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二)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①沿途不乏缺少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②不仅瀑布倾泻,而且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③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美誉的勃朗峰。我们拾阶而上,④随之威严的穹顶也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______________。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liáo
rào,(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qǐng
kè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节选自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kān shí
B.kàn shí
C.kān shè
D.kàn shè
D
2.下列对文中两处注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瞭绕 顷刻
B.瞭绕 倾刻
C.缭绕 顷刻
D.缭绕 倾刻
C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轻歌曼舞 纷至沓来
B.轻言细语 车水马龙
C.轻歌曼舞 车水马龙
D.轻言细语 纷至沓来
A
4.文中①②③④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①处修改为“沿途不乏缺少美景”。
B.②处修改为“虽然瀑布倾泻,但却轰鸣作响”。
C.③处修改为“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④处修改为“随之的穹顶也愈升愈威严”。
C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②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③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④因巉岩太过陡峭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C
6.黄石某中学九年级(3)班开展“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4分)
【任务一】你承担了办一期“青春畅想”的手抄报,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栏目。(2分)
栏目示例:青春座右铭;青春无悔
你的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青春期知识;青春故事;青春宣言
【任务二】下面是活动开场白中的几句话,请在横线上补充一句,使它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同学们,青春的血液在奔流,青春的心儿在跃动。我们要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我们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用昂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明天。请拥抱青春,珍惜青春,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壮丽青春!
示例:不懈的努力谱写奋进的乐章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先哲如山,让我们仰慕。我们惊叹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的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我们钦佩刘禹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敬仰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敢于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我们更推崇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的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于谦,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谦请王檄取各地军马赴京师,人心稍安。
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慷慨泣奏曰:“寇得志,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遣诸都督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徙附郭居民入城。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愀然曰:“于谦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注释】①也先:蒙古族瓦刺部落首领。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B.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C.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D.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贼寇大举入侵,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南迁,稳定人心。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兵力不足,于谦请求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带头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
D.于谦推荐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陈汝言贪腐,牵连了于谦。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徙附郭居民入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1-12题。(共5分)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联以劝说不要嫌弃农家酒浑的口吻写农家的情谊,直接抒写了自己做客时的感受。
C.颈联中“箫鼓追随”与首联中“足”一样表现出村民的殷勤待客。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A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3分)
A.宋诗往往具有特有的理趣。请结合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说此联是怎样在写景中寓含哲理的。
B.哪些因素让诗人在游山西村时流连忘返?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看到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绿花红的山村,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张 烁
①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③“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④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⑤面向未来,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幼时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稍大时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再大时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⑥也要创造条件,实现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对家长来说,应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应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全社会都应注重发挥协同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今天,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展劳动教育也须与时俱进。以《意见》印发为契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就一定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民日报》2020年4月2日)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②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引出中心论点,不是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B.第③段通过两个设问,引出对中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论述。
C.第④段侧重论述了怎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D.第⑤段侧重论述了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B
14.有人认为第⑥段中三个加点的“应”字不如“要”字表达得明确,你认为呢?(3分)
“要”比“应”语气重一些。三个“应”字突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在实现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使表达有分寸,让人易于接受;改为“要”就有强制的意味,不合适。
15.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列举人生几个阶段进行不同的劳动教育的事例);以典型的事例来有力地论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6.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
链接材料: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马克思)
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高尔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对增长知识、强健身体、修养品德都有积极作用;劳动并不是痛苦的,而是高尚快乐的;应该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形式须与时俱进。(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7-20题。(共15分)
母亲的鼾声
刘党英
①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有时我会推推她,可是她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我也曾试图捏母亲的鼻子,或抽掉她的枕头,但都无济于事。我也只好捂起耳朵,等着天明。
②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一天晚自习回家后,我发现母亲竟在沙发上睡着了。我
忙让她去床上休息,她连说自己还不困,最终还是没拗过我。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③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隔着两堵厚厚的墙都能清楚听见。为此,我带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药,可丝毫没有效果。
④有一次母亲生病,在医院里住院治疗。只一夜,病房里的患者就集体抗议,因为母亲的鼾声太大了,差不多整层楼都能听见。为了不打扰医院患者休息,我把母亲接到我住的地方来疗养。
⑤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见母亲坐在客厅,迟迟不肯睡。⑥“妈,您怎么还不睡?”
⑦“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
⑧“那也去床上躺着……”
⑨或许是夜晚太安静的缘故,凌晨两点多,我竟还没睡着。再看看床那头的母亲,竟然出奇地安静。不要说鼾声了,就连呼吸的声音都难捕捉到。
⑩那时我对打鼾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大夫说,经常打鼾的人长期处于缺氧状况,会使心、脑、肺等脏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母亲本来年纪就大了,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想到此我浑身冒出冷汗,连忙叫醒母亲。
?“妈,你咋没打鼾?”
?“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
?我恍然明白,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
?思绪瞬间回到高中时候,那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
?我想对母亲说,我已经习惯您打鼾了,只希望您好好睡觉……
?夜更深了,月光洒进屋内,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
?原来,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都在我身边。
(《人民日报》2020年5月16日)
17.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我”读高中时,母亲治好了打鼾陪读,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
B.“我”工作后,回报母爱,带母亲看医生,母亲打鼾的程度减轻了。
C.母亲打鼾和睡觉的环境有关,自己的孩子在身边时,心里踏实就打鼾。
D.结尾段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D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打鼾的情形,表现了母亲的鼾声对“我”睡觉的影响,表达了“我”当时的不满和无奈。
(2)“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怎样描写母亲?写出了母亲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母亲既怕吵到“我”睡觉,又怕“我”担心还要安慰“我”的过程,表达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19.文章以“母亲的鼾声”为题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以“母亲的鼾声”为题,熟悉亲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开头写道:“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结尾却说:“……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4分)
不矛盾。小时候“我”不懂事,不会体谅母亲,“让我难以入睡”包含着对母亲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后来“我”了解了母亲的病情,知道了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不睡,明白了母亲的辛劳与痛苦,体会到了母亲深深的爱,所以说“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
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21.上面文段摘编自名著《水浒传》,关于这部名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文言小说。
B.《水浒传》把英雄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
C.《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个侠义之士,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D.《水浒传》采取了先合再分后合的链式结构。
B
2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宋江的形象特点,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和忠;“义”使宋江成为梁山义军的领袖,“忠”使宋江最终引导义军走向招安。
23.《水浒传》赞美的英雄“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作者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思想。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成长注定有着独特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收获。《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书寻师,历尽艰辛,跨越了贫穷,超越了平凡,在不懈的践行中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孤独之旅》中,杜小康辍学放鸭,经受磨砺,战胜了孤独和恐慌,在勇于面对中走向成熟和坚强;《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失明迷茫,沐浴师爱,认识了世界,发现了自我,在心灵的启迪中成就了自我的精彩……
你呢,有哪些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和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模拟卷(二)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①沿途不乏缺少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②不仅瀑布倾泻,而且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③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美誉的勃朗峰。我们拾阶而上,④随之威严的穹顶也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______________。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liáo
rào,(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qǐng
kè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节选自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kān shí
B.kàn shí
C.kān shè
D.kàn shè
2.下列对文中两处注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瞭绕 顷刻
B.瞭绕 倾刻
C.缭绕 顷刻
D.缭绕 倾刻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轻歌曼舞 纷至沓来
B.轻言细语 车水马龙
C.轻歌曼舞 车水马龙
D.轻言细语 纷至沓来
4.文中①②③④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①处修改为“沿途不乏缺少美景”。
B.②处修改为“虽然瀑布倾泻,但却轰鸣作响”。
C.③处修改为“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④处修改为“随之的穹顶也愈升愈威严”。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②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③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④因巉岩太过陡峭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6.黄石某中学九年级(3)班开展“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4分)
【任务一】你承担了办一期“青春畅想”的手抄报,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栏目。(2分)
栏目示例:青春座右铭;青春无悔
你的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下面是活动开场白中的几句话,请在横线上补充一句,使它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同学们,青春的血液在奔流,青春的心儿在跃动。我们要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我们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用昂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明天。请拥抱青春,珍惜青春,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壮丽青春!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先哲如山,让我们仰慕。我们惊叹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的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我们钦佩刘禹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敬仰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敢于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我们更推崇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的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于谦,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谦请王檄取各地军马赴京师,人心稍安。
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慷慨泣奏曰:“寇得志,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遣诸都督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徙附郭居民入城。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愀然曰:“于谦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注释】①也先:蒙古族瓦刺部落首领。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B.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C.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D.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贼寇大举入侵,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南迁,稳定人心。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兵力不足,于谦请求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带头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
D.于谦推荐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陈汝言贪腐,牵连了于谦。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徙附郭居民入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1-12题。(共5分)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联以劝说不要嫌弃农家酒浑的口吻写农家的情谊,直接抒写了自己做客时的感受。
C.颈联中“箫鼓追随”与首联中“足”一样表现出村民的殷勤待客。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3分)
A.宋诗往往具有特有的理趣。请结合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说此联是怎样在写景中寓含哲理的。
B.哪些因素让诗人在游山西村时流连忘返?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张 烁
①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③“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④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⑤面向未来,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幼时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稍大时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再大时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⑥也要创造条件,实现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对家长来说,应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应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全社会都应注重发挥协同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今天,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展劳动教育也须与时俱进。以《意见》印发为契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就一定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民日报》2020年4月2日)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②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引出中心论点,不是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B.第③段通过两个设问,引出对中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论述。
C.第④段侧重论述了怎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D.第⑤段侧重论述了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4.有人认为第⑥段中三个加点的“应”字不如“要”字表达得明确,你认为呢?(3分)
15.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
链接材料: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马克思)
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高尔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7-20题。(共15分)
母亲的鼾声
刘党英
①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有时我会推推她,可是她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我也曾试图捏母亲的鼻子,或抽掉她的枕头,但都无济于事。我也只好捂起耳朵,等着天明。
②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一天晚自习回家后,我发现母亲竟在沙发上睡着了。我
忙让她去床上休息,她连说自己还不困,最终还是没拗过我。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③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隔着两堵厚厚的墙都能清楚听见。为此,我带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药,可丝毫没有效果。
④有一次母亲生病,在医院里住院治疗。只一夜,病房里的患者就集体抗议,因为母亲的鼾声太大了,差不多整层楼都能听见。为了不打扰医院患者休息,我把母亲接到我住的地方来疗养。
⑤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见母亲坐在客厅,迟迟不肯睡。⑥“妈,您怎么还不睡?”
⑦“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
⑧“那也去床上躺着……”
⑨或许是夜晚太安静的缘故,凌晨两点多,我竟还没睡着。再看看床那头的母亲,竟然出奇地安静。不要说鼾声了,就连呼吸的声音都难捕捉到。
⑩那时我对打鼾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大夫说,经常打鼾的人长期处于缺氧状况,会使心、脑、肺等脏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母亲本来年纪就大了,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想到此我浑身冒出冷汗,连忙叫醒母亲。
?“妈,你咋没打鼾?”
?“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
?我恍然明白,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
?思绪瞬间回到高中时候,那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
?我想对母亲说,我已经习惯您打鼾了,只希望您好好睡觉……
?夜更深了,月光洒进屋内,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
?原来,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都在我身边。
(《人民日报》2020年5月16日)
17.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我”读高中时,母亲治好了打鼾陪读,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
B.“我”工作后,回报母爱,带母亲看医生,母亲打鼾的程度减轻了。
C.母亲打鼾和睡觉的环境有关,自己的孩子在身边时,心里踏实就打鼾。
D.结尾段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怎样描写母亲?写出了母亲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以“母亲的鼾声”为题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开头写道:“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结尾却说:“……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
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21.上面文段摘编自名著《水浒传》,关于这部名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文言小说。
B.《水浒传》把英雄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
C.《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个侠义之士,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D.《水浒传》采取了先合再分后合的链式结构。
2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宋江的形象特点,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水浒传》赞美的英雄“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成长注定有着独特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收获。《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书寻师,历尽艰辛,跨越了贫穷,超越了平凡,在不懈的践行中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孤独之旅》中,杜小康辍学放鸭,经受磨砺,战胜了孤独和恐慌,在勇于面对中走向成熟和坚强;《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失明迷茫,沐浴师爱,认识了世界,发现了自我,在心灵的启迪中成就了自我的精彩……
你呢,有哪些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和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③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2021中考语文三轮复习
模拟适应测试
2021年湖北省黄石市
中考语文模拟卷(二)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共10分)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①沿途不乏缺少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一股清流急湍其间,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②不仅瀑布倾泻,而且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③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美誉的勃朗峰。我们拾阶而上,④随之威严的穹顶也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据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______________。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liáo
rào,(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qǐng
kè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节选自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1.下列依次对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kān shí
B.kàn shí
C.kān shè
D.kàn shè
D
2.下列对文中两处注音对应的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瞭绕 顷刻
B.瞭绕 倾刻
C.缭绕 顷刻
D.缭绕 倾刻
C
3.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轻歌曼舞 纷至沓来
B.轻言细语 车水马龙
C.轻歌曼舞 车水马龙
D.轻言细语 纷至沓来
A
4.文中①②③④有语病,下列对它们的修改正确且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
A.①处修改为“沿途不乏缺少美景”。
B.②处修改为“虽然瀑布倾泻,但却轰鸣作响”。
C.③处修改为“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④处修改为“随之的穹顶也愈升愈威严”。
C
5.文中横线处有一组句子已打乱顺序罗列如下。根据语境,以下四个选项中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②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③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④因巉岩太过陡峭
A.②①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
C
6.黄石某中学九年级(3)班开展“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4分)
【任务一】你承担了办一期“青春畅想”的手抄报,请仿照示例,再设计两个栏目。(2分)
栏目示例:青春座右铭;青春无悔
你的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青春期知识;青春故事;青春宣言
【任务二】下面是活动开场白中的几句话,请在横线上补充一句,使它与上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同学们,青春的血液在奔流,青春的心儿在跃动。我们要用阳光的心态拥抱火热的青春,我们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要用昂扬的斗志创造美好的明天。请拥抱青春,珍惜青春,创造出属于我们的壮丽青春!
示例:不懈的努力谱写奋进的乐章
7.根据语境及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共8分)
先哲如山,让我们仰慕。我们惊叹杜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壁》)的不同于前人的独到见解,我们钦佩刘禹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敬仰辛弃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敢于收复失地的爱国激情,我们更推崇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表》)的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
于谦,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谦请王檄取各地军马赴京师,人心稍安。
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慷慨泣奏曰:“寇得志,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遣诸都督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徙附郭居民入城。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谦既死,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愀然曰:“于谦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众大臣俯首不能对。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注释】①也先:蒙古族瓦刺部落首领。②土木:即土木堡,地名。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B.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C.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D.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
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贼寇大举入侵,兵部侍郎于谦主张南迁,稳定人心。
B.皇帝亲征失利,京城兵力不足,于谦请求发文调兵,解救京城危机。
C.国家危难之际,于谦带头拥郕王为帝,并向他进言。
D.于谦推荐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陈汝言贪腐,牵连了于谦。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徙附郭居民入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1-12题。(共5分)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首联以劝说不要嫌弃农家酒浑的口吻写农家的情谊,直接抒写了自己做客时的感受。
C.颈联中“箫鼓追随”与首联中“足”一样表现出村民的殷勤待客。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A
12.从下面A、B两题中选做一题。(3分)
A.宋诗往往具有特有的理趣。请结合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说此联是怎样在写景中寓含哲理的。
B.哪些因素让诗人在游山西村时流连忘返?
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
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看到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绿花红的山村,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共10分)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张 烁
①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③“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④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⑤面向未来,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幼时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稍大时增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再大时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⑥也要创造条件,实现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对家长来说,应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应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全社会都应注重发挥协同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今天,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展劳动教育也须与时俱进。以《意见》印发为契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就一定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民日报》2020年4月2日)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②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引出中心论点,不是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B.第③段通过两个设问,引出对中学生劳动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论述。
C.第④段侧重论述了怎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D.第⑤段侧重论述了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B
14.有人认为第⑥段中三个加点的“应”字不如“要”字表达得明确,你认为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比“应”语气重一些。三个“应”字突出了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在实现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使表达有分寸,让人易于接受;改为“要”就有强制的意味,不合适。
15.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列举人生几个阶段进行不同的劳动教育的事例);以典型的事例来有力地论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16.根据全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自己的感悟。(3分)
链接材料:
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陶铸)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马克思)
劳动和科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力量。
(高尔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对增长知识、强健身体、修养品德都有积极作用;劳动并不是痛苦的,而是高尚快乐的;应该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家庭、学校、社会都要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形式须与时俱进。(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7-20题。(共15分)
母亲的鼾声
刘党英
①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有时我会推推她,可是她翻个身继续呼呼大睡。我也曾试图捏母亲的鼻子,或抽掉她的枕头,但都无济于事。我也只好捂起耳朵,等着天明。
②高中时,我因为学习压力大,睡眠一直不好。母亲专门在我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照顾我。一天晚自习回家后,我发现母亲竟在沙发上睡着了。我
忙让她去床上休息,她连说自己还不困,最终还是没拗过我。咦?母亲竟然没打鼾?甚至连轻微翻身的声音都没有!我心里有些小庆幸,以为母亲打鼾的毛病从此好了。
③工作之后,我回家的次数多了,发现母亲打鼾的毛病又开始了,而且比以前更严重,隔着两堵厚厚的墙都能清楚听见。为此,我带母亲看了很多医生,开了很多药,可丝毫没有效果。
④有一次母亲生病,在医院里住院治疗。只一夜,病房里的患者就集体抗议,因为母亲的鼾声太大了,差不多整层楼都能听见。为了不打扰医院患者休息,我把母亲接到我住的地方来疗养。
⑤晚上休息的时候,我见母亲坐在客厅,迟迟不肯睡。
⑥“妈,您怎么还不睡?”
⑦“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
⑧“那也去床上躺着……”
⑨或许是夜晚太安静的缘故,凌晨两点多,我竟还没睡着。再看看床那头的母亲,竟然出奇地安静。不要说鼾声了,就连呼吸的声音都难捕捉到。
⑩那时我对打鼾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大夫说,经常打鼾的人长期处于缺氧状况,会使心、脑、肺等脏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母亲本来年纪就大了,还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想到此我浑身冒出冷汗,连忙叫醒母亲。
?“妈,你咋没打鼾?”
?“我怕打鼾声吵到你,你先睡,等你睡着了我再睡……”
?我恍然明白,原来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
?思绪瞬间回到高中时候,那无数个漫长的夜晚,母亲也是这样熬过来的吗?我从未细想过这鼾声中夹杂的辛劳与痛苦,但这一刻,我却只想让这鼾声响起。
?我想对母亲说,我已经习惯您打鼾了,只希望您好好睡觉……
?夜更深了,月光洒进屋内,母亲的鼾声再次响起。和着均匀的呼吸声,我感到莫名的踏实和心安,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
?原来,倾听母亲的鼾声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只要有那鼾声在,我就知道母亲一直都在我身边。
(《人民日报》2020年5月16日)
17.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我”读高中时,母亲治好了打鼾陪读,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
B.“我”工作后,回报母爱,带母亲看医生,母亲打鼾的程度减轻了。
C.母亲打鼾和睡觉的环境有关,自己的孩子在身边时,心里踏实就打鼾。
D.结尾段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
D
18.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1)起初柔风细雨,随后松涛阵阵,到了高潮猛地一提,又戛然而止,让人猝不及防。(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打鼾的情形,表现了母亲的鼾声对“我”睡觉的影响,表达了“我”当时的不满和无奈。
(2)“白天睡多了,这会儿还睡不着……”她一边说着,一边揉着酸涩无神的眼睛,连打了几个哈欠。(怎样描写母亲?写出了母亲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母亲既怕吵到“我”睡觉,又怕“我”担心还要安慰“我”的过程,表达了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19.文章以“母亲的鼾声”为题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③以“母亲的鼾声”为题,熟悉亲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开头写道:“小时候,母亲的鼾声每每让我难以入睡。”结尾却说:“……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矛盾。小时候“我”不懂事,不会体谅母亲,“让我难以入睡”包含着对母亲不满和抱怨的情绪;后来“我”了解了母亲的病情,知道了母亲是怕影响“我”休息,一直在熬着不睡,明白了母亲的辛劳与痛苦,体会到了母亲深深的爱,所以说“如同小时候母亲给我哼过的催眠曲”,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之情。
四、名著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①宋江听罢,吃了一惊,肚里寻思道:“晁盖是我心腹兄弟。他如今犯了迷天大罪,我不救他时,捕获将去,性命便休了!”……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我便回去了。”
②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衷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道:“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
21.上面文段摘编自名著《水浒传》,关于这部名著,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文言小说。
B.《水浒传》把英雄们聚居的八百里水泊梁山描绘成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
C.《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是个侠义之士,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有仇必复,有恩必报。
D.《水浒传》采取了先合再分后合的链式结构。
B
2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宋江的形象特点,简要分析宋江以上性格对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和忠;“义”使宋江成为梁山义军的领袖,“忠”使宋江最终引导义军走向招安。
23.《水浒传》赞美的英雄“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作者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这种思想。
五、作文(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成长注定有着独特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收获。《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书寻师,历尽艰辛,跨越了贫穷,超越了平凡,在不懈的践行中实现了人生的蜕变;《孤独之旅》中,杜小康辍学放鸭,经受磨砺,战胜了孤独和恐慌,在勇于面对中走向成熟和坚强;《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失明迷茫,沐浴师爱,认识了世界,发现了自我,在心灵的启迪中成就了自我的精彩……
你呢,有哪些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和故事,抒发真情实感,也可以阐述道理,论证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③不少于600字。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