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届高三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1届高三3-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0 18: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②,剪烛看吴钩。剩喜③然犀处④,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⑤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 ①《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虞允文督建康诸军以舟师据金主(完颜)亮于东采石,战胜却之。”②风景:《世说新语》中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句。③剩喜:甚喜。④然犀处:指采石矶。⑤香囊:《晋书·谢玄传》中有谢玄“少年时好佩罗香囊”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雪洗”二字显诗人闻胜之喜,接下来“约”“留”二字则写出作者身处后方未能参战之憾。
B.作者胸怀豪壮,热烈歌颂采石之战的大胜,又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表达杀敌建功的迫切愿望。
C.下“忆当年”六句,借周瑜与谢玄赞美此战指挥官,既写出其功业卓著,又写出其生活风流洒脱。
D.下“赤壁”三句,用“落照”与“衰草”之景写愁情,作者心念北方失地,大捷虽喜却未解全忧。
16.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6分)
15.C("又写出其生活风流酒脱"有误)
16.(6分)
(1)"雪洗虏尘静"表达闻战事大捷而欣喜之情;
(2)"剪烛看吴钩""忆当年"抒发渴望建功立业从戎报国之情;
(3)借赤壁之战典故触景生悲借古讽今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每点2 分,每点感情、分析各1分,意对即可)
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4月联考试题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龙门①
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
气色②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③屡改,川水日悠哉。
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注释∶①龙门,即伊阙,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如天然门阙,故曰伊朗,在今洛阳市南。作者家离此地较近,诗人作本诗时正值壮年。②气色∶景色,景象。③时∶四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夸张的手法,写驿路旁的树像是从洛阳城伸展出来,衬托了龙门的壮观。
B.颔联写龙门有着众多豪华气派、金碧辉煌的佛寺,几乎可以和皇家居处相媲美。
C.颈联与张若虚的名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四季变换,岁月蹉跎,人生短暂,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
16.本诗为杜甫前期作品,而《登高》为后期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6分)
15.D(D?项,"诗人因不能一直观赏龙门盛景而痛苦不堪"错误。)
16.(1)写景上,①本诗描写了龙门雄奇壮观的景象(1分),②《登高》描写了空旷苍凉的秋江景象(1分)。
(2)抒情上,①本诗表达了对龙门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②《登高》表达了漂泊无依、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感伤之情(2?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山东省2021届高三4月金太阳(新高考)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别 刘 谐 王昌龄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伏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①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骚暖②。
[注]①京国:国都,指朝廷。②暖暖:马急速奔跑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一、二句点明了诗人送别朋友的天气、地点以及离别时的凄清氛围。
B.诗的三、四句紧承前句,先写喝酒送别,再回忆起十年前在衡阳的聚散。
C.诗的五、六句写悲欢、祸福都难以预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思考。
D.本诗先写饯别,再生发联想发出感叹,最后具体描绘了别后的伤感画面。
16.本诗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①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杏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②。
【注】①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失败,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胞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指自己罢相赋闲,流露出归隐田园的轻松。
B.首联对句隐含渴望归乡之意,“望”表明所处位置高,“万里”视野开阔。
C.“残雪”和“新阳”构成清新明丽的画面,使人在凄冷之中感到一分暖意。
D.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只想给年轻一代展示积极的心态。
16.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1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D.“只想给年轻一代展示积极的心态”有误,“乐事应须委少年”是说目前生活得很郁闷,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故选D。
16.
【参考答案】①变法失败,任途坎坷,无可奈何;②年老多病,更加心灰意冷;③只有靠写诗,重温亲情,才能获得心理的慰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首联“解装相值得留连”记叙诗人编发失败,被罢相赋闲,此生壮志难以实现,却始终无可奈何;颈联中“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写诗人除了需要面对仕途坎坷,还需面对身体的病痛,和年华的流逝,更加心灰意冷,只好吧欢乐之事托付给少年之人。因此,诗歌尾联说“惟有爱诗心未已”,诗人内容悲痛,又难以言说,因此将其诉诸笔端,靠写诗,重温亲情,从而能获得心理的慰藉。
山东省烟台市2021年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①攀跻:攀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顶是( )
A. 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正满怀雄心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的高木。
B. “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调零的景象;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C. “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愈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 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16. 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A 16. 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寻找着可以寄身栖息高木”错。“肯”相当于“岂肯”,意为“哪里、怎么”,表反问语气;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
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
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①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肩日复同游?
[注]①张谓,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中的“同”即为“和”,这是一首张谓为王徵君的《湘中有怀》所作的和诗。
B.梦回故土,思乡难眠,无心读书,借酒浇愁,诗人描绘出此时寄居他乡的情状。
C.颈联“不用”“偏宜”两词一否定一肯定,斡旋其间,使愁情表达更加深婉有致。
D.尾联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异曲同工,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16.张谓的诗有淡妆之美: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请从首联或颔联中任选一联进行分析。(6分)
15.D
16.示例一:首联表面上只是客观地以洞庭秋景入题,用语平易;(2分)实际景中寓情,用意深远:(2分)用本就令人善感多怀的秋季和八月仲秋的特殊时间来表达寄身他乡的愁情;用“湘江北流”表达随眼前江水回到北方的渴望和实际无法实现的伤感。(2分)
示例二:颔联表面直抒胸臆,不事雕琢;(2分)却又时空交感,虚实结合,暗含巧思:(2分)“万里梦”从空间角度极言乡关遥遥,“五更愁”从时间角度道尽思乡愁深;“还乡”为虚梦,“为客”方为实情,虚实结合,凄凉无限。(2分)
2021高考山东省(八省新高考)二模仿真训练试卷(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故人寄茶
李德裕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注]作者一说曹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扣题,“缄题”扣“寄”,“剑外”“玉京”暗寓千里寄茶情意深厚。
B.作者将茶碾碎烹煎,已至半夜还邀请僧人前来品饮,足见其爱茶之深。
C.绿色茶汤悦人眼目,香气四溢,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
D.作者不愿耗用余茶,要留下在读书时饮用,表现了对茶和友情的珍视。
16.“微月”“泉声”“竹”三个意象对写饮茶一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C(3分) 【解析】曲解诗意。“轻落于盏旁的花朵增添了饮茶的意趣”不当,“香泛乳花轻”是说茶汤表面泛起如花般的茶沫,茶沫轻盈,茶香四溢。
16.“微月”点明开茶的时间,渲染了清幽的气氛(1分);“泉声”以动衬静,突出了碾茶时环境的清静(2分);“竹”写出了饮茶之处的雅致(1分)。三个意象展现了烹茶饮茶的美好环境,从侧面烘托出饮茶的清雅脱俗之趣(2分)。
(6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