C.小说以散文化的手法展开叙事,写了翠姨无声无息的人生悲剧,她悄无声息地“活”着,悄无声息地“爱”着,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
D.文章用语深刻,“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寄托着对翠姨早逝的伤感;结尾写翠姨死后“年轻的姑娘们”欢快地准备春装,则对她们有着鲜明的批判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A项,“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缺少应有的担当”说法错误,堂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并不明确,更无从谈起“表达”与“担当”。B项,“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分析错误,两个人物的外貌只是一种客观的描写,“褒贬”用词过重。D项,结尾写“年轻的姑娘们”“热心地弄着剪刀”准备春装,并没有“鲜明的批判意识”。故选C。
【答案】 C
★2.小说开头画线句子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三月小城的自然环境特点。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将杨花比喻为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春意之浓。第二问:①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②与结尾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春天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以及体会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第一问:“转折了好几个弯儿オ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三月小城的自然环境特点。“头上顶着”,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像……”将杨花比喻为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春意之浓。第二问,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在结构上,与结尾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在突出主题上,写春天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
3.萧红的小说善于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揭示人物自身、时代之殇,同时悲剧之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①(人物自身)翠姨虽然爱着堂哥,但她缺少冲破阻力去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气和能力,反而以糟蹋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反抗包办婚姻,这决定了她“寂灭”的悲剧结局。②(时代之殇)翠姨的悲剧根源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在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统治下,她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在抑郁痛苦中死去。(2)蕴含的价值:①翠姨不为别人理解的“死”是对麻木、愚昧的“生”的否定,是对卑下、屈辱的女性生存的否定,是对生命意识觉醒后对无爱无望、麻木苟活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②翠姨的“死”维护了个体生命的自主和尊严、这种宁“死”而不苟活、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精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对不公命运的抗争。③翠姨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何在的叩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命运及文本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从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来阐述人物命运及文本意蕴。(1)先探究人物命运的悲剧效果。作者以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人物自身的悲剧和时代的悲剧。从人物自身悲剧分析,翠姨缺少冲破阻力去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气和能力,这决定了她的悲剧结局。从时代悲剧角度分析,翠姨的悲剧根源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2)再探究文本意蕴。①翠姨的死是一个被迫害受侮辱的女性对生命意识觉醒,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②翠姨的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抗争。③翠姨的悲剧,引发了读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