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短文六则》
之六
《圯上老人》
导入新课:
1、你知道“汉初三杰”是谁吗?
2、你知道被誉为最后一位“帝者师”的是谁吗?
3、你觉得《鸿门宴》中的张良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4、他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智谋过人的“帝者师”的?
汉初三杰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圯上老人》学习目标
1、人文积淀与底蕴: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识记并掌握古代敬老的礼仪常识和古代纪时法等知识。
2、乐学善学、探究与质疑:搜集积累礼仪规范等文化常识;探究思考黄石公考验张良的意图,理解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3、人文积淀与文化认同:继承我国尊老的优良传统,树立敬老、尊老的观念,并在生活中付诸行动。
读文知礼学处世
探究思考学为人
一、初读短文,总揽全局:正音正字,理解疏通文意
1、朗读短文,订正字音:
圯(yí)
父(fǔ)
下邳(pī)
履(lǚ)
衣(yì
-
yī)褐
强(qiǎng)
期(qī)
济(jǐ)
2、重点字词和常识:
从容:
衣:
顾:
履:
欧:
业:
因:
所:
殊:
随:
目:
后:
有顷:
编
(旧读cōng)不慌不忙,悠闲舒缓;
穿
回头看,扭头看;
名词,鞋;动词,穿鞋
通“殴”
已经;
于是;
相当于“许”,大约;
很,非常
副词,随即,接着
动词,目送
落在后面,晚到
过了一会儿
册
3、请复述短文故事,并概括寓意:
(1)圯上老人:又名圯桥三进履、圯上纳履、圯上敬履;故事的寓意在于勉励年轻人要心怀善良,尊老知礼;要不怕磨难,积极进取,才能终成大器。
(2)孺子可教: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教是教诲。年轻人可以教育成才。也用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可以造就。
参考译文:
张良闲暇时不慌不忙地在下邳圯桥上散步。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服,来到张良面前,径直把他的鞋扔到桥下面,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替我)把鞋拿回来!”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年纪大了,勉强忍住,下去拿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已替他拿回鞋,于是就(索性)伸直腰跪着给他穿鞋,老人伸脚接着,笑着离开。张良很是惊讶,随即目送他(离开)。老人走了一里来地,又走回来,说:“小孩子可以教导教导啊。过五天的黎明,和我在这里相见!”于是张良觉得很奇怪,跪下回答道:“好吧。”?
第五天后的黎明,张良前往(赴约)。老人已经来了,发火说:“和老年人约会,却晚到,为什么?”老人离开时说:“五天后早来。”第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赴约。老人又先到,又发脾气说:“又来晚了,为什么?”离开时又说:“五天后再早来。”第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前往等候。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才是。”拿出一册书,说:“读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十年后,(你就会)发迹(或成就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到济北郡看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老人就离开了,没有别的话,没有再见到他。天亮后,张良再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它非同一般,常常温习熟读背诵它。
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1、礼仪常识
坐:
跪:
长跪:
跽: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放在足跟上。
两膝着地,直身,抬起臀部,保持拜服的姿势。有急事或谢罪时,以示庄重、尊敬。舍瑟而作。
挺直上身而跪,以示庄重恭敬。
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项羽本纪》中“按剑而跽”表示警惕戒备。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2、由此可看出古代对于年长者,应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礼俗?
脸色要谦恭温和
礼仪:跪、长跪、长揖、揖、趋;
非礼:面见尊长不趋,步、行、奔;
言辞要用敬语谦辞:
对年长者称呼:圣、叟、艾、丈人、公、子、先生、夫子、长者、父、老、君、甫;
自称:在下、鄙人、晚生、不才、小可;
交往中:赐教、久仰、指教、打扰、留步、高寿
、惠顾、奉陪
孺子(轻慢性)、竖子(侮辱性)
3、积累古代时刻名称:十二地支纪时法(
十二时辰表)
十二时
时辰
现代时间
23~1
1~3
3~5
5~7
7~9
9~11
十二时
时辰
现代时间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纪时法:十二地支纪时法(
十二时辰表)
夜半:11~1【子时】
鸡鸣:1~3【丑时】
平旦:即“平明”,天刚亮;3~5【寅时】
日出:旦日,天明,早晨。5~7【卯时】
食时:7~9【辰时】
隅中:9~11【巳时】
日中:11~13【午时】
日昳(dié):13~15【未时】(日昃zè)
晡时:(bū)15~17【申时】
日入:17~19【酉时】
黄昏:19~21【戌时】
人定:21~23【亥时】
圯上老人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细研精析:
1、思考:张良与圯上老人见面后,圯上老人有哪些不当言行?张良为什么“欲殴之”?难道仅仅因为老人的不礼貌吗?
称呼:孺子(戏弄、侮辱性)
命取履、履我:奴婢下人、子孙所为
态度、言行:怒、复怒;训斥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姬姓,身份高贵,是韩国的公子。其家五世相韩,秦灭六国后,张良为复仇,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没有受过屈辱。
2、面对老人的不礼貌,张良如何做的?
强忍—取履—长跪—履之—跪—恭敬作答—被斥不语
3、讨论:面对老人的屡次刁难,张良为什么强忍怒气而没有发作,接着又答应老人五日后再见?请找出原因:
为其老——尊老、敬老,首要原因;
出身韩国贵族,身份高贵;熟知礼仪,谦恭有礼;
不欲生事端:刺杀始皇帝不成,隐行迹,潜行乡野;
好奇:老人行为狂放,不同常人;
有识人之能:看出老人不同于常人,是个隐者。
黄石公
二、深读课文,讨论探究:
1、你认为黄石公为什么对张良倾囊相授?有哪些原因?仅仅因为他尊老的言行吗?
2、黄石公对张良进行了几重考验?老人从哪些方面看出张良是可教之才、可托以重任的?
1)知书达礼,尊敬长者;
2)(后来)对师傅诚心诚意;
3)忍耐:做事不意气用事,行为克制:忍常人不能忍,才能成就大事;
4)有胸襟有气度:容人之量;
5)胸怀大志、敢作敢为:张良散尽家财而求刺客刺杀始皇帝,为国复仇;
6)胆色过人:身犯重罪却从容不迫;
7)善机谋权变:刺秦不成而能全身而退,智谋过人;
8)义气为先:有壮士跟他同生共死刺秦,能得人死力,说明他是有大义的人。
3、既然黄石公不是通过拾鞋穿鞋看上了张良的贤良,为什么还要屡次考验试探张良?
其实,黄石老人何尝不知,张良散尽家财,胸怀大志、大义为先;刺秦不成全身而退,富于机谋权变。没有以上这几点,黄石老人不会在桥上干等,也许能替他拾鞋穿鞋的年轻人还有,但能授之以《太公兵法》,能辅佐雄主改天换地的人,除了张良还有谁呢?
黄石公要测试的不过是张良的忍耐力与胸襟气度而已。
4、思考:你认为黄石公试探、考验张良的做法有何意义?对张良的成长有何作用?
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变匹夫之勇为大智大勇的真英雄!
三、拓展延伸:看古今名家点评
1、苏轼《留侯论》
2、鲍鹏山《风流去》
3、吕世浩《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秦始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
苏轼《留侯论》
苏轼认为这位圮上老人大约是秦世的隐君子,惋惜于张良有伊尹太公之谋,却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才有余而识度不足,所以故意出来试探张良,折辱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当张良面对猝然相遇于草野之人的折辱,以仆妾之役奉之而能不怪,当然他也就“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了。
学礼的儒者张良变成了道家的张良。儒家的阳刚内核被赋予了道家的阴柔外形。精光开始内敛。血性依然,但已是一团和气,而不是杀气。张良终于脱胎换骨了。他在暗处成长,磨炼他的天才。
——鲍鹏山
看视频:吕世浩的解读
先修知識
8(經典閱讀示例三).mp4
四、古代尊老的礼俗:
1.《礼记·曲礼上》有过明确的论述,文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幼童)。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这是说,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儒家认为,五十岁较为成熟,可以主政;六十岁可以指导别人;百岁以后则应该受到后辈的供养。
2、尊老礼俗——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一般由地方官员主持,一年举行一次或二次。有时还结合选拔人才或是欢送乡里的人才赴京考试、上任等内容。被邀请赴宴的都是当地有声望的名流,尤以老人为多,因为在传统社会里老人往往有很高的声望。在乡饮酒礼上,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坐着,年轻人只能站在边上侍候。为了表示尊老,老人面前的菜肴也不同,年纪越大,面前的菜肴盘数越多。凡此种种,无疑是对民众的一种示范,地方官员都如此尊老,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就更应该尊老了。
3、识记经典:《弟子规》节选——出则弟
(悌)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忿:fèn)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见:xiàn)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五、梳理反思
1、圯上纳履的典故有何寓意?
2、古代尊老、敬老的礼仪规范有哪些?
3、古代的时刻名称有哪些?
4、今天在学习中,哪些内容对你触动最大?给了你怎样的触动?
课外研讨:
推荐研究:
张良的处世之道(汉朝建立之前和之后)
阅读:
《风流去》——鲍鹏山
《留侯论》苏轼
视频:
吕世浩《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秦始皇》
作业:
1、预习《程门立雪》和《倒屣相迎》并翻译全文。
2、搜集资料,整理古代尊老敬师的礼仪常识。
3、完成导学案。
结束语:共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