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3节
物质的组成
课
型
互动课
课
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式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会写出单质的化学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物质观。
教学重点
化学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化合价
课前准备
教师拿出一张名片,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名片。”
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人们第一次见面,相互认识最简便快捷的方式是什么?自然是交换一下各自的名片。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多次用H2O、O2、Fe、CO2等式子来表示相应的物质水、氧气、铁、二氧化碳,这样的式子称之为“化学式”。上述化学式就是各自物质对应的“名片”。(国际通用符号)
讲解
(出示水、金属铁、氧化铜、氧气等样品)自从17世纪以来,科学家就不断地对物质的组成进行研究,从最初通过测定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对物质组成作出的推测,直至今天采用现代仪器直接测定物质的组成,人们逐渐对物质组成的奥秘有了较深入的了
解答: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
提出问题:
1、组成物质的元素不同,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就不同。但是,铁和氧气同是单质,为什么铁可以用它的元素符号来表示,而氧气却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数字“2”?
2、水的化学式中,数字2写在“H”的右下角,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中数字2是写在“0”的右下角,这是为什么?
阅读教材
第78页—79页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练习
阅读教材第79页“联想与启示”后填表。
提问
通过上面的练习,同学们在头脑里应建立这样的联系:即见到实物,就想到它的微观组成,能说出它的化学式。那么,见到化学式,能否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呢?
讲解
例如,见到“H20”这个化学式,你可以想到水这种物质,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还想到它代表1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当然你还可以由“H:O”想到水的颜色、气味、密度以及水与其他物质所发生的一切反应,甚至你还可以想到奔腾的黄河、长江,天上的白云,南极的冰盖等等。但是,最主要的,化学式告诉了我们:
宏观上①表示一种物质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微观上①表示构成物质的一个分子②表示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练习
说出化学式CaO、CO2、Al2O3、MgCl2、NaCl的意义。
启发提问
通过上述的化学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提问
同样是与氧化合,在CaO、CO2、Al2O3中,C、Ca、Al分别结合了1个氧原子,
两个氧原子和三个氧原子?在CaCl2、NaCl中,为什么Ca结合了两个氯原子,Na却结合了1个氯原子?
讲解
这反映了原子相互化合时的真实情况,原子相互结合的数目取决于原子的种类。当我们考察更多的化合物,就能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如H与O之间按2:1化合(H2O),Na与O之间也按2:l化合(Na20);Na与Cl之间按l:1化合(NaCI),H与C1之间也按l:l化合(HCI)。我们把元素原子相互化合时的这种比值关系用数值抽象出来(如H:+1,0:-2,Na:+1,C1:-1),即为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定了正负和大小。
投影展示
①教材第80页表3—7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
②认识原子团。
小结
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化合价之间的关系。面向全班交流看法。
作业:
布置作业:
教
后
记
课
题
第3节
物质的组成
课
型
互动课
课
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合价的一些注意事项;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知道化合物的命名。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2、学会计算已知化学式中的元素化合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教学难点
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课前准备
导入
我们已经会写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但都是平时见得多了才记住的。如果没有现成的化学式让你模仿,你能写出氯化铝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吗?如果你要写氯化铝的化学式,你认为需要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得结论
应该先知道氯化铝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还要知道每种元素的原子各有几个。具体写的时候,究竟哪些元素的原子应该先写,哪些元素的原子应该后写?另外,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种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有几个?
讲解:
实际上要写出正确的化学式,需要解决的就是这样两个问题。
现在学习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本步骤。
阅读教材第80页书写化学式原则。
投影示范:
例题:写出氧化铝的化学式。
①写出组成该物质元素的元素符号,
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
Al
O
P
O
②查出以上两种元素的化合价:
+3
-2
③计算两种元素化合价的最小公倍数:
3
x2=6
④Al原子个数:
6÷3=2
⑤O原子个数:
6÷2=3
⑥将原子个数分别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方:A1203
⑦检验:
(+3)
×2+(-2)×3=0
模仿
对照老师的讲解,写出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学生自己完成)
练习
根据化合价表,写出氧化镁、二氧化硫、氢氧化钙、碳酸钠、硫酸钾的化学式。
学生在书写化学式过程中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作必要的解答。
教师说明:
化学式只能表示实际存在的物质的组成,只有在化合物实际存在时才有意义,不能根据化合价等于零的原则凭空臆造、随意书写化学式。
讨论:
为什么碳、氧元素可以组成两种不同的化合物?请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设问:
我们已经知道将元素符号按特定的方式组合,即为某化合物的化学式,前提当然要知道这种化合物的中文名称。那么,有了化学式,我们又如何来给化合物命名呢?我们先研究一下命名规则。
学生阅读规则,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根据元素的名称,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举例:如NaCl读作“氯化钠”,ZnO读作“氧化锌”,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u(OH)2读作“氢氧化铜”)
3、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根据原子团和另一元素的名称从右到左的顺序读作“某酸某”。(如:CaCO3读作“碳酸钙”,Cu(NO3)2读作“硝酸铜”)
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回答得很好。书写化学式或给化合物命名,除了要认真仔细外,还需要有工具。化合价表和书写规则、命名规则就是工具,我们应通过实践去把握。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
你能从家里找到几种含化合物的物品吗?尝试写出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或名称,并说说它们的用途。(可以查阅书本或说明书,也可向别人咨询)
布置作业: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