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三单元检测卷(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1 21:38:14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A卷(部编版)(原版)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知识积累及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宽敞(shǎng)
门槛(kǎn)
黏性(nián)
筹划(chóu)
B.涎水(xián)
掺水(chān)
着落(zhuó)
揩汗(kāi)
C.晌午(shǎng)
胯骨(kuā)
凹凼(ào)
舀水(yǎo)
D.烦躁(zào)
尴尬(gān)
蹿上(chuān)
撬开(q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尴尬
拮问
取缔
磕头
B.菩萨
霹雳
镶嵌
糟糕
C.守寡
烦躁
愧作
晌午
D.辫子
惶恐
渴慕
笨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B.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C.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D.父亲老实厚道点头哈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B.难道我们不能否认杨绛的成就吗?
C.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D.当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拿钱。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絮,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
①沃壤千里????②繁花似锦??③星光灿烂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6.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4分)
(1)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7.名著阅读(4分)
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叙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1)文段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作品圈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奇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养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逐渐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D.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着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综合性学习(7分)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盘点”
活动至今已举办十四年,旨在“用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间万象。2019年12月20日“汉语盘点2019”在北京揭晓,“稳”
“我和我的祖国”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另外,“我太南了”
也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我太南了”人选原因。(2分)
用一个并列短语盘点已经过半的2020年,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资料袋中多了一份公筷、公勺,此举既方便了代表委员们用餐时使用,又让他们带头践行‘公筷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建议,将每年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请谈谈自己一家人吃饭是否需要使用公筷?(3分)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0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尝射于家圃
⑵徐以杓酌油沥之
⑶及守荆南回
⑷杖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岂汝先人志邪?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卖油翁“但微颔之”和冯夫人“杖之”的原因。(2分)
4.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本文有删改)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2分)
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3分)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
(2)
(3)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2分)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1)我选___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选___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3分)
四、作文(4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开在心中的花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群游客正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庭院的屋檐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屋檐下还造了一间小屋子?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人遮风避雨、过夜歇脚用的。游客们释然了,为宅院主人的友善之举而感动。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第1页,总3页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A卷(部编版)(解析版)
(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知识积累及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宽敞(shǎng)
门槛(kǎn)
黏性(nián)
筹划(chóu)
B.涎水(xián)
掺水(chān)
着落(zhuó)
揩汗(kāi)
C.晌午(shǎng)
胯骨(kuā)
凹凼(ào)
舀水(yǎo)
D.烦躁(zào)
尴尬(gān)
蹿上(chuān)
撬开(qiào)
【答案】B
【解析】
A.shǎng——chǎng;
C.kuā——kuà,ào——āo;
D.chuān——cuān;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尴尬
拮问
取缔
磕头
B.菩萨
霹雳
镶嵌
糟糕
C.守寡
烦躁
愧作
晌午
D.辫子
惶恐
渴慕
笨绌
【答案】B
【解析】
A.拮问--诘问。
C.愧作--愧怍。
D.笨绌--笨拙。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B.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C.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D.父亲老实厚道点头哈腰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答案】D
【详解】
A.自言自语: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使用正确;
B.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使用正确;
C.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使用正确;
D.点头哈腰:形容恭顺或过分客气。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应改为“低眉顺眼”;
故选D。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B.难道我们不能否认杨绛的成就吗?
C.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D.当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拿钱。
【答案】C
【详解】
A.语序不当,应改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杨绛先生”;
B.否定不当,应去掉“不”;
D.缺少主语,应删去“当”和“的时候”;
故选C。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如果说命运是那破旧的花絮,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__;如果说命运是那贫瘠的土地,只要意志坚强,它可以变得_____。
①沃壤千里????②繁花似锦??③星光灿烂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整体感知语段,是三个排比句构成的语段。每个分句都运用了比喻,因此,所填词语应与前面的喻体相一致。如第一个空所填词语应与“破旧的花架”相照应,因此应选“繁花似锦”。第二空“那漆黑的夜空”与“星光灿烂”相照应。答案B即可选出。
6.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4分)
(1)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答案】苔痕上阶绿
明月来相照
百般红紫斗芳菲
荡胸生曾云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阶、芳菲、浑、豚”等字词容易写错。
7.名著阅读(4分)
他二十来岁的人,个子很大很高。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叙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1)文段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面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_______)(2分)
A.作品圈绕着祥子的最大梦想,写他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突出当时社会人民的苦难生活。
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曹先生,他和他的家人对祥子很不好。
C.小福子是祥子最后的精神奇托,但当小福子上吊自养后,祥子开始变得麻木、自私,逐渐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人。
D.虎妞是老舍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作着对她的态度既同情又批判。
【答案】骆驼祥子
老舍(舒庆春)
B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及作者的了解。
分析文段中的“头上永远剃得发亮”和“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可知,这个人物是名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作者是老舍。《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2)B.祥子第一次拉包月的主人是杨先生,并非“曹先生”,所以本项有误;
故选B。
综合性学习(7分)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语盘点”
活动至今已举办十四年,旨在“用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鼓励全民用语言记录生活,描述中国视野下的社会变迁和世间万象。2019年12月20日“汉语盘点2019”在北京揭晓,“稳”
“我和我的祖国”当选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另外,“我太南了”
也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我太南了”人选原因。(2分)
2.用一个并列短语盘点已经过半的2020年,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资料袋中多了一份公筷、公勺,此举既方便了代表委员们用餐时使用,又让他们带头践行‘公筷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建议,将每年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请谈谈自己一家人吃饭是否需要使用公筷?(3分)
【答案】
1.“我太南了”:“南”其实是“难”的谐音,创造性地表达了许多人在面对困难时由紧张而松弛,甚至有几分诙谐幽默、乐观的心态。
2.示例1:勇敢坚强。原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展现出中国人勇敢坚强的民族精神。示例2:你我他(齐心协力)。原因:面对疫情,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做好自己,形成合力,取得了防控疫情的初步胜利。
3.示例1:有必要:①干净卫生、预防疾病。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机率,严防细菌病毒在餐桌上蔓延;②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在外用餐没有吃完的,可以放心打包回家;③文明餐饮。人人使用公筷响应了文明用餐的倡议,培养人们一种良好的餐饮习惯。示例2:不必要:①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相互夹菜是种关爱,用公勺、公筷会显得太见外太生分了:②家里起吃饭的人都知道彼此是健康的,不必麻烦更没必要;③疾病传染的途径很多,光靠使用公勺公筷也不能完全避免。
【详解】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给语句,并且联系实际生活来分析语句的意蕴。“我太南了”中的“南”是“难”的谐音,这个说法运用双关修辞幽默诙谐地表达出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由紧张而松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自我解嘲的乐观心态。
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干要求,联系社会生活,抓住主要信息分析即可。2020年的上半年是不平凡的,新冠疫情肆虐,世界笼罩在巨大的恐慌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万众一心,英勇顽强,中国成功地控制住疫情并重启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据此,我们可以用“勇敢顽强”“万众一心”来盘点2020的上半年。组织语言时,要求有理有据,句子通顺。
3.本题考查赏析漫画的能力。仔细阅读漫画中相关内容,然后结合主题“公勺公筷”然后分析公筷的必要性,指出一家人知否有必要使用公筷,从两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0分)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0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尝射于家圃
⑵徐以杓酌油沥之
⑶及守荆南回
⑷杖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岂汝先人志邪?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卖油翁“但微颔之”和冯夫人“杖之”的原因。(2分)
4.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1.(1)曾经
(2)慢慢地
(3)等到
(4)打
2.(1)(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2)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3.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望。
4.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尝,曾经。
(2)句意为: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徐,慢慢地。
(3)句意为:等到镇守荆南回来。及,等到。
(4)句意为:用棒子打他。杖,打。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注意重点词:
(1)发,把箭射出去。矢,箭。但,只。微,微微。
(2)岂,难道。先人,死去的父亲。志,心意。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第一问:阅读第一篇短文,根据卖油翁所说的话“无他,但手熟尔”,可知他“微颔”的原因是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第二问:阅读第二篇短文,根据陈尧咨母亲的话语,“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以看出她之所以会“杖”陈尧咨,是因为陈尧咨只顾自己的玩乐,辜负了父亲对他的期盼。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时,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结合两文内容,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发矢十中八九”“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看出陈尧咨射技纯熟;从“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可以看出陈尧咨自命不凡、不可一世、骄横无礼;从“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可以看出他贪图享乐。
【点睛】
译文一: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二: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本文有删改)
1.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2分)
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3分)
4.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
1.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2.(1)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2)①在送行时,儿子在委屈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②大学四年,回想母亲,常心里发热,泪水无意流下;③成家结婚后,母亲的询问,儿子恍然大悟;④取得一点成就,对母亲的爱感到震惊,心情激动,热泪盈眶。
3.①第一段“我”考上大学后,将父亲的到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多喜不见多愁进行对比,写出母亲的爱子深情不易被发觉。②第三段母亲为“我”入学送行,将其他父母的依依惜别、千叮万嘱与母亲淡淡的转身就走进行对比,以母亲的淡淡表现来反衬她隐藏在内心强烈的爱子之情。(③入学送行时,母亲是淡淡的;但作者走后,母亲作了一个噩梦,一哭哭了个没气。)
4.“平静水面”指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隐藏着的强烈的爱子之情。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恰切地表达出母亲的淡淡的深情。既收束了全文,又照应了文题。
【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的选材安排。本文主要记叙了“我”考上大学母亲没有送“我”上学,而是让“我”自己去学校;结婚后母亲梦见“我”死去,还偷偷地问“我”妻子是否舍得让“我”吃肉这几件日常小事,以小见大,通过这些小事表现母亲“淡淡的深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爱子之情。
2.(1)本题考查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以母亲对儿子“淡淡的深情”为线索,回忆“我”上大学离家时母亲淡淡的反应,结婚后母亲梦见“我”死去,还偷偷地问“我”妻子是否舍得让“我”吃肉。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深情。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根据“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和“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可知,“我”上大学离家时母亲淡淡的反应,让“我”内心了无牵挂;大学四年,因为回忆起和母亲相处的温馨小事,“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结婚后,母亲做梦梦见“我”死去时,“我”却“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和“一霎时我恍然大悟”;在“我”发表了一些文章时,母亲的夸奖“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
3.本题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解答时,先找出对比手法的应用,在分析其表达效果。示例:“我”发表文章后,母亲对“我”淡淡的夸奖和“我”灵魂震惊形成对比,突出“我”对母爱的体悟、感动,也反映了母亲内心深处的自豪。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这句话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平静水面”比喻母亲一直以来淡淡的言行举止,用“深处的激流”比喻母亲内心对“我”的牵挂、对“我”的爱,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爱。最后这句话与题目“淡淡的深情”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0分)
轻放
(安宁)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设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A.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叹气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B.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打扫,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C.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似乎,他遇到的是一个神经稍稍有点错乱的老人。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于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D.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帐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彼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帐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这样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帐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11)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1)
(2)
(3)
2.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批注可以写心得、作评价,也可以联想、概括等。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作批注(照抄示例不得分)。(2分)
示例:我选
A
处;批注:与其一味的抱怨、哀叹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做点什么。
(1)我选___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选___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认真品读第(11)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分)
4.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字数在80字以内。(3分)
【答案】
1.(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2.
示例:A处:
只要肯动手,每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勿以善小而不为;多做事,少抱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
B处:
反映了某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现状;为“我”“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行为开脱。
C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态;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D处:言语虽然朴素,却道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两个反问句表现父亲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3.比喻或对比;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4.看法一:认同。理由如:友情比金钱更重要;钱能测出一个人的品行优劣;钱能测出真假朋友。
看法二:不认同。理由如: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损害社会的良序约俗。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第二自然段主要在写父亲给公共走廊换灯泡;第五段主要写了父亲打扫公共楼梯,还主动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文章第八段到第十段主要写父亲劝“我”不要催朋友还钱。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中的选句,分析自己的心得、评价、联想、概括即可。因此,既可以对选文内容做出概括,对原句进行审美分析,也可以总结自己的感悟,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等。
示例:
A处:“光明使者”既指父亲为走廊带来了光明,也指父亲的行为就像一束光,温暖了这个冷漠的社会。
B处:“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写出了乐于助人很少,表现出了自私冷漠的社会现状。
C处:这句可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用了神态和动作的描写,形象的刻画出了面对别人的好意时的猜疑,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D处:这句是父亲在面对“我”的抱怨,讲述的他的处世之道,这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正是因为这样微笑待人的态度,父亲才能快乐自己。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划线句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用“尖锐的刀子”比喻过激的问题解决方式;又将过激的解决方式和真诚友善的解决办法形成对比,形象地说明了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解决,待人应该更加宽容、真诚一些。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父亲做法的分析。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认同或者不认同,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分析理由。根据“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可知,父亲认为催促朋友还钱不仅会失去朋友,还会让自己气愤。但是也可不赞同,围绕“诚信”回答即可。
四、作文(40分)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开在心中的花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一群游客正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座庭院的屋檐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屋檐下还造了一间小屋子?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人遮风避雨、过夜歇脚用的。游客们释然了,为宅院主人的友善之举而感动。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5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1)开在心中的花
又是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
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划过天际,紧接着一阵刺耳的雷声。有一些小孩听到雷声就“哗啦哗啦”的哭了,父母赶紧安慰他们。我的心好像被刺了一下。
霎那间,风起云变,大雨似乎要从乌云里破蛹而出。行人慌张的四处逃走,打伞的人也加快了脚步,没有谁像我打了一把伞,慢悠悠地走着。
倾盆大雨一泻千里,密密麻麻的雨点落在伞上,挣扎了一会儿,终于放弃,慢慢地落下来。
我站在十字路口,眼里写着迷茫。
自从进入初中后,每次回到家,就有无穷无尽的事情吵架。我觉得好像开辩论会,赢的那方总是父母,输的那方总是我,于是我就破门而出。
学习的压力,父母的不理解,事情的不顺心一涌而上,沉闷的胸口似乎被千斤石压着,想到这里,眼睛不知不觉的湿润了,不知这是雨水还是泪水。
我继续前行着。眼睛被一片春意盎然的绿吸引住了,走前一看,原来是一大片生机勃勃的草地。我由衷地发出赞叹。在这个阴沉沉的天空下,还有一些绿色的希望在生长着,
看着这片草地久了,发现了一些小瑕疵:有无数个不同颜色的小点点在草地上。我疑惑这这是什么,轻轻地拨开草,这草地下面竟是无数朵幼嫩的小花在绚烂的开放着,她们也如这片草地焕发生机,希望。小花们尽情的享受着大自然的雨露,脸上挂满了笑容。
我不禁陷入了思考:这些小草是要保护这些还未长大的幼嫩的花儿吗?还是这些花不满足头顶上的草抢走她们的阳光,想要尽力往上长,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在密密麻麻的雨点下,花儿是承受不了那么巨大的压力,固然要坚韧的小草保护;在灿烂的阳光下,花儿总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想脱离小草的保护。
我想到了父母。父母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总认为父母管得太多,干涉自己的生活,,所以总与父母吵架,但是父母也只是想保护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又希望父母安慰我们。
雷声划过天际,紧接着又是一阵刺耳的雷声。小孩又哭了,父母安慰他们。看着这温馨的场面,我笑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朵花朵,不要让小草埋没了那朵花,也不要嫌弃小草,因为有了他们,开在心中的花朵才如此美丽。
(2)给他人一片阴凉
如果说社会是一座大桥,那么奉献就是桥柱;如果说社会是一片树林,那么奉献就是太阳;如果说社会是一首音乐,那么奉献就是乐谱……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他人的幸福,而牺牲自身的利益。给他人一片阴凉,留下自己的小片天空。“最美司机”吴斌为了他人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最美教师”张丽丽,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用双脚从死神手中夺回了一条生命。他们用行动证明这自己。微小的奉献就在身边……
他是一位年且60的老人;他目不识丁,却赢得了大家赞美;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用行动书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
早晨,露珠仍悬挂于草尖之上,太阳也半睡半醒的探着脑袋。路途上却伴随着阵阵“沙沙”声,也许你会觉得心烦,可明白的人,都认定这比得上肖邦的圆舞曲,它悠兰美动听,令人回味。究竟是什么呢?
路上,一位身着粗布大衣的老爷爷,正在清扫道路,扫把的起起落落,灰尘的飞落,和他脸上汗珠的滑落,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太阳升起时,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干净的小路。道路弯弯曲曲,通向的不是尽头的终点,而是人们心中的良知。没有人知道他是谁,叫什么名字,只是亲切的喊他“愚公”。
生命是有限的,奉献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来诠释奉献的真谛。活出生命的色彩,才是真正的“活”!给他人一片阴凉,诠释生命真谛!
【解析】
以题目一为例,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题目的中心语是“花”。这里应该理解为其比喻义。可以将花比喻为美好的事情、故事或者思想、品格高上的人。“开在心中”说明这件事情、这个人、这个人的高尚思想在你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震撼着你的心灵,即这件事或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感动着我、打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心中泛起涟漪,感到美的存在。不管是写事情还是写人立足点应该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不只是让自己感动,同时也能感动别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样的东西写出来才有深度和广度。此次作文主要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散文。可以围绕一个人的某种(某些)高尚的精神、品质,精心选择两三件事例,且有详有略,这样通过叙述几件事情,把人物表现得更丰满,性格更突出。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以题目二为例,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让思考从材料中析出。可以先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再由这些关键词作深入透析,体现自己的思考。首先要根据材料,找出要求写出的主题是:要友善的对待别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他人。围绕这个角度立意作文就很容易了。本作文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可拟题目为:给他人一片阴凉。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