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4.1《故乡的婚礼》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4.1《故乡的婚礼》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1 10:0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目录
课题:故乡的婚礼(琦君)
------那些婚礼那些情
人教版 中国民俗文化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婚礼仪式的特点和它们的变迁,借鉴过去旧的风俗,在思想上过滤掉旧礼俗中不合理成分。
2.体会作者以女性的独特的视角,表现对母亲的怀念。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关注生活。
3.归纳琦君清淡、白描的写作手法,以及追忆式行文结构。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地去发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
?
目录
(一)导入: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但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
婚礼的存在是为了见证婚姻,留下让人难忘的回忆
目录
聊一聊:
已读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描写婚礼的?
《诗经 硕人》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
《三国演义》刘备招亲
《妻妾成群》陈佐千老爷娶了四太大颂莲
《平凡的世界》少安结婚
《穆斯林的葬礼》天星结婚,回族人婚礼
拓展
《礼记·昏义》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诗经》中描写婚礼的《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二)、简介作者“琦君”
台湾现代作家,在大陆,琦君的名气或许不比琼瑶、三毛,但她的文字影响了台湾几代人,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琦君名列十大女作家之首。
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女士于2006年6月7日凌晨,在台北过世,她一生中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共30余种,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于近年风靡海峡两岸。她的主要作品还包括:《细纱灯》、《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琦君寄小读者》……
作家风格与作品取材:
母亲与故乡。
琦君写母亲的那一篇一篇的文字,更是字字珠玑。作者以精致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看似平凡的母亲,那总是难怪文坛公认琦君是华文世界里写母亲的第一高手。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了“故乡的婚礼”的哪些习俗?
2.勾画关键词语,找出表现新娘母女的复杂心情的句子。
目录
1.本文写了“故乡的婚礼”的哪些习俗?
女方的“请辞嫁”
男方的“坐筵”
一定得流眼泪
辞嫁时,新娘穿少女装。一嫁到夫家得穿短袄长裙的少妇装了。
关风水门
讨喜果
拜堂
……
目录
拓展:
中国传统婚礼有哪些习俗?
坐花轿、牵红绸、铺毡、跨火盆、跨马鞍、拜天地、挑盖头、结发礼、拜高堂、合卺酒……
迎亲、找红鞋、敬茶、撑红伞、撒米、绕吉祥路、过门、婚礼、敬客、入洞房、三朝回门……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新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活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
拓展
《孔雀东南飞》里出现的旧时结婚仪礼:
六礼:
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
2.找出表现新娘母女的复杂心情的词语。
母亲:祝福女儿却又暗自流泪
心疼女儿,仍要关上风水门
欣慰女儿长大成人,却为不能天天看见女儿而伤心难过
女儿:
嫁为他人妇的新娘对娘家生活、对母亲的依念,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心
终究要离开母亲,但是到一个陌生人家对一个陌生妇人喊妈妈,当然是非常伤心
新娘刚到一个陌生家庭,眼泪得忍着,不能像在娘家时可以撒开地流,
婚筵的菜很丰盛,然而新娘子却无心品尝
3.思考:琦君写故乡的婚礼想表达的感情:
选取普通的日常小事,怀念母亲,感受亲情。
拓展:从琦君的童年往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善良可爱的小姑娘。可是,琦君的身世是怎样的呢?(出示琦君的资料。)
?琦君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小名春英,童年在农村度过,上有兄长一位,因亲生父母早逝,兄妹俩就过继给伯父,由伯父潘鉴宗与伯母叶梦兰扶养长大,潘父与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
?
追问:一个人的父母早逝,你觉得这个人是怎样的?(不幸的、可怜的、自卑的)
那么,在琦君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不幸、可怜和自卑吗?是什么让原本不幸的童年如此美好?(因为,琦君从小就有一个疼爱、呵护她的养母,是养母的宠爱造就了活泼可爱、天真善良的琦君。)
好的童年治愈一生,
不好的童年一生需要被治愈。
(四)细品文本、学会技巧
1.欣赏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2.归纳琦君作品特点(品味语言)
1.欣赏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反衬
欲扬先抑:妈妈给“我”穿戴的,既不时髦,也不俏皮。紫红铁机缎单旗袍,非但不新,而且样式也土,“不镶不滚”,还又长又大,很不合身。就连法兰西帽子,也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顶在头上,让“我心里好委屈”。
反衬: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运用的反衬手法。除了上面提到的“我”对母亲的感情之外,其他像以参加婚筵的人的喜气洋洋反衬新娘的伤心,以别的姑娘穿戴的时髦反衬“我”的“傻气”等都是典型例子。
链接: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像簿,一张张泛滥黄的照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
2.归纳琦君作品特点(品味语言)
“因为我的妈妈非常俭省,给我穿的是一件不发光的紫红铁机缎单旗袍,不镶不滚,那是她的嫁衣改的。改得又长又大,套在旧棉袍外面,像苍蝇套在豆壳儿里,硬邦邦稀里晃浪的,看去就是个十足的傻丫头。”
琦君的作品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隽永。她驾驭文字得心应手,善于营造隽永温馨的氛围。琦君的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成就出的精粹与平和,她写人物、抒情怀,就有了鲜明的宽厚从容和温柔蕴藉。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做到:
1.平易;2.净化;3.蕴藉;4.真挚。
琦君的作品,大多具有较强的性别特征,综观全篇,整个婚礼是以女性的视角进行叙述的,作者更为关注的是女性的心理活动,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和追忆式的行文结构。
请学生归纳如茨威格、萧红、沈从文作品的文风特点。
宋代黄庭坚说:“文章的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琦君所追求的,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在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意的寻常事物中写出独特的见解和新意,善于从日常生活、常见事物、人之常情中,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这一切,是用最朴素最自然的文字写出来的,难怪托尔斯泰说:“如果世界上有优点的话,那么朴质就是最重大最难达到的一种优点”。
链接:
楼肇明评说:“尽管说不上是气魄宏大的散文大家,但她却是一位拥有深邃的爱心,在一个不大的题材领域里挖了一口深井的卓异不凡的艺术家”。
(五)合作交流,联系生活: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所以人们对婚礼向来十分重视,力求办得体面、隆重,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婚筵。婚筵是非常讲究的,其宗旨是喜庆、丰盛。婚筵的菜式各地不同,城市和农村也有差异,极具地方特色。联系当地习俗,谈谈现在你身边的婚礼是什么样的?
婚嫁的婚礼的环节/习俗?
接亲车队:排场,穿金戴银的/彩礼、礼金,可以附上照片或小视频。
你怎么看你身边的婚礼习俗,比较琦君笔下的“故乡的婚礼”的习俗,你觉得如何?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足了,但不能奢华拜金攀比,金钱至上,应在乎珍惜无价纯真的亲情,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
现代婚礼需改掉的陋习
彩礼
随礼的攀比
“仪式感” 的“度”
迷信
浪费
……
总结:民俗
(民俗风俗人情)
目录
拓展: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新嫁娘
《诗经·周南·桃夭》(中国婚礼进行曲)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盼嫁)
春日游,妾拟将身嫁与,
杏花吹满头。一生休。
陌上谁家年少,纵被无情弃,
足风流。不能羞。
新嫁娘词 王建(已嫁)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闺意献张水部_作者:朱庆馀
(以嫁喻事)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经.邶风》(古代为(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现代成男女爱情誓言)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六)课外自读
巴金《出嫁》
赵树理《嫁女》
琦君《桂花雨》
《细雨灯花落》
《母亲的金手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