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5:3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东吴生相遇①
(唐)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②平。
【注释】①原诗题下有注:“及第后出关作。”此时诗人已59岁。②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人用随风漂泊的水上浮萍,形象地刻画了自己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彼此同病相怜。
B.颔联饱含辛酸,诗人觉得年华老去,与娇艳美丽的花朵相比早已没有了青春样态,只好在心情烦乱中借酒浇愁。
C.颈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贫”与“贵”,“陋巷”与“豪家”的强烈反差凸显了乱离社会的种种世态炎凉,暗含诗人对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控诉。
D.诗人身处唐末乱世,历经沧桑,虽然直到晚年才科举及第,但仍心怀施展才华、报效朝廷的志向和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心愿,令人敬佩。
(2)这首诗以“泪”开始,以“笑”结尾,你认为矛盾吗?请结合诗意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释】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D.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②。
愧我明珠成薏苡③ , 负君赤手缚於菟④。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释】①部曲:即部属,属官。②符:这里指军中移文。③薏苡(yì yǐ):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仁叫薏米,形似珍珠,可入药。“薏苡明珠”语出《后汉书·马援传》,后世用以指因涉嫌而受诽谤的人。④於菟(wū tú):虎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友人,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陈贤良①
苏 轼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②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鳌。
【注释】①陈贤良:即陈旸,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世称“陈贤良”。②三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为唱和之作,为了表示对友人的敬重,作者用了“奉和”二字。
B.作者对孙武和吴起持否定态度,认为友人不必学习他们的兵法谋略。
C.颔联写到“望穷海表”“倾尽葵心”,这里作者既指友人,也指自己。
D.本诗起承转合贴切,并综合运用了用典、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
(2)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①
王维
言②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③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④将已矣。
【注释】①此诗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颇为蜿蜒多姿。②言:发语词,无意义。③趣:通“趋”。④垂钓: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三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一句异曲同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审美感受独特。
B.“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一句,写出了清溪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各种水生植物,摇曳生姿。
C.诗歌最后一句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一心向往悠闲,如溪水淡泊安宁,愿能在溪边垂钓中度过一生。
D.本诗诗句质朴绚丽,绘声绘色,画面感强,作者置自身于山水之间,托情感于草木之中,韵味无穷。
(2)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淡泊安闲”的心境的。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山兰若试茶歌(节选)
刘禹锡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茶诗,一二句描写新芽拳缩的形状及新茶从采摘到煎制之迅速。
B.三四句描写了茶汤的香气和颜色,以沾露的木兰和临波的瑶草加以衬托。
C.“采采”颇有民歌风味,让人想起《诗经》中“采采芣苡”“采采卷耳”等句。
D.诗中写出唐朝僧人对茶的钟情,赞美了他们对茶艺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
(2)诗人在咏茶之余亦有寄托,请简要概括本诗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五)
庾信①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②。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
移住华阴③下,终为关外人④。
【注释】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吴起:战国魏人,初为鲁将,后为魏将,驻守西河。因受魏相公叔谮毁而离魏奔楚。韩非:战国韩之诸公子,奉命入秦,被害而死。③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④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坦率真诚,诗人身在异乡,心怀故国,尽是“伤痛之辞,自责之言”。
B.开篇四句,直切题旨,自己为子为臣本应尽孝尽忠,然而身虽存而名灭。
C.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以二人自比,表明如同二人的英雄志气。
D.最后两句写自己现移住长安,终究还是关外人,抒发自己身处异域之感。
(2)这首诗意蕴深刻,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李白
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中夜忽惊觉,起立明灯前。
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都独惆怅。
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欻(注)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而我胡为者?叹息龙门下。富贵未可期,殷忧向谁写?
去去泪满襟,举声粱甫吟。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
【注释】欻(xū):忽然,迅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心理变化为线索呈现出诗人的理想追求与艰难现实之间的矛盾。
B.“开轩”四句,诗人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刻画了诗人惊醒后悲凉的状态。
C.“何必求知音”一句直接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
D.本诗一反李白诗歌意象新奇、诗风豪放的特点,借用朴实话语表情达意。
(2)本诗意蕴丰富,发人深省。请谈谈本诗给你的人生感悟。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①
刘长卿②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释】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2)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干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安得中山千日酒③ , 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鸣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暗示了诗歌表现的环境特点。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而诗人自己也一事无成。
C.颔联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
D.全诗充满着满腔的悲愤之情,但文字读来较为轻淡,情感表达比较委婉。
(2)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梦孚若①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钢雀台。唤厨人斫②就,东溟③鲸脍④;圉⑤人呈罢,西极龙媒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康慨生哀。
(注)①孚若,即方学若,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首词作于南米理宋淳祜三年(1243),因梦已故挚友力孚若而作。②斫,为用刀、斧等砍劈。③东溟,东海。④鲸脍,指切细切薄的鲸鱼肉,好吃的美味。⑤圉人,养马之人。⑥龙媒,骏马。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得慷慨悲凉,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B.“唤厨人斫就”四句,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出了梦中人的意气豪情。
C.词的上阕用刘备和曹操的典故,暗示自己跟友人和他们一样都是英雄豪杰。
D.“谁信被晨鸡轻唤回”,晨鸡轻轻就能唤醒美梦,说明词人虽酒酣但入梦不深。
(2)词中作者理想和现实有怎样的矛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风?昔我游齐都
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①。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萧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②。
借予一白鹿,自挟两青龙。
含笑凌倒景③ , 欣然愿相从。
(注)①华不注峰:古山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②赤松: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③倒景:景,日光。在日月之上向下看,故曰倒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回忆以前在齐地登山的经历,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清新明了。
B.诗人把山比作芙蓉花,极写山的峻拔秀丽,为后面神仙出场做了铺垫。
C.诗人想象骑着白鹿畅游仙界,这个场景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出现过。
D.诗人希望远离世俗,和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
(2)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请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③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D.诗歌前六句多用对偶,清新流畅,富于节奏感,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感情。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15.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楚江怀古①
马戴
其二
惊鸟去无际,寒蛩鸣我傍。
芦洲生早雾,兰湿下微霜。
列宿分穷野,空流注大荒。
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
其三
野风吹蕙带,骤雨滴兰桡。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阴霓侵晚景,海树入回潮。
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②招。
(注)①唐宜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②讵可:岂可。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一、二联写景,“芦洲”点明地点为江畔,“早雾”“微霜”点明时间为秋晨。
B.《其二》颈联的景象雄浑阔大,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C.《其三》首联中“蕙带”“兰桡”两个意象沿用了《离骚》的“芳草美人”的写作传统。
D.《其三》颈联中“侵”“入”两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晚雾弥漫,江水冲刷岸树的场景。
(2)这两首诗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其一)
孟郊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
触绪无新心,丛悲有余忆。
讵忍逐南帆,江山践往昔。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秋怀》组诗即写于洛阳,此为第一首。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孤骨”刻画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境况,“夜难卧”则进一步写出其孤苦无依,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愁苦之状。
B.“吟虫”一句写秋虫唧唧,吟唱不止,一方面衬托了秋夜环境的冷寂,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诗人难以入眠的凄凉境况。
C.“老泣”两句说自己老来欲哭无泪,只有秋露滴沥不止,如为我而泣,想像奇异,再次勾画出诗人枯槁穷愁的形象。
D.“讵忍”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年老而不能乘舟南归,其实暗含李白“直挂云帆”之意,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的心志。
(2)本诗五至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 , 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⑦劬:劳苦。③膏泽:滋养土壤的雨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一、二句就写出了一幅春雨之下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的田野之景。
B.惊蛰时令正是春耕之际,农家起早摸黑劳作的身影出现在田野上、菜园里、山涧边。
C.“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的大意是农人勤劳朴实,辛苦劳作不觉苦,春雨润禾便喜上眉梢。
D.诗歌最后,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百姓背负沉重的徭役,批判了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
(2)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结束入神”,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诗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①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②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③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注]①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兔和蟾。②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③黄尘清水,有沧海桑田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梦游上天,阴冷雨寒,仿佛在为月宫的兔和蟾悲泣;忽然云开月出,明亮起来。
B.四至六句诗人想象飞人月宫后同仙女谈话,人间沧海桑田,变化很快,感觉“千年如走马”。
C.七、八句诗人遥望人间,感觉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东海如同被打翻了的一杯水。
D.诗人先通过描写天上仙境来表情达意;进而俯视人间,寄寓了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2)李贺的诗歌具有变幻奇谲的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19.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玩雪
萨都刺
雪正纷纷客倚栏,长江风急吼天关。
千重铁瓮①成银瓮,一夜金山②换玉山。
舟子迷归寒浦外,衲僧疑在白云间。
晓来霁日高林照,好景依然悦我颜。
注:①铁瓮:即铁瓮城,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②金山:在京口西北,原在长江之中,后因砂土堆积而与长江南岸相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纷纷”状雪大,以“吼”写风急,“客倚栏”这一细节暗示出渡江之难。
B.颔联以“银瓮”“玉山”两个妙喻写出了大雪之后所形成的奇丽景观,生动形象。
C.颈联写舟子在寒浦外迷失归途,僧人在山上如同置身于白云间,明写人而暗写雪。
D.尾联虽然没有具体描写晓晴之后的怡人雪景,却给读者留下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2)简要分析这首诗刻画了怎样一个“玩雪”者形象。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王适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点明了送别的时令、地点、天气以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B.颔联运用比喻,诗人认为友人虽然性格冷漠但文章却韵味深远。
C.颈联虚实结合,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钱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
D.由诗题及尾联的“杨柳春风”可以推知,尾联中的“榜”是春闱的杏榜。
(2)有人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请结合诗句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注)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蒿。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作。怀蒿楼,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由表州长史徙为滁州刺史,建“怀嵩(兼指嵩山与洛阳)楼”,并写有《怀蒿楼记》一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站立怀嵩楼头,看见滁州城外云雾从山中腾涌而出,将滁州城重重缠绕。
B.霜林红遍,野菊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作者与朋友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
C.“西风”“画角”不免令人感到萧瑟,作者却解带迎之,胸次坦荡,器宇轩昂。
D.虽被贬滁州,内心抑郁,但此诗却表现了作者嶙峋风骨和傲岸不可摧抑之气。
(2)诗歌尾联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月二十二夜同方寺丞宿瀑庵读刘宾客集①
刘克庄
瀑山木落霜寒夜,共读吾家梦得诗。
坐对遗篇忘漏尽,手遮残烛怕风吹。
森严似听元戎令,机警如看国手棋。
千载愚溪相对垒,未应地下友微之②。
(注)①刘宾客: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曾做太子宾客。②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被贬官永州,曾住溪畔,改名愚溪,这里代指柳宗元。历史上柳宗元、刘禹锡并称"柳刘微之,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瀑山落叶簌簌飘零的景象开篇,营造霜寒夜的读书环境,给人萧瑟之感。
B.与友人展卷共读刘禹锡诗,诗人因为有这样优秀的本家诗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C.刘梦得诗布局谨严、诗思敏锐,读之如看元帅调兵、国手对弈,森严而机锋敏捷。
D.千年以来仍不忘与柳宗元一较高下,“相对垒”表现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进取态度。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胡邦衡①之新州贬所其二
王庭珪
大厦元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拄倾危。
痴儿②不了公家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端能饱吃新州饭③ , 在处江山足护持。
(注)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因上封事请斩欺君误国、主张向金投降的奸臣秦桧,遭贬。②痴儿:指主张向金议和的秦桧。③黄山谷《跋子瞻和陶诗》说:“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国势险危,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明知如此,但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支撑危局,“拄”和上句“支”字呼应。
B.第三句讥刺秦桧,大厦将倾,正是这“痴儿”造成;第四句“男子要为天下奇”和第二句相连,所谓奇,就是指“欲将独力拄倾危”说的。
C.第五句写上书的威力:让朝中奸诈谄媚的人都吓掉了胆;第六句,“只心知”意指没有任何人能了解胡邦衡的忠义,同时也批评朝廷无人敢说话。
D.这首诗着重写胡邦衡的内心世界,以鞭挞欺君误国、卖国投降的秦桧反衬胡邦衡的一身正气,诗人在尾联巧妙地化用黄山谷的成句。
(2)“端能饱吃新州饭,在处江山足护持”被人认为是经典之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荆州[注]十首(其一)
苏轼
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
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
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
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注]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重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运用衬托手法,以楚地的平川烘托三峡多山多谷之奇异之景。
B.诗歌描写了荆州的自然之景和生活之景,颌联突出了水陆繁忙之景象。
C.尾联发思古之幽情,“重城自古坚”表达了荆州之地的历史战略地位。
D.诗歌主要写诗人“出蜀人楚”的经历,将一路上所见、所感融入笔下。
(2)颈联是如何描绘荆州之景的?请从视觉变换的角度进行赏析。
25.下列对《登高》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选取天、风、沙、渚、猿啸、鸟飞等多个意象,描写秋日登高见闻。
B.?颔联“萧萧”“滚滚”描摹形象,“无边”“不尽”时空交融,境界阔远。
C.?颈联触景生情,抒写诗人虽漂泊他乡、老病孤苦仍不失豪迈慷慨之情。
D.?尾联承接五六两句,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忧世伤时,悲愁难以排遣。
2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释】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打算上书朝廷,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释】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希望能亲自带兵出征,北定中原。
E.作者虽有意向皇帝陈情,但认识到自己并非大手笔,担心倾诉有所不尽。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
(北宋)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释】“故人”二句: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好友范晔之事。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词的上片描绘了日暮的景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词中划线的诗句。
2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①学官
苏轼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②。
【注释】①上党:今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②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载,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齐国儒生鲁仲连为箭书射入城中劝降,守城燕将见书哭泣三日后自杀。田单遂复聊城,欲封爵鲁仲连,鲁不受而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外东风雪洒裾”写送别的时间和景象,春天已至,却逢下雪,东风吹舞雪花,雪花飞似杨花,隐含惜别之意,格调悲凄,感情沉重。
B.“山头回首望三吴”由眼前写到别后,想象梅庭老别去途中回首遥望三吴故园,依依不舍。
C.“不应弹铗为无鱼”援用孟尝君门客冯谖的典故,劝告梅庭老安于职位,不必在意上党地方艰苦,不因个人得失而牢骚不平。
D.“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两句赞誉上党地势雄峻,称许梅庭老犹如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儒,激励梅庭老勿以学官而自卑,笔力豪迈,为友人壮行色。
(2)本词最后一句“时平不用鲁连书”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3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选篇理由:此词是作者客居合肥时作。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本词和《扬州慢》写作背景相同,两词各具特色,比较阅读,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 (1)B
(2)不矛盾。①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首尾(结构)严密。②“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③一泪一笑,总括全诗,掷地有声。(观点表明,分析有据,结合诗意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诗人觉得年华老去,与娇艳美丽的花朵相比早已没有了青春样态”错,三、四句是挥泪叙旧的辛酸语。回想当年大家欢聚一起观花饮酒的情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此时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不感觉到花儿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细味诗意,字字酸楚。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地说:“十年身事各如萍”。诗人用随风飘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怜。“白首相逢泪满缨”。按理,这时韦庄已登第,禄食有望,似不该与故人泪眼相对,但自己在外飘泊多年,已是五十九岁的人了。因此,遇故人便再也忍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泪干了,愤闷倾吐了,诗人转而强作笑颜:“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且对”一作“独对”,据题意以“且对”为允。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这两句是说: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既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期望社稷郅治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B
⑵ 不矛盾。①全诗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首尾(结构)严密。
②“泪”是回顾,“笑”是前瞻。“泪满缨”说明诗人遭遇十年辛苦不寻常;“开口笑”说明诗人满怀信心向前看。
③一泪一笑,总括全诗,掷地有声。(观点表明,分析有据,结合诗意即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2.【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试题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解析】【分析】(1)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在把握全诗整体色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二联的意象,进行总结即可。“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夕阳西下,树影倒影在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立于断桥上赏景。分析该句诗中包含的意象,有落日、断桥、独人、水、树、鸟,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可以组合成一幅美好静谧的画面。夕阳西下,远处的天边泛着微微的橘色,树影斑驳交错,在水中投下了一片片墨绿色的阴影,鸟儿归巢,相互依偎在树杈上,水上搭起的断桥上立着一位含愁的诗人。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诗文感情基调即可。
(2)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实际上是一种虚写,结合诗歌前三句内容分析可知,作者当时是独自一人站在断桥上欣赏山涧美景的,“夜深同徙倚”和“秋风斜月钓船归”是作者的想象而非真实情景;同时,这句诗还采用了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尤其是“秋风斜月钓船归”一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沉醉于景,闲适自得的心情;此外,这又是一种借景抒情,作者借“秋风”“斜月”“钓船”等意象,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及此次清游的闲适愉悦之感。本题要求选择其中一种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⑵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试题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想象及语言描述能力。仔细阅读诗歌,根据诗歌选定的意象组合的画面翻译,通过合理的想象描绘出精彩的画面,语言生动流畅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
3.【答案】 (1)A
(2)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A. “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赏析有误。“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跨着马儿沿着山道行进,迎面而来的,一是雾,二是山。雾,不是浑沌一片,而是“薄薄轻轻”,虚无缥缈。山,不是孤峰独峙,而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薄薄轻轻雾”,“重重叠叠山”,十个字,写出了皖南山区清秋黎明时特有的朦胧美。但是诗人所领略到的还不止于此。他坐在马背上看山中雾、雾中山,别有一番情趣:马在漫卷的轻雾中“得得”穿行,恍若冲开一道道轻纱似的帏幔;那从轻雾中闪出的重重叠叠山,仿佛是从帏幔中放出,一座,一座,千姿百态从身边闪过。“冲”,使流动的雾,化动态为静态;“放”,使静止的山化静态为动态。两者相生相映,构成了一幅扑朔迷离、奇趣横生的画面。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4.【答案】 (1)A
(2)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先人后己、忘我无私的胸怀。
不同点:杜甫的诗句,由自己住茅屋想到天下寒士居无定所,表达的是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关爱部属、勉励友人的可贵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曲解文意。首联不是写诗人自己,而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部属的勇猛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生平思想及具体写作背景,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本诗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意思是,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前一句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杜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故答案为:⑴A
⑵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先人后己、忘我无私的胸怀。不同点:杜甫的诗句,由自己住茅屋想到天下寒士居无定所,表达的是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关爱部属、勉励友人的可贵精神。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要求,依照题干所说的比较内容,回顾旧知,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通读全诗,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中描写的形象和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分析所写事物的角度,注意要将异同点分开来表述。
5.【答案】 (1)B
(2)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能卓越、气度非凡的赞美; 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要追求虚名的劝告;③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作者对孙武和吴起持否定态度”错误,这是一首唱和之作,“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只是说友人不必学习孙武和吴起的兵法谋略,并没有对孙武和吴起持否定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与陈贤良的唱和之作,而且由“奉和”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敬重,结合注释对陈贤良的介绍来看,“因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陈贤良是有才之人,所以诗歌中首先表达对友人才华的赞美。
从首联“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来看,是说友人虽然不学习孙武和吴起的兵法谋略,却敢以驽马与英雄豪杰同列,表达对友人气度非凡的赞美。
从颈联“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来看,在作者眼中,“浮名”是身外之物,“休琐琐”是休要疑虑不定,这是劝告友人不要追求虚名。
从尾联前一句“三山旧是神仙地”以及注释二来看,“三山”原是神仙居住之地,此处借以表达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从尾联后一句“引手东来一钓鳌”来看,“钓鳖”,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伯龙之国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后以“鳌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此处作者使用这一典故表达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才能卓越、气度非凡的赞美; 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不要追求虚名的劝告;③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④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实现抱负成就事业的期望。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6.【答案】 (1)D
(2)①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情: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到生命尽头。②借景抒情。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诗人借清溪的素淡天然景致来表明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反映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③“声喧乱石中”,“喧”字让人强烈地感觉到溪水流过时的声响,当水流进入树林后,便又“色静深松里”。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表达了自己向往淡泊安闲的心境。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答出两种手法,赏析具体,精准到位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本诗诗句质朴绚丽”错误,诗句“绚丽”的表述不当,本诗诗句风格清新自然,描绘景物生动具体。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最后四句直接抒情。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
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
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直抒胸臆。最后四句直接抒情: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到生命尽头。②借景抒情。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诗人借清溪的素淡天然景致来表明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反映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③“声喧乱石中”,“喧”字让人强烈地感觉到溪水流过时的声响,当水流进入树林后,便又“色静深松里”。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表达了自己向往淡泊安闲的心境。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答出两种手法,赏析具体,精准到位即可)
【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
7.【答案】 (1)D
(2)①诗人借僧人之口点出,要想品味茶的“灵味”需要有幽寂的环境,表达了远离尘嚣、超脱尘俗的愿望;②又借将茶寄往郡斋、以砖井水泡茶铜炉火煎茶会有损其“标格”的说法,表达了对世俗官场的鄙薄与厌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赞美……贡献”于文无据。诗人不仅借和尚之口,赞美这山中“幽寂”之地的茶叶如何美好,还对幽栖隐居于山野的人,寄予了深深的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通过和尚的口吻,介绍了炒青的特点,也是进一步赞美了炒青的佳美。和尚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我们寺庙这样幽寂的地方,用刚刚采来的新芽招待嘉宾,才能吃出它的美味。表达了远离尘嚣、超脱尘俗的愿望。
如果寄到您的郡斋,时间久了,又是用普通的井水和铜炉来烹煮,那就鲜味大减了。作者遭到贬官外放的打击以后,对于污浊的朝廷政治,也有了厌弃的感觉,故而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隐居的向往,也含蓄地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表达了对世俗官场的鄙薄与厌弃。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诗人借僧人之口点出,要想品味茶的“灵味”需要有幽寂的环境,表达了远离尘嚣、超脱尘俗的愿望;
②又借将茶寄往郡斋、以砖井水泡茶铜炉火煎茶会有损其“标格”的说法,表达了对世俗官场的鄙薄与厌弃。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8.【答案】 (1)C
(2)①离家背国,愧疚悔恨。自己既为庾家之子、又为梁朝之臣,惟应尽忠尽孝,可是子道臣节却已亏损。②远事异朝,悲苦无奈。自己去梁到魏,原是出于不得已,如今兴复故国的“壮情”“雄图”也早已消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以二人自比,表明如同二人的英雄志气”错。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是用吴起辞魏、韩非入秦来比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层四句“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直切题旨。在封建社会里,提倡惟忠孝为先,作为人臣要尽忠,作为子孙要尽孝,自己既是梁朝之臣,又是庾氏子孙。而今自己背离梁朝而仕于北朝,无论有怎样的客观原因,总是与南朝的关系一旦丧尽。原有的人事既尽,身虽存而名灭,只落得个变节叛臣的臭名,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虽自己在北朝亦备受赞誉尊重,高官显位,但却只是苟且偷生、不能以身殉国的罪臣。抒发了诗人离家背国,子道臣节却已亏损的愧疚悔恨之情。
第二层四句“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申”,诗人先用吴起、韩非两个典故。吴起原是魏臣,后去魏至楚;韩非事韩,有人把他写的书带到秦国,被秦王看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急攻韩”,韩王原来不用他,到这时候只得派他使秦,秦王虽然很高兴,但并未重用。这里说自己离开了梁国而在西魏做官,就像吴起、韩非一样,唯有老死异国而已!在异国樊篱之中,原来兴复故国的“壮情”、“雄图”都早已消歇,不再可能为国报仇雪耻了。抒发了诗人远事异朝,悲苦无奈之情。
最后一层说自己“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庾信明明在长安,应是“关内”,偏要看作是“关外”,明言以北朝为异国。身在异国,心怀故国,这样的矛盾更加强了悲苦愤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离家背国,愧疚悔恨。自己既为庾家之子、又为梁朝之臣,惟应尽忠尽孝,可是子道臣节却已亏损。
②远事异朝,悲苦无奈。自己去梁到魏,原是出于不得已,如今兴复故国的“壮情”“雄图”也早已消歇。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⑵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9.【答案】 (1)C
(2)①傅说与李斯的典故启示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必先经历一段艰辛的时光;②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要实现青云壮志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③整首诗表达了人要志存高远,切不可被自怨自艾的情绪击垮。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表达了被现实击败的诗人缺少友人关怀的孤独”说法错误,该诗主要体现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突出诗人的志向没有泯灭,也表达出要靠自己的努力实现志向的想法。“何必求知音”并不是说诗人没有朋友关心,而是表达想要青云直上需要自我的努力,而不必寻求知音帮助。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问的是诗歌带给考生的“人生感悟”,所以关键要读懂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由此才能得出答案。而要发现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就要着重分析诗歌中抒情议论的诗句,如“数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青云当自致,何必求知音”等。本诗描述了诗人醉宿龙门醒后的所见所想,表达了诗人理想不得实现的挫败之感,以及挫败之后的自我勉励和精神振奋。诗歌起首叙述旅憩龙门半夜惊觉,接着以景衬情,借用“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的场景来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挫败和苦闷;中间借助“傅说”“李斯”等的典故,宰相傅说也曾做过低微的夯土的工作,宰相李斯也曾经是个牵鹰放犬的鄙贱之人,表达自己应该有匡扶社稷的志向与受挫能力;接着又由抒发远大的志向转向了直面残酷的现实;结句意思是:青云直上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何必求知音举荐?以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以壮士青云奋发自励,表现出诗人困厄中犹期待实现理想之信念。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傅说与李斯的典故启示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必先经历一段艰辛的时光;②最后一句以反问的形式直抒胸臆,表达了要实现青云壮志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③整首诗表达了人要志存高远,切不可被自怨自艾的情绪击垮。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0.【答案】 (1)B
(2)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辕门画角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流放到康州的情景。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典故及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尾联“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大意是“那高高的九重皇宫中的重臣,谁能够为侯中丞抱屈喊冤?只能让他面对湘江水像屈原一样泪洒衣襟”。“独看湘水泪沾襟”运用了屈原的典故,屈原正道直行、精忠报国却遭到流放,只能独自泪洒湘江。诗人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而“北阙九重谁许屈”则是对那些朝廷重臣的质问和鞭挞,语气中包含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再联系注释可知,诗人与侯中丞一样遭受贬谪,对侯中丞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故答案为:⑴B;
⑵ ①屈原精忠报国却蒙冤被流放湘江,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表达了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1.【答案】 (1)C
(2)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中,C项,“表明其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他们完全一样”中“完全一样”错误,从诗句中来看,“大纲”是“大致相似”,“小样”是“差不多相像”,选项曲解诗歌意思。故选C项。(2)“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前一句中“鹡鸰”为鸟,古人常用此鸟来比喻兄弟,“音断云千里”是说兄弟相隔千里,此处借助比喻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后一句是说归依无主,怀才不遇,这里用典故,曹操《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既有比喻,也使用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中山千日酒”使用典故,《搜神记》中说,中山人狄希,能酿造一种千日酒,人饮用后会一醉千日,相传刘玄石曾因饮了此酒,醉而不醒,家人以为其死去而埋葬之,千日后,酒家得知此事,让刘家掘坟开棺,刘刚好醒来,这里使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太平的期盼;“安得”使用反问,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故答案为:⑴C⑵ 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比喻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联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然后理解这两联的意思,看写了哪些内容,使用哪些技巧,表达什么情感。
12.【答案】 (1)D
(2)①理想是与友人相逢,同登楼台,共享美食,一起建功立业;现实是阴阳两隔,孤身一人。②理想是报国建功,收复失地;现实是年华已逝,功名未立。③理想是友人能慧眼识己;现实是报国无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项,“说明词人虽酒酣但入梦不深”错,“轻唤回”重点是表达梦想不能实现的遗憾与失落。故选D。(2)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词中作者理想和现实有怎样的矛盾。回答时,要先答出词人的“理想”是什么,然后答出“现实”又是怎样的,要突出二者之间的矛盾。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上片虚写梦境中的理想生活,梦见和方孚若一同大展宏图。下片实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上下片形强烈的对比,展示了词人的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钢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写与友人相逢,同登楼台,共享美食,一起建功立业。这是词人的理想,而现实是“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挚友已乘鹤西归阴阳两隔,孤身一人。恢复国家统一的大业更难以实现,感旧生哀,一腔凄凉悲愤的感情发泄无遗,伤时忧国的思想就是这样被充分地表现出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作者希望能够有千辆大车,迎接这些燕南赵北的剑侠奇才,共同收复北方的失地,建功立业。这是词人的理想,而现实是“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年华已逝,功名未立。
综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理想是与友人相逢,同登楼台,共享美食,一起建功立业;现实是阴阳两隔,孤身一人。②理想是报国建功,收复失地;现实是年华已逝,功名未立。③理想是友人能慧眼识己;现实是报国无门。
【点评】⑴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注意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作者的生活的朝代、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处境、诗歌注释等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辨析选项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利用题目、作者和注释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翻译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分别找出相关的诗句,从理想和现实的角度筛选重点词句组织答案。
13.【答案】 (1)D
(2)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诗人想象自己骑白鹿俯瞰日月,想象奇特壮丽。③“含笑凌倒景”,极写飞升之快乐,写出了诗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愿望。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D.“同样不满现实的仙人遨游天际,过安闲的生活”赏析错误,本诗只是写诗人见到了仙人赤松,赤松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跟从乘坐两条青龙的赤松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他们身下成为倒影。从中看不出仙人赤松对现实不满。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能力。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对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加以分析。属于对前人评点进行再评价题型。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比如本题已经明确指出这首诗被人们归类为“游仙诗”,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对此加以分析。答题前,首先明确什么“游仙诗”,“游仙诗”具有什么特点。然后根据游仙诗的特点,结合本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游仙诗是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这类诗歌在思想上往往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强烈道家思想;在艺术上,游仙诗想象奇特,善于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而道家神仙典故的运用,则使游仙诗更具备浪漫的色调。明确了什么“游仙诗”及“游仙诗”特点之后,精读整首诗歌,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写法等角度的特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针对前人评价“游仙诗”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内容上看,本诗写自己以前游览游齐国首都济南的时候,曾经攀登上华不注峰,遇到了仙人赤松子,赤松子借给自己一头白鹿,自己骑着白鹿和赤松子一起遨游仙境的情景,符合游仙诗的内容界定。是有诗中写仙人借给自己一头白鹿骑,仙人自己乘坐两条青龙,骑白鹿驾青龙,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想象奇特。结合注释②可知“了知是赤松”运用了神仙典故,说自己遇到了一位白发童颜仙人,他就是著名的仙人赤松子,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含笑凌倒景”写自己骑着白鹿欣然含笑与和赤松子一起凌空而上,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含笑”写出诗人游仙镜的快乐,“凌倒景”,凌空而上,超越现实人们生活的大地,日月大地都留在身下成为倒影,表现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想法。具体解题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了知是赤松”运用神仙典故,使诗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②诗人想象自己骑白鹿俯瞰日月,想象奇特壮丽。③“含笑凌倒景”,极写飞升之快乐,写出了诗人超越世俗社会局限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综合鉴赏能力,注意了解作者。作者是诗歌的关键,作者生活的朝代,作者的思想,都会在诗歌中体现出来,了解了作者才能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分析题目的内容。阅读题目,分析题目的重点词,再诗歌并翻译诗歌的内容,结合对题目的理解抓住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手法和特点,筛选重点词句作答。
14.【答案】 (1)C
(2)①“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写出了作者晚年对成功治理八节滩心中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②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或作者因生前做了好事,想象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写出了诗人开凿险滩后内心的悠然自得(或欣喜)。③表达了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或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解析】【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故选C。(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要求结合“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首先分析“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再分析本诗尾联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然后结合注释中的“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和前面的“施家财”分析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以及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写诗人希望能够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突出诗人为民造福的伟大情怀,也进一步凸显出诗人对百姓的关注,对民生的关注。注意联系全诗,作者抒发了他“誓开险路作通津”的雄心壮志,分析“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故答案为:⑴C
⑵ ①“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写出了作者晚年对成功治理八节滩心中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②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或作者因生前做了好事,想象死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写出了诗人开凿险滩后内心的悠然自得(或欣喜)。③表达了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或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注意阅读选项的内容。先阅读选项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然后正确翻译诗歌的内容判断选项。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赏析了,注意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阅读题干,结合背景理解题干中的诗句的含义,根据对题干诗句的理解分析尾联的含义,抓住重点词来组织答案。
15.【答案】 (1)A
(2)同:都表达了被贬后的落寞心境。其二的“惊鸟”“寒蛩”、其三的“骤雨”“阴霓”等哀景抒发的都是被遭贬后内心的哀伤悲凉之情。异:对被贬的人生态度不同。其二“聊自整云装”等有能暂得于己的洒脱;其三“明神讵可招”等有渴望得到重用却不得的无奈。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点明时间为秋晨”错。“早雾”的“早”是“早早”升起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和“候明月”看时间是傍晚。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先看相同点。注释中提示,唐宜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因此,这两首诗都是在被贬之际所作,诗中都含有被贬后的落寞心情。其二中写“惊鸟”受惊吓后边鸣叫边消失在天际,这“惊鸟”恰像是诗人自指;而“寒蛩鸣我傍”,则是以声衬静,写出了无人陪伴的孤独寂寞。其三中写“屈宋魂冥寞”是借屈原来抒发自己的不平,而“江山思寂寥”则是借景抒发自己的寂寞;“骤雨”“阴霓”等哀景抒发的都是被遭贬后内心的哀伤悲凉之情。再看不同点。其二尾联“看山候明月,聊自整云装”,诗人在等待明月升起,好欣赏月下山景;“聊自整云装”则有者自在洒脱的闲适之意,表明诗人有能暂得于己的洒脱;而其三尾联“欲折寒芳荐,明神讵可招”,则一方面希望有人能够识得人才,推荐自己;一方面又担心“明神”不肯召见;此句表达了渴望得到重用却不得的无奈。
故答案为:⑴A⑵ 同:都表达了被贬后的落寞心境。其二的“惊鸟”“寒蛩”、其三的“骤雨”“阴霓”等哀景抒发的都是被遭贬后内心的哀伤悲凉之情。异:对被贬的人生态度不同。其二“聊自整云装”等有能暂得于己的洒脱;其三“明神讵可招”等有渴望得到重用却不得的无奈。
【点评】⑴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⑵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6.【答案】 (1)D
(2)感叹年华易逝、失望悲愁无穷。五、六两句写年华易逝如用剪刀剪去一般快捷,老态纷呈如织布的线一样繁多;七、八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面对未来已心灰意冷,回忆过去更是悲愁丛生,没有希望没有快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其实暗含李白‘直挂云帆’之意,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的心志”理解错误,其实是指自己一事无成,穷愁潦倒而无颜回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去壮暂如剪”“如剪”运用比喻,写出年华逝去之快,“来衰纷似织”“似织”运用比喻,写出衰老纷繁之态,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的表现自己老病哀怨,年华逝去的感慨。“触绪无新心”写自己无心面对未来的心绪,“丛悲有余忆”写回忆过去愈发让人生出悲愁。“触绪”“丛悲”抒写自己的穷愁境遇,直接抒发作者的穷愁困苦之悲情。
故答案为:⑴D⑵ 感叹年华易逝、失望悲愁无穷。五、六两句写年华易逝如用剪刀剪去一般快捷,老态纷呈如织布的线一样繁多;七、八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面对未来已心灰意冷,回忆过去更是悲愁丛生,没有希望没有快乐。
【点评】⑴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⑵此题考查考生评价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基本思路是:情感+分析(手法技巧)。诗歌情感的把握需要借助诗歌的细节、意象、显现情感的特殊用字等。
17.【答案】 (1)D
(2)诗人先通过观察田间农民劳作,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接着将农人终年劳作与家无余粮、生活饥贫作对比,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赋税徭役的繁重。同时,又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最后两句,作者进行了自省,身为朝廷官员不从事耕种,俸禄却来自百姓,心中顿感惭愧,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D.“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错误。应该是“诗人看到农家粮仓没有余粮”;“批判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不准确,诗歌的最后,作者是以观作结,“方惭”一词,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本诗是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的田园诗。从诗句内容上看,“不耕者”,指食禄却不耕作的人,即做官者;禄食,指俸禄;闾里,指乡里,泛指民间;“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意思是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从诗句技巧上看,诗人先写春耕之始,然后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勤劳朴实,以及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的惨状,最后以“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作结,用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对田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第三,从诗句的感情上看:作者写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惭愧身为官吏的不劳而食。
故答案为:⑴D⑵ 诗人先通过观察田间农民劳作,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接着将农人终年劳作与家无余粮、生活饥贫作对比,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赋税徭役的繁重。同时,又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最后两句,作者进行了自省,身为朝廷官员不从事耕种,俸禄却来自百姓,心中顿感惭愧,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
【点评】⑴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⑵鉴赏诗句,基本上遵循以下答题思路:首先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句,然后点明该诗句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最后结合全诗分析该诗句所表述的情感。
18.【答案】 (1)A
(2)①想象奇特:诗人把阴冷雨寒想象为玉兔和寒蟾在悲泣,把云层裂开后的景象想象成房屋楼阁,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还幻想在月宫与仙女相遇并交谈。②构思巧妙: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现实生活的苦闷。(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A.“阴冷雨寒,仿佛在为月宫的兔和蟾悲泣”理解错误,应是“阴冷雨寒,仿佛是月宫的兔和蟾在悲泣”。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写到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仿佛是房屋楼阁。第三句写到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第四句中“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诗人幻想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想象非常的奇特。诗歌的五、六句写到诗人同仙女的谈话。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所以整首诗天上人间浑然一体,通过写梦游月供,描写天上仙境,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现实生活的苦闷。
故答案为:⑴A;
⑵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阴冷雨寒想象为玉兔和寒蟾在悲泣,把云层裂开后的景象想象成房屋楼阁,把明月在云雾中飘过说成是“玉轮轧露”,还幻想在月宫与仙女相遇并交谈。②构思巧妙: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现实生活的苦闷。(意思对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艺术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
19.【答案】 (1)A
(2)“玩雪”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以赏玩的心态和新颖的视角观赏江城雪景,善于发现独特之处,笔下充满诗情画意; “玩雪”者具有独到的审美情趣,不畏恶劣环境,赏玩壮丽雪景,热爱自然,豪迈乐观。(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 “暗示出渡江之难”有误。“客倚栏”意在交代观赏位置,暗示观赏豪兴。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描写大雪纷纷,江上急风怒吼,而此时的“客”却丝毫没有畏惧之感,反而怡然自得地“倚栏”赏起了雪景。这表明这位“玩雪”者有着独到的审美情趣,不畏恶劣环境,赏玩雪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豪迈乐观的情感。第二联和第三联直接描写雪景,视角新颖独到。先是描写整个铁瓮城都被白雪覆盖,这位“玩雪”者似乎有着戏谑的心态,开玩笑般说铁瓮成了银瓮,金山成了玉山。这两个比喻新奇巧妙。又于眼前雪景眺望到远处,寒浦舟子因雪而迷归,而山上也是一片银装素裹,衲僧仿佛住在白云之间,此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巧妙写出雪之大。这两联犹如一幅素淡的水墨山水画卷,视野开阔,景色壮美,既有铁铸的硬朗,又有别致的巧思,美不胜收。第四联则是想象第二天雪晴之后的美景,朝阳在高林后升起,照耀着这一派银装素裹的广袤天地,红日、高林、雪山、长江,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这位“玩雪”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以赏玩的心态和新颖的视角观赏江城雪景,善于发现独特之处,笔下充满诗情画意。
故答案为:⑴A;
⑵ “玩雪”者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以赏玩的心态和新颖的视角观赏江城雪景,善于发现独特之处,笔下充满诗情画意; “玩雪”者具有独到的审美情趣,不畏恶劣环境,赏玩壮丽雪景,热爱自然,豪迈乐观。(意思对即可)
【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