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7.3 歌谣六首《西洲曲》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7.3 歌谣六首《西洲曲》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1 10: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
学习提示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里。其中大多是南朝中央政府乐府机关收集的民间歌曲,其中有少数为下层文人创作或加工润饰而成的。《西洲曲》可能是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女子对郎君的思念,感情真挚,语言优美,人物内心的感情刻画尤为细腻。
诗文讲解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下:到。
西洲:地名。
折梅寄:六朝人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
江北:地名,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
参考赏析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以伯劳飞去暗指离别,以日暮黄昏烘托离别的氛围。
乌臼树:落叶乔木。
这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
参考赏析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翠钿:饰有翠玉的首饰。
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直接呈现出来,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
参考赏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子:谐音“怜子”
。怜,怜爱。
清如水:隐喻爱情的纯洁。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
参考赏析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相爱之心。
望飞鸿:望飞雁,指盼望对方的书信。古代常用鸿雁指书信或送书信的人。
“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
参考赏析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青楼:富贵人家用清漆涂饰的闺楼。六朝以前的诗中常用来指女子居处。
尽日:整天。
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这里写出了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
参考赏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形容江面宽阔,浩渺似海。
参考赏析
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涉想新奇,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赏析
创作特色
1、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创作特色
2、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同类诗词赏析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十诫诗
——仓央嘉措
  ?译文一: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于道泉翻译的现代诗形式
译文二: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缄翻译的古诗形式
相思十诫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衣带渐宽,怨秋风悲画扇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相思枕畔,但凭见泪痕湿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别是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此情可待,记忆里一个你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重门深居,难独上画楼西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再相会,岂知吾谁与归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负尽苍生
负尽蓬山万重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续断之间,听一夜梧桐雨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东劳西燕,天欲晓各自飞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曲终人散,念去去伤别离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见与不见,何须悲何须怨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相思无益,十诫说与君知
凤求凰·琴歌
司马相如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徬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玉楼春·春恨
宋代诗人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
思考与练习
1、比较以上两首乐府民歌,看看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2、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见《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陈志明文)。请同学们收集相关资料,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同课章节目录