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材料一
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疯狂地掠夺贵重金属,到处寻找金银产地。开发矿藏除了使用黑人奴隶外,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徭役制度——“米达制”,强迫印第安人每年要送一定数量的成年男子(在墨西哥为4%,秘鲁为14%)去矿场工作。由于繁重的劳动、饥饿和虐待,很少有人能活着返回。16到18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共掠夺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葡萄牙殖民者仅在18世纪就从巴西掠夺了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和金刚石。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一: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背景
材料二
孕育这次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众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压迫……在这次革命以前,印第安人、黑奴、混血种人和土生白人分立主义者已发动无数次的起义和反抗。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埋下了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背景
材料三
……尽管有这些限制,殖民地经济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8世纪下半期,拉丁美洲殖民地社会经济冲破了宗主国的种种限制而缓慢地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生产纺织品、皮革、陶器、铁器、玻璃、肥皂糖等的手工工场及造船厂。拉丁美洲成为欧洲棉花,咖啡,烟草可可的重要供应地……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更趋于活跃,从而与宗主国的封建性的统治发生冲突,最终导致独立战争的爆发。——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材料四:杜桑·卢维杜尔原是海地岛北部布雷达种植园主的奴隶,后提升为马车夫。他曾研读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向往自由平等,痛恨奴隶制度和殖民统治。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卢梭
伏尔泰
孟德斯鸠
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长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其他: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别人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
⑴政治(主要原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民族矛盾激化;
⑵经济:社会经济发展,为独立运动奠定物质基础;
⑶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⑷其他:
①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②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海地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多山的地方”。1697年从西班牙手中被划归法国,改称圣多明各。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概况
⑴法属海地独立(1791--1804):
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
1804
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我们恢复了我们原有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宣誓:永远不把我们的权利委弃给任何强国。
——海地《独立宣言》
⑵西属拉美的独立(1810--1826):
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
概况:1826
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
玻利瓦尔
南美解放者
委内瑞拉国父
圣马丁
祖国之父
阿根廷、智利和秘鲁共尊他为“自由的缔造者”
(3)葡属巴西的独立
1822
年,巴西获得了独立(葡萄牙),建立君主制。
基本上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国家的格局
独立后的问题
材料一
独立后的拉美各国(除巴西外)都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但实际上广大人民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黑人和印第安人更是遭到种族压迫和歧视;各国普遍出现了军事独裁者(考迪罗:军官或地主集团首领)的统治。……他们依靠军队和教会(大地产所有者),任意修改宪法,实行军事管制,随意搜刮民财,抢劫国库。……考迪罗夺权的方式就是发动军事政变,如墨西哥在1824-1848年间发动了250次政变,更换了31个总统,其中在1841-1848年7年内更换了21个总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考迪罗们经常以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换取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借款,从而为外国资本的渗入和政治干涉大开方便之门。……总之,考迪罗制只能使国家和人民经常陷于苦难和不安之中。
——改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1.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
2.(内部)独立后的拉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1826—1850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贷款和投资总额达1亿美元。……
1850年以后,英国在拉丁美洲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例如建筑港口、铁路、开辟轮船航线、低价收购土地和利用廉价劳动力开发矿产等。英国资本先后控制了巴西的棉花、阿根廷的谷物和肉类贸易,墨西哥的银矿生产以及大多数国家的交通、铁路和港口等企业。1870年英国在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金额达到8500万英镑,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投资国和债权国。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独立后的问题
3.(外部)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美国总统——门罗
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
(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扩张;
(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
(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门罗宣言
“大棒政策”
(漫画)
大棒政策:美国第26任总统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他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这项外交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
金元外交:美国第27任总统塔夫脱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贫困和苦难远没有到尽头!
民族民主革命: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
民族
民主
革命
反对外来侵略
(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反对封建专制
民族独立/国家解放
政治民主
①
巴西:1889
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②
墨西哥:1910
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农民起义军:独裁者、美国干涉)
1917
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革命斗争
第一条
联邦最高权力在行使权力时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第二十七条
国家领土范围内土地与水流之所有权本属国家……国家在任何时候皆有权利对私产加以限制……应采取措施以分散大地产;发展小土地持有制……一切矿物,或存在于矿脉、矿层、矿快或矿床中构成矿物质物质……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
第三十九条
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并为人民的利益而创立,人民在任何时候均享有改变或修改其政府形式的天赋权利……
——《1917年墨西哥宪法》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墨西哥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积极参加革命,粉碎了一次又一次的复辟阴谋,给国内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墨西哥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革命斗争
第二阶段特点:推动民主改革,巩固独立成果,促进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二、亚洲的觉醒
材料二:亚洲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的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壮大是亚洲觉醒的内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统治,特别是廉价商品的倾销,破坏了亚洲各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了必要前提。
材料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既遭到帝国主义的扼杀和限制,又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矛盾激化和促进人们新的觉醒。
1、亚洲觉醒的背景
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经济: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与阶级准备。
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亚洲各国的民族民主意识加强)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同亚洲各国压迫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了,这时亚洲除日本外,其他国家均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觉醒正是在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以及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都已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
◆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含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背景:①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②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A
印度反英斗争
1905——1908
B
伊朗立宪革命
1905——1911
C
中国辛亥革命
19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民族民主运动
1885
1905
1908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国大党”成立
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
提拉克被捕,孟买10多万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要求将其释放,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提拉克(1856-1920)
1908年夏天,孟买高级法院审判提拉克,审理过程持续10天。提拉克英勇不屈,在法庭上捍卫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权利,将法庭变成了宣讲民族独立的战场,但还是被判处6年监禁。
二、亚洲的觉醒
(1)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
①
简况:1905—1911年,伊朗发生立宪革命,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
②
结果:革命在伊朗统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③
影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2)伊朗的立宪革命
(1)概况: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2)意义: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3
)中国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为了自卫,居民们自动组织起来,在一些要道设立陷阱,用投枪、弓箭袭击贩奴商人。
早期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还表现在被捕奴隶进行的顽强斗争上,最常见的反抗方式是逃跑或自杀。据不完全统计,1700-1845年,仅在英、美贩奴船上就爆发了55次大规模的奴隶暴动。
19世纪以来,武装斗争成为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其中,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但在动员民众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三、非洲的抗争
背景:英国侵略埃及
过程:
①
在反对英国的侵略中,出现了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1879年,以爱国军官、知识分子为骨干力量),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以唤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②
在
1882
年反抗英国侵略埃及的斗争中,阿拉比(祖国党领袖、爱国军官)领导埃及军民进行抵抗,
结果:失败、被俘,英国占领埃及。
艾哈迈德·阿拉比:埃及爱国军官,曾两次领导起义,要求实施宪政,企图摆脱英、法对埃及的控制。
1.埃及的抗英斗争
◆斗争特点:
建立政党组织唤醒民族意识,爱国军官领导武装反抗斗争。
苏
丹
背景:英国在控制埃及的过程中,也把侵略矛头指向埃及的邻国苏丹。
过程: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赶走外国侵略者。这次武装起义持续近20年,起义者曾占领苏丹大部分地区
结果:起义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
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穆罕默德·艾哈默德(自称“马赫迪”,意思是“救世主”,是真主派到人间的救世主)发动了以恢复原始伊斯兰教为目的的“圣战”。马赫迪宣称他就是众所期待的救世主马赫迪;要求“废除不堪负担的苛捐杂税,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号召苏丹人民对异教徒(英国统治者)进行“圣战”,把他们赶出自己的国土。
2.
苏丹马赫迪起义
◆斗争特点:利用伊斯兰教传说号召、组织民众进行斗争;宗教领袖领导武装反抗;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沉重打击了侵略者。
◎埃塞俄比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埃塞俄比亚
时
间
领
导
者
纲领文献
重要战役
结
果
1894-1896
孟尼利克二世(埃塞俄比亚皇帝)
《告人民诏书》,号召人民抗击侵略者,保卫国家的独立
阿杜瓦战役(1896年3月)是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侵略的决定性战役。孟尼利克二世亲自率军战胜了意军,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为独立国家,并赔款1000万里拉
起义胜利,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埃塞俄比亚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国家
殖民国
动员手段
斗争形式
结果
埃及1882
英国
政党组织
武装斗争
抵抗失败,英国占领埃及
苏丹1881
英国
马赫迪宗教组织
虽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但失败后英国控制了苏丹
埃塞俄比亚1894
意大利
皇帝号召
打败侵埃意军,保持了独立
4、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
(1)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被迫结束殖民统治或改变管理方式);
(2)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
(3)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4)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
中国武昌起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
民族独立运动
亚洲的觉醒
非洲的抗争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革命:巴西建立共和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背景:原因、条件
政治经济发展停滞
英美势力的渗入
序幕:海地独立
拉丁美洲的全面独立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
进程
背景:原因、条件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伊朗立宪革命
中国辛亥革命
背景(主要斗争形式)
埃及抗英斗争
苏丹马赫迪起义
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