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1 17:4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河中石兽
第一课时 纪昀
七年级下册
1.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作者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浅进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纪(jǐ)昀
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罪被遣戍到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zuǎn)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知人论世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它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今天学习的《河中石兽》就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 )河中石兽

河干(ɡān) 门圮 (pǐ) 船棹(zhào) 曳(yè) 湮没(yān) 啮沙(niè)
坎穴(kǎn) 溯流(sù) 臆断(yì)
读准字音
初读——
1.读准字音
2.读对断句
3.读顺语句
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
《河中石兽》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细读——
1.理解字词
2.疏通文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
地名
河,二石兽并沉焉。
兼词,于此,在这里
翻译: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二个石兽一起沉没在河里。
河岸
介词,相当于“在”
倒塌
僧侣寻石兽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
认为
寻十余里无迹。


最后
铁钯,农具,除草,平土等
翻译:
经过了十多年,僧侣们募集钱财重修庙门。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水流到了下游。
于是(他们)划着船,拖着铁耙,找了十多里,也没发现石兽的踪迹。
起因 经过

“寻”石兽

于水中(不可得) 顺流下(无迹)
结果
僧侣寻石兽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
乎?”众服为确论。
怎么能
介词,被
事物的道理
埋没
颠倒,错乱
你们这些人
设馆教书

罢了
讲学家寻石兽
翻译:
一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坑洞
它的,代指河水
落入河水中的石头
老河兵寻石兽
用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咬,侵蚀、冲刷
翻译:
一位老河兵听说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yú)?
一再翻转
停止
主观地判断
表示反问的句末语气词,呢
逆流
像这样
本来,固然
翻译: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
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 纪昀
七年级下册
1.探究老河兵成功“寻”得石兽的原因,理解文章主旨。
2.了解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的形象。
3.拓展延申,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加强课外积累。
学习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了文章大意。课文以“寻”为线索,通过三个人物寻找石兽的过程,揭示了一个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要点回顾
一、老河兵成功寻得石兽的原因
思考探究
默读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人物
石兽位置
考虑要素
原因
寺僧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人物
石兽位置
考虑要素
原因
寺僧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于水中
于下游
于沙里
于上游
石兽
水流
石性和沙性
石性、沙性、水流
生活常识
生活常识
理性知识
理性、经验
成功寻得石兽原因
成功寻得石兽原因
二、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形象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师生朗读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讲学家:
教授、传播知识的人
老河兵:
普通的劳动者
身份不同
分析人物形象
尔辈:你们这些人
代词:用词不恭,轻蔑的语气
乃:是; 耳:罢了
过分自信,臆断之态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反问句:反诘语气,轻蔑
1.(石兽)不是木杮,不能被大水冲走。
2.(石兽)不是木杮,怎么能被大水冲走呢?
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找找这段话中,能够体现老河兵形象的关键词句。
“凡”“盖”“必”“遂”
逻辑清晰,论述恳切
笑?
讲学家
老河兵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标点:讲学家盲目自信,老河兵真诚谨慎
讲学家
老河兵
狂妄自大,不切实际,迂腐,不懂变通
自信,客观谨慎,经验丰富,实事求是
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虽然是寥寥几笔,但是通过身份、称呼、语气词、句式、动作描写(笑),甚至是停顿等方式,让讲学家与老河兵的形象呼之欲出。
三、理解观点,拓展延伸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链接
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你还知道哪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判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 ——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 ——车尔尼雪夫斯基
探究原因
拓展延申
分析形象
小结
僧侣
讲学家
老河兵
身份
实词,虚词
句式
停顿等
新闻片段
回顾交流
课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