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2节
水中的藻类植物
学习目标
01.观察水绵
03.了解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02.阐明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春来江水绿如蓝
大胆推测
A.春天气温升高,岸边苔藓植物生长旺盛,有些苔藓植物流到湖水、江水中。
B.春天气温升高, 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小生命漂浮在湖水、江水中。
C.春天的天空格外明媚,岸边的树木花草长出了绿叶,使湖水、江水格外绿。
0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
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地面上
海洋藻类:
淡水藻类:
海洋
湖泊、池塘
0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海水藻类
鹿角菜
马尾藻
石莼
海带
石花菜
裙带菜
紫菜
01.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淡水藻类
小球藻(单细胞)
淡
水
藻
类
衣藻(单细胞)
淡
水
藻
类
水绵(多细胞)
02.观察水绵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叶绿体
液泡
02.观察水绵
显微镜下看到的水绵细胞与绿色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细胞壁
细胞膜
叶绿体
细胞核
液 泡
细胞质
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比较洋葱细胞与水绵细胞的异同
{C5DD94C1-F147-4A61-8F6D-3B83190AE75C}
相同点
不同点
洋葱
水绵
细胞壁、细胞膜 细胞质、细胞核 液泡、叶绿体
叶绿体呈带形
叶绿体呈椭圆形
细胞呈长筒状
细胞呈长方形
03.观察海带
根状物
叶状体
1、海带食用部位是其什么结构?
叶状体
2、海带、紫菜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可以
1、海带是什么颜色的?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2、海带可以分几部分?分别是什么?
3、海带是否有真正的根、茎、叶?为什么?
褐色,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叶状体、柄、根状物
无根、茎、叶的分化。
03.观察海带
大多生活在水中
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细胞内含有叶绿素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用孢子进行繁殖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繁殖方式:
04.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05.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提供氧气
食用
藻类植物
可做鱼类饵料
提取工业原料
“赤潮”和“水华”
水域富营养化
藻类植物过度繁殖
死亡后腐烂使水中
缺氧,水质变坏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
赤潮的发生是海洋污染的严重后果之一,它是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微小的藻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急剧繁殖或大量的聚集在一起,是大面积的海水颜色发生改变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
赤潮
水华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由于化肥、粪便和生活污水的的大量排放,使得水中供藻类生长的无机营养过剩,引发藻类如蓝藻、绿藻的大量繁殖,发生“水华”。“水华”发生时,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水中严重缺氧,威胁水生生物生存。
危害:污染饮用水源,自来水厂过滤置堵塞,影响景观并且发出难闻臭味。
水华
05.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供氧气
2、提取工业原料
3、食用
4、净化污水
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藻类植物过度繁殖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如“赤潮”、“水华”现象。
有利
有害
1、将生长良好的水绵制作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水绵细胞和一般绿色植物细胞相比有个特殊的结构,你估计这个特殊的结构应该是( )
A. 细胞壁 B. 细胞核
C. 液泡 D. 螺旋状的叶绿体
D
思维冲浪
2、沿海地区的人,海带紫菜等食品吃得多,所以“大脖子病”发病率较低,这是因为多吃海带紫菜等可以补充( )
A. 铁 B. 碘
C. 锌 D. 磷
B
思维冲浪
3.下列有关藻类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藻类植物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B.藻类植物都是没有器官分化的多细胞植物
C.海生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藻类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A
思维冲浪
4.海带和紫菜的植物体( )。
A.分根、茎、叶三部分
B. 分根和叶两部分
C.分叶状体和根状物两部分
D.分为叶和叶柄两部分
C
思维冲浪
5、下列环境中,可以采集到水绵的是( )
A.小河的浅水边 B.大西洋的海底
C.潮湿的土坡上 D.海边的洼地
思维冲浪
A
6、在太平洋边上的浅海中捞取生物主要有( )
A.水绵、衣藻 B.鲫鱼、河蚌
C.海带、石花菜 D.满江红、水绵
C
思维冲浪
7、某类植物提供了空气中绝大部分的氧气,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分布在水域环境中,这类植物是( )
A.苔藓植物 B.藻类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思维冲浪
B
8、下列关于藻类植物价值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从海带中提取工业原料
B.从石花菜中提取制作的琼脂是科学研究中制备培养基的重要原料
C.有些藻类植物可以用来制造饲料
D.藻类植物对人类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水中的藻类 植物越多越好
思维冲浪
D
9、我国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主要是为了( )
A.防止土地沙化 B.防止空气污染
C.降低成本 D.防止水质污染
思维冲浪
D
如果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学以致用
本讲结束,下节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