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一)考点剖析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含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因此高考对现代诗歌艺术特色的考查主要从修辞手法和表修手法两方面去设题。
考点三 鉴赏艺术特色
(二)试题类型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的第×、×节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三)指点迷津
在现代诗歌鉴赏中,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考生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排比、双关等。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的答题模板:(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例如:艾青《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便于运用对话和呼告的方式来抒发感情,使语气显得更亲切,容易与读者亲近。
2.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等。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模板:(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这两句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1)虚实结合;(2)虚写对祖国的那份思念,实写诗人肯定这片槐树叶来自祖国。这片叶子并不是代表某一个具体地方,而是祖国的很多地方。如果说在某地捡的,就把他思念的地方具体化了,就缩小了。诗人思念的不只是捡到叶子的江南,或江北,而是江南、江北都思念。这就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祖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
3.篇章结构。包括首句领起下文、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前后呼应、卒章显志、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的解题模板:(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2)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阐述。
例如:纪弦《一片槐树叶》: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试分析诗歌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考生可以按步骤作答:结尾一句与首句呼应,从视觉上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的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四)典题演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壮士心
臧克家
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
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
枕着一卷兵书,一支剑,
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
突然睁大了眼睛,战鼓在催他,
(深夜里木鱼一声又一声)
跨出门来,星斗恰似当年,
铁衣上响着塞北的朔风。
前面分明是万马奔腾,
他举起剑来嘶喊了一声,
从此不见壮士归来,
门前的江潮夜夜澎湃。
第一节中,“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包含着两个对比,这两个对比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解题步骤】
1.明确手法及作用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2.结合文本阐释
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把握第一节的内容,分析诗歌中选取的意象,从而理解意象之间的关系和作者组合意象的目的。第一节第一句“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既交代地方又说明时间,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气氛;“壮士的梦正灿烂地开花”,与上一句作映衬,写壮士虽在沉睡中仍然向往着热烈的行动。这是第一层对比。枕一卷兵书,一支剑,写壮士身份,让我们联想到壮士当年征战沙场的勇猛;而“灯光开出了一头白发”,说尽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这是第二层对比。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3.形成答案
【答案】 (1)一个是热烈的梦境和凄凉的江庵的对比,一个是壮士叱咤风云的当年和孤身独栖的现实的对比。(2)第一个对比既交代地方又说明时间,渲染了一种寂寥的气氛;第二个对比说尽了岁月的蹉跎和英雄迟暮的感慨。
(五)对点练习
两年经典模拟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河水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1.诗中的小河和大海各象征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中的小河和大海各象征什么”,然后圈出描写“小河”和“大海”的句子,分析二者的形象特点,再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二者的象征义。诗人以人拟物的手法,把多情的男子比作小河,然后以其流过森林、流过花丛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诗中的“小河”象征多情的男子;而在小河最后流入无情的大海,“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主人公自身也被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透露了旧礼教束缚爱情自由的现实黑暗,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的鞭挞。诗中的“大海”象征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
【答案】 “小河”象征多情的男子,大海象征封建礼教及守旧势力。
2.在第一节中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并不相干,诗人是如何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安排材料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第一节中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并不相干,诗人是如何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然后圈出诗歌第一节中写小河和岸上的人的内容,再看诗人是如何把这二者联结到一起的。诗人在第一节中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岸上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用“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投入了河水的柔波”这两句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两者结合,感情那么真挚,偏又出于无心,愈是无心,愈见真挚。
【答案】 小河和岸上的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有映照作用的特点,把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3.诗的第二、三节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从正面写出“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这两节诗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第二、三节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然后回顾诗歌常用的技巧,再分析本诗第二、三节写了什么,使用什么手法,有何效果。“我流过一座森林——柔波便荡荡地,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裁剪成你的裙裳”“我流过一座花丛——柔波便粼粼地,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编织成你的花冠”,这两节诗结构对称,从正面写出主人公的柔情:柔波流过森林,便将碧翠的叶影裁成裙裳;柔波流过花丛,就将凄艳的花影,编织花冠。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心钟爱的姑娘。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心爱的人儿,这里显现诚意与真心,将爱情又推进一步。这两节诗以小见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爱者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的更深层次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