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目录
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赏析鲲鹏形象
探讨寓意
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北冥有鱼,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象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鱼吗?它不仅硕大无比,而且还富于变化!今天我们学习节选自《逍遥游》里的这个故事。
学习目标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 赏析、朗读鲲鹏形象,体会鲲鹏精神。
3. 理解寓言的寓意。
学习重难点:
①赏析鲲鹏形象,体会鲲鹏精神。
②理解寓言的寓意。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检查预习
1
作者作品
2
读准字音
北冥( ) 鲲( ) 徙 ( ) 抟( )
míng kūn
xǐ tuán
3
读懂文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同“溟”,海。“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南冥”,就是南海。
上古传说中的大鱼。
大鸟之名。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
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大鹏可借风力南飞。
迁徙。
天然形成的大池。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人名。
记载。
怪异的事物。
击水,拍打水面。
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息,气息,这里指风。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马,故名“野马”。吹,吹拂。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极,尽。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4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野马也,尘埃也。
南冥者,天池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海洋运输。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志怪者也
名词作状语,向上
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整体感知
1.北冥有鱼,整篇文章都是在写鱼吗?还写了什么?
1、2句写鲲,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到“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后面还写了野马、尘埃。
2.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鹏
标题是“北冥有鱼”却写鹏?
“化而为鸟”这只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这简直太神奇了!
赏析鲲鹏形象
1. 鲲为什么要变成鹏?根据“化而为鸟”发挥想象,说说鲲变化的过程。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比海更宽广的是天,硕大无比的鲲为了追求更大的逍遥和自由,鲲通过努力化作了鹏。
甲骨文中的“化”(见下图),左边是一个头朝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变化非常巨大。鲲化为鹏,鱼嘴变成了鸟喙,鱼鳍变成了翅膀,这一变化不仅巨大,过程还艰辛,可能会忍受剧痛。
2. 这是一只不凡的鱼,那么如凤凰涅槃,乘风而飞的鹏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请细读课文,用“我从 (词句)中,读出了鹏的 ”句式来说。
我从“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读出了鹏它的翅膀不仅大,而且充满了力量。
我从“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中,读出了鹏的智慧和志向远大。
我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读出大鹏的力量很大,决心之大。
3.化而为鸟,乘风而飞,我们在鲲鹏身上体会到了怎样的精神?
追求远大理想的执着勇敢,聪明智慧。
齐读写鲲鹏的语句,读出这种翱翔云霄的气势。
4.鹏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凭借了哪些条件飞上了云霄?
海运、水、扶摇(旋风)、六月息(六月大风)
探讨寓意
1. 文章后面为什么还写了野马,写了鹏的俯视,作者目的何在呢?
①“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微小的“野马”“尘埃”与巨大的“鲲鹏”对比,但这一大一小都有所凭借。
②我们站在大地上看大鹏翱翔于其中的天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尽头,但其实它不过是无边无涯的积气而已,湛蓝并不是天真正的颜色。同样,九万里之上的大鹏俯视我们置身其间的大地,也和我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并不能看清楚,我们的大地,遂变成大鹏所见之天。这句写出了大鹏即使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仍会受到制约。
2.思考《北冥有鱼》的寓意?
在《北冥有鱼》中,庄子借鲲鹏寄托自己向往逍遥、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但也指出大鹏、野马的逍遥都是“有待”的,是有凭借的。可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并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拓展阅读《逍遥游》并思考:庄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课时作业
退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秋水》(节选)
“一言兴邦”——《论语·子路》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战国策》
初读课文
要求: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濠梁( ) 鲦鱼( )
háo
tiáo
字词学习
读准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会读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你应该读出?
(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肯定,毫无争辩)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充满智慧,诙谐)
再 读
要求: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性格。
译 读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把不懂的字词找出来。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疑问代词,怎么)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疑问代词,怎么)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固然;本来)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哪里、哪儿)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演 读
老师读叙述部分,一位同学读庄子部分,另一位同学读惠子部分。(要求用现代汉语朗读,可以加上一些内容。)
辩 读
在庄子和惠子精彩的辩论中,我们既领略了庄子的可爱,也认识了惠子的认真。他们辩论的主题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辩论中,惠子得出什么结论?
(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当时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从文章哪些内容可以看出庄子在辩论中占了上风?
(惠子的提问和庄子文末的回答。)
请在文中找出支持庄子观点的依据。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鱼儿不受束缚,不受惊扰,可以在濠水中悠闲自得游弋,那么人怎样时候才能做到“从容” 呢?
(注重精神上的快乐;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庄子与惠子既然是到濠水游玩,他们当时心情会怎样?
(愉悦、放松……)
同样是出游,惠子却没能感受鱼儿的快乐,他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学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庄子从容、洒脱、自由快乐,就觉得鱼也是快乐的,仿佛自己就是鱼,鱼就是自己,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庄子快乐的本质是什么?
读完这篇寓言后,你觉得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
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庄子心得》中曾这样谈论: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的更通透。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濠梁之下的游鱼,天地间的庄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追求快乐自由,应该诗意地生活。……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庄子》及其艺术特色补充介绍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诗意呢?请结合自己对庄子思想的理解谈谈今后该如何快乐生活。
课堂小结:
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结构梳理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作业:
1.课后背诵课文。
2.把本文改编成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3.课后读《庄子》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