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考点剖析
高考考查的词语含义一般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不定指等)的;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类活用等。
考点三 理解词句含义
(二)试题类型
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纵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的内涵。
4.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5.文中画线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例如:(2014·湖南省高考卷)纵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学群《粮食》)(5分)
【审题要点】 纵观全文 “篡改”的内涵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题干中“纵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整合提炼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1)纵观全文,锁定“篡改”这个词语所覆盖的信息区域。第九段,大机器对食物生产方式的改变,第十段,化肥、激素、农药等对食物生长过程的改变。这些内容都是不以食物的意志为转移的。(2)结合上下文语境,摘取关键词句,适当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答案】 (1)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2)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三)指点迷津
理解词语的含义——“三联一托”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如2014年湖南省高考《粮食》中的“篡改”一词。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3.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对《荷塘月色》中“这几天颇不宁静”的理解就需要联系这两方面。在《荷塘月色》中,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因此,“颇不宁静”这四个词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同时,朱自清的“不宁静”也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
4.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依托修辞格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羞涩”。
【答题模板】
1.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2.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3.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含了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四)真题演示
(2015·江苏省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
.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解题步骤】
第一步:联系语境
题目指定是第⑤段,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
第二步:联系情感
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作者意在比较,并无褒贬。
第三步:联系主旨
这篇散文主要写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表达的是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第四步:依据手法
“孱弱”一词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写生活中的油烟气味,是拟人手法。
第五步:整合形成答案
【答案】 (1)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2)生活不大有定规。(3)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4)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五)对点练习
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19·山西省联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梦之队
周涛
是这样一些人来到球场上,来到了人们用渴望、期待、惊叹、狂热织成的浪潮所包围的这块平坦的谷底上。海洋飓风一般的喧嚣在他们周围和头顶上滚动,从风中,他们的名字像鸥鸟似的不时闪掠而过。无数的目光交织碰撞,在他们头顶激起光环。他们平静地或微笑着承受荣誉,出现在谷底了。
在谷底的两方,有两棵奇异的大树,在大树上有一只悬挂着的空篮子。篮子底儿是漏的。他们的任务是给这个漏了底儿的空篮子装满果实。这是一项既艰苦又光荣,并且徒劳无益的工作。这是一个可笑的任务。但此刻没有人觉得荒唐。全世界正有五亿人在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一神圣的时刻。悬在空中的篮子也等待着。
这些人来到了球场,黑人和白人。他们出现在这块专门为他们制造的空地上,出现在两棵树之间,仿佛亚当最早出现在伊甸园那样,他们眼睛盯着那棵树,怀里抱着果实,左顾右盼,并互相打量着。他们像最早的人那样,手臂很长,两条腿长而有力,月光单纯,肌肉发达,精力饱满,黝黑的皮肤和闪闪发亮的牙齿,辉耀着狩猎时期先祖的英姿。今天晚上,他们将上演一出扑打、拼抢、奔跑、腾跃、旋转、运行,以及种种有关人类体能极限的戏剧,这一切在欢呼声浪中的表演,只是告诉周围观众这样一个真理:从前人类全都能够这样做的事,今天只剩下这样几个人还能做了。
啊,梦之队!是谁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难道他们当中还残存着诗人吗?远古的梦,人类昔日身影再现的梦想和梦境。
梦境开始了。只有梦才可能有这样的飞升。人体在飞翔中旋转,极力伸向更高的高度,让手臂超出树的顶端,让人像鸟一样盘旋于树巢之上;只有梦才可以有这样的奔跑,从一座山峰轻轻一跃,在另一座更高的山峰上落脚,从大地的这一端一跳,瞬时在大地的另一端出现;也只有梦才可以允许一个人如此骄傲地表达自己,汪洋恣肆,肆无忌惮,狂呼乱叫,如入无人之境,从众人的头顶上飞过,人力挫群雄;还是只有在梦里才能够使十个凶猛强悍的巨人,在对抗中宽容,在冲撞中理解,在拼抢中配合,在他人神奇的一扣中由衷喝彩。
久违了的梦啊!公正、准则、道德、勇气和创造;公众的良知、口哨与喝彩;个人崇拜与集体荣誉、货真价实的力量角逐与不负众望的掀起热情;平等与突出、众星与灿烂的星、单纯的方式与复杂的实现、天赋与承认、简单与伟大……久违了的梦想啊,在现实中久已不复存在的梦想啊。
啊!那个悬在空中的没有底的空篮子。你永远装不满它,无论你使了多大劲,无论你跳得有多高,姿势有多么优美,往里扣的时候有多么凶狠,你还是装不满它。但是看台上的人们需要你装,他们需要你把体力发挥干净,一点儿也别留。他们是在现实中丧失了幻想、激情、单纯和勇气的人,他们的心灵和肉体都已经十分疲倦、非常衰颓,他们想在今天晚上召回那些失去的东西,他们寄厚望于你。
“再来一次!”他们喊道。你经不起鼓励和诱惑,因为你是一个身躯的巨人而同时却是一个心灵的孩童。你振奋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向那个空篮子扑上去——就像那位不断向山顶上推巨石的神一样,也像那只用石子儿填海的鸟一样,拼尽全力地徒劳。
喂,你没看见那只篮子是空的吗?
看到了。
那你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往里面装?
梦,为了梦。
但是观众知道什么是“梦”吗?
起码今天晚上知道。
可是只要天一亮他们就会全都忘得干干净净,懂吗?
可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明天还打吗?
当然。
那你老了还能打吗?
老了?……
对。
如果我老了,那个空篮子还会在吗?
【注】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美国男篮囊括了当时NBA各位置上的顶尖球员,因此被冠以“梦之队”称号。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海洋飓风”是观众的欢呼,“闪掠的鸟”是观众在呼喊球员的名字,作者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们对“梦之队”的热爱。
B.第五段运用大量极具动感且富于联想的语句展现出球员动作的自由舒展、比赛的紧张激烈,侧面展现了观众观看比赛时酣畅淋漓的感受。
C.文章中多次写道,没有底的篮子是永远装不满的,球员们所做的是艰苦且无益的工作,并反复强调比赛是无意义的,从而强化了文章的悲剧意味。
D.文章最后是一组虚拟的对话,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球员自己和自己的对话,作者以没有确定答案的问句作结,引发了读者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结构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C项分析错误,将篮球一次次装入篮筐看似是徒劳的,但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久违的激情和活力,球员则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自我超越。因此将文章定位为“悲剧”不妥当。故选C。
【答案】 C
2.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即语句的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即语境意义;最后理解句外之意,即言外之意。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然后分析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种技巧的表达效果。画线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两棵大树”“空篮子”“装果实”,可以理解为:谷底是篮球场;两棵大树是篮球架;漏了底儿的篮子则是篮筐;“装果实”是练习投篮。这一句的表达作用:①从内容上分析,把篮球比赛用陌生和新奇的比喻,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②从结构上分析,将篮球比赛和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出下文对于“远古的梦”的议论和抒情。
【答案】 含义:谷底是篮球场;两棵大树是篮球架;漏了底儿的篮子则是篮筐。作用:①陌生和新奇的比喻激发读者的好奇心;②将篮球比赛和远古时代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出下文对于“远古的梦”的议论和抒情。
★3.简要分析“梦之队”中的“梦”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 (1)梦是梦幻,梦之队是对球员出色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篮球技艺的称赞;(2)梦是观众的梦想,“梦”意味着现代人对原始活力的向往;(3)梦是观众的梦想,“梦”饱含着对公正、准则、道德、勇气等丧失已久因素的渴望;(4)梦是观众的梦想, “梦”寄托着人们对幻想、激情、单纯和勇气的渴望;(5)梦是球员的梦想,他们在看似徒劳的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自我超越。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内涵的能力。探究题目的内涵,要在理解标题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看其有无象征意义,深层含义,并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创作意图,看标题有无揭示主题和暗示作者创作意图的作用。“梦之队”中的“梦”有丰富的含意:(1)从球队球员角度分析,据“这一切在欢呼声浪中的表演……今天只剩下这样几个人还能做了”可见梦是梦幻,梦之队是对球员出色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篮球技艺的称赞;据“个人崇拜与集体荣誉、货真价实的力量角逐与不负众望的掀起热情……在现实中久已不复存在的梦想啊”可见梦是球员的梦想,他们在看似徒劳的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完成了自我超越。(2)从观众的角度分析,梦是观众的梦想,据“也只有梦才可以允许一个人如此骄傲地表达自己……如入无人之境”可见“梦”意味着现代人对原始活力的向往;据“久违了的梦啊!公正、准则、道德、勇气和创造”可见“梦”饱含着对公正、准则、道德、勇气等丧失已久因素的渴望;“梦”寄托着人们对幻想、激情、单纯和勇气的渴望。
二、理解句子含意
(一)考点剖析
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含蓄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蕴含哲理的句子;
2.修辞句: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3.结构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4.主旨句: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二)试题类型
1.联系上下文,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2.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3.请简析该句的内涵。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句的理解。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例如:(2014·山东省高考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黄裳《浣花草堂》)(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审题要点】 理解句子的含意 抓住关键词 抓住修辞手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句子的含意包括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理解句子的含意关键是理解句子的深层意义,这就要抓住句子的关键词和表达技巧(效果)来分析。第(1)句要抓住“一般化的塑像”“没有怎样的仙气”“难得”等关键词。显然,“一般化”是“塑像水平一般,很平常”,“没有怎样的仙气”是说人们并没有把杜甫“神化、仙化”,“难得”是说人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塑造杜甫“本来的面目”。第(2)句要重点抓住“梦游者”这个比喻,作者“复诵”杜甫的草堂诗,并且像“梦游”般走入风物不同的“境界”,就是说反复研读杜甫的诗,深入了解诗人所描绘的生活景象,会有独特的新鲜的感受。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三)指点迷津
理解句子含意——“三三一”法
1.三注意
(1)“注意”看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分析思路:
位置
分析思路
总起句
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
过渡句
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
总结句
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2)“注意”析成分。如果是单句,要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果是复句,要分析层次,明确层次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条进行叙述。
(3)“注意”明关系。明确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句子间的互相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2.三想到
(1)“想到”修辞。想到可能用了某种修辞,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2)“想到”结构。想到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3)“想到”情感。想到文中的重要语句,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旨、情感等加以分析。
3.一抓住
“抓住”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主要有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答题模板】
(1)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
(2)深层含意(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含了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
(3)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真题演示
(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解题步骤】
第一步:“多看”理解表层意
句子中“干什么”是指所有谋生行业,“一样”是“一样辛苦”的意思,句子字面意思是“干任何行业都是同样的辛苦”。
第二步:“多联”挖掘深层意
理解句意时要联系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干裁缝真的很辛苦”可知,裁缝是辛苦的谋生行当,而联系下文“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可体会出该句含蓄地表达了“我”对这一行业的深厚情感和对辛苦踏实劳作、平稳真切生活的肯定。
第三步:整合形成答案
【答案】 (1)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2)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受到它的独特意义。
(五)对点练习
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2019·河南省许昌市高级中学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进山东
贾平凹
①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②我的祖先,那个秦赢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赢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的举动,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③在曲阜,我已经无法觅寻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然大势。一个文人,身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是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在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子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好了。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大大小小的皇帝为孔子树立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④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⑤我在泰山上觅寻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地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里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夙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大庙的。我抚摩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⑥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也小的是天下。我这时是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⑦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的,但有的定都地远,他们可以来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的悠扬邈远,引出下文孔子关于“逝者如斯夫”的慨叹和对孔子的介绍。
B.文章联想了秦始皇和孔子登泰山的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孔子为人胸怀天下、仁义高贵,充满了对孔子的崇敬赞美之情。
C.作者认为只有像孔子、秦始皇以及那些对泰山无比景仰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D.本文叙述了自己来到山东,想到孔子,并拜谒孔子登泰山后回家的经历,其中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深沉的思考。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A 项,“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胡琴声”错误,从文中来看,第①段说“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 “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中没有拟人的修辞。故选A。
【答案】 A
2.文章两次提到文人的“斯文”,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内涵。
【答案】 ①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里,像孔子、杜甫这样的文人是不被重视的。生活凄凄惶惶,无缘富贵,贫困潦倒,甚至蒙受羞辱;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替,唯有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之光不息,代代相传。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理解语句的字典意,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文中的深层内涵。“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文章第②段说“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是说自然变化、时代更迭,“唯斯文用之不息”,句中的“斯文”是指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精神的光芒,“不息”是说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会停止,此处使用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儒家文化和孔子的精神之光像江河不消灭,代代相传;文章第③段说“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时代,斯文是扫地的”,“扫地”是指名誉、威信等丧失,“斯文扫地”说明文明不被重视,再结合“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的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的,曹雪芹也是这样的,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等可知,“斯文”主要指孔子、杜甫之类的人,“斯文扫地”是说在英雄辈出的动荡年代,这些文人是得不到重视的。考生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两处“斯文”的内涵即可。
★3.文章结尾谈到“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①“泰山石”是高贵坚强,甚至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象征;②“泰山石”是泰山的象征,能够给我自信和拔地通天信仰;③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了主题。泰山能够给我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找到题干中引文所在的位置,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分析该句使用的手法,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句子的理解。“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这句话出自文中结尾,这句话是说作者带回泰山石以及泰山石给“我”的启发,那么考生就要分析这“泰山石”在“我”的心中代表什么。如第⑤段“我抚摩着拱北石……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结合第⑤段的内容可知,这泰山石是高贵坚强的,甚至象征了孔子和儒家文化;如第⑥段“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最后一段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由“泰山石”到“泰山”,由此可知,泰山石象征了泰山,“带回泰山石”可以给我自信以及拔地通天的信仰;最后还应从主旨的角度分析一下,题干中的引文源自文章最后,而前文由泰山石到泰山,由泰山想到人,可以说“泰山石”给作者带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